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 课件 (共35张)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前复习
第一章《乡土本色》 开宗明义,点名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中国人的乡土本色都有哪些典型的表现?
①守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②世代以农为生
③依赖和崇拜土地(供奉土地 神、保有用红纸包 土当药的风 俗)
思考题
1.什么是差序格局? 是指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并像波纹
一样向外推出的,和自己发生亲属、地 缘等社会关系的那种有 亲疏、 远近之 别的,并能够伸放收缩的中国社会结构 的格局。简而言之,指的是由亲属关系 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思考: 有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 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 的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 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 过时了呢?
介绍方法,学会学术阅读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是为了了解农村历史 和文化。为了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为 了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求答案。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 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 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 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 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 观念、权利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 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是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 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 会结构的分析。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工作,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
阅读时间
(时长、日期等)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到乡村。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使得乡土社会的稳定 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 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文化融合
随着现代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 态。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改变了乡土社会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水平,也对乡土 社会的结构和特点产生了深远
影响。
03
CATALOGUE
CATALOGUE
乡土社会结构与特点
乡土社会结构
01
02
03
家庭与宗族
乡土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 位,宗族作为家庭的延伸 ,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 结构。
地缘关系
邻里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 成紧密的地缘关系,构成 了乡土社会独特的空间结 构。
礼治秩序
依靠传统礼仪和习俗来维 持社会秩序,强调尊卑有 序和和谐共处。
家族
探讨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家族在乡土社会中的地 位和影响。
对《乡土中国》内容总结
男女有别
分析了传统乡土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差异和性别观 念的特点,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礼治秩序
阐述了中国传统礼治思想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礼 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实践和意义。
无讼
探讨了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实践, 以及无讼思想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
介绍一些成功创新乡土文化的案例,如乡村音乐节、民间 艺术创新展演、数字化乡土文化展示等,彰显乡土文化创 新的魅力和成果。
04
CATALOGUE
乡土景观与旅游资源
乡土景观概述
乡土景观定义
指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承和自 然风貌的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 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等

乡土景观特点
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生态性 。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家族
西洋 团体社群 生育 临时
横向关系 夫妇是主轴 子女是配轴
重感情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可以并存,不过各有偏胜 家庭:结构是亲子,功能是生育,特点是临时性
家庭大小不在人数多少,在结构繁简
中国 乡土
父系社群 生育 (氏族) 事业 长期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纵向关系
父子、婆媳是主轴 夫妻是配轴
重事业
子承父业
宗教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神前人人平等,神对人人公道(一视同仁)
赋予代理人权力,赋予每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1.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2.辨清概念的意义。3.提出新概念——小家族。4.大 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5.家庭是暂时性的。6.由于 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 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经营。7.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 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方向按亲属 差序向外扩大。8.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 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9.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10.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11.中国的家庭是 一个事业组织,大小变异可以很大,但结构原则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12.西洋家庭夫妇是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 13.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婆媳,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14.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入所引起 的后果。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第一段
◆阅读注意: 1.《乡土中国》关注的对象是中国乡土基层。(明确对象) 2.基层会影响上层,但绝不等同于上层。 3.不要带着蔑视的眼光去看待“乡土性”。(态度客观)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
12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种植)?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13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4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5
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 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 家,变成氏族性了。
——《乡土中国•家族》83页第二段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 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 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 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 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 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 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24
25
26
熟悉→陌生 稳定→流动
读《乡土中国》 可以探索我们的未来
长老统治→法治社会
27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28
YANGJIAPING
三、读法探路
29
第一步:浏览
即概读,就是了解作者和书名,阅读前 言、后记、序、目录,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 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 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丰富 自己的猜想。
4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 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 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 ,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4
社会学著作
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期

2024版《乡土中国》ppt课件

2024版《乡土中国》ppt课件
代表了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民,体现了乡土社会对土地和自然的 依赖。
20
典型事件描述及意义探讨
2024/1/28
乡村集市
描述了乡土社会中集市贸易的场景,反映了乡村经济的特点和农 民之间的互助合作。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通过描述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精神生活和人们 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家族制度与家庭关系
探讨了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制度和家庭关系,揭示了家庭在乡土社会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
人物与事件在书中的地位和影响
2024/1/28
费孝通的影响
费孝通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和文化传统,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Q的普遍性
阿Q的形象代表了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引发了人们对 乡土社会中人的性格和命运的思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2
乡土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内容
乡土教育主要包括对乡土历史、文化、 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和了解,以 及对乡土情感和认同的培养。
特点
乡土教育具有地域性、实践性、综合性 等特点,强调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注重实践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4/1/28
13
乡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1 2
乡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乡土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是开 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定义
乡土中国指的是中国社会中与土地、 乡村、自然环境等紧密相关的文化、 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象。
特点
乡土性、地域性、传统性、多样性。
4
乡土中国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农业文明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 土地和乡村在中国历史中 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 ppt课件36张

