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阎宅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地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姓名:赵相杰班级:学号:2014年 8月 30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秦岭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室寺,北瞰长安城。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

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艺术宝库,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怎天了重要的内容,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藏和标本库。

一、西京雄镇(屋顶)地点:梨园正门朝代:元形态:顶部有四角,四角上扬,三角攒尖顶风格:屋顶采用歇山顶,屋顶正脊出纹有花纹,垂檐成翼状,檐下辅有六个支架,檐下雕刻有龙凤,戏文。

蕴意:梨园文化传承万世、兴盛千秋,古代老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的兴盛。

地点:梨园戏楼朝代:元形态:屋顶有四角,四角顶部上扬,角部有小屋顶做支撑风格:屋顶采用悬山顶,屋檐上端刻有花纹,角部的小屋顶采用歇山顶,顶角雕刻如翼,顶端呈凤状,檐下墙壁刻有龙纹双龙逐日。

蕴意:代表着古代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兴盛,丰富的戏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

地点:闫敬铭宅院门朝代:清形态:顶部有四角,四角上扬,三角攒尖顶风格:采用悬山顶样式,顶端正脊雕刻有花纹,脊脚雕有吉祥鸟,鸟首朝天,垂脊顶端呈鸟翼状,屋顶伸出山墙外。

蕴意:吉祥鸟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平安宁、家庭和睦,家族子孙满堂。

地点:闫敬铭宅院内屋朝代:清形态:屋顶两侧有四条戗脊,四条垂脊,戗脊角部上扬,三角攒尖顶风格:明清建筑风格,采用歇山顶样式,戗脊顶部如鸟翼状,边缘刻有圆形钱币图案,垂脊上雕刻有牡丹花纹样,并有孔雀雕饰,雀首上扬朝向青天。

蕴意:预示屋主人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名于世。

地点:崔家槐院内屋朝代:清形态:屋顶有四角,角部微微上扬,垂脊向外延伸。

砖雕暑期社会实践

砖雕暑期社会实践

一、前言砖雕,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一次砖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砖雕的历史、技艺和传承现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边缘化,砖雕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砖雕暑期社会实践。

2. 目的:(1)了解砖雕的历史、技艺和发展现状;(2)学习砖雕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3)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砖雕的历史、技艺和发展现状;(2)联系砖雕艺人,预约实践时间;(3)准备实践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实践内容:(1)参观砖雕博物馆:了解砖雕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2)学习砖雕制作:跟随砖雕艺人学习砖雕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包括选材、雕刻、打磨等;(3)动手实践:亲自尝试制作砖雕作品,体验砖雕艺术的魅力;(4)交流学习:与砖雕艺人、同行者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3. 实践成果:(1)制作了一幅砖雕作品,加深了对砖雕技艺的理解;(2)了解了砖雕艺术的传承现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3)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实践体会1. 砖雕艺术的魅力:砖雕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砖雕艺术的魅力,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2. 传承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边缘化。

砖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

通过此次实践,我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决心为砖雕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字关中民俗什么院砖雕艺术考察报告

名字关中民俗什么院砖雕艺术考察报告

名字关中民俗什么院砖雕艺术考察
魏瑞娟美术学四班 2013071422 指导教师:
连生贵子图:波涛汹涌的水面上数颗莲花,荷叶删的这种童子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像童子样可爱。

年年有鱼:多子枝繁叶茂,主人多子多孙,柴夫打柴归来,渔夫打渔归来,收获情节,以此告诫后人做事有肯付出,付出就有回报
两侧墙体上有两个字,福和寿。

关中第一幅和关中第一寿。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福:有只鹤组成,一只昂首挺胸,仰望天空。

另一只在它身旁。

寿:福和林组成。

福代表富贵,佛家以慈悲为怀。

多子多孙,子孙后代繁衍不断。

清代后部书院(偏院,砖雕-仆人住址)
宅院两进两院式
连年有余砖雕(右侧):雕刻细致,反映主人生活连年有余。

梅花双木图: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右上方:子女所居住的东西厢房,前院有两间门房,相当于现在保卫科,客人来了在里面喝茶等候才可以等主人见面。

砖雕细致精美,主要是身为份地位的体现和象征
在左右两侧子女所住有东西厢房。

东厢房住长子,西厢房住次子或女儿。

由于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东西厢房净身比西厢房大。

偏侧有一般古名宅的秘密性。

有道隐蔽墙。

隐蔽俗称照壁。

从风水学来讲,他有挡住湿气,晦气。

正中间是全封闭式砖雕图,在上方可以看到蝙蝠,下有竹子,喜鹊,梅花,还有属啥石与鱼海。

他分别喻有五福临门,步步高升,喜上眉梢,名冠进禄,福寿延年,文化内涵丰富。

麒麟望月图:
两侧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可见的主人有很高的雅兴。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_______姓名 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__二零一二年十月民俗博物馆狮首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摘要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栓在栓马桩的图像关键词拴马桩雕刻人物造型一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石雕拴马桩8600根。

