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
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
啸为例
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杨彦波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2006(15)4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难以预测并危害巨大,常常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
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研究了突发事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与受灾者的应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受灾者的心理伤害,并提出了改善应付方式的建议。
【总页数】4页(P88-91)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灾害;心理伤害;应付方式
【作者】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杨彦波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5.67
【相关文献】
1.海啸·赈灾·友谊--印度洋地震海啸中的几件事 [J], 张昆生
2.印度洋地震海啸中国大陆受灾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J], 董惠娟;顾建华;杨彦波;钱铭怡
3.痛哭的印度洋——印度洋地震海啸札礼 [J], 八爪鱼
4.地方媒体报道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对南京4家报纸关于印度洋海啸报道的解读 [J], 沈正赋
5.地方媒体如何报道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对南京四家报纸印度洋海啸报道的解读[J], 沈正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
文献1:《印度洋海啸与政府危机管理》内容:文章从政府危机管理出发,分析了印度洋海啸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间接原因有危机发生前的监测预警不力,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不力,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困难.并借鉴了英美日3国危机管理的经验,提出政府危机管理应重在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建立国际沟通与多国合作的协调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的应急决策机制、建立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建立财政资源的动员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信息及时有效公开这7个方面着力.文献2:《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内容:该文章脱离以往对危机管理的范围限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危机管理,以全球视野分析印度洋海啸。
文章关注到在处理印度洋海啸的过程中,亚洲乃至世界各国都纷纷伸出援手,展现出无私的人文关怀的同时,各国在联合国协调下成功的合作处理国际危机,开创了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的新方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今后危机管理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危机。
文献3:《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反思》内容:文章通过对印度洋海啸惨痛的叙述,看到了在印度洋海啸发生的时候,缺乏危机管理体制带来的巨大痛苦,呼吁国家政府反思在印度洋海啸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快建设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文章随后又提出了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预控机制,并就如何建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文献4:《印度洋海啸与危机管理》内容:该辑专题约请两位学者,分别从印度洋海啸引发的全球灾难预警预防体系建立及对中国危机管理的启发,以及赈灾中的大国责任这两个方面发表看法,就海啸如果发生在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应急体制的基础、以及中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困难和解决危机管理困惑的原则等问题作出了回答。
、文献5:《我国应急性警察行政权制度之创新》内容:文章从“9·11”恐怖袭击、“SARS”事件、印度洋大海啸以及禽流感等危机事件分析中表明社会和公共事务经常呈现常态和非常态并存并且交叉影响的状态,政府不但要承担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也要承担非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 印度洋海啸之灾思考
印度洋海啸之灾:海景房也是罪魁祸首?当人们都在感叹印度洋的大地震和海啸天灾难测的时候,有环境专家认为,此次灾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
发布此惊人言论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
麦克尼利认为,人类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这次灾害的“罪魁祸首”。
“海景房”带来风险麦克尼利说,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然而,一次海啸造成数万人死亡,却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大自然的残酷。
“还因为人类占用了本不应占用的地方。
”他说。
麦克尼利曾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旅居数年。
这两个国家在此次大地震和海啸中均受灾严重。
“传统的村落都是建在内陆。
50年前的海岸线不像现在这样,为了吸引游客,许多国家在海边盖起了密密麻麻的旅舍、饭店。
”麦克尼利认为,这无疑增大了人们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危险。
养殖业破坏缓冲带麦克尼利同时指出,珊瑚礁以及生长在海岸边浅水地带的红树林,都能保护海岛免受海啸的侵袭。
当海啸来袭的时候,海浪首先要经过珊瑚礁,会因受到礁石的阻力而降低速度。
海浪上岸后经过红树林,速度进一步减小。
尽管海浪可能会穿过红树林,但那时它的威力已经很小,不足以对内陆的安全构成太大威胁。
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者也曾警告说,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线有极大的价值。
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20年到30年间,人们大量砍伐海边的红树林,只为了要用海边的浅水地来捕虾、养虾,然后把虾卖到发达国家赚钱。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卖虾所得远远抵偿不了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失。
结果,今天人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麦克尼利说。
麦克尼利认为,正因为人类忽视自然界的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才导致了这次有数万人在海啸中丧生的惨剧。
是天灾?还是人祸?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经历了这场自然浩劫的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行为?套用一句老话: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从印度洋海啸谈业务连续性管理
此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机制,才是我们长久经营、面对灾害的重点所在。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提供了很好的防护框架与指导,能否善用并确保您的业务连续,就考验您的管理及执行力了!
