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记忆-勒勒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的记忆—勒勒车
草原勒勒车是我难以释怀的记忆。因为,那是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虽然我不是出生在草原,但是我十二岁迁徙到草原,在哪里生活了八年,算是在草原长大,那嘞嘞车(俗语叫大轱辘车)伴随我青涩成长岁月,承载了我少年时的一些那一忘怀的回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想,无论我走得多远,在我的心灵深处,都走不出故乡那勒勒车,和那咯吱咯吱响声不断的乡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夏,我们家从扎兰屯乘车到亚东,下车舅老爷家来了一辆勒勒车接我们,长了十二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的车,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
牛拉勒勒车缓缓行进,我们坐在车上,看着裸露的大地已被绿茸茸的一片铺满,草原上各种野花争奇斗艳,黄色的是蒲公英,兰色的是飞燕草,白色的有旋复和矢车菊等,还有东一堆西一簇的马兰花。格尼河水已涨满,青蛙也从冬眠的洞中跳了出来,百灵鸟已在草地上,用细细的各种绒毛做好了窝,开始在兰天下用它那婉啭的歌喉寻找配偶,准备生蛋孵小鸟,牛、羊撒着欢,静静地啃着青草,这就是格尼河
草原上特有的风景。
我来到这个得力其尔村,有林场、有三个汉民队、一个少数民族队。他们是夏天种地,冬天搞副业。这个副业就是制作勒勒车,用勒勒车,去呼伦贝尔草原换牧民的马,然后再卖马。
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勒勒车的制作过程。
选料,勒勒车的毂、辐、辋、轴、辕等部件需要选用质地较硬的桦木料,我们附近山上就有。而车身的其他部件则对木料的硬度要求较低,可以用一般的木料,毂、辐、辋、轴、辕等是关键部件,要求耐磨、抗压、抗断裂,它们的任何一个部件的损坏,都会导致整车无法使用,而且修复也较麻烦,因此要求选用硬质木材,特别是对轴的硬度与抗损、抗断裂要求很高,蒙古族对车轴断裂十分忌讳,视为凶兆,传统的勒勒车全身均用桦木作为材料,后来随着桦木的减少,一些非关键部件也用其他质地稍软的木材代替。
辋要建一个长窑,用15到20厘米桦树,最好没有结,用火烧烧烤,直到把桦树烧烤软,用两个木桩进行弯曲,把桦树弯成由180度弯成半圆状,用绳子捆上,一直到解开绳
子不变形为止。车辋就算围成了。
烘干脱水与加工预件,木料选好以后,要经过两次烘干脱水处理,一次是把砍伐来的木料放一段时间令其自然风干,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先加工出一个大致的毛坯形状,然后置于烘干室中再进行一次烘干脱水处理,前后一般要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待坯料彻底干燥之后,才加工制造出成型部件,一切部件都要预先制作好,其中对车毂的加工,要求精度较高。
装配,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车轮的装配、车轮与车轴的装配、车身的装配,车轮的装配是关键,工艺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其工艺程序是,先把车毂和车辐装在一起,在装配过程中要不断校验修正,以达到精度要求,特别是要保证车辆与车毂互相垂直、车辐之间等距以及车辐在车毂上居中,车辋与车辐的装配颇有难度,缺乏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装饰与外形保护,整车装配好之后是对车辋、毂、辐条进行上漆、装铁轴瓦,以及外观的装饰。
在技术方面,主要有同轴度校准、垂直校准、平正度校准,卯榫结构、卯榫插接、过盈配合等,工具方面,除了常
见的木工工具外,还有专用的支架、靠齐工具、夹具等。
勒勒车制作的原则本是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拆卸方便,从技术上来说,勒勒车的制作工艺并不太繁杂,都是根据牧民家里不同需求来制作。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也叫大轱辘车等,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十二副车辋,将十二副车辋连接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三十六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十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四米,中间用十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车自重约四百斤,可载货一千五百斤至两千余斤。
公元十三世纪时,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来到中国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一路从东向西走来,发现草原上的“勒勒车”很有特点,于是他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对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勒勒车”的形状和使用情形,做了这样的介绍:“除了四轮车子外,他们还有一种两轮的优质车子,也同样用黑毡子盖着,并且制作得也十分精巧,即使整天下雨,车中的人也不会感到潮湿。鞑靼人(注:此处泛指蒙古人)
的妻子、儿女、日常用具及所需食物,都用车子运送。车子由牛和骆驼拖着前进”,他还用笔画下了蒙古官员乘坐豪华“勒勒车”的插图。
勒勒车是一种蒙古式的牛车。勒勒取自赶车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适应在草原沙漠地带行走。夏季草原牧草繁茂,又多沼泽;冬季的草原白雪飘飞,又积雪深厚。勒勒车在泥泞的草地或崎岖不平的路上通行,阻力小,即使车轮折损也便于修理。历史上,由于“勒勒车”在深草积雪地行走迅速,被称为“草上飞”、“草原之舟”,并常作为战车在征战中驮运军队的辎重。当时,我在呼伦贝尔农牧区务农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使用勒勒车。有的牧民一户有四五辆甚至十数辆。车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或芦席、桦皮等覆盖。行路时,大草原车车首尾相连。如怕失车,后车还挂了一个大铃铛。一个妇女或孩子,常常可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辆。每逢倒场,老人、孩子坐在第一辆有棚的车里,几十辆车前后相连、鱼贯而行。叮当的铃声,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回荡,在勒勒车辗过的路上,撒下一串欢乐的牧歌声。我这里是半农半牧区,附近山上有桦树可以用来做勒勒车,生产队发展副业冬天上山采伐树木,春天开始烘干,上秋开始制作。冬天把勒勒车运到呼伦贝尔草原换几十匹马回来,然后,再将马匹卖出去,换来资金给村民分红。现在看来这个思路很有点市场经济的
味道。
冬天父亲赶着勒勒车上山砍柴,我跟着父亲上山拉锯,把大柞树放倒,再截成一段一段,用斧子劈成小块,装到勒勒车上。一辆勒勒车能拉一溜柈子,也就是一立方米。牛拉着勒勒车运回来。后来,就我和三弟弟上山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干活时不冷,往回走时很冷,皮帽子周围都是霜,坐在勒勒车上还冷,只能跟着勒勒车缓慢行走。
记得我十二岁时,我叔辈四姨、五姨从庄河来,我头一天赶着勒勒车去亚东接她们。我做在勒勒车上,腿耷拉着,心情愉悦,随着老牛的前行,两个车轮接触地面咯吱咯吱响着,草原上绿草逐渐后移。沿着弯弯曲曲的格尼河东岸艰难行走着。老牛走了累了就躺下了,不走了,我的心有些焦虑、不安。我就给老牛喂点草料,我等一下,让牛多歇一会。再走。我早上走下午一点钟才到,三十公里走了六个小时。在亚东旅店住了一夜,晚上姨夫帮助我喂牛,除了喂草,还喂一些豆饼,老牛喝了很多水,看来一路上渴了很严重。四姨、五姨都夸我勇敢,我也喜慈慈的。我疲惫困乏躺在炕上就睡着了。牛是记路的,回来时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中午就到家了。
记得有一次,去中学送木拌子(我那时在学校住宿,吃的、烧的由学生自己准备),我正是用家里的勒勒车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