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1.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
- 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学生操作不规范、实验习惯不佳的问题;
-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可能存在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3. 改进措施:
- 教学组织: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
- 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和实验习惯;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共识;
- 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建议。
4. 情感态度的改善:
-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参与讨论和实验;
- 学生对溶解现象产生了兴趣,愿意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
-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互相尊重、关心他人,形成了良好的同学关系。
过程:
讲解溶解的定义,包括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详细介绍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溶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溶解案例进行分析,如食盐溶解、糖溶解等。
4. 期末评价:
-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溶解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1.5《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能够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通过设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假想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今天接着上新的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浙教版1、5 物质的溶解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说出二者的区别。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课前自学操作现象结论(1)往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硫酸铜(能/不能)溶于水(2)再加入一定量硫酸铜,搅拌固体溶解了一部分,最后有在常温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硫酸铜是的,说明(1)中溶液是的,(2)中溶液是的(饱和/不饱和)将(2)中溶液和固体一起加热固体完全被溶解升高溶液的,硫酸铜又能继续溶解。
结论:在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是的。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活动1:硫酸铜的溶解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下,在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标准:。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二、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2、活动2: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P30页四、拓展提升1、下列方法中,可用来检验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A、将溶液适当加热B、将溶液适当冷却C、再加入溶剂D、添加溶液的溶质2、将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硝酸钾固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3、将某温度下氢氧化钠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氢氧化钠晶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E、降温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C、饱和溶液是不能溶解任何其他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课堂小结】饱和溶液:溶液不饱和溶液: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五、当堂检测1、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温、、。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 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的溶解”主要教学目标分析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五、“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建议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蔗糖、盐、咖啡、洗衣粉、食用油等)激发学生探究溶解的兴趣;2、注重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一、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3)教案浙教版(1)
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初步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中三个量的关系学会表达式变形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分析、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喷洒农药的图片指出: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设问:如何表示药液的浓稀?如何才能配制出恰到好处的药液?引出新课感受新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尝试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小明去医院输液,他输了质量分数为0。
9 %的生理盐水500克。
(1)0。
9 %的含义是什么?(2)则小明一共输入了多少克食盐?(3)如何配制0.9 %的生理盐水归纳定义: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展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修改栏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溶质的质量不变不变增加减少溶剂的质量减少增加不变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变大变小变大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
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例2 :已知40克硝酸钾完全溶于120克水中,求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两个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㈠已知溶质的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问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通过分析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巩固练习1、在一定温度时,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克,把它蒸干后,得到食盐3.2克,计算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5物质的溶解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结论
验证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溶剂不同,温度、溶质一样 取A、B 2 支试管,分别滴入3 mL 植物油。往试管A中 加入5 mL 水,往试管B中加入5 mL 汽油,振荡,观察 现象。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汽油中。
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打开健力宝、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和 _压__强___有关。
归纳总结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
溶解性
溶解度
定性反应溶质在溶剂中溶解 能力的大小,表示物质的一 种特性。
定量反应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可用 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表示方法
易溶、可溶、难溶、微溶粗 略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 克溶剂 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表示。
联系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性越大,溶解度也越大。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通常)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通常)
对点练习
1.可以证明烧杯内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D ) A.蒸发去1 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氯化钾看固体是否溶解 D.加入少量硝酸钾观察是否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203.9 7.4
37.2 31.6
溶解性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级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 (20℃)
<0.01 克
0.01-1 克
1-10 克
>10 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 1.14 1.5 1.61 1.81 1.84质量分数%10 20 60 70 90 98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试管(长18cm 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设计过程:新课导入: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它能溶多少?”。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演示实验: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 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教师: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学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达到饱和状态时。
学生: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课时教学设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如氯化钠等。
原来,在溶解过程中会有两种变化。
一种是扩散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时会吸收热量。
一种是水合过程,即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时会放出热量。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如如NH4NO3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
物质的溶解吸热与放热在生活中有着应用:
如冰袋、旅行时加热食品等。
了解溶解的
能量变化拓展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C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
《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溶解》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溶解”,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现象、溶解过程及溶解的物质类型等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溶解的相关概念和规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能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分析和理解程度。
3. 课堂小测验评价: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糖在水中溶解)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知识。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5.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和归纳。
6. 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准备下一课时的预习内容。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件 浙教版
_?