兰卡救难协调负责人批评,政府并未从2003年6月的洪水记取教训,对洪水大浪的来袭没有做好防灾措施,对于地震警告也 严肃看待,他说,「已经有人警告会有地震和大浪,我们最近甚至也感觉到些微地震,但是显然的,我们没有严肃看待这 些警告。」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统计,观光业是这次受灾国家地区的经济主要命脉,提供共计1900 万人生计,在马尔代夫 ,2/3 的居民都是以观光业维生。但是除了旅游之外,这次受创的还包括渔业,农业和商业损失,遭海啸摧毁的渔船,房舍
4. 接受风险: 对于可接受的风险便可采取接受对应。
业务连续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的撰写及实施
组织应发展计划以维护业务操作,或在关键业务过程中断或故障后在必要的时间内恢复业务,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操作应考虑 内容:
分配职责权限:
业务连续计划都应清楚说明各项计划起动前需遵守的起动条件(评鉴办法、应参与的人员等),以及每个人在计划中的权 泰国地质学者说,政府在灾前对海啸警告置之不理。泰国当局将一名气象专家革职,指他要为在海啸发生前,没能及时发 啸警告,以致造成重大伤亡负责。此即为关键人员不了解或未遵守紧急起动程序的严重失误。
印度洋地震海啸反思:海洋灾害离中国并不遥远
印度洋地震海啸反思:海洋灾害离中国并不遥远横跨印度洋的海啸悄然而至,瞬息降临的灾难带来的不只是绝望的废墟、消失的村庄,还应该有深刻的反思。
虽然暂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沿海会发生类似的海啸,但有着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疆域的中国,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记录考证了本世纪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了广东省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7万余人丧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王飞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由于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等可以引发各种海洋灾害。
即便是在灾害情况正常的2003年,全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仍达到80.5亿元,死亡、失踪人数128人,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人之多。
“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等。
”中国海洋学会秘书长杜碧兰对记者解释说,“我国是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
渤海、黄海北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东北大风袭击,产生温带风暴潮。
”2003年全国沿海发生14次的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7亿元。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主要是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的,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酿成重大灾害。
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这类风暴潮的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南海是风暴潮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
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甚至达70公里,一次海潮曾淹没7个县。
沿河道上溯潮水所到之处,村庄大面积进水,房屋倒塌,农田被淹没,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尽数遭受破坏。
全球热带海洋上每年大约发生80多个台风,其中3/4左右发生在北半球的海洋上,而靠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则占了全球台风总数的38%,居全球8个台风发生区之首。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
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如何理解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2004年12月26日,在迎接新年到来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人间。
北京时间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给东南亚许多国家造成惨烈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死亡人数30多万。
面对这一空前的自然灾难,我国政府和民间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截至2005年3月1日,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共约6.86亿元人民币,民间捐助5.76亿元。
这次救助行动,是对我们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考验,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对外交往日显需要当今世界,已经如同一个“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从此,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一个在相对封闭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逐步转变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
这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
20多年来,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居世界第三,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已占1/3。
利用外资再创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增长13.3%。
我国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对我们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对国外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占世界人口21%的中国,仅拥有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5%的铜矿石、9%的铁矿石储量,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9112.6万吨,比上年增加31.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国外巨灾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住在临时隹宅的人不到2%。
地震造成巨大损失
三、国际救援。地震发生
后.有许多国家的救助队申请到阪神地区 进行救助。都被日本政府拒绝。美军第7 舰队的舰船准备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始 终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许可。
四、社会评价和后续行动。日本政府 在地震当时的滞后反应饱受诟议,“政府 麻痹”成了当时日本流行的讽刺语。但地 震之后.日本政府总结教训,采取了一系 列措旌:一是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内 阁中设立了通管救灾力量的防灾大臣。在 中央政府内设立了由首相担任会长的“中 央防灾会议”:二是确定每年的1月17日 (阪神大地震发生日)为全国。防灾和志愿 者日-:三是研究灾害预警;四是连续3次 修改‘建筑基准法>,提高建筑抗震基准; 五是提高减灾意识。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 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 案.编印了很多防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 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这些措 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灾后各国重建和恢复工作。震后 重建分为见个阶段.需要3年到5年时 间。首先.巴基斯坦成立了震后恢复重建 局,该局将直接向总理报告工作。其次,制 定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方针.通过了 《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文件>和<城市灾 后恢复重建政策》等文件。政府对倒房毁 房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鼓励个人自 立自强。自己劳动或雇工建筑房屋。第三. 开展灾情和需求情况评估.震后恢复重建 局派出600名援助和监察人员到9个受 灾区调查。摸清资助人名单。划分资助类 别.确定重建补助标准。第四。根据灾民住 房受损情况分阶段进行资助。第五,邀请 巴基斯坦国家工程服务公司设计适用抗 震民房。备用几种模式供灾民选择。第六, 进行大规模培训。至2007年10月.巴基 斯坦已经重建了15万座房屋.20万座房 屋正在重建.所有60万毁房倒房将计均 在2008年中期修建完成。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自然灾害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方面。
