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杨晓华;田军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文章概述了陕西关中拴马桩石雕的概况,探讨了关中拴马桩石雕所彰显出的艺术性:一是有助于物态美的表现;二是在雕刻过程中始终坚持适形法则;三是在造型塑造方面,始终坚持大同小异的原则;四是在圆雕方面采用了三维造型.
【总页数】1页(P33)
【作者】杨晓华;田军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文理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J], 杨晓华;田军;
2.桩眼:关中石雕拴马桩审美新视域 [J], 陈华
3.拴马桩石雕艺术浅析 [J], 任慧君
4.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J], 单凤阳
5.试析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造型艺术的再生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J], 张子儒;窦英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作文你要是想找个能一下就钻进关中民俗文化老窝儿的地方,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可就是不二之选啦。

一走进这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过去的关中大地。

那一排排古旧的民居建筑,看着就特别有味道。

青瓦灰墙,就像一个个老实巴交的关中老汉,稳稳地站在那儿,沉默却又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先说说那些精美的拴马桩吧。

可别小看了这些个石头桩子。

它们就像一群沉默的士兵,分散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可每一个都像是艺术品。

上头雕刻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动物,有威风凛凛的狮子,那狮子的毛发都像是被风吹动一样,栩栩如生;还有神态各异的人物,有的像是在沉思,有的则像是在开怀大笑。

我就寻思着,以前的工匠那手可真是巧得不像话,就一块石头,能被他们捣鼓成这么有趣的东西。

这拴马桩可不仅仅是拴马的物件儿,那简直就是过去关中人生活讲究的一个小缩影。

大户人家门口,一排排拴马桩,那得多气派,就像现在咱们看到豪车停在大别墅门口一样。

再瞧瞧那些民俗老物件儿,什么皮影啦、剪纸啦、还有各种各样的老家具。

皮影就像是一群住在小皮子里的精灵。

那些色彩斑斓的皮影人儿,精致得不得了。

在以前,它们肯定是在那白色的幕布后面,被艺人们摆弄着,演绎着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都能想象到,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看着皮影戏,时不时地发出笑声或者叹息声。

剪纸就更不用说了,那些个红色的纸张,在艺人的剪刀下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一会儿又变成了吉祥如意的字样。

感觉每一张剪纸都带着关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老家具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那些大木柜子、雕花的床,都透露着一种古朴和厚重。

柜子上的锁扣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安全意识,而床沿上雕刻的花纹,那可都是满满的寓意,什么龙凤呈祥啦,多子多福啦。

我就想着,以前的人睡在这样的床上,是不是连梦都是带着传统韵味的呢?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展示传统关中服饰的地方。

那花花绿绿的布衣服,虽然没有现在的衣服那么时尚,但就是透着一种质朴的美。

石雕奇葩:拴马桩

石雕奇葩:拴马桩

石雕奇葩:拴马桩拴马桩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早在35年前我在西安读书时,就对拴马桩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时多是散见。

2009年,我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邹亚生教授到西安讲学,专门抽暇去了一趟终南山脚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馆”,馆长王超勇是个望柱迷,收藏了数千根拴马桩,时间所限,短短一个小时,只欣赏和选拍了部分精品。

“拴马桩”曾长期流行于陕西渭南乡村,立于农家宅院门前,是用以拴大型牲畜的小型石雕桩子。

其材多用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大型的通高约300,中型的约260,小型约230厘米。

地上分上中下三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埋入地下的部分是桩根。

桩头多圆雕人物及人兽组合,也表现寿星、刘海、仙翁等神话故事人物。

动物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其中较为精彩的是人骑狮,此类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孔眼,用以穿系缰绳。

石狮子突出表现其扭转身躯的动态瞬间,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如意、琵琶、月琴都十分逼真。

拴马桩石雕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民间匠师运用适形法则,随方取势,因材施艺,巧妙的利用四方体对角线比边长的优势,将主体雕像正面安排在对角线位置,这样扩大了雕造的空间,又没有超越桩体的四方形。

在纵向视觉上起到横向开张之势的效果,与角棱呈对称错位,产生扭动的动态美,使雕像显得饱满大气。

以人与狮为例,其头部皆大体位于方形一个角棱的垂直延长线上,主题形象动态又从中心轴线上重心前倾,呈竖直角三角形,从而强化了动势,造成正面形象咄咄逼人的效果。

在人与狮的动态结构上,人皆正面,狮头则左顾右盼,静中含动,寓变化于平正之中。

人的造像比例,头为身长的1/3以下,只觉有趣,不显怪诞,头部是传神的重心所在,夸张头部,意在营造一个视觉兴奋点,是对形象精神特征的主观提取和强化。

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

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

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不仅是北方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秦东民间艺术的代表。

