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尼海啸伤亡巨大的原因及启示
海啸造成严重灾难,汲取教训至关重要
海啸造成严重灾难,汲取教训至关重要作者:简岩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23期據印度尼西亚抗灾署于搜救工作结束前夕发布的数据,9月底发生在该国的地震和海啸已造成2073人遇难,另有680人失踪,1.07万人受伤。
9月28日早,距帕卢市不远的中苏拉威西岛沿岸发生6.1级地震,后来该地区又发生7.4级的地震和一系列余震,地震过后,3米高的海浪袭击了依望加锡海峡而建的帕卢市。
这次海啸让人们回忆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那次大海啸,导致22.6万人死亡,是全球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虽然此次的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没有2004年的巨大,但后果和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人们是否牢记了历史上海啸灾难的教训,是否能从这次海啸的新特点中总结经验,获得新的认知,并改进预警技术和方式,决定了是否能在未来有效防范海啸。
此次灾后的初步调查发现,新的海啸预警系统没有启用、没有对特殊地形进行周密规划,以及公众并未接受防御海啸灾难的培训,是造成此次灾难的重要原因。
印尼现行海啸预警系统主要借助134个潮汐观测站观测海面水位变化,配合陆上大约55处地震仪发布警报。
但是,潮汐观测站对提供预警信息作用有限,比较而言,新预警系统能够在海啸发生后第一时间(1~3分钟)发出警报,旧的系统需要5~45分钟发出海啸预警。
由于缺钱,新预警系统迟迟没有建成。
帕卢湾本身特殊的地形放大了此次海啸的威力。
帕卢市位于一个狭窄的海湾的尽头,这个海湾长约10千米,宽约2千米,形成了一个口袋型的地形,使得海浪形成海啸后冲击陆地城市时会增强冲击力和破坏力。
此外,印尼对此次海啸的威力预估不足。
印尼气象局预计到了地震之后可能会发生海啸并发布了海啸警报。
但遗憾的是,短期之后又解除了警报。
这些原因表明,致少需要在多个方面努力才会避免未来的海啸大灾难:一是及早建设新型的海啸预警系统;二是对地震成因进行更早的预测,研究其是否可能引发海啸;三是在面对特殊地形时,提升预警的等级,或许要提升到最高级,才会让人们有充足的躲避时间;四是对公众进行防御海啸的科学知识普及和避灾能力的培训。
印度洋海啸对亚洲的影响如何?
印度洋海啸对亚洲的影响如何?在2004年12月26日,一场规模史无前例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这场海啸被称为印度洋大地震海啸,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对亚洲整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点介绍印度洋海啸对亚洲的影响。
一、经济损失海啸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对亚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
印度洋海啸对当时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这场海啸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美元。
大量的房屋、商铺、酒店等设施被摧毁,农田和渔业也遭受了重创,造成了严重的生产力损失。
此外,这场海啸还对当地的旅游业、金融业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和个人失去了生计和财产,导致整个国家经济陷入颓势。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印度洋海啸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许多珊瑚礁被毁灭,大量植被和动物死亡,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当地的渔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能力,无法维持生计。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印度洋海啸还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灾难发生后,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创伤。
当地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和救济工作,但是灾后重建、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人们长期处于困难和不确定中,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
四、提高了防灾意识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也提醒人们必须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强防灾救灾的系统建设,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技能,并建立跨国防灾合作机制。
许多国家也开始进行防灾规划和建设,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自然灾害防范体系。
总结印度洋海啸对亚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的防灾意识提升。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从历史灾难中吸取教训,重视自然灾害防范,方能让我们的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事件】印尼大海啸死亡近30万人---2004年
【大事件】印尼大海啸死亡近30万人---2004年
印尼强震引发东南亚多国海啸示意图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这次大地震震央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海啸高达10多米。
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岛国。
印度有大约一万人死亡,斯里兰卡有超过四万人遇难,而印度尼西亚的总死亡人数可能多达20万人,伤者可能达三万人之多。
据受影响各国统计数字显示,死亡总人数为29万2千多。
印度洋海啸加重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洋海啸加重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
那么印度洋海啸加重的原因是什么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
因为印度洋发生在苏门答腊岛的南边,海啸发生后南边没有阻挡的大陆或岛屿。
所以海浪直冲南亚和非洲.能量巨大,又没预警,自然伤亡的人就多了。
科学家们对斯里兰卡地区海域研究后发现,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惨重损失与当地非法开采珊瑚有着直接联系,珊瑚开采是斯里兰卡的一项重要产业,它们被卖
给旅游者或做成工艺品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当地政府很少使用法律手段来制止这种行为。
科学家们发现,该地区海中的珊瑚礁已不复存在,而这些
珊瑚礁原本可以抵挡住最狂暴的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袭。
在海啸发生时,一个高达10米的巨浪在斯里兰卡西南部的佩拉利亚镇登陆,它在陆地上“横冲直撞”1英
里(约合1. 6千米)有余,并将一列满载乘客的火车冲出铁轨50
米远,共造成1700人死亡。
而在另一个名
叫希卡杜瓦的地方,由于当地的珊瑚礁被悉心呵护,在海浪抵达陆地时只有3米高,且仅向前推进了50米,未造成人员死亡。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印尼海啸
灾害发生异常突然 在发生地震约半个小时后,以每秒200
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 腊岛的亚齐省海岸,在大约1个小时后 就在泰国南部普吉岛登陆,2个半小时 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 东非索马里,造成当地9人死亡。
受灾地区人员密集。 在印尼、印度和斯里兰卡,孟加拉湾沿
印尼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左右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
氏9级强烈地震 ,从而引发了东南亚的 大规模海啸
海啸的战果
印 尼 海 啸 前 后 的 对 比 图
受难人数统计
海啸中的遇难者总人数超过了225000人
全球因海啸遇难人数达到了226566人
印尼有617000人沦为难民