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地理自然灾害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一场罕见而灾难性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次海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成因分析:该次海啸是由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的。
这场地震发生在印尼岛附近的苏门答腊海沟,造成了海底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了海啸。
影响分析:该海啸波及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导致了超过22万人丧生。
受到洪水、瓦斯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另有成千上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海啸还对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和渔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该次海啸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对于海啸的预警和防范的重要性。
国际社会开始加强合作,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更加紧密的应急响应机制。
2.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成因分析:该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的断层活动所引起的。
地震发生后,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程度。
影响分析:该次地震和海啸共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
倒塌的建筑物、核电站事故以及波及至日本北部地区的严重辐射泄漏,对日本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应对措施: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3.案例三: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特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
成因分析:卡特里娜飓风是由暖湿气流和相对较冷的海洋表面温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引言:海啸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海岸线沿着大洋或者海洋的附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它们通常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或者其他水下地质运动引起的,而且往往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席卷整个海岸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海啸案例来深入了解海啸发生的原因、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减少灾害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地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积达到600,000平方公里的,震级达到9.1-9.3的那次地震。
这场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
这场海啸造成了近23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和旅游景点都被毁坏。
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极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次海啸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的地壳断裂。
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又导致了巨大的海水波动。
这种海底滑坡产生的海啸波长高达300公里,速度超过800千米/小时,给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场规模为9.0的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日本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最严重的是福岛县的海岸线遭受的打击最严重。
这次海啸导致了超过18,00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撤离家园。
除了人员伤亡外,这场海啸还导致了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的四个反应堆发生了熔毁事故,导致广泛的核泄漏。
研究人员认为,这次海啸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壳断裂。
海啸造成了高达39米的浪高,几乎完全淹没了海岸线附近的城市和农田。
减少海啸风险的方法:。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MPA案例分析(重庆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管理案例分析——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引言2006年7月17日,发生了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
此次事件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自然灾害危机案例,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表现不够成熟。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危机过程中政府的表现,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用到中国的危机管理上来。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政府案例正文一、危机简介名称: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地点:印尼印度洋海域沿岸部分地区时间:2006年7月17日结果:嫌犯被击毙伤亡情况: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印尼海啸是指2006年7月17日印尼当地时间3时24分(北京时间16时24分)在印尼爪哇地区(南纬9.4,东经107.4)发生7.3级地震。
震中距海岸线约180公里。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这次的地震触发了印尼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以及澳大利亚圣诞岛和可可岛区域海啸预警。
这次海啸,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
截至7月17日傍晚,已造成当地至少80人死亡。
截至7月18日,印尼地震引发海啸已造成357人死亡,其中包括来自沙特、巴基斯坦、荷兰、日本和瑞士等国的7名外国人,另有数百人受伤,5400多人无家可归,3万余人被撤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难。
此时记者证实,暂无中国公民伤亡。
截至7月19日,印尼政府部门称,海啸中本国遇难者人数升至531人,另有270多人失踪。
印尼缺乏预警系统导致悲剧重演,海啸死伤惨重。
印度尼西亚副总统优素福·卡拉18日晚间说,国家救灾统筹机构18日已向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西爪哇南部地区提供了约110万美元的紧急救济经费,以帮助地方政府迅速展开救灾工作。
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截至7月22日,据印尼官方报道,海啸中印尼本国的死亡人数已达659人,另有330人失踪。