在研究渭南、铜川等地拴马桩遗存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内容表现对拴马桩视觉元素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了拴马桩的造型特征和审美意境,出秦东拴马桩受到民间艺术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具有象征性、粗狂的造型语言和概括夸张的造型手法,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特征。

秦东这里主要指陕西东部地区,包括渭南、铜川等地。

受北方农耕文化的影响,骡马等牲畜成为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农耕帮手,在运输、耕作之余,拴系固定牲畜就成为需要。

最初的拴马器物很简单,木桩、大树、石头等都可临时固定马缰,随着人们对其作用的认知,慢慢就有了专门的拴马桩。

拴马桩在秦东地区也叫看桩、望桩等,多以青石、砂石等石材为主,高度为50~300厘米,一般分为桩头、桩身和桩根三部分。

桩头部分是装饰部分,以圆雕为主,造型多样,是后期拴马桩能成为陕西民间雕塑代表的主因,也是拴马桩艺术被广为收藏的原因。

桩身部分多以方形为主,主要撑起桩头,方便拴马。

桩根是深埋于地下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作用。

一、秦东地区拴马桩造型元素分类秦东地区拴马桩按照内容表现,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

(一)人物造型类的拴马桩人物造型在秦东拴马桩遗存中最为常见。

通过对关中民俗博物馆、澄城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地拴马桩的考察,笔者发现人物造型最为普遍,其中可分为神仙罗汉、官贾士绅、说唱艺人、西域胡人、妇女孩童、宗教人物等。

(二)动物造型类的拴马桩动物类比较常见的是吉祥瑞兽,如辟邪镇宅的狮子、寓意升官的“马上封侯”等。

(三)植物造型类的拴马桩植物造型的拴马桩遗存较少,更多的是作为雕刻陪衬或者装饰物出现在其他造型主题上。

在选取对象的时候,这些植物往往都具有某些象征含义,如兰草、竹子、菊花、松树等。

(四)器物造型类的拴马桩器物类拴马桩多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造型,如寓意发财的钱币造型、寓意光明的纱灯造型、驱邪避凶的八宝等。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_______姓名 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__二零一二年十月民俗博物馆狮首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摘要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栓在栓马桩的图像关键词拴马桩雕刻人物造型一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石雕拴马桩8600根。

被誉为“地上兵马俑”,这些拴马桩大多是渭北青石制成,通高一般在1.5米——2.5米之间,少量在2.5米以上。

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础,桩础为不规则四棱形,埋入地下,桩体多为20-30厘米边长的四棱柱体,也有六棱柱体,桩颈大多由上置鼓和须弥座组成,本文主要探讨人物拴马桩。

考察记录二拴马桩的发展历程拴马桩的制作时代,大约在宋到晚清时期。

庄户人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当地的生活、文化、民族关系和关中农民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动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笔不可轻视的财物博富。

拴马桩通体可分中华四部分,桩头、桩颈、中桩身、桩根,桩根埋在地下,是博华方形石桩原坯。

桩头是圆雕华物的狮子、人物、猴子、大象、立瓜、中华仙桃、莲苞等,大致可博物以归为动物、人物、植物三类。

三类中物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体中博,是最为奇特,最有意物味的部分。

桩颈一般为双层,上华层是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和华物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博形象。

下层是在方桩上华物划出横方形面积,刻以浮雕图案物中。

桩身多为四方柱体,在正面和左右华物两侧面,也刻有浮雕。

博中桩头的狮、猴前肢或人的臂腕间中,往往镂凿通孔,以使穿系马的物中缰绳。

桩头中雕刻是拴马桩的主要价值所在。

题材一般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中文化。

都采用圆雕方式,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塑造复杂的形象,表现出别致的情趣、故事、传说和信仰。

传统文化之(狮形)拴马桩石雕

传统文化之(狮形)拴马桩石雕

传统文化之(狮形)拴马桩石雕拴马桩石雕是中国北方独有的传统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狮子造型拴马桩 - 陕西省蒲城县博物馆拴马桩 -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明清拴马桩 - 西安美术学院拴马桩 - 南京博物馆拴马桩 -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拴马桩材质:以青石、沙石、大理石等为主,由于地域和石质的不同,雕刻工艺也有所区别。

