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3)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技巧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
3. 分析并评价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歌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三篇】
【导语】《⾬霖铃》词牌的来历:这⾸词调名《⾬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宗避地蜀中,于栈道⾬中闻铃⾳,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霖铃》曲”。
所以这⽀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编整理了⾼中语⽂⾬霖铃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霖铃教案⼀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柳永其⼈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能⼒⽬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学⽣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法; 3、通过理解⽂句,分析意境,提⾼学⽣理解和鉴赏词的能⼒。
情感⽬标: 培养学⽣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词的意境; 2、引导学⽣体味这⾸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深刻分析这⾸词的艺术特⾊。
教学⽅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物是(苏轼、⾟弃疾),婉约派的代表⼈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个善于唱歌的幕⼠:“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回答:“柳郎中词,只合⼗七⼋⼥郎,执红⽛板,歌‘杨柳岸晓风残⽉’。
学⼠词,须关西⼤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江东去’。
”由此⼤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争⾼下的“杨柳岸晓风残⽉”出⾃(《⾬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种浪⼦作风。
当时有⼈在仁宗⾯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种流浪的⽣活。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其次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把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同学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进展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表达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进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心情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表达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同学虽然已学过了肯定量的诗词,但无法敏捷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尝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同学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行缺少的部分。
应让同学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尝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尝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预备。
三、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亲密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力量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把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育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妙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教学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 深入了解婉约派词,也有利于对比学习后面要学习的豪放派词, 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手法等等……
学情分析工具
问卷星希沃白板5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
学校名称
教师姓名
教学课题
《雨霖铃》
学情分析目的
1.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 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为学 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 2.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通过学情分析,才能更有效地使教学活动围 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 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3.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通过学情分析,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 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的最 终目标。
教学对象
贵港市港南中学高一2005班全体学生
教学重点
诵读全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掌握诗词鉴赏方法,体会词人情感。学习难点理解本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安排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实时进行
学情分析,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本节课主要使用以下
三种方法:
1.前测法(课前):为了解全班同学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已有的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文的教学设计。
此教学活动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了解本文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古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古文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用词;•理解并掌握本文的结构和脉络。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老师出示范文作者林则徐相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典故,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以烘托出本文的独特性。
步骤二:朗读和理解老师指导学生全班朗读本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并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分析篇章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和脉络,并带领学生探究文中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用法和含义。
步骤四:探究语言风格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用语,并从中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步骤五: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总结文中描写的场景、人物和情感,并对本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展开讨论和交流。
步骤六:作文实践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写作实践,创作出与本文相关的小说、诗歌或散文,并对所写作品进行互相分享和点评。
五、课堂展示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合作讨论、写作实践等形式,完成了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要求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内涵,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比如写一篇关于文学名句的感想或者写一篇类似于本文的小说或诗歌。
七、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篇
最新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篇】《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雨霖铃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雨霖铃教案一1. 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宋词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2. 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内容;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惜趣和文化品位.【知识链接】1. 有关词的知识:(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词体萌芽于之际,盛行于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另有、、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2)宋词习惯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小令一(字以内)、中调—(字)、长调一(字以上).又分单调(一片)如《如梦令》、双调(两片 /阕)、三叠、四叠等.2. 柳永:北宋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儿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3.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避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柳永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自主学习】1. 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2.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 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景;下阕: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景.【合作探究】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2.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景语:寒蝉句、念去去和下阕中今宵句.情语:都门、执手二句和更那堪等句.3.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上阕询三句是实写;虚写:上阕最后一句和整个下阕四句.【知识反馈】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A. 催促军帐噤若寒蝉胜券在握B•暮霭竞然不勘入口不屈不挠C.天堑箫鼓寥若辰星九宵云外D.嘉宾夜暮嘻笑怒骂童叟无欺2. 下列对词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D)A. 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市列珠矶(泛指珍珠)B. 兰舟(船的美称)催发重湖叠幟(山峰)C. 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羌管弄(吹奏)晴D. 此去经年(经过一年)图(描绘)将好景3. 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B )A.留恋处,兰舟催发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4. 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B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巩,户盈罗绮一珠巩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B. 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一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口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一铺叙手法,略带夸张.D.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儿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2)简析误儿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雨霖铃教案二教学口标:知识U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歇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III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儿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釆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三、整体感知:1、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2、指导诵读.