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限,学会取舍_《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35f3e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c.png)
《稀缺》读后感
《稀缺》一书,让我深思了资源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通过多个实例,向我们揭示了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各行各业的重要作用,以及稀缺资源的背景与作用。
从本书中,我学到了根据稀缺性而且协调分配资源,并以此改善决策的思路。
在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同时也应该考虑它对其他各方的影响、受益和冲突。
只有将资源分配方式进行合理地配置,才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需求。
此外,本书也告诉我,在稀缺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其他替代措施来满足对资源的需求。
例如,当发生水短缺时,可以采取雨水收集、微型湖泊技术等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通过这类替代措施的使用,将可以降低稀缺资源的利用,减轻长期依赖稀缺资源带来的压力。
总之,《稀缺》一书不仅提醒我们要重视资源的稀缺性,而且也应该采取更好的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资源,这对我们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稀缺》读后感2000字
![《稀缺》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de44739998fcc22bdd10d9c.png)
四是节约带宽:减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不要为了省钱去浪费大把的时间,不要老想着自己缺的东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要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不过学习了稀缺之后发现,原来那就是管窥效应,上面说的就是负面的情况下,然而也有正面影响的一面。最大的感受就是处理平时很紧急重要的任务时,那时候的效率都很高,因为那时候都是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在一件事上,这就是管窥的好处所在,也就是所谓的“专注红利”。
然而在没有遇到《稀缺》这本书之前,对这些情况都是习以为常,不懂得扬长避短。
所谓稀缺,就是当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从而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所言: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也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的心态。这一过程,从未意识到过,但却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的是我们心智的容量,好比网速一样,它是我们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统称。当我们的带宽不足时,就会直接影响到认知和执行控制力。书中介绍到,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带宽不足,他们通常会忽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处理日常各种琐碎之事,或许就验证了那个成语-人穷志短!
启动开智模式——《稀缺》读后感2000字:
最近学习了一本很棒的书,书名叫《稀缺》,这本书我已经整体阅读学习了一遍,然后听了两遍元瑞老师在微信群里的解读,明白了一些本书中核心的观念。下面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各种体会认知和感受,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5篇
![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f14d2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d.png)
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5篇第一篇: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稀缺心态,防不胜防——读《稀缺》有感原创:善于思考的静气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
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
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
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
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
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
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
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
读《稀缺》有感六篇
![读《稀缺》有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1e671f0912a2161479299e.png)
读《稀缺》有感六篇篇一不去轻易评判事情的对错,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好与坏并存,利与弊同在。
《稀缺》这本书亦是如此。
我很少阅读经济类的书籍,好在这本书内有大量的生活案例贯穿其中,且一个问题会在书中不同章节阐述多次。
透彻或是繁琐,这就又有了两种不同观点。
《稀缺》一书是由经济学家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联合而作,稀缺简单的解释就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那稀缺缺的是什么?时间和金钱。
但说它是一种心态,是因为这本书将它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一个资源问题。
书中讲到了它的“得”与“失”,弊端和优点,还讲到了它的专注和管窥。
专注、管窥、带宽,还有余闲。
大量的“文化词”出现在书中,不同的读者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作者认为,稀缺的本质就是少了余闲,在管窥的心理下,因没有适当增加带宽而导致的一种负面循环,即贫穷与忙碌。
这样的描述,很多人乍看可能看不太懂,或者说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
一句话概括,稀缺心态和心智带宽,就是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迎刃而解。
拆开来解释是这样的,稀缺的反面是余闲心态,余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是遇事周转的空间;管窥是说关注当下而忽视管子之外其他重要的事,专注的“得”和管窥的“失”行成鲜明对比;带宽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它是人心智的容量。