拴马桩结构拴马桩结构图一、桩首:为精彩部分,主要采用圆雕,有狮、人物、猴,或人与狮及人与其他动物混合造型。

二、桩颈:亦称台座,是承托桩首部分,也是拴马桩浮雕与线雕的精华部分。

三、桩体(或称“桩身”):为四方长柱体,多为毛坯或席纹、横纹雕凿、无纹饰,常见文字有“泰山石敢当”等。

四、桩基(也称“桩根”):埋入地下部分,是方形石桩原坯料,粗于桩体。

拴马桩文化内涵拴马桩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实用功能,还衍生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功能。

拴马桩相当于一种身份标识。

在等级森严古代,华表常常被用于宫廷建筑和高级别的陵墓建筑前方的位置,在民间用栓马桩弱化华表规制,又显示尊贵身份。

有的学者称其为“望柱”也是有道理的,这同门前置石狮、铜麒麟,阙楼与华表有相同含意。

古人认为,门前立拴马桩还有镇宅祈福的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建屋盖房要看风水,以消灾避祸,祈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官升爵晋。

若是辟不了邪气,就要竖一块“石敢当”碣石或者立一拴马桩辟邪,有的拴马桩上就刻有“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字样。

拴马桩雕刻图案拴马桩的桩首和桩颈所雕刻的图案、文字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猴送吉祥:拴马桩石雕中的猴子形象

猴送吉祥:拴马桩石雕中的猴子形象

猴送吉祥:拴马桩石雕中的猴子形象美术展览 | 艺术推广 | 文化传播 | 公共教育猴骑马拴马桩猴子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深得人们的喜爱,长久以来,猴文化在中国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它与吉祥运气相连,深入人心,备受欢迎。

所以,猴形象常常见于小说、绘画,以及民间建筑雕刻中。

拴马桩是古代乡绅大户、富裕人家拴马系骡之物,摆放在屋宅门口,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除了雕刻狮子、人物之外,拴马桩桩头出现猴子形象并非偶然。

背背猴拴马桩猴子型的拴马桩不在少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收藏有相当数量的此类拴马桩。

从造型上来看,猴子型的拴马桩较狮子型、胡人驭狮型显得简约一些,猴子的特点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工匠在雕刻过程中没有在外貌细节上花费太多功夫,而是倾向于从动作和心理上进行着力。

还有一类带猴子型的拴马桩,猴子趴在驭狮胡人背上,这类猴子体型小巧,与胡人背负的鹰鸟等物比例相当。

有的猴子蹲坐在台座上,双手托下巴,似乎是在静静地沉思,有的蜷左腿而坐,左手按股上,右手持桃,嘴巴略张,看起来要把桃子一口吃掉的样子。

有的小猴子穿人衣,耳朵竖起来,饶有风趣。

有的老猴子面带愁容,皱纹迭起,似乎在为什么事情伤心难过。

有的坐在雕刻的山石之上,双腿下镂空,有的趴在桩头,肚子隆起,腾出一个半圆空间。

猴子们姿态不同,生动再现了其生性好动的性格特征。

同时,还有一些石桩上雕有多个猴子形象,有些是大猴与小猴的组合,有些是两只小猴的组合,大猴与小猴多为背负状,是在表现母子的亲情,两只小猴并坐在一起,则体现出兄弟并肩的情怀。

猴子骑狮拴马桩在胡人驭狮背负的猴子中,猴子是附属之物,或与鹰、鹦鹉并站在肩膀两侧,或趴在人背上,猴子的动作因为是在动态中,所以要比单个猴子形象生动得多,它们有的手抓人背做吊状,有的趴在肩膀上咬人的耳朵,咬得胡人直咧嘴,有的伏在胡人肩上做亲昵状。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个别猴子骑马、猴子骑狮等组合,但这些组合不具有普遍性。

这些猴子头部上圆下尖,面部勾勒非常简练,眼、嘴、鼻、耳只是稍加强调,眼睛大多用两个带线的圆圈代替,尽管如此,猴子双眼更显得炯炯有神,朴实可爱,衬托出整个桩体浑然天成的意趣。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作者:单凤阳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7期摘要:拴马桩作为北方民间美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法则,在民间艺术中运用得十分突出。

