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商鞅变法评课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和政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国家在“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熟悉西汉“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政策。
2.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常识分析和评价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整理和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能够理解并运用历史术语和概念。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3.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内容; 3. 西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政策。
3.2 进度安排本节课的进度安排如下: 1. 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10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出学习目标; 3. 20分钟: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4. 15分钟:讲解西汉“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 5. 10分钟:介绍西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政策; 6. 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多媒体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讨论交流: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互动。
4.2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 多媒体投影仪: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文字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 课件制作: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呈现清晰明了的教学内容; -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准备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课件和教学PPT; 3. 相关教学资料和图片。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属于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沁阳市第四中学张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三、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视频《徙木立信》导入二、学习目标:【多媒体投影,让学生自读一遍,集体朗读一遍。
】1、解商鞅变法的背景;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三、初步了解基础知识(一)、学生齐读课文P35第一段,举手回答:1、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二)、学生齐读课文P35第二段和表格,举手回答:1、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是什么?时间是公元前356年,支持者是秦孝公。
2、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1)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教师分析:①、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改革户籍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严明法度,轻罪重罚,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③、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人民开荒,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④、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我看 商鞅变法 -探究活动(一) 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 教案活动目的: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活动准备:①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②教师根据史实设计关于商鞅变法措施等方面的文字并制成幻灯片。
文字叙述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作适当拓展和充实。
③教师还需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积极引导的应变准备。
活动步骤:①教师首先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引入正题。
②由师、生分别扮演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进行辩论,由此导出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③教师展示有关商鞅变法措施的文字内容,由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对商鞅变法的看法,由此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④师生共同探讨商鞅变法的成败,总结对改革活动的初步认识。
活动过程:教师:1996年岁末,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潜然泪下。
朱总理为什么会对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如此动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
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
这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育:讲述有关商鞅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仍是失败,培育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期变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都江堰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他增进了四川成都地域的工业进展,成了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教学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时期进展的需要,也是秦统一的需要。
教学方式与教具:多媒体图片展现法教学进程:温习第五课的内容一、“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代?二、我国得第一个王朝是哪个?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明的王朝是哪个?出土文字指的是什么?4、宗法制的基础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五、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诸侯应履行什么义务?导入新课:问:大伙儿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忙训练军队,任用贤达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都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那个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片段,那时还有许多如此的故事,今天就让咱们一路走进如此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学习第六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春秋战国时期上节课咱们已经讲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致使了西周的衰亡,他的儿子周平王与公元前770年将首都向东迁到了洛邑,,咱们把这一事件作为了周朝的分界限,将周朝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部份,其中东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引导学生在书上找出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刻并当堂提问周朝分为那两个部份,其中的东周又分为那两个部份。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到了东周,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国诸侯不在吧周天子放在眼里,慢慢再也不有诸侯向周天子进贡,链接襄王无钱下葬的故事。
各国诸侯各自为政,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
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三、说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秦王扫六合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10课《秦王扫六合》.我将从: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能力目标:归纳并试评秦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把遥远的历史和“我”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历史有切身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注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和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任何人和势力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的分裂状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统则强,分则弱”,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祖国”是每个炎黄子孙至高无上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2)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商鞅变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笔记和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商鞅变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后,教师问学生是否知道商鞅变法是什么,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Step 2: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动因,如战国时期国家衰败、分裂等。
2. 教师继续介绍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封建制度的改革、赋税制度的改革、军事制度的改革等。
Step 3: 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 教师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总结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
Step 4: 拓展延伸1. 学生根据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讨论。
2. 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和观点。
Step 5: 总结反思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Step 6: 课堂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或作文,对商鞅变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 学生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Step 7: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9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评课MicrosoftWord文档
第9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评课MicrosoftWord文档《第9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评课1. 在这节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
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媒体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2.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导学训练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主动探寻知识。
3. 成语故事,其最大的好处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成语故事演讲,谈感受说启示,联系生活,古为今用,(如卧薪尝胆,讲授时出示蒲松龄对联并加以我自己勉励学生的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成语故事演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精诚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践表明,学生在这些活动的体验中激发了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即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身边。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自己好好提高改善。
首先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设计切换环节上做的不是太好,然后是重难点讲授时并不显得突出,时间安排上有待改善,另外就是因为历史知识呀点很多应该引导学生划一下重要的知识点,便于以后好复习等。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训练开放式新模式教学,其间有优有劣,仍需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会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叙事录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该课内容共分两个子目:“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
让学生在与人物的对话交流中认识历史——关于《商鞅变法》一课的
法这一千秋 大业的理解和对商鞅 “ 极身无二虑 , 尽公不顾 私” 的人 格 品 质 的敬 仰 。
接下来 , 我们指导 同学们 以“ 青年卫鞅 ” 一“ 孝公求 贤” 一
“ 舌战群 臣” 一“ 变法 图强” 一“ 奔逃亡命” 为 内容编写课本 剧 ,
由同学们做 导演课 下进行编排 , 准备下节 课表演 , 再 现这一
没有生气 , 或褒贬分 明 , 缺乏客观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 教 材料知识 , 特别是 当老师引导着大 家以秦孝 公状态 思考这一 淡 ,
重大 问题 的时候 , 同学 们就 开始 替秦 孝公着 急 , 尤其是 魏 国 意味 着被兼并 , 而各 国 已有变 法成功 的经验 可学 , 从 而认识
料 和 2分钟 《 大 秦帝 国》 视频, 请 同学 们考虑 : 假 如我是 秦孝
公 该 怎 么 办 ? 可 以看 出 秦孝 公是 一 个 什 么 样 的 人 ?学 生 通 过
在 现行初 中历史教 材 中, 常常 涉及到 人物教 学 , 由于 教 材 中 的历史 人物受 教材编 写的局 限性和侧 重性 ,或 简介 平
商鞅变法课件展评课
商鞅变法
云锦中学
唐思思
第5课 商鞅变法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
铁锄
铁犁铧[huá ]
铁镰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第5课 商鞅变法
牛的鼻子套一圆环 , 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
青铜牛尊
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 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 主要标志。
第5课 商鞅变法
感谢指导,祝您愉快!
