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影响学案
2.教学设计《延续文化血脉》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在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美德与交往道德的内容,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已经有一定认知,并且平时在语文等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对于中华文化也有广泛的涉及,对这一话题并不陌生。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学生除了在课内学习中华文化之外,在网络和生活中也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文化内容。通过课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错误吸收一些不良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产生偏差,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认同感不强。同时对于民族精神的内容并不了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存在只喊口号不作为的现象。
三、富强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命名之争
教师展示:登月命名之争。
中国首辆月球车叫玉兔,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但也有很多外国人说中国探测器的名字看不懂,太难理解。美国把登月器命名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叫“奋进号”、“挑战者号”。
因为优秀的文化、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航天精神根植于“月文化”中,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变化,凝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突出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素养。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课堂总结
问题:不管是和谐、爱国、还是富强都是什么?
重难点
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难点
坚定文化自信、认同文化价值、凝聚文化力量
教学资源
课件PPT、学案、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历案使用过程的感想教育论文—【课题研究】
学历案使用过程的感想一、与其教案学案相比的优势(1)从老师设计的路径和目的来讲:学历案,给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视角“. 学历案”从学生的“学”出发,规划学生“学内容”,设计学生“学的路径”.以学生的“真学”为关注点,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即让学生明确“我在哪里(已有知识经验)”“我要去哪里(学习目标)”“我如何到达那里(学习路径)”.倘若要实现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的就是明确自我的已有知识经验.只有明确了已有知识经验,能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构建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当然,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潜在的能力,如何随时可以提取出来,这就关系到我们老师如何去“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物理思维。
(2)学习目标的确定引领了了学习过程、评价任务的产生教案的学习目标基本是站在教师立场上的,可以说给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学习要求.运用学历案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到哪里”,更要让学生明确“到那里的路径”.我认为,“学历案”中的学习目标,不仅要体现目标的前后连续性,更要通过四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即“谁”(学习主体)在怎样的条件下(学习情境),通过怎样的行为(学习活动),达到怎度(学习要求).显然,这样的学习目标设计比之于传统的学习目标更具有过程性,也更具有执行力.确定学习起点、敲定学习终点后,“学历案”就要着力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策略、方式等.在“学历案”中,要渗透学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慧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教师要有一个总的预期,即学生会遭遇到怎样的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怎样克服这些障碍?等等.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度介入,以便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并且解决了我们最迫切的如何知道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任务。
(3)从使用过程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讲:在使用过程当中,我自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导游(因为攻略已经做好,学生知识结合课本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作探究,我再恰当的时候给他加以指引)。
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篇一:灿烂的中华文化练习题灿烂的中华文化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一、展示自学提纲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4、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5、中华文化有何影响?二、教学反馈(一)、最佳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xx年广州亚运会的会徽以“羊”为主体形象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吉祥之物,“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与“祥”相通,“吉祥”也写作“吉羊”,因此,取“羊”的创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寓意着广州人民将以美好的姿态迎接亚运会。
20xx年亚运会会徽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D.中华传统文化保守落后2.(20xx?泉州中考)“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
中国人民在申办、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如此充满自信是因为( ) ①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③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国人仍然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天朝王国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20xx年10月6日晚,由张艺谋执导的意大利经典歌剧《图兰朵》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上演。
古老的《图兰朵》焕发出富有东方美感与时代气息的绝代风华。
体味文化学案范文整理
体味文化学案一、学习指导知识网络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法指导.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着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
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学会比较的方法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
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学会搜集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的方法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它的形成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结果,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内容标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提示: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可结合对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
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
可搜集有关资料。
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
学业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节在单元中的地位、主要内容框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七课的落足点,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第二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
本章节内容虽多但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元素,探寻文化实质,感受文化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迷思概念、思维障碍...)第一,文化理论部分难度较哲学部分低,议学材料也十分丰富。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选择新鲜有力度的时政素材,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案4: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学习目标1.必备知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产生;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形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2.关键能力:通过具体的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感受文化的民族性,并体会文化的民族性的价值;通过比较近几届奥运会会徽的不同,感受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懂得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基础梳理1.___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_____________的产物和_____________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__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__、激发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_____________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4.“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_____________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_____________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教案
自主展示
新课
进行
1、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能够准确复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
能够初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能准确说出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学习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学习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课时计划:
1课时
制作人
崔纳李标
学习评价
学习活动
目标检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自主学习
梳理课本,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能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部分
展示自己的理解
合作
探究
完成学案【合作探究1】
随堂检测
【合作探究2】
作业
完成学案自主检测
二
次
备
课
内
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课例及点评
一、教学课例【学情分析】经过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具备了一定的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问题及辨析观点的能力,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缺乏全面系统深度的认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缺乏主体担当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
基于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欠缺的现状,本课通过创设具有思辨特点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列举、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文化现象的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教学目标】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懂得以马克思主义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理性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文化观点和文化现象,在观点辨别、现象评析、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3.通过课后实践作业“为‘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你微视频比赛准备脚本”,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深刻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重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前导学】1.鸦片战争后为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各种尝试。
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不可行的。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回想一下那些曾给予你力量的作品。
必修3文化(2)(3)课时学案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第2课时【学习要求】了解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重点)分析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难点)【知识测评】一、最佳选择题: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3.以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
长三角16个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济调节、市场监管(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仅需要用经济的复兴来建设物质文明,用政治的进步来建设政治文明,同时也需要用文化的发展来建设精神文明。
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持、动力和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论断集中阐述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不可偏废5.“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二、综合探究6.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体味文化(教学)
