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鼓励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小明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思考。
3.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明清时期我国经济有哪些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有哪些成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明清时期科技成就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具体的经济特点、科技成就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难以从多角度、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此外,教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相关话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b.结合实例,阐述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局限性,探讨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c.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a.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
b.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脉络,绘制一张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2.选择一位明清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如曹雪芹、郑和等,结合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要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
5.评价激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应对措施:针对学生理解不深入的问题,我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针对学习兴趣不足,我将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我会尽量精讲精练,确保教学效果。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我将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途径评估教学效果。
4.反思与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自我反思,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确保清晰简洁:在板书设计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几点:(1)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2)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描述;(3)逻辑清晰,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成就之间的联系理解不深入,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此外,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平衡讲解与互动也是一个挑战。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小组讨论报告、历史人物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讲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完成任务。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某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的内容。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一位名叫张明的特级教师为例,展示了一位优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张明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思考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张明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时,张明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明朝至清朝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为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描述明朝至清朝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李势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呈现的总结性特点,分析文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
【难点】全面理解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短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明清史的相关短片。
教学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并以此来提问: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状况如何?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①首先,教师出示本课课件,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1)农业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2)手工业: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①白银货币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商人群体形成:以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为代表。
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经济局限(1)经济基础: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能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4.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如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如“明朝农业的发展”、“清朝商业的繁荣”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短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明朝至清朝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以及文学、艺术、科学发展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价值。
2.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a.科举制度:讲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如八股文、乡试、会试等,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b.儒家学说:介绍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以及儒家学说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c.科学技术:讲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c.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d.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科举制度: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如八股文、乡试、会试等,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儒家学说:分析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以及儒家学说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3.科学技术:了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二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内容
(一)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1.农业发展:介绍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以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特点,认识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
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欣赏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明朝中叶产生?”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 Nhomakorabea下三个方面:
1.观察与分析。组织学生参观实物展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朝商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小组分享。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借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采用“情境体验”法。上课之初,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一场关于明朝市井生活的展览,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明朝商业经济的繁荣。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思考。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历史已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具备初步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明朝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具体史实、历史背景和内在联系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如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关系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3.学生的思维特点,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4.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中叶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掌握手工业、商业、农业等主要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了解明朝至清中叶我国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思想等方面的成就,掌握代表性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背景。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至清中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中产生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明朝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及其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时,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决策。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明至清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场景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古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和商业交易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经济活动的特点。
3.创设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掌握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掌握明至清中叶我国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并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认识到明至清中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总结明至清中叶我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作业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旨在通过对中国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理解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同时,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关注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分析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解读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讲述,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兴趣。
2.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朝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影响。
2.重点:掌握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理解明清时期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关于明清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卜弥格的简介和材料,引入新课。
材料1:卜弥格其人:17世纪来华波兰天主教传教士;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著有《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等。
材料2: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何不多带中国侍从俱来?”这一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
当时被指派随行者甚众,仅有两人愿往;而此两人中之一人因病止于中途,别一人在道数濒于死”;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则其不愿声称求救他国可知也。
是故不愿遣华人赴欧洲”,其三,“中国商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事”。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2.设问: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人不赴欧洲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从世界视角审视明清时期的中国,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一)思想之盛1.明清思想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85内容,自主完成明清思想出现新变化的表格。
)时间人物思想思想特点明朝中期明朝后期明末清初2.借助明清时期思想家的典型语录,让学生讨论明清时期思想的共同特点。
材料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王守仁《传习录》材料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材料3: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4: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利用比较教学法,将明清时期与前后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独特性和发展趋势。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明清时期的人物,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期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
-商业与资本主义萌芽:分析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如城市商业的繁荣、商帮组织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显现。
2.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介绍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以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
-思想文化:讲解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如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等,分析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欣赏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了解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3.在作业批改和反馈环节,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4.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适当调整作业难度和要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成长。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成就
1.科技成就:介绍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以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
2.思想文化:讲解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如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等,分析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繁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吗?在明朝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文明魅力。那么,你们知道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还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针对教学难点的处理,采取以下措施:
a.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状况。
b.结合实例,深入剖析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作用。
c.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明清政策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首先,讲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强调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同时,介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接着,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科举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案例分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论文。
2.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结构、论据和论证,以及史料的运用。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5.培养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历史论文撰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引导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案例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综合能力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综合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互动环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5.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6.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故宫》、《中国十大商帮》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中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
2.掌握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理解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变革。
2.学生作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答案解析:教师公布答案,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学生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巩固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明清时期的绘画、瓷器等艺术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2.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艺术品,思考它们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哪些社会特点?这些特点与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4.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a.农业发展:介绍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
b.手工业发展:讲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繁荣,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选择一个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小说、戏剧、科举制度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并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阐述。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起知识框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作业评价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
4.设计一道关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选择题,要求题干明确,选项具有干扰性,并附上详细解析。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革》或《明清文化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建筑、艺术、风俗等,思考明清时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并撰写一篇观察日记。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需要深入理解其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2.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提供相关史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或文化成就,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
-提示:学生可以从经济发展背后的历史原因、影响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2.设计一份关于明清时期文化成就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并标注各个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背景。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1.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深入研究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4.通过对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氛围。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尚不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良好态度,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3、戏曲:①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③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
(1)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师】根据所学,你怎样评价陆王心学?
3、批判: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对于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有促进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明清经济的发展
2.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3.明清时期的文艺与科技
教学难点:1.明清经济的发展
2.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也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师】学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之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吧。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几本科技著作的意义是?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的影响: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师】西方传教士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史实,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学习了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这一部分明清经济的发展和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要求同学们重点记忆,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难点;然后学习了这一时期的文艺与科技,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十五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
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变化;
2.掌握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3.了解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4.分析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师】手工工场的特点是什么?
(3)商业:①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有?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些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继承(陆王心学):
作业布置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板 书 设 计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手工业
工商业
陆王心学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清“异端”思想
四大名著
小说与戏曲
昆曲与京剧
科技成就
科技
地理学
学生回答: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学生回答:
局限:①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
评价: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学生回答: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学生回答: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PPT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发展:
(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