我们说,书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指导,是理论带动实践的载体。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怎样去避免稀缺的问题?又如何走出这些问题?这才应该是从书本当中汲取的重要知识。
笔者认为,长远来看稀缺弊大于利。
那么打破稀缺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一定量的余闲,时间不安排过于紧凑,减少无谓的任务量,合理利用带宽提高做事效率,集中精力,去做能创造收益的事情。
篇二读《稀缺》这本书,今天读了些,引言还没读完。
读后,我感觉真正的稀缺不一定真的稀缺,而看每个人在乎重视的是什么。
你重视,你在乎,你拥有的少,你就会觉得稀缺,而你不在乎,不重视,就不会觉得稀缺。
稀缺读书心得
![稀缺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96176f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c.png)
稀缺读书心得•相关推荐稀缺读书心得(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稀缺读书心得(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稀缺读书心得1这两天一直在看《稀缺》这本书,整本书看完觉得还是挺震撼的。
表面写的是一种稀缺心态,实际上说的是贫穷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里的贫穷模式不单单是金钱上的贫穷,也包含了时间上的贫穷,也就是陷入了瞎忙的状态。
上一次有相同类似的阅读体验还要回到大学时代,有两本书,一本是《影响力》,另一本则是《无价》。
碰巧的是,这三本书都是由小红帽湛庐文化出版的。
贯穿于整本书的线索:1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名为稀缺的心态,或者说是稀缺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的大脑被这种思维模式长期占据之后,它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行为。
到这里,我们应该要清楚一个概念,何为“稀缺”?书里给了一个答案:拥有<需要。
当我们拥有的少于需要的,那么稀缺心态就会不自觉,不加意识地作用于大脑。
2 有了稀缺心态,就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专注红利”,另一种则是“管窥”。
专注红利是说当处在稀缺心态下,我们会保持专注,着眼于最紧迫并且是重要的事,能够高效的完成这些事,而管窥是指当我们全身心的专注某一件紧迫且重要的事时,会把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暂时搁置起来,甚至是完全忽略。
前者是利,后者是弊。
短期来看,利是要大于弊,而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弊则大于利。
3 如何避免这种稀缺心态?靠的是自我控制和外部监督。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大量的实验以及案例,透过这些案例可以了解到稀缺心态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
我们总是看到了“管子”里的事,而看不到“管子”外的事,如果经常看到这些管子里事‘就会忽略到管子外的事。
比如穷人,他们由于收入比较少,所以在买东西时会更加在意价格,喜欢性价比,喜欢比价。
《稀缺》读后感2000字
![《稀缺》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093c5a4c8d376eeaeaa31fa.png)
《稀缺》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稀缺》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启动开智模式——《稀缺》读后感2000字:最近学习了一本很棒的书,书名叫《稀缺》,这本书我已经整体阅读学习了一遍,然后听了两遍元瑞老师在微信群里的解读,明白了一些本书中核心的观念。
下面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各种体会认知和感受,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一、初识稀缺所谓稀缺,就是当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从而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所言: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也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的心态。
这一过程,从未意识到过,但却深深的影响着自己心里世界。
举两个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情况。
情景一:最直接的就是写这个作业总结反思,老师的分享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作业一直没能抽时间来写,之前一直觉得还有时间,加上工作上繁忙,对书本的理解还不到位,想写的时候发现无从下笔。
情景二:外出参加会议或聚会时,我都是把时间算得准时准点,不会考虑其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从而再需要额外的时间弥补,以至于时常出现急急忙忙的情况,虽然最终结果如自己所料,但是内心偶尔还是会有感到不安,也怕出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执行计划。
二、关于稀缺的一些重要关键词1、稀缺心态通过元瑞老师对《稀缺》这本书的解读,我明白了稀缺心态就是穷人心态,这种心态刷新了我对“贫”和“穷”的理解,要想摆脱穷人心态,那就得让自己从根源上的理解改变开始。
以前对贫穷的认识只有很表面的见解,经过对稀缺心态的学习,殊不知贫是一种状态,而穷是一种感觉,而心里的感觉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言行举止。
2、管窥效应以前的自己在工作上经常会遇到被一件件小事给牵着鼻子走,当进去一件事情的状态时,就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这里,而忘了其他,更可悲的是这种情况会一直循环感觉不到什么大收获,最后会有南柯一梦的感觉,这情形是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忙碌状态,苟且眼前,没有自主的意识,更觉得很是枯燥乏味,从而让自己失去了“诗和美好的未来”。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5918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6.png)
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稀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穆尔哈德·克文斯和埃尔德·扬由合作撰写的一本关于管理时间和资源的书籍。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稀缺资源对我们的生活和决策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稀缺问题。
读完《稀缺》,我深感自己在面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常常陷入到时间的稀缺之中。
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我们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总是希望一天能够多出几个小时。
然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不必要一味地追求时间的增加,而是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时间。