《乡土中国》 ppt课件36张
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
乡 土 中 国

7男女有别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量是一个事业社 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 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这里我们碰着 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而 感情定向一词是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 方向。
土 中 国
part5
part6
part7
part8
➢ 章节分析
土 中 国
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波纹一般,由自已延伸
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
划分亲疏。
part4
part1
part2
part3
➢ 章节分析
• 1、在中国,由“私”引起的社会问题很普遍,“私”与 “差序格局”密切相关。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 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 3、文化性规范不如成文的政治性规范稳定,因 此在社会变迁中需要年长者的维系。
乡 土 中 国

12血缘和地缘 长幼权力差别形成了血缘社会个人权利义务不同
土 中 国
的基础,这种基础与生俱来不可选择。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 足以引起破坏秩 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 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乡 土 中 国

8礼治秩序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法
土 中 国
律可依据,而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part5
• 2、与西方社会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 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无论是在亲属关系还是 地缘关系中,团体以个人为中心,其覆盖范围是任意的,正 如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01
强调道德教化
02
法律制度在乡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
0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保障公平正义
1
促进经济发展
2
3
乡土社会中法律制度实施的问题与挑战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01
法律意识淡薄
02
司法资源不足
03
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的冲突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模式 以人为本 多元共治
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
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乡土社会中民间组织 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推动社会自治的发展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
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制度保障
受现代化冲击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习惯法为主 重视家族和宗族规范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法治化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
推动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提升乡土社会治理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代社会治理在乡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传统观念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冲 突与融合
制度创新与乡土社会的适应性 调整
以家族、宗族为单位,形 成地方自治和民间权威。
政治参与
通过家族、宗族等社会组 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
政治文化
强调忠诚、孝道等儒家伦 理观念,注重社会秩序和 稳定。
乡土社会的文化功能
教育传承
通过家庭教育、私塾等 方式传承乡土文化和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ppt课件3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ppt课件3

家族 男女有别
社会以稳定的家庭和家族为单位,在单位内部,通过“男 女有别”的角色分工来维持稳定的状态。
礼治秩序、无讼、 传统文化中“以礼治国”、“以礼治家”观念深入人心,人们
无为政治、长老 的行为受到“礼”的规范。彼此信任,听从长者的意见,使
统治
“”法律无从发生。
精读任务四:精读文章,梳理脉络
如: 《再论文字下乡》
通读《乡土中国》
一、通读任务 总要求:2周读完《乡土中国》,1天1篇。
二、具体要求如下: 1、通读本书的前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全书 的主旨; 2、通读本书的后记,大致清楚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 作品评价等内容; 3、通读目录,对全书的论述对象和主题分布有大致的 认识; 4、通读每一篇文章,找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并概括 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摘抄本上。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无需文字
时间格局
记忆
乡土社会:时间相隔
发展程度:生存需要决定
个人的今昔之隔
社会的世代之隔
乡土社会:稳定
现代社会:变动
生与死,死于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忘时 记忆多余
个人的经验:世代的经验
生活:不定型
无需不断积累 只需保存 记忆有限
生活:定型 记忆:无需文学
语言足够
记忆:需外在特征 语言——文字 如:通信录/姓名册
以上题目任选两题,有余力的同学可多选。
研读《乡土中国》
研读任务一:梳理整本书的结构脉络 明确:
血缘和地缘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再论文字下乡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无讼
从欲望到需要
礼治秩序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名实的分离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 不够随意便捷
面对面的 社群不需
要文字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乡土社会中,语言也不是传达 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第三章
作者对文字下乡是什 么观点?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
15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问题探究:
2.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 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 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 白泥土的可贵。”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社会变迁,面临挑战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阅读检测:
第一章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专题
阅读目标
学术著作阅读之课标要求
梳理全书纲目及其关联,做出内容提要 理解大意,把握重要观点 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乡土中国》阅读目标
1.了解《乡土中国》全书概况、内容框架,写出内容提要。 2.了解乡土社会特点,理解关键概念,能总结出作者在各章 的主要观点。 3.能运用书中理论与方法,探究现实问题。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学习安排与计划
阶段二:
课时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内容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方法 精读 泛读
泛读
任务 1.理解重要概念,并给各组概念下定义: ①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②自我主义—个人主义 ③小家族—家庭 ④亚普罗式—浮士德式 ⑤礼治—法治、无为政治 ⑥长老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2.用思维导出画出这八篇文章的结构,并论述 其思路。 3.分别归纳主旨,并分析其相互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 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 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 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 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 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 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 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 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 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 课件 (35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 课件 (35张PPT)