拴马桩石雕艺术具有思想灵性,在其造型艺术中,既遵循了形式美的法则,又没有完全照搬形式美的法则。

研究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能够提高、加深人们对拴马桩这一民间美术雕塑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形式美法则去感受和创造美的事物。

关键词:拴马桩艺术;形式美;多样统一;比例结构;对称均衡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52-02一、引言历史上,民间美术一直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于世人的眼前,传达着人类的情感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

拴马桩石雕艺术作为北方民间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给世人留下了诸多对于生命和自身法则的启迪,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

形式美法则作为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法则,在民间艺术中运用的十分突出。

拴马桩对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也是比较广泛和突出的。

拴马桩属于民间的雕刻艺术形式,其造型来源于日常生活积累,它表现的是浓厚生活情趣、民族民俗色彩的社会生活。

民间工匠对于客观生活的观察和升华,都生动而又具体地表现在拴马桩的构图和造型之中。

目前对于拴马桩艺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造型语言、历史成因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自身所体现的形式美涉及相对较少。

虽然目前拴马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但文章通过分析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可以更整体、广泛、综合地借鉴这一艺术,使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在现代的园林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

二、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分析1.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的总体美感(1)多样统一之美。

多样和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1]。

关中民俗文化石雕拴马柱造型艺术研究

关中民俗文化石雕拴马柱造型艺术研究

关中民俗文化石雕拴马柱造型艺术研究作者:王佳丽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陕西省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孕育了许多瑰丽独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进步,拴马柱民间艺术逐渐脱颖而出走入大众的视线。

拴马柱作为北方独有的民间雕塑艺术,具有独有的审美艺术价值和造型研究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栓马柱;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15-01一、拴马柱石雕艺术产生的环境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让关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且陕西地产资源丰富,石材资源种类繁多,澄城北山一带出产的石料成色稳重,质地硬密,便于雕刻,所以成为大批量生产的拴马柱的材料。

拴马柱石雕艺术是在关中居民生活、劳动中一步步产生的,从发现在平凡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开始被创造逐渐完善和美化。

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关中以为主的格局,也决定了民俗艺术品的命运为农所用。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指出“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劳动者,其社会实践往往在一定的社会范围里进行着。

因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和劳动者在需求上的差异,以及改造自然时所采取的观念、方式、技艺等主观因素的不同,使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

拴马柱最早始于元代,从元代开始雕琢成型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拴马柱到清代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拴马柱,前后经历了二百年。

源远流长的关中文化脉络奠定了民俗文化艺术品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关中地区的兴衰,经历盛大的繁荣,也经历了三次衰败,正是因为这种跌宕起伏,沉淀了关中地区拴马柱民俗文化艺术品的风格。

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孕育出特有的关中文化,造就了关中人的发展足迹。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摘要】关中拴马桩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造型特点古朴简洁,线条流畅优美,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拴马桩石雕通过对马匹形态的审美表现,体现了古人对马文化的崇尚和对自然的敬畏。

其工艺技术精湛,雕刻细致,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既有写实主义的表现,又融入了抽象和象征的元素,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

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其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之中。

通过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探讨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

【关键词】关中拴马桩石雕、艺术性、历史背景、造型特点、文化内涵、工艺技术、艺术表现手法、艺术价值、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历史背景关中拴马桩石雕作为中国传统石雕工艺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关中地区是中国石雕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拴马桩石雕则是其独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据史书记载,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驰名的驿站之一。

在古代,人们使用牛、马交通工具,因此在关中地区各个驿站、马房、市场、街道上都会设立拴马桩,用于停靠交通工具。

这些拴马桩逐渐发展成为石雕艺术品,成为古代关中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在当时的文化、经济、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通过拴马桩石雕的形式和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关中地区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社会结构等重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表现力。

这些历史背景赋予了关中拴马桩石雕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

1.2 解释为什么关中拴马桩石雕具有艺术性关中拴马桩石雕具有艺术性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拴马桩在古代是为了停放马匹而设置的石雕标志,承载着古代交通文明和城市建设的历史记忆。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摘要】拴马桩石雕艺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对历史渊源与背景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艺术特点分析揭示了拴马桩石雕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形式美的表现方式则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在艺术价值评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拴马桩石雕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与发展是拴马桩石雕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源,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