被誉为“地上兵马俑”,这些拴马桩大多是渭北青石制成,通高一般在1.5米——2.5米之间,少量在2.5米以上。

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础,桩础为不规则四棱形,埋入地下,桩体多为20-30厘米边长的四棱柱体,也有六棱柱体,桩颈大多由上置鼓和须弥座组成,本文主要探讨人物拴马桩。

考察记录二拴马桩的发展历程拴马桩的制作时代,大约在宋到晚清时期。

庄户人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当地的生活、文化、民族关系和关中农民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动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笔不可轻视的财物博富。

拴马桩通体可分中华四部分,桩头、桩颈、中桩身、桩根,桩根埋在地下,是博华方形石桩原坯。

桩头是圆雕华物的狮子、人物、猴子、大象、立瓜、中华仙桃、莲苞等,大致可博物以归为动物、人物、植物三类。

三类中物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体中博,是最为奇特,最有意物味的部分。

桩颈一般为双层,上华层是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和华物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博形象。

下层是在方桩上华物划出横方形面积,刻以浮雕图案物中。

桩身多为四方柱体,在正面和左右华物两侧面,也刻有浮雕。

博中桩头的狮、猴前肢或人的臂腕间中,往往镂凿通孔,以使穿系马的物中缰绳。

桩头中雕刻是拴马桩的主要价值所在。

题材一般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中文化。

都采用圆雕方式,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塑造复杂的形象,表现出别致的情趣、故事、传说和信仰。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作者:张引良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陕西的关中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以长安为中心,历史上13个朝代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关中的砖雕艺术作为古代建筑装饰重要装饰手段广泛的应用于宫殿、寺庙、民居、陵墓的装饰上,其选用图案纹样作为文化的符号传递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古代建筑装饰的高超智慧。

关中民居中的砖雕艺术是关中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百姓的精神文化思想有形载体,关中民居包括有西安、韩城、旬邑、宝鸡等地,现存的古代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所建,体现出关中地区的美学思想,古朴、壮美,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的屋顶、墙面等明显的地方都有所表现,各个部位的砖雕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关中地区的砖雕艺术从载体、题材、造型、技法几方面讨论传统民居砖雕的独特风貌。

关中地区的砖雕艺术制作工艺精湛,并且在装饰上也是极为考究,在装饰题材上比较丰富,在装饰技法上讲求精雕细刻,从而赋予建筑生命的气息,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建筑增加无穷的艺术魅力。

1 房顶的装饰特点关中地区民居的屋顶以坡屋顶为主的,从建筑的功能上讲屋脊是防渗漏和加固建筑物的,屋脊也是屋顶砖雕重要和集中的装饰部位,一般会选用吉祥花卉、博古等传统纹样进行满脊通饰,然后再安装不同寓意的砖雕脊兽。

房屋的脊兽可分为正吻、垂脊吻、蹲脊吻、合角吻、角戗兽、套兽等多种形式。

古代建筑大多是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房子,木材最害怕的是火,一般脊兽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和水有一定关系的传说的兽类。

水是能灭火,而且在传统文化中水是财的征兆,屋脊上的砖雕脊兽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格外引人注目,起到非常好的装饰作用,同时脊兽也体现的是关中百姓祈望得到保佑和祝福而创造的祈福迎祥、驱邪避灾的象征手段。

脊兽的设置,不仅反映了民间的信仰习俗,更增添了建筑物的壮观和神秘感。

关中地区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仰式瓦阵,形成了很强的韵律节奏。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作者:李轲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12期摘要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其主要是呈现出朴实、简洁以及厚重的风格。

此外,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都遵循了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让关中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在简约和繁复之中都能够取得平衡,彰显出独特的雕刻艺术特征。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陕西陕西作为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因此,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也保留了非常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这些也都是关中传统艺术审美的象征。

当前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保留的是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以西安、渭南以及韩城等地区为主要代表。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雕刻艺术从载体上看,主要是石雕、砖雕、木雕等类型,而装饰的位置主要是屋脊、门、窗户等位置。

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包含了关中人民对于生活方式以及民俗信仰的理解,特别是从生活当中提取出的审美意识,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1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关中传统民居当中,砖石雕刻艺术是其雕刻艺术里的主要代表。