同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时间稀缺性”的存在,以免因为任务太多而不知所措。
我们应该学会优化时间利用的技巧,如任务拆分、优先级排序等,以便更好地调配并高效利用时间。
其次,《稀缺》还提出了资源稀缺对决策和思维的影响。
面对多元的选择和无尽的需求,我们常常无从抉择,陷入决策的稀缺陷阱。
本书中提到的一种解决方法是“隐性能见度”,即通过将决策清单可视化,明确任务和计划,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困惑和混乱。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跨域视野的重要性,即拓宽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做出更全面、准确的决策。
最后,《稀缺》还揭示了稀缺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资源的匮乏,我们通常会感到压力和焦虑,进而导致冲动和随意的决策。
书中提到了“穷人思维”的概念,即贫穷状态下的人更容易做出短期决策,而不顾及长远利益。
这一现象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面对稀缺时保持冷静、理性,不能让压力和焦虑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总之,读完《稀缺》,我对资源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稀缺不仅仅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挑战。
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中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稀缺,实现时间和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这本书不仅对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可以对组织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57568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稀缺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稀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稀缺读后感1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的小标题所吸引。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似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安排满满的行程计划,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开始学习各种理财知识,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依然觉得钱包不够鼓,因此时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幸福,那造成贫穷和忙碌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按以往我们对于稀缺的理解,大多倾向于经济学的观点,即资源方面的稀缺。
而本书的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里所指的稀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于时间、金钱等资源的稀缺而引起的心态问题。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即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首先,稀缺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它导致的结果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利有弊。
比如,当时间稀缺时,有利的一面是人们可以获得短期的专注红利,在临近截止日期的一段时间内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
比如一场临近饭点的会议,论文送审前的挑灯夜战,都生动形象地诠释了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不利的一面是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这种负面后果称为管窥负担。
管窥心态会使视野变窄,使我们只关注那些紧迫的事情。
比如消防员赶赴火灾现场时不系安全带,职员忙于工作耽误了身体锻炼。
由于存在稀缺,人会有管窥心态。
管窥心态会导致短视,导致忽视未来。
其次,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
带宽在本书中指的是心智容量,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就像人的精力一样,带宽也是有限的。
带宽支撑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不论是读书、学习新技能、控制情绪或是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
几乎人类所有高级活动都需要带宽。
带宽减少,进而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下降。
在工作中,带宽不足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的下降。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71bf2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c.png)
《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精选2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稀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稀缺》读后感篇1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
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
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
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
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
——伍迪˙艾伦”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
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
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0042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a.png)
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比较深奥的书,名叫《稀缺》,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且文字枯燥乏味,我利用断断续续的片段时间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
当时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不解,但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这本书中讲的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一下子感触良多。