结论部分回顾了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之魅力,并指出了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拴马桩石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表现方式、艺术价值、传承、发展、独特魅力、艺术创作、启示、借鉴、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拴马桩石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这种艺术形式最早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人们用石雕拴马桩来标示领地或者纪念重大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拴马桩石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上。

艺术家们通过雕刻和雕塑,将普通的石头赋予生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马形雕塑。

这些雕塑既展现了艺术家对于形态美的追求,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在探析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拓展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

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赏析,更是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与背景拴马桩石雕艺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唐朝时期。

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 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_____二零年月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 【摘要】“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的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

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上雕刻,寓意深刻,惟妙惟肖,特别是桩头的动物、人物形象,传达着现在还无法完全解读的文化信息,也因此获得了“地上兵马俑”的称号。

关键词拴马桩雕刻图案分类造型一、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有数以千计的拴马桩,每件拴马桩均由桩首、桩颈、桩体与桩根几部分构成,桩首雕凿立体图案,人物、走兽、飞鸟等是拴马桩的艺术所在。

桩颈多数四面浮雕纹饰,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8件有纪年铭文,这是研究清代拴马桩时代特征的宝贵实物资料,是鉴定这段时间拴马桩的标准件。

二、考察记录拴马柱(记录时间:2012年10月)乾隆十九年(1750年)款狮子拴马桩(图1)。

通高188厘米,桩首高42厘米,桩颈高12厘米,横截面23×23厘米,桩体高134厘米。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作者:王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1期文化学者肖云儒指出,陕西是中国文化的“硬盘”和精神母体。

那么,关中拴马桩石雕艺术就是陕西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北方石雕艺术的民间珍品,也是国家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拴马桩拴住了古老的文化,拴住了世人的眼光,也拴住了一段尘封而久远的历史。

一、关中拴马桩的概况1.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陕西渭河两岸,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的农村,存量最大的是渭南的澄城、合阳、华县。

咸阳的旬邑、彬县、泾阳,宝鸡的岐山、扶风,西安的临潼,陕北的黄陵、洛川亦可见其身影。

2.柱体构成。

一般高约两米,方形,粗约20—30厘米。

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的约230厘米。

柱体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刻有马、鸟、鹿、兔、云水、莲瓣、博古等图案;桩身有少数刻串枝、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3.主要功能。

一是拴系家畜。

拴马桩曾经是广泛流传于乡村的民间石雕,是旧时乡绅大户、富裕人家、农家宅院门前用来拴系马、牛等牲畜的柱子。

二是炫耀门庭。

据考证,拴马桩起源于秦汉。

是立于宅苑、衙门、庙宇、祠堂、桥头石阙左右的普通石柱,是立于达官贵族们墓前的望柱,立于庙前或神道口的华表,彰显门楣;唐宋时,帝王陵立有被称为华表的石柱,肃穆庄重,衬托皇家无上的尊贵。

在坚挺的石桩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在华美的雕饰中,透露出人性的虚荣。

三是镇宅祈福。

古人潜意识的认为,石头具有超乎自然的神力。

有“泰山压顶,百鬼宁息”的说法。

所以“名门望族,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

这就是拴马桩的柱顶多为狮子造型的直接原因。

4.选用石材。

拴马桩选用的石料划分为沙石与青石。

沙石易于雕凿、风化,随岁月流逝,雕刻的立体造型就变得模糊,属下等石料。

青石又分为白石与青石。

白色灰岩,光泽油润似玉,晶莹剔透;青色灰岩,坚硬如铁,乌黑油亮。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100216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拴马桩石雕是一种民间的石刻艺术品,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一代,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民间艺术的代表,所以加强对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促进中华民间文化的发展。

所以以下笔者以关中拴马桩石雕为例,就其艺术性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概述一是从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关中一代,而关中历来被行政区划分为西安、东府、西府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中都有拴马桩石雕艺术的遗存,其中以东府的遗存为最多。

当前,在民间的一些散落的拴马桩石雕已经被文化部门和古民居一起保存和保护起来,很多拴马桩石雕作品也被相关部门收藏起来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澄城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二是就其结构来看,拴马桩石雕的柱体主要在2m左右,呈方形,宽厚相当,大约为20cm到30cm不等,有大型、中性和小型之分,其通高分别为300、260、230cm。

柱体氛围四个部门,即桩头、桩颈、桩身、桩根。

以桩根为根据,深埋地下,主要是石雕部位在桩头,而桩颈主要用于承托桩头,上圆下方,雕刻着很多栩栩如生的图案,而桩身则雕刻了少数的花纹,具体如下图所示;三是从拴马桩石雕的作用来看,主要有:拴系家畜。