关中民居砖石雕刻艺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审美思想,并且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关中独特的砖石雕刻艺术。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其主要是呈现出朴实、简洁以及厚重的风格。

在关中民居的墙壁、影壁以及各类门楼当中,都可以普遍看到关中地区在明清时期的雕刻审美。

关中民居的砖石雕刻艺术类型也是其所有民居雕刻艺术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类。

砖石相对于其他的石材而言,更容易进行雕刻,因为砖石的质地比较软,这也是关中传统民居中普遍使用砖石进行雕刻和装饰的原因。

关中的民居砖石雕刻内容,重点是雕刻一些历史人物、仙花灵芝、祥瑞的飞禽走兽等,在关中传统艺术中称之为“花活”。

从关中的明代和清代的砖雕遗存上看,这些传统民居的砖雕普遍被大面积应用在建筑物的表面,并且在清代已经形成专业性的砖雕匠师群体,对砖雕艺术品进行设计,特别是砖雕上体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风格更为细腻并且繁复。

砖雕调研报告模板

砖雕调研报告模板

砖雕调研报告模板1. 前言砖雕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砖雕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2. 调研方法2.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砖雕行业的基本信息、市场需求、技术要求等数据。

2.2 实地访谈:走访多家砖雕工作室或企业,与从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

2.3 文献资料:查阅相关行业报告、研究文章等,获取砖雕行业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信息。

3. 调研结果3.1 砖雕行业概况据调查显示,砖雕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如河南、山西等省份。

砖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砖雕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3.2 市场需求根据调查问卷,多数消费者对砖雕艺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其应用范围和价值认知不足。

此外,砖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不太相符合,因此市场需求相对较低。

3.3 技术要求砖雕作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雕刻、烧制等环节。

调查显示,大多数砖雕工艺师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4. 发展趋势4.1 现代与传统结合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砖雕艺术中,可以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等,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砖雕行业的发展。

4.2 保护与传承砖雕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培训班、建立砖雕艺术学院等措施,培养更多的砖雕人才,保证砖雕技艺的传承发展。

4.3 拓宽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领域,砖雕还可以应用于城市雕塑、园林景观等领域。

发掘多种应用场景,增加市场需求,有助于砖雕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5. 建议5.1 创新设计鼓励砖雕师创新设计,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砖雕艺术相结合,创造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关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关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周五早晨,阳光明媚,我们全体师生要去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到了这里,我们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参观的行列。

我们去了西京雄镇(明代建筑),先后去了孙宅、雷宅、耿宅、毛宅、崔宅,他们的宅院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宅主是习武之人,院子就比较大;有的宅主是做生意的,害怕有小偷,一楼就只有一点点缝;我发现,每个宅院都有一间很大的房子,这是寿房,是专门给老人住的房子。

我们还看到了古代时的'床、风车和谷车(清至明国),还有木瓜、活顶柿子、国槐:国槐,170CM,豆科,一眼望去,它又高又大又粗,树高高的直挺着。

我们还看到了许许多多古代工艺品:锏剑,钓(民国),锏油灯,水枪,铜锁,铜壶,嵌贝花妆镜,食盒,烟灯,一口香,x片烟枪,风字形石砚,空心砖,绣花小鞋,火锅(我不知道那个时候还有火锅)提篮,小旦皮影,床,还有人物像:伏虎罗汉,开心罗汉,降龙罗汉,观世音菩萨,宝生佛,阿弥陀佛,千手观音,大焚天,唐僧(玄奘),观自在佛等古代艺术品。

吃完饭,我们又去欣赏了老腔:老腔,在2005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欣赏的十分开心!最后,我们又去看了栓马桩。

它被喻为地上的兵马俑,博物院共收藏了8600多个,展出了160多个,以人物、猴子、狮子、小孩、妇女的形象展现出来。

这些工艺品反映了古典的美,展现出了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一次实践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古代艺术的美,我很喜欢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在古代的世界里观赏,畅游!。

砖雕艺术调研报告

砖雕艺术调研报告

砖雕艺术调研报告砖雕艺术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砖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我国历史悠久,并且在欧洲、亚洲等地也有着一定的发展。

本次研究旨在了解并探讨砖雕艺术的发展现状、技艺传承和应用前景,为保护和传承砖雕艺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砖雕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艺术家代表作品。

同时,我们还亲临砖雕工坊,亲自体验制作过程,并与砖雕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三、研究结果1. 砖雕艺术的历史渊源砖雕艺术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特点之一是运用对称和对比的原则,以及丰富的图案和装饰元素。

砖雕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砖雕作品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2. 砖雕艺术的技艺传承砖雕艺术的传承一度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传统技艺传承不足和现代化的冲击。

