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

1.1拴马桩的取材

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

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

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石灰岩之所以用量比砂岩大,也许,石灰岩更接近于“玉”。而“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内涵。石灰岩在时间的风雨冲刷下,被人们肌肤不断的爱抚打磨下会呈现出一种晶董的“墨”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光洁润盈的石材前面,传递给观者更多的暇想,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图1.1 背背猴拴马桩

背背猴拴马桩(如图1.1),材质青石,由于桩首猴子形态生动活拨、憨态可掬,加之高度不高,所以,游客经常不能自已的“爱抚”,长此以往,桩体颜色圆润、透亮,犹如玉质。石灰岩俗称青石,颜色丰富且硬度不高,手感细腻。石灰岩是现代石灰工业、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在冶金工业中也可作为溶剂,然而,在生产力先对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其丰富的色彩与可塑性强的特点是作为建筑石材和装饰雕刻的绝佳材料。

1.2.1砂岩

当手和砂岩触摸时,会有着一股强烈“层次感”,当手划过拴马柱砂岩粗糙的桩体时,触觉传递更多的信息,体验到石本身的生命个性。拴马桩石雕作品中以“狮”为主题的作品很多,“狮”这一特殊世界的灵物在砂岩材质的衬托下传递出更为具体的生命气韵。中国民间历来就要有“石狮之魂,在于石而非狮”的说法。

1.2 人物驳狮拴马桩

相对于青石,砂岩石颗粒结构较粗,所以表面粗粝,硬度较高,难以雕刻,尤其不宜

细部雕镂。人物驳狮拴马桩(如图1.2),材质砂岩。驯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歪嘴,身上圆领窄袖长袍,骑在子背上,两手分别拽着狮子耳朵,背上背负一小猴,狮子蹙眉圆眼,宽鼻子,平嘴盆,项上戴着项圈,下挂响铃,一前足踩球,后腿微曲。桩颈四面包揪角内刻花丼纹饰,四角皆有垂柱。

1.3 总结

目前,拴马桩石雕作品两种材质都有采用,其中以石灰岩的材质为主。渭北拴马桩因其材料材质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样貌和表现特征。石灰岩石雕斑的拴马桩作品,光滑、清凉、洁润,表现出的主题线条丰富、内容生动。砂岩石雕孫的挂马桩粗犷、质朴,表现出的主题人物和动物线条简约、韵味悠长。

2、构图之美: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空间统一原则

2.1 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

“上圆下方”是拴马桩石雕整体构架的特质。首先,拴马披的桩身都是以方”为主体的造型,大都为四方柱体,也有部分六棱或八棱柱体造型。其次,桩首的造型无论什么主题,一般都会遵从“圆润”的整体形态,且以整体圆形呈现的造型也是拴马桩常用的表达方式(此时圆形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植物,例如桃、瓜、果之类)。“圆是最美的”是西方美学的著名命题。

猴子拴马桩

猴子拴马桩,材质青石。该桩猴子圆头、圆眼、圆耳朵,加之刻画细微的圆乳头、圆肚肪,坐在刻着一圈圆钉的圆台上,活脱一尊圆不溜丢小圆猴。和四方的柱体浑然一体,可以说把拴马桩石雕上圆下方的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栓马桩石雕“上圆下方”是对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的具象体现,也是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

2.2、对角线原则的应用

拴马桩石雕作品上充分体现出了对角线原则的运用。即拴马桩桩首造型主题内容的正面一定是和桩体的棱柱体的棱线(对角线)上下对应的。对角线原则的运用,一方面让桩首主题表达有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更加动感活泼的气韵。

2.1 狮首拴马桩

以上三尊狮首拴马桩(图2.1所示),形态各异,统一的一点是每一头狮子的鼻子都和桩体的对角棱线一直,可以充分阐释拴马桩构图中的对角线原则。对角线原则在拴马桩石雕上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石雕匠人在有限构图空间里智慧的结晶,也充分反映了挂马桩民俗艺术特有的审美取向。挂马桩石雕一般的桩截面都在左右,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若想展示丰富、生动的艺术主体就需要充分的发掘空间、利用好空间,显然对角线直线最长的特点是以对角线为构图基准的理论依据。另外,对角线构图原则下的表现主题更加生动、活拨,非常有效地拉近了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气息是其最大的特点,拴马桩这一民居出身的小艺术传递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对于民间小艺术的拴马桩石雕呈现的是民居主体个体对于生活最现实、鲜活的诉求,所以,“对角线构图法则”呈现出的活拨、生动才和这个环境和谐,而这也正是社会的生命力的源泉。

2.3、空间统一原则

挂马桩石雕在有限的空间下,承载着丰富的表现元素,而这样一个丰富的表现元素在挂马桩整体与局部的层次关系中却被有序地、和谐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拴马桩石雕的自足空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足空间就是雕塑本体所占有的空间。这种空间方式是由于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以及特殊的结构方法决定的。一般说来,雕塑自足空间都是具有长、宽、厚的三度空间的。这个空间是由雕塑物质材料全部占有的。从传统的雕塑观念看,处理好自足空间就是全部的雕塑技法。特别是在以表现人为主的题材中,只要按其自然面貌,忠实地模拟就可以创造一个自足空间。常常是一个自足空间雕塑安置在某种环境下使人感到过分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