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讲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讲义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讲义一、文本解读1、文体特点。
(1)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愁)(2)七言绝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醉、惊)(3)宋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注: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一、字数要求不同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声韵、平仄要求不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
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单调只有一段,如三下《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二、文学常识。
1、诗眼:能揭示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2、诗人介绍○1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语,惹玄宗恼怒,于是被逐出了京城。
所以他一生与仕途无缘。
在这样的心境下,孟浩然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宿建德江》。
一下:《春晓》六上:《宿建德江》、《过故人庄》○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诗、词、书、画等都有杰出成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五升六语文暑假辅导讲义-75首古诗复习赏析
个性化辅导讲义年级:六年级辅导科目:语文课题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1、75首古诗复习;2、学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3、能紧扣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字换成敲字,正好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了韩愈的官轿,当韩愈知道事情原故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既是月夜,必定门户已关,用敲字更合情理。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知识梳理】古诗词的阅读方法一、看懂题目,猜测内容。
题目是古诗词的眼睛。
有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主题及内容,有的题目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题目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学习这类古诗词时,应先阅读题目,然后紧扣题目,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诗题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想表达自己对朋友即将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历史背景。
了解诗人及词人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也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条件。
了解他们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民俗习惯等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我我们要善于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阅读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州、汴州等,叛军头领纷纷投降。
杜甫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读懂句意。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又常用的学习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语言。
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句都经过了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阅读古诗词的重点。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
古诗两首:《锄禾》与《悯农》讲义
引导读者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古诗学习建议
建议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古诗,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注 解、鉴赏辞典等途径,了解古诗的背景、意象和内涵。
古诗欣赏方法
鼓励读者在欣赏古诗时,注重感受诗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 韵律美,通过吟诵、朗诵等方式,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魅 力。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诗词艺术。
05
结束语
总结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这两首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 贵遗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 古代农村的生活、劳动场景以及
农民的情感。
艺术教育价值
古诗的高度艺术性和凝练性,使 其成为语文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 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文关怀价值
古诗中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刻 同情和尊重,以及对社会现象的 关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
自然敬畏
诗中对天气的关注,如“日当午”的炎热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期 盼,表现出古代农民对自然的敬畏,提醒人们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
对勤劳节俭传统美德的弘扬
勤劳致富
诗中描绘的农民勤劳耕作的形象,传达了勤劳致富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劳 动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
节俭持家
古诗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节俭精神,提醒人们 珍惜劳动成果,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
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农民的辛勤。
02
深邃的社会意义
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
富差距。诗中的农民辛勤劳作,却仍然难以温饱,从而唤起读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饮酒·其五》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此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志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春江花夜月-讲义
《春江花月夜》讲义一、解题:《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汉朝正式设立了音乐机构,称为乐府。
专门采集诗文再谱写乐曲,是用来训练乐工的,也就是培养国家级的音乐人才。
这其中包括大量的民间词曲,后来乐府变成专有的诗歌类型,也就是乐府诗。
乐府诗这样带一个“乐”字,就是说明这些诗是可以用来唱的,其实也就是歌词。
乐府诗押韵灵活,风格淳朴,内容广泛,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佳作,比如说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等,乐府诗对唐代的五言诗、七言诗都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春江花月夜》就是乐府诗的固有标题,所以张若虚这首诗属于命题诗,题目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原来的曲谱已经没有了,变成了一种纯粹由文字表达的诗。
这是一首七言诗,但是它不同于唐代标志性的七言律诗,他在体裁上仍然是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宫体诗”。
所谓的“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宫体诗”的特点有三个:重视用典、辞藻华丽、讲求声韵。
比如南唐后主陈叔宝的这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隋炀帝杨广曾写过两首《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二、赏析: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全部是由七言的句式组成的,全诗一共36句,这是天罡数,这么长的,是它不是一韵到底的,这首诗是每四句换一次韵,唐诗七言绝句就是四句,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这首诗可以拆成九首七绝,当然这只是大体的形态上说的,在平仄的规则方面,当然它不是真正的七绝,由于它是四句一换韵,全诗共经历了九次转换,会给人带来非常不同的体验。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默写讲义
九上古诗词、文言文一、古诗词默写《行路难》(李白)1.《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行路难》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 《行路难》用夸张修辞写酒席豪华,以衬托哀情的句子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扣题句,既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乐观精神的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水调歌头》(苏轼)10. 《水调歌头》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水调歌头》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2. 《水调歌头》表达对人间生活喜爱的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 《水调歌头》写月亮行踪,暗含时间流逝、彻夜难眠的句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4.《水调歌头》埋怨月亮,其实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5. 《水调歌头》揭示哲理,以理遣情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
《月夜忆舍弟》(杜甫)16.《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年级古诗词讲义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快乐古诗词 讲义 2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快乐古诗词 讲义 2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bìn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凉州词
huàn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rè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羌 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guàn
登鹳雀楼
huàn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h ú qiú
jǐnqīn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hàn lán
瀚海阑干百丈冰,
níng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风掣红旗冻不翻。
古诗词诵读之《春江花月夜》(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之《春江花月夜》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2、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4、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品味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识点01 鉴赏意境之美【即学即练1】春江花月图中,前八句描绘了哪些景物?使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美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