然而,在近年来,砖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砖雕艺术家开始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砖雕作品,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传播和传承砖雕艺术。

3. 砖雕艺术的应用前景砖雕艺术在当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砖雕艺术还被运用于城市雕塑、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等领域。

由于砖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和喜爱砖雕艺术,这为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砖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2. 砖雕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但通过创新和传播,砖雕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

3. 砖雕艺术在当代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我们建议在保护和传承砖雕艺术的同时,加强对砖雕艺术家的培养和支持,同时积极开展研讨会和展览等活动,提升砖雕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砖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推动砖雕艺术在建筑和室内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参观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就像跳进了一个装满老故事的大宝藏箱。

刚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古旧的建筑,一扇扇雕花的门窗,仿佛都在悄悄地跟你诉说着以前的事儿。

我在心里琢磨着,这每一块砖瓦,说不定都见证过好几代人的喜怒哀乐呢。

馆里展示的民俗物件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先看到的是那些传统的农具,什么锄头、镰刀、犁铧啥的。

我就站在那儿想啊,以前的关中农民伯伯们,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在黄土地里刨出一家人的生活,可真不容易。

这可比我们现在对着电脑敲敲键盘、点点鼠标要辛苦多了。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那些花花绿绿的手工刺绣。

哎呀妈呀,那些针线活儿可太精致了。

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活灵活现的。

我就在想,以前的姑娘们得多心灵手巧啊,坐在油灯下,一点点地绣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这双只会打字玩手机的手,跟人家比起来可真是“笨爪子”。

还有那些老式的家具,大衣柜、八仙桌、太师椅。

我往太师椅上一坐,感觉自己就像个古代的老爷一样,还忍不住学起了电视剧里的人,摆了个威严的姿势,把同行的小伙伴逗得哈哈大笑。

不过说真的,这些家具虽然没有现在的家具那么花哨,但是那种厚重感和年代感,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民间艺人的表演。

有捏面人的师傅,只见他手里的面团在三捏两捏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那金箍棒仿佛还在闪闪发光呢。

还有剪纸的大妈,剪刀在红纸上飞快地穿梭,一会儿就剪出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感觉他们就像有魔法一样。

在这个博物馆里逛了一圈儿,我就像是把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都尝了个遍。

它让我看到了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快乐、忧愁、希望都藏在这些民俗文化里。

我觉得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更像是一个时光隧道,把我们和老祖宗的生活连接了起来。

走出来的时候,我还忍不住回头看了好几眼。

我想啊,我们可不能让这些民俗文化就这么被时间的灰尘给盖住了,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好,把这些老传统好好地传承下去呢。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图案研究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图案研究

陈圣佳(西安翻译学院,西安710048),其制作上采用的雕刻技法具有独到的视觉表现力,而砖雕图案作为砖雕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尤其反映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倾向。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实例,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展开研究,以砖雕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砖雕图案的造型特征、构成表现、制作工艺等内容进行剖析,深刻领略砖雕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建筑装饰;砖雕图案;艺术表现民居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出现时间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虽然在建筑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质量等方面无法与宫廷建筑相媲美,但同样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尤其在建筑装饰领域,砖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主要依附于各类建筑载体之上,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1-2]。

关中地区民居在造型上整体趋向于北方合院式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多以砖石为主。

这也为砖雕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起源于汉代的画像砖,相比于画像砖较为单一的线性刻画,砖雕在其基础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装饰技法,逐渐衍生出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等雕刻手法,砖雕作品的装饰性得到显著提升。

关中地区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是儒家思想中“中和”的核心思想。

中正不偏,适度而有节,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民居建筑中,同样被延伸应用砖雕图案的设计制作[3]。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雕刻技艺高度辉煌的时期。

虽然此时期民居建筑中砖雕装饰依然处在从画像砖逐步往砖雕的阶段,但是在图案的构成表现和造型技法上已日趋成熟。

尤其在图案题材的选择上,生动映射出唐朝时期富足祥和的社会面貌,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重新被定义。

自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政权以来,便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地理视野[4]。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作文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作文篇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之旅:一次难忘的研学行》一听说要去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我那兴奋劲儿就像开水似的直往上冒。

走进博物院,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宝藏。

那古色古香的庭院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看到那些精美的石雕,有的刻着威风凛凛的狮子,就像真要从石头里蹦出来似的,那眼睛瞪得大大的,嘴里的牙齿都清晰可见;还有的刻着各种花卉图案,花瓣层层叠叠,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呢。