假设3: 液体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_。
设计实验:_ 取等量的食用油注入上述装置中,做实验,并进行对比 。 实验现象:_ 气泡产生的数量不等 _。 得出结论:_液体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_。
第十三页,共13页。
酸钾_
_易于溶水,而泥沙就_
难溶 _于水。
不_。同例(b如ù ,tó高nɡ锰)
12.(3分)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
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
是_
_,硝使酸溶铵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_
_,溶氢液温氧度化基钠本(qīnɡ y
保持不变的是_
_。 氯化钠
_
在其他条件相同(xiānɡ tónɡ)时,硝酸钾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强,氢氧化钙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_。
20.一些(yīxiē)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
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
内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第九页,共13页。
10.(6分)探究实验——食盐在水中溶解_ 快_的慢影响因素,体现了控
制变量的重要性。注意此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食盐的_ _一定,质水量的_
_一定,然后再体来积讨论影响因素。可能影响的因素有:_
_、
_
食_、盐_颗粒大小 _等水。的温度
是否搅拌
第五页,共13页。
11.(3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_
C.温度升高,气体(qìtǐ)的溶解能力减小
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中析出
15.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水不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个性化教案设计
课题 1.4 物质的溶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对应练习1.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2.小明在做溶解实验时,在烧杯中放了少量高锰酸钾和水,使溶液变成红色,他使用的溶剂是水。
除了水之外常见溶剂还有( )A.蔗糖水、洗涤剂B.石灰水、丙酮C.汽油、酒精D.肥皂水、牛奶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苏打粉C.花生油D.牛奶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液体B.溶液一定无色透明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
指出哪个是溶液(a),哪个是悬浊液(b),哪个是乳浊液(c)。
精盐:,煤油:,高锰酸钾:,面粉:,鱼肝油:。
6.把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的编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C.是混合物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E.久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F.通常是一种透明液体(1)溶液;(2)悬浊液;(3)乳浊液。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8.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育资料】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精品
1.5物质的溶解(1)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2、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学习新课】课前任务:课外独立完成新课学习——课前学科组长评好分㈠知识点①物质的溶解性1、教材第25页蔗糖溶解实验的活动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它的大小跟和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溶解性也与外因(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里的__ 也不相同。
3、洗碗的时候我们发现:油很难在水中溶解,而易溶于洗洁精,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㈡知识点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表示在某温度和压强下,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表示方法: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来表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内因)有关,也与_______、________(外因)有关。
如:食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油脂,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却不易溶于水,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有关。
气体溶质的溶解性与压强、温度有关,而固体、液体溶质的溶解性一般只与温度有关,不考虑压强。
3.物质的溶解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一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温度④压强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㈢知识点③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的情况1、某些物质溶于水时会放热,如__________溶于水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三、教材分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重点难点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七、实验准备:
试管、烧杯、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药匙、水、硫酸铜、蔗糖、氢氧化钙、食盐、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境一:冲糖水的故事ppt1
小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
小女孩:“妈妈,再加点糖。
”
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
小女孩:“为什么呀?”
(二)新授
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演示实验1:ppt3
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配成溶液。
在容器b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配成溶液。
师: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生回答。
师归纳:容器相同、相同体积的同种溶液、相同温度。
教师演示:配制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溶液成蓝色,a中固体全部溶解 b容器底部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
师:该实验现象说明在一杯水中能无限溶解溶质吗?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能无限溶解。
师:对比a与b容器
提问:a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
生:能继续溶解
师:演示实验2——往a中再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生:观察现象: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
师:象a溶液,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不饱和溶液(板书)
提问:b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
生:不能再溶解了,因为容器底已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
师:象b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饱和溶液(板书)
演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取适量b中的上层清液。
再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
实验3:向一只试管中加适量水,直到晶体完全溶解
师:看,加水以后硫酸铜晶体继续溶解了,也就是说,原来是饱和的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了
师:对,从这里我们看到,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4:加热试管,直到晶体完全消失。
生:呀!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接着溶解硫酸铜晶体呢?是不是饱和了呢?
实验5:向加热后的试管中加少量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
师:水又能溶解糖了,说明加热之后,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溶液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温度升高了
师:对,这说明,溶液饱和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温度
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展示第三只试管,问:在这份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它会溶解吗?猜一猜。
实验6:住第三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食盐,振荡。
食盐溶解。
师:原来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加入少量食盐溶解了。
这说明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相现的溶质
师:从上面的几个小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ppt5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概念的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能溶解”“不能溶解”
师:投影三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师:你能判断哪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哪种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
生:不能
师:那么如何来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呢?
学生讨论
投影总结: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的方法:ppt7
1.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2. 加少量的同种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考考你: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对。
因为溶液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了!
思考与讨论ppt9: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图说实验:在b中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可以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饱和溶液进行加热,原来原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又能继续溶解了。
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师:哪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
总结:饱和变成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变成饱和: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师:三只试管硫酸铜溶液颜色不同,生活中,我们常说浓稀不同。
师:你如何理解浓溶液和稀溶液(板书)?
浓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板书)
讨论:1.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实验7:取一大钥匙蔗糖放入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硝酸钾全部溶解;取一小钥匙氢氧化钙放入另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有不溶物。
上述的实验说明什么?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板书)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小结
(四)课堂练习
1. 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
A. 一定是浓溶液
B. 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不是稀溶液
D. 不一定是稀溶液
2. 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 增加硫酸铜晶体
B. 蒸发水
C. 倒出一部分溶液
D. 降低温度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D. 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五)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第二部分:溶解度
板书设计: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小故事“冲糖水的故事”有点俗,但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本节课围绕课堂配制的a、b两份溶液,进行探究。
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和途径。
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相关的经验相对较少,这方面的课程资源就不足,课堂生成比较少。
整个探究过程是在老师的安排、设计下进行,学生显的比较被动,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