人口最多的农民入手。1936年我就开始在农村调查,这就是我走
出的第一
步。
——费
孝通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 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 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 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
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
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乡土本色》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 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 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 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 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 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 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 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 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 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上册《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 课件 (35张)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上册《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 课件 (35张)

(五)文化眼光,辩证看待
• 1.传统的父子关系的特征有怎样的 利弊?
• 2.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乡土, 是否中国父子关系的特征也发生了 改变呢?
设计意图:培 养学生的辩证 思维和对待传 统文化的扬弃 态度。
关于“文化”
•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的共同的经验的累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 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 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 44页
•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 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 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 通的感情。——76页
•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 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 色。——76页
四, 说教学目标
专题研读课
??? 调查方法
《乡土中国》
专题研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整本书读 下来有很多角度值得学生去做探究,可以产 生很多专题,我们不能一一带领学生获取, 只能通过在课堂上探讨其一,总结出一种研 读方法,让学生再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差序格局 礼治与法治
……
•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为:拿其中一个专题作为范例,引导学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轼的研读方法
“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 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设计意图: 《新课标》 “重
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 前人尤其是集大成者的苏轼 的成功研读经验,对学生有 说服力,引用苏轼原话,学 生从中总结提炼方法,渗透 文言文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

《乡土中国》ppt课件21张(2024)

《乡土中国》ppt课件21张(2024)
区逐渐向城市社区转变。
文化影响
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外来文化和价 值观的冲击,对乡土中国的传统 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同 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