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民俗器物展览区。

我一进去就被一口大铁锅吸引住了,这锅可真够大的,感觉能煮下一头牛。

讲解员说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人就用这样的大锅来煮肉,大家围在一起可热闹了。

我就想象着当时的场景,一堆人在大铁锅边忙碌着,小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打闹,那香味飘得老远老远。

院子里的拴马桩特别有意思。

粗细高矮各不相同,上面雕刻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

有个拴马桩上刻着一个小猴子在挠头,眼睛咕噜噜转,好像在想什么坏点子。

旁边蹲着一只小狗,抬着头看着小猴子,那模样特别逗。

我就在想啊,以前的马就拴在这样的桩子上,那会儿的马肯定也像这些雕刻一样威风漂亮。

从博物院出来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的呢。

这次研学可太有意义了,我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关中地区以前的老百姓们是怎么生活的,还体验到了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趟博物院之行,就像一束光照进我心里的小角落,把那些不关民俗艺术的灰尘都给扫光了呢。

篇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那些事儿》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这事儿可太妙了。

刚进去,我就被那透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建筑震撼到了。

那些屋子的房檐弯弯的,像月牙儿似的。

房顶上的瓦片一片搭着一片,整整齐齐的。

我伸手摸了摸那墙壁,粗糙中带着年代感。

在一个小庭院里,摆放着一些古老的农具。

有个农具像是弯弯的月亮被掰下来了一节,这个呀,叫做镰刀。

讲解员告诉我,以前老百姓割麦子就靠这个。

我拿起来比划了一下,哇,感觉还挺沉的,这得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收割完一片麦子地啊。

浅析关中民俗博物馆典型砖雕中人物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

浅析关中民俗博物馆典型砖雕中人物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

浅析关中民俗博物馆典型砖雕中人物装饰元素的艺术特征作者:李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关中民俗博物院位于陕西省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占地493.88亩。

以其淳朴的的建筑民居遗址,精美的三雕作品,和悠久的民俗文化而著称。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对关中民俗博物馆里的典型砖雕艺术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根据其突出的艺术特点对装饰纹样中的人物装饰元素作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关中民俗博物馆;砖雕;人物装饰;图案形式中图分类号:J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152-01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博物馆整理搜集了周、秦、汉、唐的历代各类展品近万余件。

其中有石雕12000多件,木雕砖雕10000多件,石碑拴马桩5000余件,名人字画2000多幅。

显示了历史上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陕西,在风云变化的几千年里所沉淀下来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而关中地区是陕西的重要据点,地势平坦宽广,气候舒适宜人,是坐拥历史文化的重镇。

关中民俗博物馆则完好地保存了关中地区的部分典型民居民俗文化,而在这传统建筑艺术中,砖雕更是一朵历久弥新的奇葩。

主要用于装饰房屋、寺塔和墓室的构建和墙面。

渭南关中砖雕的特点:一是粘土丰富且材质好,经久耐用。

自秦朝以来其制陶工艺就颇为著名,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则充分反映了秦代制陶工艺的卓越技巧;二是雕刻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以其风格秀丽的的动植物纹饰,栩栩如生的人物样貌造型所著称;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致,充分运用线刻,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

在不同的时期,砖雕在类型和样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迁。

本文所研究的是砖雕中人物纹样的装饰元素特点,表现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世俗生活和寓意吉祥如意的场景为主。

是古代社会历史的缩影,综合了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民间生活百态等丰富的内容,是一幅幅生动的古文化历史画卷。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介绍关中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关中地区的博物馆,它展示了丰富的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遗产。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并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古老的历史关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在博物馆中,我了解到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博物馆的展览博物馆中展示了关中地区各个时期的文物和民俗艺术品。

我通过观看展览,深入了解了关中地区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农耕文化等方面。

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关中地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节日相关的展品,包括节日服饰、器具和装饰品。

1. 春节春节是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春节相关的展品,比如红色的灯笼、春联和剪纸等。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关中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中秋节相关的展品,比如月饼、赏月器具和民间故事等。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过中秋节的方式和习俗。

民间艺术关中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和工艺品制作等。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与关中地区民间艺术相关的展品,比如传统乐器、戏曲面具和手工艺品等。

这些展品展示了关中地区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1.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关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在博物馆中,我听到了陕北民歌的录音,并了解了它的起源和发展。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关中地区人民的音乐文化。

2. 关中剪纸关中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精细的剪纸技艺而闻名。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关中剪纸作品,包括花卉、动物和人物形象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关中地区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

结论通过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我对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400字左右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400字左右

关中民俗博物馆观后感400字左右穿梭在纷飞的落叶间,聆听着鸟儿的脆鸣,在这万里无云的初秋时节,我坐上科技报的大巴车,驶向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车里的宁静,车外的喧嚣,使我更憧憬于那向往已久的地方。

