民俗文化精选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精选作文
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很多,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民俗文化精选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民俗文化精选作文1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
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德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贺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包罗万象,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夺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
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
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友情。
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民俗文化精选作文2 今天,我们这里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开幕,太好看了。
有踩高跷、舞龙、划旱船……
我非常喜欢踩高跷。
一个普普统统的人,踩在一根高高的木棍上,一下子变成了巨人,多么神奇呀!他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还能在空中翻跟头,落下来也摔不着。
也有小朋友踩着高跷,最大的十多岁,和大人一样,稳稳当当地走在大街上。
还有好多踩高跷的表演者,不时聚集在一起,不断变换队形,真是精彩!
民俗文化精选作文3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的民俗文化。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希望能求得。
古代女子最重视“乞巧节”!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祷告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
这确实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
大部份的省都有庆贺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贺。
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
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祷告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
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
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
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抽泣。
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民俗文化精选作文4 xxx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
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领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
”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避免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
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贮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
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