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专题二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 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3.D4.A【解析】第3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

第4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对,B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错。

5.C6.D【解析】第5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

第6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7.A8.A【解析】第7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第8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

9.A10.B【解析】第9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

11.D12.A【解析】第11题,从表中可知,干洁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和质量所占比例均>70%,故选D。

第12题,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形成温室效应。

13.C14.B【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地球辐射的纬度变化比太阳辐射小,A错误。

图中显示,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比损失能量少,B错误。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B(2)C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2019版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版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2019.4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2015•新课标II卷)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 B. 17时-18时C.18时-19时 D. 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4.C 5.B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具体考查冷锋天气系统。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沙尘暴为背景材料,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知识,首先应该明白沙尘暴属于快行冷锋,锋线两侧冷暖气团差异较大。

第一小题具体考查冷锋过境时段,第二小题考查冷锋附近空间差异,也就是锋线附近,锋线两侧分属冷暖气团,气温,气压差异最大,也就是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空间差异最大,并伴随有天气转阴现象,找到这一点,题目迎刃而解。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答案】1.A考点: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所提供信息(“露气寒冷,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动)分布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2015•上海卷)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0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综合提升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0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综合提升学案

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综合提升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般从气温、降水、光照三个方面来分析。

在高考中常以“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设问形式来呈现。

1.气候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2.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3.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应用流程][标准答案] 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气温特征最冷月、最热月最冷(热)月出现在×月气温高低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温和等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年际变化年际变化大(小)光照特征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注:高温——月均温>20 ℃温和——月均温0~20 ℃寒冷——月均温<0 ℃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丰富——月降水量>100 mm(2017·南京一模)读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 ℃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1月或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2)比较利马和萨尔瓦多两地的气候差异。

【教育专用】2019年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育专用】2019年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重点15 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1.大气受热过程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能的传递和转换具体表现如下:如下图所示: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作用过程。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这些热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保留,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方向的辐射就把地面散失的热量返还回来一部分,使地面温度得到保持。

因此,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关键是大气逆辐射。

图示如下:(2)意义:保温作用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会降到很低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④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典例突破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之所以“高处不胜寒”,是因为A.A和B都弱B.B和C都弱C.C和D都弱D.D和A都弱2.在夏季,很多城市的园林工人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下图)。

2019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2)地球上的大气——(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附答案

(2)地球上的大气——(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附答案

(2)地球上的大气——(2019—2023)五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老高考版】一、单选题[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

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B.7时C.13时D.19时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2021年全国高考真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A.气温高B.蒸发(腾)强C.降水量大D.绿地面积大5.该城市可能是()A.乌鲁木齐B.北京C.上海D.广州[2021年全国高考真题]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A.高密度居住区B.文教区C.低密度居住区D.工业区7.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A.冷锋过境日B.低压控制期C.暖锋过境日D.高压控制期[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023年全国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4)及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4)及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4)及解析相关链接---〔2019·北京卷〕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1--2题。

1.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答案】1.B 2.A【解析】【点睛】此题组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大气活动中心。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的地方,风速越小。

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根据大气活动中心可判断季节。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复习】气候的形成、分布、特点和判读1.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决定该地区所处的热量状况,而热量状况又决定着发生在地面和大气的其他现象和过程,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大气环流:一方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与交换,调节热量和水汽分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有使气候复杂化;下垫面:地面状况不同,其热容量、反射率就不同,地面获得的热量也不同;如在同纬度地区,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

另: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世界气候分布理想化、模式化,并与气候成因建立内部联系,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练习--含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练习--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

下图为深圳市某发电厂某时地面SO2浓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题。

1.该时最可能为()A.1时B.4时C.8时D.15时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

读图回答7~8题。

2.图中()A.①比②气温高B.②比③气温低C.③比④气压低D.④比①气压高(2019·武汉调研)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 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

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正南风4.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A.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B.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C.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D.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5.(2015·广东高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6.(2016·广东高考)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A.反气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2016·大庆质检)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7.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8.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二、综合题9、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并分析其原因。

(10分)10、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8分)答案一、选择题1选D图中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且电厂位于东南方,则说明大气污染物向西北方扩散;依据材料,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则此时盛行海风;再结合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可知,该时可能为15时。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讲义含考题演练附答案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1..大气的受热过程(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6-1),完成下列问题。

图6-1①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含义a ,b ,c ,d 。

②根据图示,完善大气受热过程图6-2③图中显示的大气的作用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 ,此外还有 。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d。

(2)读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图6-3),完成下列问题。

①白天,云层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的;夜间,云层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的。

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

②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而且白天比夜间。

图6-32..热力环流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图6-4),回忆下列知识。

图6-4(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气温。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凸;气压低,等压面向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该图显示。