刚踏进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有一种优雅的古典美与民俗艺术并存的奇妙感受。

典型的明清风格,仿佛在一念间,把我带到了那曾在时光中被遗忘的历史的记忆。

镂空木雕的床、砖雕的屋脊、幽长的古道、旧时的戏台。

余音没有绕梁,只是在与岁月的抗争中多了几分沧桑。

在收集的浩繁的艺术珍品中,8000多柱拴马桩规模声势为最,它们曾经浩浩荡荡地排列在室外,犹如“地上兵马俑”。

这些最能代表关中风情、关中文化历史的拴马桩,在古代曾是富贵人家显示自己显赫身价的象征。

这些不可再生,如今民间已经很难寻觅踪迹的关中民俗文化历史的缩影,这些珍品不但为我国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而且对艺术、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观后感你要是想找个能一下子把你拉回过去,体验关中老民俗风情的地儿,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可真是不二之选。

一进博物院,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那古旧的建筑,一块砖、一片瓦仿佛都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那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一院又一院的,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你看着那雕花的门窗,精致得不得了。

我就寻思着,以前的手艺人得多厉害啊,这得花多少心思才能刻出这么美的花样儿来,不像现在,好多东西都是机器造的,少了那份儿人情味儿。

再说说博物院里的拴马桩,那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排排的拴马桩,形态各异,有的上面刻着人像,有的刻着动物。

这些人像表情还特别丰富,有严肃的,有笑眯眯的,感觉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世界里的主角。

我就边走边看,边在心里给它们编故事,这个可能是守护村子的勇士,那个说不定是个会魔法的小神仙呢,可有趣了。

还有民俗器物的展览,各种老物件儿琳琅满目。

从老式的农具到生活用品,什么织布机、风箱之类的。

我站在织布机前面看了半天,想着以前的人就是用这个一点一点织出布来做衣服的,这可比我们现在在商场里买衣服复杂多了。

风箱也很有意思,我还上手拉了两下,“呼哧呼哧”的,就像它在喘着粗气跟我说话一样,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里,正帮着主人家做饭呢。

博物院里还有不少民俗表演,那些演员穿着传统的服装,表演着古老的技艺。

像秦腔,那高昂的唱腔一出来,就把那股子关中地区的豪爽劲儿给带出来了。

我虽然不是很能听懂每一句唱词,但那股子韵味儿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牵着你的心,让你沉浸在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之中。

在这个博物院里逛了一圈儿,就像是读了一本厚厚的关中民俗历史书。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那些被遗忘或者快要被遗忘的民俗文化在这里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它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院,更像是一个守护关中民俗文化的温暖港湾,让我们这些后人还能有机会看到、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关中文化考察心得

关中文化考察心得

关中文化考察心得关中文化考察心得在大一听傅老师讲座的时候得知关中民俗博物院正在建设中,不久将对外开放,傅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解,激起了我对民俗的兴趣,一直期待能够到现场去感受一下关中民俗的魅力。

直至昨天,我们支部来到了坐落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考察,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领略了关中人民的智慧。

一座座的宅院,寄托了主人多少心血和希望,臵身其中,看着一梁一柱,一草一木,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一件件藏品,为我们展示的关中人民生活的生活图景,很多年之前人们拿着度量衡,拿着斗,去感受丰收的喜悦,去分享生活的幸福。

其中,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棵饱经风雨的千年国槐,位于房子东面,当时的主人正是因为考虑到这棵古槐,才放弃建造东厢房。

虽然它的枝叶已经不像当年那么茂盛,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那每一圈的年轮,向我们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它见证了这里人们生活的点滴。

寒来暑往,或许从这家主人出生,直至他逝世,多少人情事故的变迁,不变的这古槐巍然屹立的身躯。

很多年之后,它将依然在这里。

走出民居,来到拴马桩展区,呈现的又不一样的气势,如果说民居宁静古朴,这里马桩林立,气势磅礴。

或许当时,这不被人们重视,只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器物,它们同样涉水越山,让我们今天能够重温淳美民情。

桩头形态各异,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表情自然,神态安详。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塑造的活灵活现。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多少个日夜,工匠们舞动手中的刻刀,将美好的祝愿,以精湛的技艺熔铸进这如有灵性的石头。

石刻,表面看似平静,但其作者倾注了不同的情感,祈祷子孙福禄双全,世代封侯,吉祥如意。

当然这是我们的猜测。

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精雕细琢的拴马桩,相信自有着其内在的、不为人知晓的故事,望着无语的`拴马桩,足以想见它必然凝固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见证着人们前进的步伐。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阎宅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阎宅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院砖雕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姓名:*****学号:*****班级:*****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砖雕,这些砖雕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取证,将这些砖雕看墙的图案、结构、造型以及审美艺术做了分析。