岸城市都居住了大量人口,而在泰国受 灾的普吉和攀牙,现在正是欧洲游客到 来的旺季。事实上,有报道指出,幸亏 海啸发生在早晨,大多数游客还在房间 里睡觉,否则死亡人数还可能激增。
没有预警机制,沟通渠道不畅。 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
利· 帕森认为: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 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极其少有,这 让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政 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应的指导,并建立 与太平洋沿岸国家(美国、日本)类似 的海啸预警机制。
2、 加强沿海及出海河流的堤防工程 建设,尤其是建在海边的核电站和火 电厂等的堤防工程,提高抵御灾害的 能力。加强对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 施的安全保护,提高防护标准。
3、建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世界各国
的政要以及专家纷纷呼吁,应当立即 建立一套全球海啸预警网络,以便及 时预报地震和海啸信息,从而减少这 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印尼地震海啸的启示
近两年来全球的主要地震分布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自然灾害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方面。
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地理自然灾害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一场罕见而灾难性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次海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成因分析:该次海啸是由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的。
这场地震发生在印尼岛附近的苏门答腊海沟,造成了海底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了海啸。
影响分析:该海啸波及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导致了超过22万人丧生。
受到洪水、瓦斯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另有成千上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海啸还对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和渔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该次海啸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对于海啸的预警和防范的重要性。
国际社会开始加强合作,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更加紧密的应急响应机制。
2.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成因分析:该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的断层活动所引起的。
地震发生后,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程度。
影响分析:该次地震和海啸共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
倒塌的建筑物、核电站事故以及波及至日本北部地区的严重辐射泄漏,对日本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应对措施: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3.案例三: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特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
成因分析:卡特里娜飓风是由暖湿气流和相对较冷的海洋表面温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引言:海啸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海岸线沿着大洋或者海洋的附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它们通常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或者其他水下地质运动引起的,而且往往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席卷整个海岸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海啸案例来深入了解海啸发生的原因、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减少灾害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地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积达到600,000平方公里的,震级达到9.1-9.3的那次地震。
这场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
这场海啸造成了近23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和旅游景点都被毁坏。
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极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次海啸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的地壳断裂。
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又导致了巨大的海水波动。
这种海底滑坡产生的海啸波长高达300公里,速度超过800千米/小时,给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场规模为9.0的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日本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最严重的是福岛县的海岸线遭受的打击最严重。
这次海啸导致了超过18,00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撤离家园。
除了人员伤亡外,这场海啸还导致了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的四个反应堆发生了熔毁事故,导致广泛的核泄漏。
研究人员认为,这次海啸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壳断裂。
海啸造成了高达39米的浪高,几乎完全淹没了海岸线附近的城市和农田。
减少海啸风险的方法:。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海啸相关案例研判总结汇报
海啸相关案例研判总结汇报海啸是指海洋中发生的一种巨大的水浪,往往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引发的。
海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海啸相关案例研判为主题,总结和汇报海啸事件的一些重要案例以及对应的教训和启示。
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海啸事件之一,造成了超过23万人死亡。
该事件由一次地震引发,触发了巨大的水浪。
该海啸的主要教训之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当时,许多沿海地区并没有预警系统,导致许多人毫无准备地面对海啸,加大了伤亡的程度。
此后,许多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对海啸的预警能力。
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是由一次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导致了庞大的海啸波浪袭击日本东北沿岸地区。
该事件是世界上最显著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和社会。
这次海啸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核能安全的重要性。