军事上
经济上
第5课 商鞅变法
都 江 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 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第5课 商鞅变法
都江堰夜景
第5课 商鞅变法
郑 国 渠 首 遗 址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地处泾河北 岸,北仲山西麓,距泾阳县城约25千米。郑国渠是战国时期 秦国所修水利工程,因由郑国主持修建而得名。
1、成长历程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商鞅
(约前390年—前338年)
第5课 商鞅变法
卫鞅曰:“苟可以 强国,不法其古; 苟可以利民,不循 其礼。”
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第5课 商鞅变法
1、改革土地制度,
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
4.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
屡立战功;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
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
C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商鞅变法的教案
商鞅变法的教案教案标题:商鞅变法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3. 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改革作用。
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改革作用。
2. 思考商鞅变法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商鞅变法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解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包括法家思想的影响。
3. 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改革作用。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商鞅变法的优点和缺点。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总结商鞅变法的优点和缺点。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提问:你认为商鞅变法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2.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测试他们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文章,探讨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商鞅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小说或文献,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商鞅变法》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一年多的历史教学中,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1+1自主加展示”教学方法就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让学生充分自主,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
以《商鞅变法》为例,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
这种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
此外,在讲《商鞅变法》时,我们可以和别的改革变法作比较,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得出高于史实的史论。
《秦国商 鞅变法》 说课稿
《秦国商鞅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国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秦国商鞅变法》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商鞅在秦国实施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包括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以及秦国统治者谋求强国的愿望。
接着详细阐述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最后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强调了它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对于商鞅变法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可能对古代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史料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但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对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其对秦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商鞅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受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的深层意义。
商鞅变法评课稿范文
商鞅变法评课稿范文
商鞅变法评课稿范文
本课设计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宫廷辩论很精彩,在模拟的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渲染了变法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体会变法的艰难和必要性。
本节课教师设置了总理落泪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让学生体会总理落泪的心情结束课程,不仅使本节课首尾呼应,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教学。
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小组合作,都能使学生深入其中,学会体验,学会合作,既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本课的主旨: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教师恰当地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状况和变法后秦国发生变化的史料,对学生理解变法的原因和意义很有帮助,突出了教学重点。
通过材料解析,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特点。
教师发挥了历史学科谈古论今的功能,能够把教学和现实相联系,以古鉴今。
通过让学生思考从商鞅变法中借鉴什么,谈改革家应具备的品格,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今天改革的认识。
在此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一谈改革的成就,将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教学效果会更好。
《商鞅南门立木》第二课时评课稿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商鞅南门立木》第二课时评课今天听了邓老师执教的《商鞅南门立木》第二课时,感受颇深。
邓老师的课犹如一束百合花,淡雅芬芳,却沁人心脾。
她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以读为本,立足语言文字训练,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读中批画句子,在读中想象情景,在读中品味情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作风。
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总之,邓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节实实在在而又自然流畅的语文课。
这样的一节课,既凸显了本色语文的内涵,又巧妙地融进了邓老师对“三生课堂”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具体来说,我认为邓老师课堂上的语文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这堂课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教学主体板块非常突出,富有语文特色,这堂课主要由四大板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鲜明的语文特色。
第一板块:导入简洁,直奔主题。
开课伊始,邓老师简单的对上节课学习任务进行了复习检测。
对于字词,邓老师准确的把握住五年级学生已有检测对错并有改正的能力,巧妙地点评了对基础知识不同层次掌握的学生,既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又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第二板块:品读体会、朗读融情。
这一板块是教学的主体。
在这一板块中,呈现了两个闪亮的点。