关键词砖雕雕刻审美构图图案一概述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双沟纹和方格纹等。

战国至秦汉,出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画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当时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

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

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

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

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

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

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

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

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

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陕西、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亩、规划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亿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讲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亲爱的游客,您好,您现在参观的是汉画像石展室。

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墓葬和石棺之上的一种石刻绘画。

它反映了汉代当时的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宗教思想、政治变迁和军事布防等等。

根据目前拥有的资料分析,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非常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在考古界称为汉画像石,美术界称之为石刻画。

汉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距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先来介绍几幅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伏羲女娲上天图,图中内容是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两人作交尾状,伏羲手执一规,女娲手执一矩。

我们都知道,伏羲女娲是造物神,是人类起源的始祖。

民间认为伏羲女娲寓意多子多孙,将他们作为家族繁衍兴旺之神而崇拜。

接下来给您介绍的是西王母升天图,画面刻画了西王母端坐于悬蒲之上,双肩展开卷云,两侧一男一女,下体作蛇尾交盘,尾巴上连着两只鸟。

在大自然里,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

现代民间求人丁兴旺多拜由西王母转化而来的王母娘娘。

不过,汉代时期的人们对她的信仰与崇拜,主要在于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再来看戟战图。

画面描述的是胡汉战争的一个场面。

在它的中间有一座设有栏杆、华表的大桥。

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这幅画主要写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的、最让人敬仰怀念的事迹。

汉画像石以现实与浪漫结合的手法作为表达方式,用石为材,图画天地,生动地表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

细细观察每幅图,好似我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着每个场景。

好了,关于汉画像石展室就介绍到这里了,你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待会见。

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西京雄镇”城门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俗博物院砖雕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姓名:*****学号:*****班级:*****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砖雕,这些砖雕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取证,将这些砖雕看墙的图案、结构、造型以及审美艺术做了分析。

关键词砖雕雕刻审美构图图案一概述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双沟纹和方格纹等。

战国至秦汉,出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画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当时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

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

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

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

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

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

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

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

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

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陕西、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

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砖雕以传统的青砖为基本材料,是建筑装饰特有的一种雕塑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广泛。

砖雕原属砖作之内的工艺,宋代已将砖雕工艺列入《营造法式》中。

自明代,砖雕在民间宅第建筑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至清代,已形成独立行业,工匠称其为“凿花匠”,工匠术论中称砖雕工艺为“黑活”,黑活不受等级制度限制,因此一般宅第均有大量的砖雕,全国砖雕艺术迅速发展,达到砖雕发展史上的顶点。

关中砖雕尽管运用了具象的表现手法,但却始终含有韵律、均衡、对比、系统连贯一致的变化规律。

在广泛吸纳文学、绘画、民俗等各类艺术精华为己所用的基础上,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式语言,其利用缜密繁缛的点、线、面组合,使对称、均衡反复等变化规律贯穿于砖雕之中。

雕刻中特别突出线的组合作用,无论是平雕还是浮雕,构成大形的线或是散淡飘逸,或是线线相连,形成统一的力感。

在雕刻技法上,都是娴熟理趣,游刃有余。

二考察记录砖雕(记录时间:2014年10月)1“孔雀牡丹图”,整体高227厘米,宽170厘米,花的雕刻厚5厘米,画面上近处有孔雀立在松树下低头看牡丹,边上是一片浪花,荷花亭亭玉立于其中,远处有错落有致的群山,祥云漂浮在空中,一切都是祥和美好的一片。

牡丹自古以来寓有富贵的含义,而孔雀是凡间的凤凰,凤凰所在之地皆是富贵吉祥的宝地,整幅砖雕寓意着花开富贵,吉祥平安,如下图一。

图一2.“鹿鹤同春图”,这幅砖雕长227厘米、宽170厘米、花的厚度5厘米。

这幅砖雕画雕刻着在一棵松树下有两字鹿抬头看鹤,而同时鹤也正扭头向下看着两只鹿,似乎他们正在交谈什么。

此幅采取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鹿取谐音“六”,鹤取谐音“合”,“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

这些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

“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

“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泛指天下。

“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如下图二。

图二3.“莲生贵子图”,整体高248厘米,宽170厘米,脚长90厘米。

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一周串联的“卍”字纹;中间是条框,边框一周饰莲纹,内饰杂宝纹;下层为圭台。

图中为波浪翻滚的水面,水中生长数棵莲花,相继盛开,其中一朵莲花上站立一个童子,童子左手持长枪,右臂直挥,左腿直立于莲花上,右腿弯曲抬起,孩童寓意多子,主人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兴旺。