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受到海啸的严重破坏,导致核泄漏事故发生,给周边地区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次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核能安全的重新关注和讨论,推动了核安全标准的提高。
三、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海啸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海啸,导致了超过四千人死亡。
该事件是由火山喷发引发的,导致了海底滑坡和巨大的海啸波浪。
这次海啸的教训之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重要性。
当时,印尼政府的救援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受到了严重考验,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这次事件促使印尼政府加强了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对类似灾难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海啸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从中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核能安全标准、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等都是防范和应对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
希望通过总结和汇报这些案例,能够提高人们对海啸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海啸带来的损失。
印度尼西亚海啸自然的残酷
印度尼西亚海啸自然的残酷自然灾害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印度尼西亚海啸则是其中的一种。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活动或其他地质原因引发的海洋波浪,其威力可毁灭性地影响沿海地区。
印度尼西亚,作为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重要国家,常常遭受到海啸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印度尼西亚海啸的定义、原因以及对当地社区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海啸被定义为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巨大海浪。
这些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或塌陷,而地震是印度尼西亚海啸主要的触发因素。
印度尼西亚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个区域注册了世界上约90%的地震。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的断裂导致了大量能量的释放,这种能量以海啸波浪的形式传播,并向沿海地区蔓延。
印度尼西亚海啸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给当地社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海啸波浪能够迅速淹没低洼地区,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就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导致超过22万人死亡。
此外,海啸还会导致海岸线的改变,给当地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长期影响。
除了对人类社区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海啸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的破坏。
海啸携带海水和底栖生物进入沿海地区,破坏了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水的涌入可能导致沿海土壤盐碱化,影响植被的生长。
此外,大量底栖生物的涌入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食物链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破坏可能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恢复。
为应对印度尼西亚海啸的威胁,该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应急响应和减轻风险。
例如,印度尼西亚地震局负责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向社区发布警报以加强人们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海岸线的规划和建设,以减少海啸带来的破坏程度。
总之,印度尼西亚海啸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它给当地社区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减轻风险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通过加强监测、提高警示系统和改善海岸线规划,我们可以为印度尼西亚人民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这个国家宝贵的海洋生态系统。
2004年印度洋海啸 解析
姓名:王艳波 学号;201101100134 专业:2011级汉语言文学03班
目 录
◆事件背景 ◆事件回放 ◆印度洋海啸惨痛后果 ◆遇难人数统计 ◆国际救援队 ◆印度洋海啸的诱因 ◆科学预警
事件背景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这 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 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 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 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生态武器”说
“太空巨浪”说
科学警示
1、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迫在眉 睫 2、各国海洋机构必须加快研究深海大 洋 3、海啸并非毫无预兆,人类有能力预 测 4、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也 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啸发生前的图片
海啸发生时图片
二
克了一 山一对 海些加 滩照拿 的片大 情,夫 景显妇 。示在 了他 当们 时的 巨数 浪码 袭相 击机 泰中 国留 拉下
一
三
四
事件回放
2004年12月26日,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发生8.9级特大地震, 并引发大规模海啸, 波及包括非洲东海岸 在内的印度洋沿岸的 多个国家。这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给印尼、 斯里兰卡、泰国、印 度、马尔代夫等国造 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远在发生地震的地壳板块另 一端的小震动,引起了另一 端的不平衡,这种地壳“翘 翘板”效应引发了印度洋的 大地动。
小震动激发说
有人怀疑这是某国军队在秘 密试验地球物理武器。地球 物理武器威力大,它可引发 地震、海啸等 当地球遭受太空“巨浪”袭 击时,地球引力波会突然减 弱,地球系统发生膨胀,抑 制地震的作用力减小,从而 激发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进 而引发海啸
3.1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三)巨浪(了解)
1.1960年智利沿海地区 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海啸波以极快的速度在 太平洋传播,使海啸灾害 遍及夏威夷和日本等地。 从受灾现场的角度衡量, 智利人称这种海啸为 本地 海啸,夏威夷人和日本人 则将这次海啸称为 遥 海啸, 在通常情况下,哪种 海啸对人类来说难以 防范? 本地海 啸