拴马桩是旧时富裕人家、乡绅大户、农家宅院门前用于拴系马、牛等家畜的柱子;炫耀着富有殷实。

据史料考证,拴马桩起源于秦汉。

是立于达官贵族们墓前的望柱,立于庙前或神道口的华表,彰显门楣;避邪镇宅,古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石头具有超乎自然的神力,因此,名望人家都会在门前、村头等立石止煞。

这也是拴马桩的顶柱多为狮子造型的直接原因;[1]满足精神诉求。

人们在民居建筑大门两侧常栽立拴马桩石雕,除了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实用价值外,还在精神层面上承载着民居主人在特定的时空下对人生的美好诉求。

二、关中拴马桩石雕所彰显出的艺术性上述我们已经对关中拴马桩石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其艺术魅力彰显出来,我们就应加强对其艺术的品位,其艺术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有助于物态美的表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你要是想找个能一下子把你拉回过去,体验关中老民俗风情的地儿,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可真是不二之选。

一进博物院,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那古旧的建筑,一块砖、一片瓦仿佛都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那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一院又一院的,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你看着那雕花的门窗,精致得不得了。

我就寻思着,以前的手艺人得多厉害啊,这得花多少心思才能刻出这么美的花样儿来,不像现在,好多东西都是机器造的,少了那份儿人情味儿。

再说说博物院里的拴马桩,那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排排的拴马桩,形态各异,有的上面刻着人像,有的刻着动物。

这些人像表情还特别丰富,有严肃的,有笑眯眯的,感觉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世界里的主角。

我就边走边看,边在心里给它们编故事,这个可能是守护村子的勇士,那个说不定是个会魔法的小神仙呢,可有趣了。

还有民俗器物的展览,各种老物件儿琳琅满目。

从老式的农具到生活用品,什么织布机、风箱之类的。

我站在织布机前面看了半天,想着以前的人就是用这个一点一点织出布来做衣服的,这可比我们现在在商场里买衣服复杂多了。

风箱也很有意思,我还上手拉了两下,“呼哧呼哧”的,就像它在喘着粗气跟我说话一样,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里,正帮着主人家做饭呢。

博物院里还有不少民俗表演,那些演员穿着传统的服装,表演着古老的技艺。

像秦腔,那高昂的唱腔一出来,就把那股子关中地区的豪爽劲儿给带出来了。

我虽然不是很能听懂每一句唱词,但那股子韵味儿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牵着你的心,让你沉浸在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之中。

在这个博物院里逛了一圈儿,就像是读了一本厚厚的关中民俗历史书。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那些被遗忘或者快要被遗忘的民俗文化在这里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它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院,更像是一个守护关中民俗文化的温暖港湾,让我们这些后人还能有机会看到、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20**071128姓名 **指导老师 **二零零八年十月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赵越指导老师:王旭摘要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

也称“拴马石”。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其造型各异,雕刻精美。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拴马桩雕刻图案构图造型一概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匆匆脚步,石雕艺术从简单走向繁复,从单调走向辉煌。

石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刻艺术的创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

不同的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求,都在催生着石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概而言之,石雕历史是艺术的历史,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陕西石雕工艺纯熟,精工细作,构图饱满。

位于陕西西安有着“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民俗艺术博物馆占地500亩,其中各类石雕艺术品33600余件套,尤其以8600多个精美的拴马庄和40院古民居,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的目光,它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各名族生存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二考察记录拴马桩(记录时间:2012年10月)1石狮拴马桩,整体高174.5cm,桩体高119cm,桩颈高11.5cm,长24cm, 宽23cm 桩首高44cm。

最上面桩首为踩着球左顾右盼的石狮子。

这一拴马桩桩体比较粗大,狮子呈趴窝状,脖子比较粗短,嘴巴比较的平。

专家和学者认为是元代的拴马桩。

如图一2背猴拴马桩,整体高144cm,桩体高89.5cm,桩颈高9.5cm,长18cm,宽18.5cm,桩首高45cm。

最上面桩首为背着小猴的大猴。

猴子拴马桩,是猴文化现象的一种,古人向来就对猴子就比较的推崇和喜爱,猴与侯同音,也就是封侯的意思,在猴子的身上背一个小猴子表示辈辈封侯。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