我常常会处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困境中,尤其是最近。
感觉自己非常的忙,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课堂作业、考试、毕设实验,但是又拖延,又偏不急着做,事情越积越多,到最后期限时,熬个夜,敷衍敷衍一下就当完成了,完成的质量还不高,最后总结困境时总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确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到了下个任务阶段,依旧如此行事,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事情完成的不好,被批评了后还不知悔改,心里还想着下次搞点事情,搞得完美一些,没想到做的时候还是老毛病,还是拖延症造成的后果,但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通过各个学科的研究案例,将这种感觉、现象具体化了,形成一种理论,我就是在平时时间充裕的时候浪费时间,放纵自我而导致了后期工作的稀缺,而这种稀缺导致了我的认知能力、控制力、注意力大幅度下降,所做的事情的质量也一直在下降,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盼望着能够早点读到解决稀缺问题的方法,不过很可惜的是作者没有给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这样看,稀缺是存在我们的骨子里的.,我们只有常常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稀缺,在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提醒自己,让自己忙起来,我个人认为,稀缺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当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马上做,尽快完成,这样不仅有很多时间去完善自己做的事,也不会害怕其他任务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这样淡定从容的做事情才是一个可能成功的成熟的人的做事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这本书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富含哲理,有的时候,意识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抵消影响。
用书中的最后一段做结,“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搏,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936b4edaef5ef7bb0d3c38.png)
《稀缺》读后感
读完了《稀缺》。
这本书算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所说都是老道理,不过换个说法,说得更透彻。
两个美国人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莎菲尔借用了一些常见词来命名心理现象,很新颖。
稀缺,就是拥有的,少于需要的感觉。
人的心智容量或者更通俗的说,有限的精力,就是带宽。
管窥,就是心无旁骛,忽略其余。
人专心忙于应付火烧眉毛的事,就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看不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形成管窥心态,以致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
稀缺陷入恶性循环,就是稀缺陷阱。
稀缺会俘获大脑,加重人的带宽负担,带宽负担过重会让人形成管窥心态、变笨、不理智。
管窥心理,会让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做出更蠢的举动、更槽糕的决策。
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让自己深陷财力、精力、认知等各种稀缺陷阱,无法自拔。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凡事提前做好准备,留有余地——书中叫做“余闲”,是防范跌入稀缺陷阱的最好办法。
这本书值得读,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统筹自己的带宽、时间和为数不多的财富,避免让自己深陷稀缺陷阱。
让自己在高压力、快节奏的当下,长袖善舞,活得优雅从容,实现心智、财富自由。
“穷则变”传统中国人大部分是懂变通,能忍耐吃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
可是不学习,不能与时俱进,就走不出稀缺陷阱。
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摆脱生活的泥潭。
最新稀缺读书心得
![最新稀缺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e1c1f2dc8d376eeaeaa31ff.png)
稀缺读书心得(通用5篇)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
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
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
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
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
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
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
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
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e3a7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4.png)
《稀缺》读后感《稀缺》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拉里丹和普斯坦合著的一本书,描述了稀缺性如何影响个人的思维、行为和经济决策,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 稀缺带来的偏见”,就是因感受到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有限而导致的一系列决策偏差。
例如,当我们面对工作、家庭和朋友三个角色时,某个角色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时间,而这常常导致我们忽略其他角色,这就是由于资源紧缺性带来的偏见。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我们经常忽略了它对我们的影响。
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解决方法,例如时间管理、多元化决策和创造价值的方法。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稀缺性的系统和惯例。
通过应用这些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资源紧缺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家庭和朋友等各个角色。
