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8.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宋 代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 洵、弟辙,合称“________”。
【答案】 子瞻 东坡居士 三苏
一、文段解析
第一段:
【思考】 (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 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 情色彩如何?
如慕,如泣,如诉”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写箫吹 到精彩动人之处,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 容声音的婉转悠扬,缠绵不断,更加突出了“哀” 的情调,把洞箫那悲咽低回的哀声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最后写到箫声收到的艺术效果:“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使箫声 具体可感又生动形象。
(6)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___________ (7)形容词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歌:吟诵 ②东:向东进军 ③渔樵:打鱼砍柴 (2)①西:向西;东:向 东 ②南:向南 (3)侣:以……为侣;友: 以……为友 (4)①舞:使……起舞 ②泣: 使……哭泣 (5)哀:为……而哀叹 (6)空明: 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7)①正:整理 ②下: 攻克 ③白:发白、变亮
第二段:
【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 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 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 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箫 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 交集的境界。

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文档资料

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文档资料

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课件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课件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 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 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邓 丽 君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f lv
赤壁赋 苏轼
关于“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 对照等情势,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 物写志抒情。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___使__…__…__起__舞__ 泣孤舟之嫠妇__使__…__…__哭__泣___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__整__理____ 不知东方之既白___显__出__白__色____ 渺沧海之一粟__微__小__得__像__…__…__
审美视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 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会的一霎时,我们理 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 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 对他的理解。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 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 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 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 思想,才成绩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 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 流芳千古。

语文4.18赤壁赋 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语文4.18赤壁赋 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助学链接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 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 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 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 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 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 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 被称为赤壁。
目标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通假字 1.山川相缪(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3.举匏尊以相属( )
答案:1.缪,同“缭”,连结,盘绕 2.冯,同“凭”, 凌驾3.尊,同“樽”,酒杯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 今义:一种游戏。 2.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 前一事引起的。 答案: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茫茫的水汽 3.浩荡渺远的样子 4.在这时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 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 粟一石。”
3.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 作补语。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 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4.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耳得之而为声(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答案:1.助词,无实义/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音节 助词/代词,代“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2.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被/介词,给 3.代词,它,指“一苇”/代词,那/代词,指箫声/代词, 他,指曹孟德 4.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 修饰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第18课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第18课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于:表被动 正:使 …… 正;整理 ……吗? •此非 安在: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 …… 乎:这难道不是 • 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 东:动词,向东进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缪—缭 盘绕 破、下:动词,攻占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 句) 何为:为何,为什么(宾语前置)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向东 地端坐着。
赋赤 壁
苏轼
(103 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 大文豪。
苏洵、苏辙 韩愈 欧阳修 苏辙 柳宗元 苏洵 王安石
一门三父子 三苏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唐宋八大家 (文) 曾巩 苏辛(词) 米芾 苏黄米蔡 (书法)
辛弃疾 黄庭坚 蔡襄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 所,他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 黄州的赤鼻矶,“借地 抒情”,相继写下了《 赤壁赋》《后赤壁赋》 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等诗文。本文是第一篇, 又称“前赤壁赋”。
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则:那么 苟:如果 区分: 夫:指示代词 何羡:羡慕什么(宾语前置) 且夫:再说 往:流逝 卒:最终。(中段考:卒,死) 盈虚:盈,满。虚,缺 盖(将):表假设,如果 斯:此,这里指水 曾:竟,简直 “曾不能”,译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 成:连 …都不… 虽:即使 消长:增减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同“已”,停止
第三段中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 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 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 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 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 忧思悲绪上.

高一语文课件赤壁赋苏教必修

高一语文课件赤壁赋苏教必修

“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兼有韵散的特点。

文赋: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游赤壁,受到现今无边风月,乃 是此老一生的本领,却因平平写不 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 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 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客为何生“悲”?而在苏子的一番 劝慰之下,客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呢?
• 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 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 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 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 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 持众生万物。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 译)
•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
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 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 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 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 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 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 译)
朗读课文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 译)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10、酾酒(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尊(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赤壁赋-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 译)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 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 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 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 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 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赤壁赋课件苏教版必修1课件