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1.1拴马桩的取材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

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

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

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

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

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

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

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

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

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1.1拴马桩的取材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

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

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

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

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

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

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

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

石灰岩之所以用量比砂岩大,也许,石灰岩更接近于“玉”。

而“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内涵。

石灰岩在时间的风雨冲刷下,被人们肌肤不断的爱抚打磨下会呈现出一种晶董的“墨”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光洁润盈的石材前面,传递给观者更多的暇想,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图1.1 背背猴拴马桩背背猴拴马桩(如图1.1),材质青石,由于桩首猴子形态生动活拨、憨态可掬,加之高度不高,所以,游客经常不能自已的“爱抚”,长此以往,桩体颜色圆润、透亮,犹如玉质。

石灰岩俗称青石,颜色丰富且硬度不高,手感细腻。

石灰岩是现代石灰工业、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在冶金工业中也可作为溶剂,然而,在生产力先对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其丰富的色彩与可塑性强的特点是作为建筑石材和装饰雕刻的绝佳材料。

1.2.1砂岩当手和砂岩触摸时,会有着一股强烈“层次感”,当手划过拴马柱砂岩粗糙的桩体时,触觉传递更多的信息,体验到石本身的生命个性。

拴马桩石雕作品中以“狮”为主题的作品很多,“狮”这一特殊世界的灵物在砂岩材质的衬托下传递出更为具体的生命气韵。

中国民间历来就要有“石狮之魂,在于石而非狮”的说法。

1.2 人物驳狮拴马桩相对于青石,砂岩石颗粒结构较粗,所以表面粗粝,硬度较高,难以雕刻,尤其不宜细部雕镂。

人物驳狮拴马桩(如图1.2),材质砂岩。

驯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歪嘴,身上圆领窄袖长袍,骑在子背上,两手分别拽着狮子耳朵,背上背负一小猴,狮子蹙眉圆眼,宽鼻子,平嘴盆,项上戴着项圈,下挂响铃,一前足踩球,后腿微曲。

桩颈四面包揪角内刻花丼纹饰,四角皆有垂柱。

1.3 总结目前,拴马桩石雕作品两种材质都有采用,其中以石灰岩的材质为主。

渭北拴马桩因其材料材质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样貌和表现特征。

石灰岩石雕斑的拴马桩作品,光滑、清凉、洁润,表现出的主题线条丰富、内容生动。

砂岩石雕孫的挂马桩粗犷、质朴,表现出的主题人物和动物线条简约、韵味悠长。

2、构图之美: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空间统一原则2.1 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上圆下方”是拴马桩石雕整体构架的特质。

首先,拴马披的桩身都是以方”为主体的造型,大都为四方柱体,也有部分六棱或八棱柱体造型。

其次,桩首的造型无论什么主题,一般都会遵从“圆润”的整体形态,且以整体圆形呈现的造型也是拴马桩常用的表达方式(此时圆形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植物,例如桃、瓜、果之类)。

“圆是最美的”是西方美学的著名命题。

猴子拴马桩猴子拴马桩,材质青石。

该桩猴子圆头、圆眼、圆耳朵,加之刻画细微的圆乳头、圆肚肪,坐在刻着一圈圆钉的圆台上,活脱一尊圆不溜丢小圆猴。

和四方的柱体浑然一体,可以说把拴马桩石雕上圆下方的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栓马桩石雕“上圆下方”是对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的具象体现,也是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

2.2、对角线原则的应用拴马桩石雕作品上充分体现出了对角线原则的运用。

即拴马桩桩首造型主题内容的正面一定是和桩体的棱柱体的棱线(对角线)上下对应的。

对角线原则的运用,一方面让桩首主题表达有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更加动感活泼的气韵。

2.1 狮首拴马桩以上三尊狮首拴马桩(图2.1所示),形态各异,统一的一点是每一头狮子的鼻子都和桩体的对角棱线一直,可以充分阐释拴马桩构图中的对角线原则。

对角线原则在拴马桩石雕上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石雕匠人在有限构图空间里智慧的结晶,也充分反映了挂马桩民俗艺术特有的审美取向。

挂马桩石雕一般的桩截面都在左右,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若想展示丰富、生动的艺术主体就需要充分的发掘空间、利用好空间,显然对角线直线最长的特点是以对角线为构图基准的理论依据。