院内门楼两侧砖雕:雕刻“福、寿”二字,显现主人祈盼“大福大寿,福寿双全”的美好意愿。

如下图三。

图三4“渔樵归来图”,整体高248厘米,宽170厘米,脚长90厘米。

渔樵归来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饰有斜着串联的“卍”字纹和博古等纹饰;中间为条框内饰杂宝与夔龙纹;下层为圭台饰有瑞兽纹。

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鱼网。

左侧山石顶上有个童子背一捆柴。

右侧山石间生出一棵葡萄,藤枝粗壮互相缠绕而上,果叶丰茂,引来四只松鼠。

葡萄多籽谐音“多子”,渔夫打渔归来,樵夫打柴归来,寓意任何事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也是丰收的象征。

如下图四。

图四5松鹤延年图,长约224厘米,宽约176厘米。

图中在右方雕刻一棵古松,松树的树干蜿蜒盘旋,树叶从图上方向下垂。

两只鹤立于树干,朝着同一个方向望去。

整幅画寓意宅中人松鹤延年,长寿健康。

整幅雕刻作品凹凸有致,造型优美。

如下图五。

图五6.荷花图,长约224厘米,宽约176厘米。

这幅画是在阎宅的大门口左面墙上,图中绘有荷花与叶子,下面是河水,水中有金鱼在游。

这幅雕刻作品的叶子正反两面通过凹凸不平的雕刻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是泾渭分明。

河水的水纹荡漾着,极富流动感。

整幅作品刻得很逼真,如下图六。

图六7.长安八景图,长约208厘米,宽约170厘米。

图案分别描绘了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

古有诗赞“华岳仙掌首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雁塔晨钟响城南,曲江流饮团团转,太白积雪六月天,咸阳古渡几千年。

”描绘的就如下图四中之景。

如下图七图七8.下图长约235厘米,宽约187厘米。

底座长约208厘米,宽约32厘米。

此图的最右方刻着锦堂富贵四个字,左侧有题款和盖章。

中间和左方是花、树与山石,树枝上有一只鸟,转过头看着后方。

如下图八。

图八9.图长218厘米,宽194厘米。

图案雕刻有鹭鸶和莲花,“鹭”与“路”谐音,“莲”与“廉”谐音,故称为一路清廉,反映宅主人清明、廉洁的高尚品质。

如图九。

图九10.“如意图”此幅砖雕是一个整体的图案,高165厘米,宽70厘米,深度2.5厘米,底座宽178厘米,高60厘米。

雕刻精美细微,整幅画一个很大的抽象的如意形状。

如意里面的纹理像千万条河川像飘渺的烟雾像假山……简单却让人浮想联翩,“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有称心如意、吉祥的祝愿。

整幅画简洁大方。

这个如意外轮廓有点像跃起的鲶鱼,有年(鲶)年如意的寓意,如图十。

图十三总论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

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胚上用印模纳印各种图像。

北宋时期形成了砖雕,成为墓室壁画的装饰品。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已砖雕贴砌而成。

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生前的生活情景。

金代,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记忆也有所提高。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明清民居砖雕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寓意深厚,技艺高湛,虽历尽沧桑仍传承至今。

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珍品,体现着当地人民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和审美情趣,记录着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轨迹,把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的信息传递给了后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根据砖雕的一般技法技巧,做到形似并不难,但要上升到艺术的范围,还需有“神”相助。

高品位砖雕的衡量标准为:形神兼备。

这与众多因素有关,而其中“虚实相生”和“意境表现”是两个重要方面。

先秦哲学家荀子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美。

”这话对砖雕来说就是:砖雕的美,既要极为真实塑造,又要提炼概括的处理。

由于“粹”,砖雕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

“虚”和“实”在砖雕中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形神兼备的表现,形成砖雕艺术的美。

保护好这些砖雕作品,对我们科学的研究本地建筑、民俗、文化、艺术等有这重要的意义。

然而,其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砖、木、石雕等构件也常被损坏或出售。

因此,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长此下去,依附于古建筑的这些宝贵艺术珍品就会随着古建筑的日益减少而消失。

保护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承前启后需要明确目的,识别民族遗产的精华,有选择的进行开发和利用。

因此我们在考察的同时也要保护民居砖雕,使砖雕艺术代代相传下去。

此次西安专业考察是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慨叹民族美术魅力之余,对于西安的民俗文化再研究也使我获益匪浅,深入实地考察使我能结合民间背景更直观的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探究,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

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次很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希望我以后能更加脚踏实地的学习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