(白天、黑夜)或(冬季、夏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其中表示城区的是地。

(7)结合以上分析知,热力环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读图6-5,回答下列问题。

图6-5(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

影响:。

B是。

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

影响:。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判断理由是。

(3)图示地区位于(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图中的风是(高空、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则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知识体系导引,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北半球)(1)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减小,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相反。

(3)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4.力的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高空。

(3)当A、B、C三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近地面。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学法指导]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重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活动】材料一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风受力作用图示风向高空风受两力作用(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123(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C【解析】读图发现有经线0°、90°、180°,结合陆地形状可以判定此图从北极上空俯视、中心为北极点,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再读出①地气压为1020hpa,①地风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地转偏向力向右(向南),合力方向为东南,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读图完成3—4题。

3.(2011,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答案】D【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所以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从垂直方向看甲地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空气最不稳定,而丙处则最稳定,D项正确。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提纲(含测试卷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提纲(含测试卷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提纲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2)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大气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

白天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的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夜晚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

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等压面弯曲规律:(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同(2)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气压越低(3)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为高压,下凹为低压(凸高凹低)(4)近地面温、压相反,热区低压,冷区高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是关键(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选题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

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挡风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A.平流层B.臭氧层C.对流层D.高层大气2.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可能有()①被风挡玻璃砸伤①机内温度过低①飞机颠簸强烈①太阳辐射强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下图中曲线所示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随高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中看出,臭氧层分布于()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4.若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①降水大幅度增加①高层大气升温①农林牧业减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A.海拔越高,气温越高B.空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C.冬季较厚,夏季较薄D.天气晴朗,利于飞行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某科学家设想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数码代表各种辐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按照该科学家的设想,氦气球上升停止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B.电离层C.平流层D.高层大气7.对流层大气的热能主要来源是()A.①辐射B.①辐射C.①辐射D.①辐射8.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A.减弱①辐射B.减弱①辐射C.减弱①辐射D.增强①辐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A.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B.①处气压最高,①处气压最低C.c处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D.①处气压最高,①处气压最低10.图示①①之间的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安徽九华山(30.5°N,118°E)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342米。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3 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3 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2.理解三圈环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应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学习过程】一、大气环流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________状态。

2.成因:______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3活动,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完成问题:1.假设的条件有哪些什么?2.高低纬度间大气如何运动?请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3.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第一步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的②不考虑地转偏向力③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条件:①地表均匀的②考虑地转偏向力③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

学生活动:1.绘制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学生活动:2.画出三圈环流变式图合作探究依据大气运动状况,请思考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

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3. 在左下图中标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合作探究看课本P34图2.10,在赤道地区和纬度60°附近为什么容易形成降水?降水成因是否相同?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假设前提: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表均匀;(1)在右图中标出A、B、C三图的日期(2)气压带、风带随的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移,冬季向移。

巩固练习:1. 大气环流是指()A. 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B.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C. 海陆间的大气运动D.大规模的热力环流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2~3题。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3)及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3)及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导学案:地球上的大气(3)及解析【地球上的大气---考点复习】掌握四个基本原理1、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两个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链接--〔2019·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图4〕及产生的影响。

1.对图4所示地区1936—2019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1.D 2.D【解析】2.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

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

选D。

【点睛】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2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1〕山地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造成气温沿等高线分布变化,在等温线图中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等温线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低周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引起水分和热量的垂直分布,从而造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而背风坡降水少,那么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一、知识结构二、题组降水(降雪、雾)我国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

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

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A.12月 B.1月 C.3月 D.5月3.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该地降雪时间较早的主要原因是A.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冷空气到达时间早 B.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较大C.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更容易形成降雪 D.海拔较高,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的绝对变率又称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

降水的相对变率是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越不稳定,往往反映该地区旱涝频率较高。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图,图中a、b、c、d四城市在某年降水量分别是1083毫米、986毫米、679毫米、642毫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关于图中字母a、b、c、d四地降水变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四地降水绝对变率相等B.降水越多,相对变率越大C.绝对变率由南向北依次递减D.c城市相对变率大于a城市5.该年A.我国北方旱,南方涝B.副热带高压势力弱C.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D.东部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

夜雨率是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

下图为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甲地的数值可能为A.49 B.44 C.57 D.527.甲地夜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天充足 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的气流C.地处高原,夜晚降水量较白天大 D.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8.夜雨率高有利于该地A.棉花的生长发育 B.土壤水分含量增加C.地面下渗量减少 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

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0.5℃ B.0.5℃ C.4.5℃ D.5.5℃10.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11.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 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 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1-5 ACBDC 6-10 CBBAC 11 B风有气象专家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