注意: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积 极成果和消极成果。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 和合理成分。
情景一:近年来,全国出现许多学习《论语》的私塾。一位带着5岁的 孩子来学习的母亲说:“我最想教孩子的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也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她在家里 每天都放《论语》的CD,全家一块学《论语》。 情景二: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倡议的《巴黎宣言》中有这样 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 智慧。” 无独有偶,2007年12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山东曲阜孔庙 后感慨道:“孔子儒家的思想如果成为常识性的东西在大家心里扎根的话, 世界一定会变得很和平。”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 “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甲骨文
简 牍
纸书
电子书
归纳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离不开物质载体。
长沙最雷闹洞房
某晚,一新婚男子被闹洞房的 好友化妆成怪异形象拖上长沙市黄 兴路步行街,这几乎引来全街人的 关注,一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1、你读过《论语》吗?里面哪句话给你印象最深,影 响最大? 2、这位母亲为什么如此重视《论语》? 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儒家,这说明什么?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 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注意: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时代的发展凸显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 养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 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 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 们的精神生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案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个特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式开展课堂,议题式教学和活动性课堂相结合充分展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民族信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勇担民族复兴大任【议题】“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3.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习过程】第一环节:探索宝藏——感受文化传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结合所学历史、语文知识例举你所知道的中华文化。
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专题一,可否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做出描述【自主学习】(66-67页)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请归纳总结出文学艺术的作用、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地位、特点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请归纳总结出科学地位的地位、我国古代科技的地位、特点和意义(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68页)“设计古蔺一日游”(从历史、红色文化、名酒文化、风景区、饮食特色、古蔺方言等方面设计)【自主学习】1.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三)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69—70页)【敦煌材料】在敦煌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生活过鲜卑、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个少数民族都曾给敦煌带来一片崭新的风景,注入新的活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吐蕃人为敦煌的壁画增添了日月神、如意轮观音;党项人给敦煌增添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和美不胜收的龙凤藻井;蒙古人统治敦煌的时代,为敦煌的窟顶添加了充满异族风情的曼陀罗;对敦煌文化影响最深的还是唐代文化。
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恰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选自项楚《敦煌文化》)思考:你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自主学习】1.民族文化的地位2.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3.我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二环节:走进宝藏:解读文化密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70页)【敦煌材料】敦煌飞天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长期交流,融合为一,最后完全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案(无答案)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核心突破与演练【时政引领】传统故事的现代演绎、跨界融合的精彩绽放河大卫再度以《2024端午奇妙游》引领文化盛宴,以其独有的创新与深情,为观众织就了一场关于端午的奇幻旅程。
每一场舞蹈的起承转合、每一句歌词的深意挖掘、每一段故事的精心编织,都是《2024端午奇妙游》幕后团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度与温度。
《屈子问天》在创作过程中,将《楚辞》的浪漫与屈原的家国情怀融入现代审美之中,不仅在内容编排上追求极致,舞台表达上也力求突破以往。
为了使节目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制作团队采用了高科技的影视化手段,让屈原的问天之舞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将历史与神话巧妙融合,让古老故事焕发新生。
《雷霆振山河》赴宁夏实景拍摄,借助影视特效与古老壁画元素的结合,传递出背水一战的激越和壮烈。
《奔腾不息》则将蒙古族舞蹈与现代元素大胆融合,背后是无数次的排练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尾曲《风来的夏天》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封写给新时代农人的信,让科技与田野风光完美融合,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观众对河南卫视“爱得深沉”的原因。
核心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含义(P91)2.文化的核心(P91)3.文化的特点(P91-92):(1)文化与社会(2)文化与经济、政治(3)文化与文明(4)文化的本质(5)文化与文化载体二、文化的功能(P92-93):1.对社会 2.对个人 3.对民族【易错警示】(1)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会。
(2)政治现象或者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
(3)泰山、玉龙雪山等自然景观不能称之为文化。
我们今天讲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4)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重难点】重点:文化塑造人生难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自主预习】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1)来自于特定的。
(2)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和。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人的。
2、增强人的。
3、促进人的。
【考点精讲】命题角度1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例1 (2010·天津文综)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
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命题角度2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例2 (2010·福建文综,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命题角度3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2010·山东文综,22,4分)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
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考题2(2011·济南模拟)9月1日是山东省各学校开学的日子,“感恩”成了许多学校开学典礼中的主题,这些学校用这样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一、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包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等。
第二目主要是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当今中国,学生面对的文化是多元激荡的文化,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地位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本节课意在借助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创设的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探究中认识体会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作用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及意义;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引导、组内讨论、热点分析、阅读鉴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四、学习目标:引导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组成、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德。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8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一、老子1.地位:春秋后期人,学派创始人。
2.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在政治上主张“”。
3.相关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的经典——《老子》()一书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是“”,提出“仁者爱人”。
(2)主张,反对苛政。
3.教育成就(1)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2)注重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一书。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当堂达标】1.(绍兴中考)《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这说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衡阳中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安徽中考)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案2:第18课 吆喝
吆喝学习目标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方法速读法导读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板书文题、作者)二、温故互查(预习与交流)——自主学习,二人互查: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囿( ) 钹( ) 招徕( )铁铉( ) 荸荠( ) 秫秸秆(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囿于:隔阂:吹嘘:吆喝:2.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设问导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二)文本探究1.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赏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篇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diversity of world culture-《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篇章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教学设计篇章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感受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5)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则。
2、能力目标:(1)能认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2)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其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3)通过对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学习,树立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能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化生活》p28页至p33页,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题“世界文化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感受文化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识记文化对人影响的因素、表现、特点。
理解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重点)
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一、最佳选择题: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发展
2.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
材料说明了( )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4.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 ) 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综合探究
7.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
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B
6、D
6、(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的俗语,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一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参加健康在益的文化活动,防止错误思想和活动对自己的影响;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对朋友的优点要学习,对朋友的缺点要指出并帮其改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