2024/1/29
16
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2
06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4/1/29
23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 构和乡土性特征,为理解中国 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24/1/29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剖析,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 蕴和独特魅力。
提出了“差序格局”、“礼治 秩序”等核心概念,为社会科 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 分析框架。
21
全球化趋势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02
03
传承乡土文化
通过教育、媒体等途径传 承乡土文化,增强人们对 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2024/1/29
创新乡土文化
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将现代元素融入乡土文 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 的审美和需求。
拓展乡土文化
将乡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 值,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
20
乡土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1/29
文化传承
乡土中国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 文化传统,对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
乡土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全球化趋 势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农产品、 工艺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三)“一意求之”,筛选书中相关信息,
归纳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
设计意图:立足
文本,实践“一
在书中找出写父子关系的内容
意求之” ,感受 专题研读聚焦性
的特点。同时训
练对文本的归纳
归纳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概括能力。—— 推进任务进行。
学生可能会找出:
•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最后甚至归结到“心 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 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30页
二, 说教材
(一)说《乡土中国》的重要地位 1. 被编入新一版高中语文教材。 2. 新课标提出高中生应阅读学术类著作,《乡土中国》 是学术类著作的典型代表。 3. 《乡土中国》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具有奠基性 的重要地位。研读该书将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社 会及理解传统社会的诸多文化现象。
(二)说专题研读课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 中的地位
此过程可能会有学生不能解决的难点。比如:
•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 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 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 普通的感情。”
• “横轴”“纵轴”,横轴为同辈,纵轴为代与代之间。再理解“事 业”。
在这样一个传统中国的环境中,“人情”的生根发芽和生长,并不出人意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在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时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礼治社会渐渐失去其 内在核心,逐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 于是,人情传统与法治精神并存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只是这种并存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抑或是暗 自的冲突。古代儒家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爱有差等,所谓瞽叟杀人、皋陶执法、舜携父而逃、视弃天下如 弃帚,这种“容隐”是中国古代法的一大特点。在现代,许多人按习惯依人情进行交往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 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便更好地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很显然它们都与现代法的精神相悖。现 代法治社会要求以法立国、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包庇也 是犯法的行为。在立法领域,人情对个人并无多大意义。而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希望通过人情 对执法及司法人员施加影响,以求得对自己有利的效果。因而,在当代社会,人情对法治有一定的干扰与破坏作 用。
事业【解释】
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 规模规 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 经常活动。(《现代汉语词典》)
设计意图:主动 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明白学术 类研究要严谨, 同时传递给学生 对待网络知识的 态度。
师生共同概括出父子关系的特征
•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115页
•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 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 挤的安慰。 ——117页
•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 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 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120页
• 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 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 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 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100 页
•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 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 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 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 程是代替社会去淘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 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 是为了被教化者。——115页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它的秩序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 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 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 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地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乡土社会 的秩序中生存,要知礼,懂人情,懂规矩,礼治秩序统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 说教学目标
专题研读课
??? 调查方法
《乡土中国》
专题研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整本书读 下来有很多角度值得学生去做探究,可以产 生很多专题,我们不能一一带领学生获取, 只能通过在课堂上探讨其一,总结出一种研 读方法,让学生再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差序格局 礼治与法治
……
•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为:拿其中一个专题作为范例,引导学
(一)导入, 确定研读题目
1) 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 2) 乡土中国的地缘与血缘 3) 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 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和法治
设计意图:所列都 是学生源于文本, 但需进一步思考的 问题,它们具有专 题研究的价值。选 择其一为专题研读 做准备。
此处问题:有学生不懂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提不出问题来
摘要 施梦雅 摘要:《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费孝通在书 中指出,中国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在这种特有的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法律和道德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 自己关系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即以“人情”的好坏来作为处事的判断依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 逐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在此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人情传统与法治精神有着怎样的冲突?出路在何方?作 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 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 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 通的感情。——76页
•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 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 色。——76页
1) 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 2) 乡土中国的地缘与血缘 3) 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 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和法治
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从《乡土中国》看 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读 题目决定着研读 的方向和内容, 研读题目要注意 表述客观,小处 着手,循序渐进, 限定来源。——确 定任务。
从制度上加强防范人情对法治的干扰和破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回避的一项课题。或者换个思路, 何不充分考量中国社会的人情因素,立足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建设一种别具洞天、另辟蹊径的社会主义法治?也 许,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应该是人情与法律的完美结合,只是走到这一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
(五)文化眼光,辩证看待
• 1.传统的父子关系的特征有怎样的 利弊?
• 2.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乡土, 是否中国父子关系的特征也发生了 改变呢?
设计意图:培 养学生的辩证 思维和对待传 统文化的扬弃 态度。
关于“文化”
•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的共同的经验的累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 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 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 44页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轼的研读方法
“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 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设计意图: 《新课标》 “重
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 前人尤其是集大成者的苏轼 的成功研读经验,对学生有 说服力,引用苏轼原话,学 生从中总结提炼方法,渗透 文言文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
生进行探索发现,让学生体验过程,收获专题研读的实践经 验,由此才能助推他们在课外有效开展专题研读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一次专题研读的过程,把握 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以课堂上总结归纳的方法在课外有效开展专题研读活 动。 3.理解文化的传承性。
五, 说教学方法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施梦雅) 在中国历史上,人情曾是中国伦理特殊的人际互动与社会交换形式,既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 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正如俞荣根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有时说的是私情,这时候说“人情大于王法” 是贬义的;但在“天理”、“国法”、“人情”这一序列关系中的“人情”,更主要的含义是“民情”、“民心”,是 “民”的对应概念,这种情况下说“法顺人情”又是褒义的。而在当代社会,人情是一个应用广泛且涵义十分复 杂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人的感情,也可以指人们之间的情谊,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指“面子”、“尊严”等。 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于是,中国的人情 就是在熟人社会中一个靠面子办事的“普通原则”。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非到万不 得已绝不流动。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和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费孝通先生称中国的社会为“差序 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一种私人联系的增加。在这种特有的由无数私人关 系搭成的网络中,法律和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关系的不同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即以“人情”的 好坏来作为处事的判断依据。
• 父对子:负责 教化 • 子对父:孝道 服从 • 父子间:血缘继替 事业伙伴
设计意图:在探 讨中总结概括— —完成任务。
(四)搜寻材料,验证观点
1. 你能举出书中事例来验证父 子间的关系特征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