下图为近几十年我国东部某地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14~2017年,该地( )A.最高风速在2.0 m/s以下B.最低温度在12℃以上C.平均风速有所上升D.连续出现冷冬现象2.该地部分年份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主要是由于( )A.地区之间温差变小B.雾霾天气增多C.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D.地表植被增多读北半球某地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风速变化示意图(注:①图中符号“—”表示风向,此图例为北风。

②风速与风级的关系:5级8—10.7米/秒;10级24.5—28.4米/秒),完成下列各题。

3.此天气系统A.多形成于赤道地区的海洋上 B.过境时,气温骤降带来大雪冻害C.常带来大风、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 D.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4.据图推断,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为A.由西南向东北 B.由东北向西南C.由东南向西北 D.由西北向东南为了研究山谷风环流中的湖泊效应,地理学者对我国某湖泊T时刻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并沿25.60N绘制了湖泊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如下图,单位:℃)。

同时,该学者运用相关模型对湖泊周围的气温和气流进行了去湖(湖水干涸)模拟,结果表明去湖之后的山谷风环流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数据表明,T时刻是A.夏季的正午前后B.夏季的子夜前后C.冬季的正午前后D.冬季的子夜前后6.T时刻湖泊西岸近地面的盛行风是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7.与T时刻的实际情况相比,去湖模拟中,湖泊西岸A.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C.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

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其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关于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其热源为阳坡的碎石面B.其水汽来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面C.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 D.其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的成因类似山风9.下列大气现象的直接成因与珠峰旗云的直接成因不相同的是A.东亚季风 B.盛行西风 C.山谷风 D.湖陆风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12.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A.向东 B.向西C.向南 D.向北1-5 DCCCD 6-10 CBABD 11A气温热岛强度是热岛中心(城区)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距地面1. 5m高处)附近郊区的气温差值。

下图示意我国某沿海城市年均热岛强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仅考虑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该城市A.夜晚垂直方向上对流强于白天 B.夜晚风力小于白天C.白天近地面气压城市高于郊区 D.夜间气温高于白天2.热岛强度日变化对该城市与海洋之间的海陆风造成的影响为A.白天陆风增强 B.白天海风减弱C.夜晚海风增强 D.夜晚陆风减弱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而形成。

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保证喜温作物越冬生产。

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

左图为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日光温室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是①地面辐射弱②相对湿度大③降温最快④风速较强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4.图中该日光温室墙面的朝向是A.东南 B.正南C.西北 D.西南5.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盖上和掀起草苫的时间分别是A.14时前后、20时前后 B.10时前后、15时前后C.日落前后、正午前后 D.日落前后、日出前后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温度差异大,且南北坡温度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性不同。

下图为该山南坡、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直减率)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6.中国大陆典型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同太白山北坡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一致性,中国大陆典型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一天内最小值出现在A.0:00 B.6:00 C.12:00 D.18:007.太白山南坡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北坡,对其解释正确的是①北坡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②南坡云量的保温作用强③北坡受冷空气影响大④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凝结放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寒潮时,若太白山南坡的气温递减率为0.6℃/100米,则山北侧的气温递减率是A.0℃/100米B.0.17℃/100米C.0.6℃/100米D.1.2℃/100米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2009年12月31日凌晨,内蒙古根河市静岭检查站测出了-58℃的极端最低气温,其成为我国历史记载的最低温度,因此该地被称为“中国冷极”。

根河成为中国“冷极”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B.纬度高,气温低C.年降水量小,大气保温作用弱D.人口稀疏,人类活动少10.丙地与根河的1月均温可能相差( )A.8℃ B.12℃C.16℃ D.20℃11.甲、乙两地相比( )A.气温年较差:甲<乙B.气温日较差:甲>乙C.年降水总量:甲>乙D.年日照时数:甲<乙1-5 ADDBC 6-10 BDBAB 11 B天气系统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指数值中的每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华北地区寒潮多发B.东北地区河流春汛提前C.天山雪线偏高D.南方地区羽绒服滞销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偏短的年份是( )A.1880年 B.1920年C.1980年 D.2000年读右侧“我国北方某地4月份某时刻天气系统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海平面等压线,丙处有一锋线,a、b、c为等温面,x、y为等高面。

完成下列各题。

3.若①~④等压线之间等压距为10hPa,则甲、乙两地之间的气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气压差20 hPaB.甲>乙气压差40 hPaC.甲<乙气压差40 hPaD.甲<乙气压差60 hPa4.下列能表示此刻MN之间气象要素空间变化的是( )5.此时关于丙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沙尘漫天B.丙为暖锋,风力小,空气湿润,春雨绵绵C.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鹅毛大雪D.丙为准静止锋,风力小,空气湿润,冬无三日晴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6年12月,入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