手法:开篇八句,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壮丽高远、静谧幽美、空灵梦幻的春江花月图。
自然美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纷至沓来,它们因为一轮明月的映照,达到了美的极致,而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意境:空阔纯净、幽美静谧、朦胧恬静。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02 鉴赏情感之美【即学即练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其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青枫浦: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明月: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明月楼: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解析】这些意象都是表现相思之苦的具体意象。
学习鉴赏诗歌要学会积累这些意象,能够补充列举相关的诗句,并能在阅读鉴赏中灵活理解这些意象以及抒发的感情。
知识点03 鉴赏标题之美【即学即练3】文章标题包含了五个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答案】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世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一种恬静、幽美的艺术境界。
古诗词讲义
古诗词讲义一、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集中,概括生活,意境深广。
2)感情强烈,富于想象,长于抒情。
3)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二、意象与意境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异同点:1.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意义的意境(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
2.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范围大而抽象(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
三、古典诗歌常见意向60例花草类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昔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海浪:人生的起伏东风:春天、美好春风:旷达、欢愉、希望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天阴:压抑、愁苦、寂寞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獗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惨鱼:自由、惬意鸿鹄:理想、追求猿猴:哀伤、凄厉乌鸦:荒凉、衰败、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簪缨(冠):官位、名望颜色类白:纯洁、无暇、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和平紫:高贵、利国利民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多舛其他类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连)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怀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淳朴美好、安逸宁静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破晓:初现希望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深夜:愁思、怀旧四、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五、古诗词表达技巧1.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2.描写手法(①渲染②动静③烘托④虚实⑤白描⑥欲扬先抑)3.修辞(①比喻②夸张③对偶④比拟⑤对比)六、常见的语言风格(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默写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
【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目标导航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第14讲九下课标古诗词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14讲九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网络建构 (2)篇目1:《渔家傲.秋思》 (3)篇目2:《江城子.密州出猎》 (5)篇目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篇目4:《满江红》 (7)篇目5:《十五从军征》 (8)篇目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篇目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0)篇目8:《过零丁洋》 (11)篇目9:《山坡羊.潼关怀古》 (12)篇目10:《相见欢》 (13)三、方法总结 (13)中考古诗词鉴赏主旨领悟做题技巧 (14)四、考场练兵 (15)【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命题趋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篇目1:《渔家傲.秋思》【诗歌主旨】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诗歌赏析】1.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阙: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景。
下阙: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高中语文古诗文《促织》教案讲义
高中语文古诗文《促织》教案讲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导入:清代邹弢(tāo)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
“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促织》,一起品味蒲松龄笔下的“甜、酸、苦、辣”。
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译文:你鸣叫一声,能使一人发愁,你从夜到明,声声鸣个不休。
你不会缫丝,又不替人纺织,却强横地出口,催人赶制衣衫。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织,故实为孰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2024年高频考点解密20 古诗词鉴赏诗歌之思想评价(讲义)(解析版)
解密20 古诗文阅读诗歌之思想评价讲义(解析版)高频考点一思想感情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并对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高考中,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试题居多。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6分)1、常见的诗歌情感(1)思乡羁旅诗: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漂泊流浪的孤寂凄凉。
(2)送别诗:表现不舍、思念之情和劝勉之意。
(3)边塞诗:抒发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渴望和平,民族团结的边愿;怀念故土,思念亲人的边愁;厌恶战争,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
(4)山水田园诗:主要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等感情。
(5)咏古诗: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
(6)咏物诗:托物言志,或讽喻现实,或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或抒发感慨。
(7)闺怨诗:思远怀人,控诉战争。
(8)哲理诗:富含某个生活哲理的诗歌,以宋诗居多。
2、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1)从标题、关键字词、序言、注释着手(2)从题材类型着手(3)从所写意象着手(4)从作者的身世、时代和经历着手3、答题步骤高频考点二评价观点评价诗歌的观点就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手法,把握其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判断与理解,综合作答。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1、评价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态度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等。
所谓“评价”,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2022新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古文古诗词背诵讲义,带翻译,排版精美。
必修一语文背诵讲义一.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独家】五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预习与讲练:第21课《古诗词三首》-部编版
第周第天星期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3.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难点)21 古诗词三首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诗人、画家。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句子解析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三古诗歌讲义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诗歌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称为物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1.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写。
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三人称写,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的形象。
常见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后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2 诗歌中的物象送别类物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杂诗《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
细细品读,韵味十足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诗作主题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赏析这首小诗经质朴简单的手法,展出了深山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此诗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4]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5]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文学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其诗以抒情为主,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美好理想,体现了藐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
他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色彩斑斓,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体多样化,以七古和七绝最胜,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存世诗文千余篇,其诗亦有人生无常、纵酒、求仙的消极思想。
有《李太白集》30卷。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⑥折柳: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36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