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反思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全球合作来减少损失与提高应对能力
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反思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全球合作来减少损失与提高应对能力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反思自然灾害的威胁,全球合作减少损失与提高应对能力自然灾害无情地摧毁着人类的家园,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其中,海啸作为一种强力而又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
年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给全球敲响了警钟,并迫使我们认识到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应对能力。
在年印度洋大地震中,海啸不仅造成了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地的大面积破坏,还给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灾难震惊了全世界,并成为自年美国关岛大地震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事件之一。
事后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地震海啸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数十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全球各国彼此协助、互相援助的合作精神也逐渐被唤起。
海啸带来的巨大破坏性暴露出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提醒我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并加强全球合作以应对自然灾害。
首先,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
海啸的前兆往往是地震,提前发现地震的发生将大大减少海啸对人类的危害。
各国应建立起联合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采取行动,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此外,各国还应共享防灾和救灾经验,互相学习与借鉴,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其次,全球各国应制定和贯彻有效的灾害管理政策。
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构和体系,提前规划和准备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合理的灾害防控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公众的灾害教育和培训,提高群众应对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第三,全球各国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海啸及其产生机理、传播规律等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海啸的发生。
同时,各国还应加大对防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科技手段与防灾工作相结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全球各国应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机制。
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国际会议、编制全球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等方式,加深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反思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反思黄顺康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4)005
【摘要】震惊世界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我国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很容易轻视和忽略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我们应当从这次惨剧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危机前管理机制,真正防患于未然.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黄顺康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相关文献】
1.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J], 孙健;张磊;
2.反思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意识--以印度洋海啸报道为例 [J], 郭伟
3.重建社会:反思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 [J], 周如南
4.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视阈下反对恐怖主义袭击的思考——再谈昆明“3·01”暴恐袭击案的教训与反思 [J], 朱志萍
5.灾难报道的视角错位——对印度洋海啸报道的反思 [J], 陈花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啸相关案例研判总结汇报
海啸相关案例研判总结汇报海啸是指海洋中发生的一种巨大的水浪,往往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引发的。
海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海啸相关案例研判为主题,总结和汇报海啸事件的一些重要案例以及对应的教训和启示。
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海啸事件之一,造成了超过23万人死亡。
该事件由一次地震引发,触发了巨大的水浪。
该海啸的主要教训之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当时,许多沿海地区并没有预警系统,导致许多人毫无准备地面对海啸,加大了伤亡的程度。
此后,许多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对海啸的预警能力。
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是由一次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导致了庞大的海啸波浪袭击日本东北沿岸地区。
该事件是世界上最显著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和社会。
这次海啸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核能安全的重要性。
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受到海啸的严重破坏,导致核泄漏事故发生,给周边地区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次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核能安全的重新关注和讨论,推动了核安全标准的提高。
三、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海啸2018年印尼巽他海峡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海啸,导致了超过四千人死亡。
该事件是由火山喷发引发的,导致了海底滑坡和巨大的海啸波浪。
这次海啸的教训之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重要性。
当时,印尼政府的救援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受到了严重考验,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这次事件促使印尼政府加强了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对类似灾难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海啸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从中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核能安全标准、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等都是防范和应对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