总的来说,我认为《稀缺》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解释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而这种洞察力和知识也可以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稀缺》这本书是一本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拉里丹和普斯坦所撰写的书籍,它描述了稀缺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稀缺带来的偏见”,这意味着当我们感受到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有限时,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系列的决策偏差。
例如,在我们需要平衡工作、家庭和朋友等多个角色时,不同的角色需要的重心和时间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有效的分配和管理,那么往往会出现一些角色被忽略或是缺乏重视,这也是因为资源紧缺性带来的偏见。
在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包括时间管理、多元化决策和创造价值等方面。
同时,作者也介绍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稀缺性的系统和习惯。
【读书心得】《稀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读书心得】《稀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774846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b.png)
《稀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1️⃣ 引言:稀缺的双刃剑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稀缺”一词如同一面棱镜,既映射出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也折射出人类心智应对挑战的智慧光芒。
托马斯·杰弗逊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著作《稀缺》,便是一次深刻探索个体如何在资源稀缺状态下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模式的旅程。
2️⃣ 稀缺心态的陷阱书中首先揭示了稀缺心态的核心——当个体面临资源(如时间、金钱)短缺时,会自动进入一种“专注红利”状态,即全神贯注于解决当前的稀缺问题。
然而,这种专注虽能短期内提升效率,却往往以牺牲长远规划和创造力为代价。
作者通过大量实验案例,如贫困家庭的财务决策、忙碌职场人的时间管理,生动展示了稀缺心态如何像一个隐形的牢笼,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与选择。
3️⃣ 带宽负担与心智残障进一步地,《稀缺》提出了“带宽”概念,即个体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心理容量。
稀缺会直接导致带宽减少,引发“心智残障”,使得人们在面对复杂决策时更易出错,甚至忽视重要信息。
例如,长期经济拮据的人可能因过度关注即时的金钱需求,而忽视了教育投资或健康维护,从而陷入“贫困陷阱”。
同样,时间稀缺的个体可能因忙于应对紧急任务,而忽视了个人成长与家庭关系,导致生活质量的全面下滑。
4️⃣ 应对策略:构建余闲与心智解放面对稀缺的挑战,书中提出了两大核心策略:一是构建“余闲”,即在资源充足时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财务上的紧急基金,还是时间管理上的“无会议日”,都是有效减轻稀缺压力的方法。
二是通过“心智解放”,即在非稀缺状态下制定计划、培养习惯,以减少稀缺状态下的决策负担。
例如,定期审视财务目标、规划长期职业发展,可以帮助个体在资源紧张时仍能保持理性与远见。
5️⃣ 心得感悟:从稀缺到富足阅读《稀缺》,不仅是一次对经济学原理的深入理解,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不仅仅来源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心智的自由与成长。
《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
![《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c7848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9.png)
《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稀缺》的读后感1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
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
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
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
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
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的读后感2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39e7b4ea26925c52cc5bf50.png)
《稀缺》读后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梦。
曾几何时,我也不太愿意去相信这句话,或许是没有理解透这句经典名言的深意吧。
今年在韩哥和任怡芳的“逼迫”之下走进了书的海洋世界,虽然书没读几本,不过也在慢慢的学习和改变,确实读书有益。
从书中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了解一些新的道理,悟出一些人生的新方向,重要的是也能从书中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不断领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指引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稀缺这本书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我也是在任怡芳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的这本书,她说有些看不懂,我不以为然,我要看看。
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稀缺是种病,是肿瘤,是癌症。
我们得及早发现你是否存在稀缺。
或许可以理解为不太乐观。
以前的我也是一个比较乐观积极的人,看了《稀缺》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其实也患上了稀缺这种病。
在近年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内心世界似乎变得有些狭隘了,想事情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
同时也没有及时去处理和改善,导致了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最终悔之不以。
始终来说还是出在了自己稀缺的问题上,同时也辜负了领导们的苦心栽培。
稀缺是指什么呢,书中作者形象地将它形容成“稀缺俘获大脑”,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
当我们的大脑被稀缺俘获的时候,我们会专注于解决目前的稀缺状况,这样会导致两个现象:专注红利和管窥负担。