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儿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学生自III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应是:即便是.四、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鉴赏: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生: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惜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 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棧,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U前.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师:这句写什么?生:写景.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 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乂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乂曰阔,空间可谓广矣.(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U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乂全句写情.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乂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乂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圉.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涪,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 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样触而已.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乂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悄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学生齐背《雨霖铃》•三、作业1、背诵诗歌.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板书设计:雨霖铃上片,离别中悲痛:饯别景一一饯别宴-一饯别情一一饯别景寒蝉、长亭、骤雨-一帐饮-一泪眼、凝噎一烟波、暮霭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 实写离景------- 虚写离思伤、那堪--- 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雨霖铃教案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乂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錯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 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 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儿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惭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五整体感知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悄基调.3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惜的.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六精读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一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U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乂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乂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一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乂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乂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乂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圉.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之《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鉴赏词作的意境;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讨论法; 3.提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生匆匆,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离别的苦痛,生命也总在演绎着一曲曲的悲欢与离合,当我们不经意间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你会发现会有许多哀怨的故事向我们走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去倾听柳永为我们讲述的离别故事。
二、检查预习三、解题,作者及背景介绍1.解题,词牌的介绍《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2.作者(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 此时的柳永因作词触怒了宋仁宗,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担忧,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写了这首惜别之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二-第4课《雨霖铃》教案
2、听读结束后,让学生找出差距,更利于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意象,把握情感
教师提问: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人教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
授课教师:王春霞 学校:滦县二中
学 科
语 文
教 材 名 称
高中语文必修4
课 题
雨 霖 铃
年 级
高 一
教
学
设
想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词的内容、把握和体验情感作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采用诵读法,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鉴赏意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师提问:1、本文有写景,有抒情,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词人想抒发的是面对离别的伤感之情,诗中从“念”字往下都是设想出来的,这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4 雨霖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课题】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及凄清意境。
2、深刻的感悟《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的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别亦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
古往今来,最痛苦的情感莫过于离别。
你知道哪些写离别的诗句?[展示]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二、作者补充柳永目睹都市繁华,长期接触下层,饱尝羁旅愁苦,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作品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词曲折委婉、清丽蕴藉,写景无不工,为句不事雕琢。
词分两类:一写歌妓及与歌妓的恋情,反映青楼舞女歌妓们的生活情趣及生活的艰辛。
另一类是自抒羁旅行役之苦和离情别绪,很好地把身世沦落之悲和离别相思之苦糅合在一起,很好表达出失意飘零在外的文人墨客的典型心态,引起了许多士人的强烈共鸣。
三、释题《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
据记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
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
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雨霖铃》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缠绵哀怨的离愁别恨。
)2、根据问题,自行研读:①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萧瑟的秋天,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
②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③你比较欣赏词中的哪一句?五、内容赏析1、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请学生欣赏《深秋美景图》,并思考:说出古代表达离情别绪的诗句。
提示: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作者柳永介绍: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3、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领悟诗歌的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学习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课堂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三、教学过程(一)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作家作品介绍(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第一篇:《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3、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1、读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1、导入新课: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3、简介作者:(投影)4、听录音: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长亭兰舟江水寒蝉(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语言赏析。
①写景②写人③写情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雨霖铃》教案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参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
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二、词人简介问:关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谁来给我们说说看?明确: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关于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优秀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
(2)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难点:1. 理解并把握《雨霖铃》中的典故和寓意。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抒情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作品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2)解析诗词中的典故、寓意及其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一、导入: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
(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三、具体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
写别时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明确: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
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明确: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
“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
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明确: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
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
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
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明确: 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
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
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
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
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
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
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
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八、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