希望通过总结和汇报这些案例,能够提高人们对海啸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海啸带来的损失。
主题_印度洋海啸
FISHER 教授2005年元月主题主题::印度洋海啸/ Olives 山地震(系列1)声音: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依然在为去年12月底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感到震惊,那次的海啸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让几百万人无家可归,造成了几十亿的财产损失。
教授: 今天,有一名科学家预测到另一个地震,可能比这次还大,并且预测到了它的位置。
格式格式:: 主题和主题和申明申明教授: AMOS NUR 博士加里弗尼亚斯坦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专攻地震分析,包括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地震史。
NUR 教授曾经在授课中提到一次波及全人类的地震。
这就是为什么有说这次地震被预测到的时间比其他地震都早。
今天的讨论就是基于NUR 教授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的一篇论文。
声音: NUR 教授知道这个大地震会发生在什么地方,而且他还解释了他是怎么知道的。
教授: 大部分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表层是基于一个可移动的岩石层上。
大的地质构造板块是位于地球中心的熔浆上,这些板块支撑起整个大陆架,就象陆地是架在海床上的。
大部分地震是发生在地质板块交接处,就象两个大的木筏撞击到一起。
当一方的边缘落在了另一方的下面,或升到了另一方的上面,地震就会发生。
声音:这其中一个地质板块的交接区就是NUR教授的研究兴趣所在,他从研究中东的历史着手,开始分析这个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断层。
教授:1927年7月11日,中东的JERICHO发生了一次很强的地震,造成房屋的倒塌,地面的深长裂缝,在人们心中引起很大的恐慌。
在欧洲,南北非和当时苏联的一些地震监测站还保存了关于这次地震的数据记录。
这些数据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关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发生时间的信息,通过数据计算比较,科学家们得出结论那次地震的确切发生时间是13:04,持续7秒。
声音:这次地震的震中,(就是地震发生的那一点,)就在靠近约旦河,JERICHO以北15公里的平原地下,这个平原向南延伸到死海。
教授:1927年的这次地震达到里氏6.5级,伴随着随后一系列的余震,这些震中都聚集在那个主要的震源并一直南延到死海的区域。
精选安全管理与监察501灾难性事件与应急管理
第一节 灾难性事件定义及分类
一、灾难性事件的定义定义: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者是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灾难性事件与事故的区别: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必然性、因果相关性、突变性、潜伏性和危害性。
化学事故及其应急计划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前后已有近万人死于这起事故,数十万人受到辐射伤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其后患将会影响人类一百年,是已知的世界最大核事故。这次事故在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各国重新考虑核能的安全性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一、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2. 台风。其应急计划应主要考虑对气象部门台风警报的及时跟踪,及在台风来临前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在必要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停止生产、减少台风及暴雨的破坏。
2006年8月,17级超强台风“桑美” 袭击我国
一、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3. 爆炸。爆炸经常与其他灾害的发生相连接,对于火灾等有关灾难性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应充分考虑引起爆炸的条件和可能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印度洋地震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苏门答腊发生的9.0 级地震引发海啸,2小时之后海啸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由于是构造地震,发生在深海,深水区的海浪推进时速达到700公里,到了浅水区时速降到40公里,但是浪高却不断加高,加上沿岸的地势比较低平,使得海浪侵袭到陆地深处。 20多万人丧失生命,5万人失踪,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涉及12个国家。
第二节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印度洋海啸公共危机管理
印度洋海啸公共危机管理灾难本来可以减低,甚至可以避免灾难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灾难意识的匮乏。
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沿岸各国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也缺少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
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凤毛麟角。
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降低了防范意识。
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应的指导。
政府应该指导居住在海边的国民在发生地震后离开海边。
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居民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了。
帕森说:“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沿岸的人都受到相关指导,而这次海啸侵袭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
科学家指出,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面对这场天灾,媒体尖锐地指出:在印度洋海域,没有完善的海洋安全预警机制尤其是海洋地震预警系统和减灾系统,令印度洋沿岸各国疏于防范,灾难发生后手足无措,这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向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
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有海啸预警机制或潮汐检测系统,大多数遇难者都可以被挽救。
以今日的技术,地震的发生虽尚不能准确预报,但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测出,海啸的发生也可察知。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所指出,在印度洋地区,这次灾难凸显印度洋预警系统的缺乏。
此次应对灾难的成功之处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是此次救灾工作的重要成功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今天,印度洋海啸已不是某一国或几国的灾祸,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全人类浩劫。
灾难的国际性直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全面关注,与之相对应,国际经济救援机制迅速启动。
联合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救援活动,在国际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世界各国的救援也体现了空前的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
海啸灾难一出现,联合国马上作出反应。联合国有关部门于海啸发生当天在雅加达紧急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灾难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的损失和所需救援物资情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正在向遭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派遣灾害评估和救灾协调工作组,以帮助各国开展救授工作。联合国官员表示,用于受灾国的花费将超过50亿美元。这次灾害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联合国开展全球急难事件救助协调作业50年来影响最大的天灾。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