这两个名词书中的解释是:所谓专注红利,简单的理解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调动各种潜能,最终会超水平发挥。
而所谓管窥负担是指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其他短期内貌似和解决此事无关的一切都会被忽视,包括那些对解决目前状况有益的长期行为。
书中也有很多例子来解释,有很多人因为稀缺而犯下很多过错,甚至有的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稀缺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会减少我们的“带宽”,作者对带宽的定义比较宽泛,简单点理解就是心智容量,他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由于带宽减少,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都会减弱,即一方面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其结果就是人们会更短视、浪费未来的资源、缺乏前瞻性和洞察力、计划执行不力等,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根本没有实质性得到解决。
《稀缺》读后感范文
![《稀缺》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6ad9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1.png)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范文
本书是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编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稀缺为何会导致贫穷,如何摆脱贫穷。
什么是稀缺
稀缺不是客观物质的稀缺,而是一种让人产生紧迫感的稀缺心态。
短时间他会激励我们,让我们高产出工作,但长期来说,他是危害的,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稀缺的危害
导致管窥效应:就是只注意明显的事情,忽略了最重要的。
比如遇难的80%的.消防员都死在去火场的路上,因为他们忽略了系安全带。
导致借用:选择透支未来,但又还不上债,只能新债抵旧债。
比如裸贷的女大学生,毁了自己一辈子,或跳楼的人。
导致没有空余: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没有时间来调节自己。
比如网购时会左挑右选,为了10元的小利用上半小时甚至更多。
导致带宽不足:带宽说的是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等。
比如在考试前灌输一些负面消息,考试的成绩往往就很差。
防止稀缺
省下时间,不要想着自己缺什么;再穷也拿出一部分去理财,或学习;设置提醒自己的事情,不要把最重要的忘记了。
本书介绍完毕,我的观点,本书介绍了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怎么不穷上,但是做出的事情让自己更穷。
如果没有很强的资本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空下来,或者不要为了挣钱透支自己的身体等。
本书没有说怎么让我们变富有,只是不要让穷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稀缺》读后感3000字
![《稀缺》读后感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bb81c4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6.png)
《稀缺》读后感3000字《稀缺》读后感3000字心得感想范文:稀缺是什么呢?稀缺不是资源平日我们理解的资源匮乏。
两本书的作者把稀缺定义贫乏为一种心态。
当我们处于稀缺中,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发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但是稀缺会传输速率导致我们的带宽会放缓。
带宽是心智的某种容量。
带宽分为一个两种能力一种能力为认知能力,一种执行控制力。
有了稀缺就有权衡开放式思维。
你好比你要过来旅游,需要用行李箱装蠢事,你行李箱很小,但你要插的东西很多,你就要去权衡装那些东西。
装了这件东西你就不能装其他的东西。
而已权衡无处不在。
花钱的时候也是一种权衡,只是我们自己不会意识到。
我们的财富是很高的,当我们花了10元钱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少了10元钱,如果没有花这10元钱我们则可以把10元钱用到其他的地方。
花钱的时候只是金额太少使你太重感觉不到。
实际上是你的余闲替你买单。
余闲就是握有我们拥有很大的空间,没有稀缺就会有余闲,不存在稀缺的固相。
当你的行李箱足够非常大,你装完你所有的物品之后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一部分空间一小部分就是你的余闲。
有余闲就不需要权衡。
你不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高收入购物者不会去记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需要记账,因为你根本不差钱,但实际上是余闲替你买了单。
有余闲你就不会去珍惜,你会比较随意地挥霍。
没有余闲你就会高效的利用剩余的资源。
我们旅行箱每个人都有几个行李箱。
有时间的行李箱,也有金钱的行李箱,也有热量的行李箱。
当我们的行李箱足够大足量的时候你总会随心所欲,当你的小行李箱足够大些的时候,你会格外格外的珍惜每一份人才资源,十分谨慎,不断的权衡。
穷人为什么穷,没有金钱上的余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穷人和富人都想要买到一个价值3000元的小米8,如果穷人和有钱人富人都没有抵制住诱惑。
相同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没有一样的。
富人有的是金钱的余闲,他若果需要用余闲支付,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穷人就不一样,他必须用计划之内的金钱买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有限,学会取舍_《稀缺》读后感
人生有限,学会取舍——读《稀缺》有感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
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
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
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
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
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
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
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
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
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
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
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总会有各种稀缺在前方等着你。
加油!
读后感写的很是苍白,主要是记得的内容实在有限,对于我这种脑子不太清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者:流水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