3.1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2004年12月26日,在印 尼苏门答腊岛北端印度洋 底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 并引发大海啸和高达34米 的巨浪。这次大海啸被认 为是“史无前例的灾难”, 造成20多万人罹难。
思考: 1. 海啸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面对海洋灾害造成的损 失,我们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少浅源大地震 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中很少有大的断裂层和断 裂带 ②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运动极少 近海大陆架宽广,滩平水浅 ③水体较浅
三、海洋防灾与减灾
1、建成海洋灾害害观测网络,开展 海洋灾害预警预报; 2、成立海上搜救中心和沿岸防灾 应急系统; 3、建设海防堤、防波堤
4、建设沿海防护林
5、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
(一)风暴潮
定义:指由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等引起的强 风和气压骤变所导致的海平面异常升降现象
特点:往往伴随巨浪,来势凶猛,强度大,最具 破坏性。
危害:冲跨堤防、淹 没农田与城镇、摧毁 港口和盐场、破坏海 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 田开发。
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 冬季寒潮大风发生地震海 啸最频繁的国家而我国则很少有海 啸发生。
日本及其东侧海区:地处两大板块碰撞地带
印度海啸案例
印度海啸案例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拥有着美丽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印度也曾经历过一次可怕的海啸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地震,导致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
这场海啸波及了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造成了至少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成为了灾难的受害者。
印度的海啸灾难中,最受影响的地区之一是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这个群岛位于印度洋中,是印度的一个联邦领土,也是海啸的重灾区之一。
海啸席卷了整个群岛,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农田被淹等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的居民失去了家园,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海啸过后,印度政府和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救援物资和人员。
他们建立了临时医疗站、救助营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食品和庇护。
同时,印度政府也启动了重建计划,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
印度的海啸灾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面对灾难,人们展现出了巨大的团结和力量。
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让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
如今,印度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灾后重建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人们也在重建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印度海啸灾难成为了这个国家历史上的一道伤痕,但也成为了人们团结、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
总而言之,印度海啸案例深刻地教育着人们,自然灾害无情,但人间有爱。
在灾难面前,团结、援助和重建是最重要的。
希望印度的海啸灾难能够成为人们共同努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愿灾难不再发生,世界和平。
2004年印尼海啸伤亡巨大的原因及启示
2004年印尼海啸伤亡巨大的原因
地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17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发生九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
地震的震源位于印尼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
原因:
自然原因: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年来是较大的。
逆冲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
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日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撼,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啸。
人为原因:1、沿海工业、旅游业、渔业的过度开发,占用了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的湿地,这些湿地中的树林本来是可以有效地减缓风浪对陆地的破坏力。
2、依赖于石化燃料的现代工业不断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3、过度开发的海洋渔业及工业污染,也导致海洋水质变化,使得海洋中的珊瑚虫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面积大量衰减,不能有效地减缓巨大海浪冲向海岸的速度和力量。
4、当地的环境保护策略不完善,环保意识缺失。
5、由于当地人过百年没遇过海啸,因此对海啸缺乏认识。
6、印度洋沿岸各国(地区)并不重视海啸的威胁,没有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
2004年印尼海啸给予我们的启示:
1·建立完善预警系统
2·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3·重视海震,将之提升到与陆震同等地位上4·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警惕与重视
5·加强世界性救援工作的研究。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一、背景材料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中国测是8.7级,美国测是8.9级。
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目前已经造成人员伤亡达到8万多人,这次海啸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震级大,波及范围广,到现在为止波及七个国家,灾难非常大,这至少是四十年以来最大的海啸。
这次海啸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就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突然下沉或者隆起,就可以造成海水发生上下颠簸,就形成了海啸。
海啸向外扩展,每小时大约700-800的速度扩展,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
周围的印度洋相对太平洋来说范围比较小,所以很快扩展到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再往西一直到了东非的海岸索马里那一带,这次海啸相当巨大的,主要是地震引起来的。
此次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6000多枚原子弹的爆发量。
二、相关知识: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17分)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
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南亚海啸的发生