另外,对角线构图原则下的表现主题更加生动、活拨,非常有效地拉近了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气息是其最大的特点,拴马桩这一民居出身的小艺术传递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对于民间小艺术的拴马桩石雕呈现的是民居主体个体对于生活最现实、鲜活的诉求,所以,“对角线构图法则”呈现出的活拨、生动才和这个环境和谐,而这也正是社会的生命力的源泉。

2.3、空间统一原则挂马桩石雕在有限的空间下,承载着丰富的表现元素,而这样一个丰富的表现元素在挂马桩整体与局部的层次关系中却被有序地、和谐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拴马桩石雕的自足空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自足空间就是雕塑本体所占有的空间。

这种空间方式是由于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以及特殊的结构方法决定的。

一般说来,雕塑自足空间都是具有长、宽、厚的三度空间的。

这个空间是由雕塑物质材料全部占有的。

从传统的雕塑观念看,处理好自足空间就是全部的雕塑技法。

特别是在以表现人为主的题材中,只要按其自然面貌,忠实地模拟就可以创造一个自足空间。

常常是一个自足空间雕塑安置在某种环境下使人感到过分真实。

2.3 桩首人物戴租帽以上作品,材质青石,桩首人物戴租帽,八字浓眉,大眼大鼻,翘嘴。

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高大欢快。

狮子如意鼻子残损,身材矮小,宽平嘴,嘴含长带,手法夸张和谐自然。

整个作品主题生动,构图巧妙,人与兽之间层次分明,关系清楚,人物和兽的个体特征描述都很传神,可以说是在有限的自足空间里极具艺术功力的构图技能展示。

图2.4 拴马桩石雕我们把栓马桩石雕作品放置在它原本应该在的民居前,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结构清楚、层次分明、韵味十足的生活画卷(如图2.4)。

原本夸张灵动的拴马桩石雕在民居前面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的突兀和抢眼,反而和台阶、门廊、庭院,以及门枕石、柱础、石凳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照应、相互衬托、相互扶持、相互交流的一个活生生的家庭,共同诉说着属于这个家庭的那些过往和现在。

3、技法之美:多种石雕技法下展现的中国水墨画意蕴3.1 中国传统石雕技法及其在拴马被上的运用悠远、瑰丽的中国石雕艺术拥有丰富的技法,主要表现在圆雕、浮雕和透雕三大类作品。

拴马桩石雕充分的运用了这三种技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3.1.1 圆雕所谓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对雕塑原材料整体度考量,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内容设计,展现一种立体的主题内容。

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很多,表现内容也很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有门狮、灵道人物等。

图3.1 背背猴挂马桩如图3.1所示,大圆眼极具夸张,尖嘴,双手捧印,坐在石台上。

身后依一小猴。

下设台座,四侧绕彩带,桩颈四侧有浮雕,四角各一垂柱。

这桩作品对于观者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意蕴,若从前面欣赏,母猴五官夸张、生动,传神至极,手抱集中代表福、禄、寿、喜中“禄”的大印给人及其吉样的寓意;若从后面欣赏,小猴娇小、顽皮,和包揪一起被母猴背在背上,浓浓的童趣扑面而来……3.1.2浮雕浮雕可以说是绘画艺术在雕塑领域的运用。

浮雕在进行雕塑时要求附属在一个平面载体之上,浮雕的作品一般是有一面(最多两面)供观者欣赏。

由于这种雕塑的空间有限性,所以浮雕在主题内容的表现上没有圆雕生动、丰富,然而,恰恰由于其单面平面雕塑的特点,让它在建筑和装饰器物上有更加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建筑中浮雕作品的运用最广。

浮雕是检马桩除了圆雕手法之外运用的最多的了,除了在桩首部位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内容需要用到浮雕技法之外,在拴马桩的桩体,尤其桩颈部位用浮雕技法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日、月、星辰,花舟、动物,珍禽、博古都成为浮雕技法表现的内容。

(如图3.2所示。

)3.2浮雕类拴马柱3.1.3 透雕对透雕的理解目前有两种大的分类。

一种认为:所谓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之上,镂空其背景的部分,可以是双面雕塑也可以是单面的。

图3.3 猴子驯狮拴马桩上图材质青石。

其中子阔口露齿,形象细腻,充分反映出匠人娴熟的透雕技艺。

拴马桩石雕充分合理地运用了中国三大石雕传统技法,成为中国石雕艺术技法展示的一个大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