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之因,明白取信于民之重要,邓老师适时地出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在课内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课外资料有效链接,创造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提升与构建。
二:是邓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找出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的困难,商鞅在南门立木原因以及人们对于商鞅南门立木做法表现的句子,个人领悟后又在组内探讨,然后交流汇报,接着邓老师又引导学生在不断朗读训练思维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加深对句子的感悟,逐渐加强对人物的认知。
第三个板块: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是高中历史课程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主要涵盖了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这两个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中的改革和变革过程,能够分析历史中各种机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课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课程目标和重点2.1 课程目标•了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改革变法和历史机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课程重点•改革变法风潮:包括改革变法的起因、过程和成果等方面内容。
•秦国历史机遇:包括秦国统一中国的机遇、秦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等方面内容。
•改革变法和历史机遇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内容。
•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课外阅读材料:与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等。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将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用于教学。
四、课程内容及教学步骤4.1 第一课时:改革变法风潮的背景和起因•课程目标:了解改革变法风潮的背景和起因。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介绍改革变法风潮的起因:包括社会矛盾的加深、外部压力的增大等因素。
3.分析改革变法风潮的背景:让学生理解社会变革和历史机遇的紧密联系。
4.总结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改革变法风潮的整体认知。
4.2 第二课时:改革变法风潮的过程与成果•课程目标:掌握改革变法风潮的过程和成果。
•教学步骤:1.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改革变法风潮的背景和起因。
第7课 战国社会的变化 (精心准备)
中 国 梦
变
朱慧敏
蚌埠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
分 水 堰
外 江 岷江
分 洪
岷江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修筑的时间,地点,国家,人物? 公元前256年。成都附近的岷江。秦国李冰。 2、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 的作用。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都江堰现在还在使用吗?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国水利史上得一颗明珠,在 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岷江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秦国认识到巴蜀在统一过程中的特殊战略地位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相司马错
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 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统一中国创造经 济基础。
朱慧敏
岷江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朱慧敏
灌 溉
内 江
岷江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问题探究
李冰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 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他的做法对你 有什么启发?
因地制宜,科学施工,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正确利用大自然,将“水害”变成了“水利”。将 劣势变成了优势。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化
诸侯之变——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春 秋 形 势 图
晋
燕
燕 燕
齐 齐
齐
赵 赵
秦
田氏代齐
楚
秦 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上《商鞅变法》评课稿
在历经多次磨课,在校级的展示课上开出了《商鞅变法》的公开课,教研组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围绕“课堂留白”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的聚焦评课,综合意见如下:
一、目标适切度看:1、知识目标上紧扣教学指导意见:(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可见,本课的基本立足点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结果的分析,提学科能力,聂老师从北京导入、措施展开,完成对结果的解读和特点分析,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2、能力和方法目标上坚持论从史出,材料运用丰富,视频、图示、情境演绎等方法力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梳理知识,合理表述等学科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方面,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树立一定的全局意识,加强对国家的了解和,养成一定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但在改革措施的解读上有过于细化、堆砌材料之嫌,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重点主干的分析和梳理。
二、就整体设计而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商鞅褒贬不一的评价”、商鞅从政之路、商鞅改革宣传、改革解读,一贯到底,主线问题设置鲜明,有助于层层递进和整体框架的构建。
但在导入部分以对商鞅评价不一评价,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有机的解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障碍,导致导入拖沓;同时商鞅的“从政之路”以穿插小故事的形式介绍,形象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观察记录表明导入加故事叙述,占用15分钟的时间,建议简化叙述、增加设问,鼓励学生得以参与故事,加深理解,使得基础知识展开和落实有更充裕的时间。
三、就课堂形式而言:结合情境设置,综合运用讨论、分组合作、谈话、故事穿插等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饶有趣味的进入课堂,推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体味历史,使课堂在形式的烘托下充满历史味。
同时以“拟定改革宣传稿”的情境,将改革的措施解读的重点内容有层次的全面铺开:将教材、历史资料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注重材料的适当补充,信息的提取和结论的生成,充分体现历史课“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特点。
其中改革措施利用表格的形式展开,将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直观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将借助内容理解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四、关于课堂具体流程:在课堂的材料呈现、解读分析和结论生成等环节,教师的追问和引导不够充分,使得材料的分析和结论的呈现比较牵强,比如改革措施的内涵解读,没有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突破,导致学生的理解囫囵吞枣或者有些琐碎。
另外本课的难点提升,关于商鞅变法的影响和启示在课堂得到解读和展现,但没有很好的抓住学生的生成进行有效的点破和内化。
课堂的预设性大于生成性,体现教师个人的课堂点拨、互动引导等课堂掌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历史专业功底也给大家很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