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科学家指出,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面对这场天灾,媒体尖锐地指出:在印度洋海域,没有完善的海洋安全预警机制尤其是海洋地震预警系统和减灾系统,令印度洋沿岸各国疏于防范,灾难发生后手足无措,这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向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有海啸预警机制或潮汐检测系统,大多数遇难者都可以被挽救。以今日的技术,地震的发生虽尚不能准确预报,但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测出,海啸的发生也可察知。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所指出,在印度洋地区,这次灾难凸显印度洋预警系统的缺乏。
2005年1月14日,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毛里求斯闭幕、会议通过了《毛里求斯宣言》。宣言特别指出,应该尽快在印度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防止类似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情重演。此次会议共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6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共有各国代表2000多人,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团体代表和记者与会。
欧盟对印尼海啸救灾给予充分关注。欧盟于海啸发生当天批准300万欧元的援助。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均向班达亚齐派遣了救援人员或军队。其中,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他们将重型卡车、铲车等大型设备直接空运到灾区,甚至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空投点,大大提高了救灾物资的运送速度。截至2004年12月19日,英国承诺提供1500万英镑(约合2890万美元)的援助。
2005年1月16日,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和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
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会议总结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重点围绕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提高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亚洲区域地震合同,为地震海啸提供早期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井就下一步的联合行动方案达成共识。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1月6日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倡议召开的。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
(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美国在海啸发生后也作出反应。布什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救援行动,努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受到损害的形象。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海啸发生后,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向遭受海啸灾难地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12月28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时媒体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2005年1月24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性灾难早期预警系统,以减轻各种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这个国际早期预警将由联合国主导实施,建成后将整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诸多机构的相关功能,为各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加强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早做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在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表示,愿意为国际早期预警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
有做好。“我们一直很自满。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பைடு நூலகம்
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应的指导。政府应该指导居住在海边的国民在发生地震后离开海边。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居民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了。帕森说:“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沿岸的人都受到相关指导,而这次海啸侵袭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2005年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加雅加达亚洲海啸灾难国际峰会,并以联合国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正式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指挥和领导责任。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就救灾和重建工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七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加快重建工作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为主导的援助计划。
中国作为受灾国家的友好邻邦,迅速展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次日就宣布援助260万美元(约合2163万人民币)。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承诺向受灾国增加605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援助,并积极减免有关受灾国家到期政府债务。中国政府免除斯里兰卡全部到期政府间债务。中国社会各界也自发为灾区捐款超过1210万美元(约合1亿人民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捐款逾6250万美元(约合5亿港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向灾区派出救援队。截至2005年1月7日,中国政府和民间援助已累计遍1.33亿美元(约合11亿人民币)。而且民间的捐款额还在继续上升。截至1月29日,中国对灾区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数批救灾物资运抵有关国家。此外,中国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受灾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及救援队。中国政府又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国际和地区合作,并倡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
(二)灾难反思意义深,共谋安全
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关于预防、救灾、重建、合作等会议,共商国际抗灾预警应急大体系的构建。从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再到泰国的普吉岛部长会议,国际社会对灾难已有清醒认识,提出厂—系列建立区域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