南亞海嘯實況2004年12月26日清晨7點59分(當地時間),印尼蘇門答臘島北端亞齊省西北方外海,發生芮氏規模8.9的強震,引起南亞地區的大海嘯,死傷數十萬人次。
地震的震央是在印尼亞齊省會班達亞齊南南東方約250公里的印度洋上,也就是棉蘭西方約320公里處,地震深度約在海底以下40公里。
這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非常強大,相當於1萬2000顆廣島型原子彈引發。
大海嘯以時速500公里的速度湧到沿岸,造成人們來不及逃避而死傷無數。
這次大海嘯所波及的國家有: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緬甸、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孟加拉還有非洲四個國家(索馬利亞、坦尚尼亞、塞席爾、肯亞)其中以印尼的亞齊省、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的普吉島最嚴重。
海嘯發生的成因是由海底地震或地底板塊移動所引起,這次南亞海嘯是由印澳板塊移動插入歐亞板塊引起地殼變動造成的。
過去全球著名的大海嘯紀錄有三次:(一)1755/11/01發生在葡萄牙里斯本,死亡人數約80,000人。
(二)1883年發生在印尼喀喇卡多亞,死亡人數約36,400人。
(三)1896/06/15發生在日本青森縣~宮城縣沿海,死亡人數約27,000人,10370棟房屋流失。
台灣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海嘯呢?台灣也曾發生過海嘯:1781年高雄與台南曾發生大海嘯,高度十公尺以上,1867年11月,雞籠頭金包里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死數百人。
根據氣象局指出:台灣東部地震多,不過就算發生海嘯,但因東部海岸屬於峭壁,受損機會低。
整個西岸就屬基隆要特別注意,只要地震規模超過7.0,震央在碧沙漁港的東海,基隆相對位置70公里的地方,按照海嘯時速500公里計算,地震後50.8秒基隆可能被海嘯吞沒。
我們的氣象局也有能力發布海嘯警報,但是準確率只能有兩成。
天气海啸案例分享发言材料
天气海啸案例分享发言材料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发言人,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天气海啸案例的一些信息。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由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因素引起。
本次分享将重点关注几个有代表性的海啸事件,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啸事件之一,被称为“印度洋大地震”。
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地震规模达到了9.3级,它引发了一系列的海啸,其中最高的海啸浪高达到了30米,远超过一般的海啸浪高。
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造成了庞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一个著名的海啸事件是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
这次海啸是由于日本本岛东北部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也被称为“东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失去电源,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最终造成了核泄漏。
海啸直接导致1.6万人失踪和1.8万人遇难,还造成了庞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这些海啸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地震和海啸的预警系统建设。
例如,印度洋海啸灾害后,国际社会加强了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减少潜在的灾害风险。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海啸防范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只有了解和掌握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海啸灾害。
第三,我们要加强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提高灾后救援和重建的效率。
这对于减少灾后人员伤亡和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此外,这些海啸事件还提醒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的恢复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之,海啸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伤害。
通过学习和总结海啸事件的经验教训,我们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灾害。
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我们要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柯长青【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06(17)4【摘要】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 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总页数】6页(P91-96)【作者】柯长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X4【相关文献】1.海啸·赈灾·友谊--印度洋地震海啸中的几件事 [J], 张昆生2.痛哭的印度洋——印度洋地震海啸札礼 [J], 八爪鱼3.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对外信息传播特征变化与国家形象——以中国网关于中国援助日本地震和援助印度洋海啸报道为例 [J], 冯慧文4.地震型海啸的危害和预警--印度洋大海啸的惨痛教训 [J], 徐衍强5.世纪劫难:印度洋的强地震与大海啸给世人的警示 [J], 莫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印尼海啸伤亡巨大的原因
地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17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发生九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
地震的震源位于印尼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
原因:
自然原因: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年来是较大的。
逆冲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
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日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撼,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啸。
人为原因:1、沿海工业、旅游业、渔业的过度开发,占用了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的湿地,这些湿地中的树林本来是可以有效地减缓风浪对陆地的破坏力。
2、依赖于石化燃料的现代工业不断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3、过度开发的海洋渔业及工业污染,也导致海洋水质变化,使得海洋中的珊瑚虫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面积大量衰减,不能有效地减缓巨大海浪冲向海岸的速度和力量。
4、当地的环境保护策略不完善,环保意识缺失。
5、由于当地人过百年没遇过海啸,因此对海啸缺乏认识。
6、印度洋沿岸各国(地区)并不重视海啸的威胁,没有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
2004年印尼海啸给予我们的启示:
1·建立完善预警系统
2·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3·重视海震,将之提升到与陆震同等地位上4·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警惕与重视
5·加强世界性救援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