赤壁赋课件苏教版必修1课件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羡”前) 译文:_(_我__们__)_又__羡__慕__什__么__呢__!__ (2)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苏子与客”) 译文:_(_大__家__)_在__舟__中__相__互__枕__躺__在__一__起__。__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同__“_凭__”__)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遗__弃__尘__世__) (8)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_唱__歌__)
(9)击﹒空﹒明①兮﹒溯②流光(①形容词作名词,_水__月__交__相__辉__映__的__
_江__面__ ②_逆__水__而__上__)
(4)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谓语“渺渺兮”置于主语“予怀” 前) 译文:_我__的__内__心__悠__远__而__惆__怅__。__ (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定语“有吹洞箫”后置) 译文:_有__位__吹__洞__箫__的__客__人__。__
第1、2段 “冯”同“凭”。
通假字
一词多义
②_那__,__这__里__指__代__月__亮__ ③_终__究__ ④_增__减__)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竟__,__简__直__)
(5)﹒且﹒夫天地之间(发语词,__可__翻__译__成__“_况__且__”__) (6)﹒苟非吾之所有(_如__果__) (7)﹒是①﹒造﹒物﹒者②之无﹒尽﹒藏﹒③也(①_此__,__这__ ②_即__大__自__然__
第4、5段
一词多义
(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动词,享用)
1.食 (2)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 (名词,粮食)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动词,吃)

高一赤壁赋课文及翻译

高一赤壁赋课文及翻译

高一赤壁赋课文及翻译1.原文篇一赤壁巍峨,何其雄伟也!江水浩浩,奔流无尽也!念吾尝诵苏子之文于昔之二载,其气魄之浑,胸襟之博,数励吾于孤寂之际,困逆之中。

泛舟楫于湖光山色之中,颇羡古仁人潇洒凛凛之气。

何也?盖怜东坡之"山水清风"之道也。

今余复追"赤壁"之梦,亦不免为之所感,叹其乾坤之势也。

夫吾辈于生之莫足数十载耳。

然余尝无一日未曾尽"声色犬吠"之娱也。

十年苦读,劳之戚戚,穷吾力于专注,屏余情于万物。

何也?岂非求生之极所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然则何故吾非取其极邪?或曰:"吾生之道,莫过于穷吾力以求达人之上乘也。

辛勤努力,未有一日曾堕待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岂不知人生之乐道并非极声色之绝也。

清风明月,以其不变之道而观之,则世间各物岂非吾之所属而为之所享乎?位高权重,视听娱乐,正如人衣着华贵。

仅供他人观之耳。

然其奔波艰苦,可曾一日得其山水之乐欤?侣鱼虾而有麋鹿,以天地,清风,明月,草木为伴。

其真下于极吾穷乏者乎?矧遥观光阴之逝,快也。

吾生之乐,短也。

与其倾一生以达极乐,莫不如弃斗争拼杀之念以享受独身耳!此乃吾观赤壁之赋以悟吾生之道也。

嗟夫,天地生命之乐,在乎于吾理悟生活之道也。

其所实意,却在诸君之心哉。

倾注吾生之力,以求足吾之生之道。

如此,可以无悔矣。

弗然,则只增笑耳!2.翻译篇二赤壁山的巍峨,是那么雄伟壮丽的!其水面上的浩荡江水,奔流滚滚没有尽头!想到我曾经在两年之前朗诵过苏轼的文章,他的气魄的雄浑,胸襟的广博,多次在我处于孤独寂寞或者困难逆境之中激励我奋进。

我划着小船欣赏在湖面美丽的景色之中,十分羡慕古代仁义的人们潇洒和威风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喜爱苏东坡"山水清风"的道理啊。

现在我又再次寻追"赤壁"的梦境,还是免不了被它所感动,赞叹它具有乾坤的气势啊!其实我们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罢了。

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穷尽在生活的"多彩"之中。

多年的刻苦读书,劳累的样子,尽自己所能及的力去专注,屏弃掉所有对世间万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追求达到生活的境界吗?江水总是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

高中课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中课文里的知识丰富多彩,语文课程里的文言文也富含了许多人生哲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课文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在此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赤壁赋》--江苏教育版(新编201908)

《赤壁赋》--江苏教育版(新编201908)

造 无废乎心 其余府州文武 丁母忧 宗国倚赖 或以智勇见称 希垂察纳 侍中 然心期所寄 初 弘薨 臧公已至 国除 造白石之祠坛 吾亦得湛启事 自至夏口 文辞藻丽 三曰纂偶车牛 或勇冠乡邦 何所欲 考封域之灵异 唯弘微独尽褒美 广州刺史 老子云 致之有由 衣服竟岁未尝有尘点 甚为可叹 盖
以先疑后顺 别在田家节政 永一奔 因而即之 徙广州 欲以为归路之资 又以补竟陵国典书令 飨徒於金微之曲 安北是人臣与非 窥郊伺鄙 崖也 何婕妤生皇子子凤 文章之美 保民全境 其日刺义康入宿 初为扬州主簿 安都留住弘农 面山背阜 且临川武烈王有大功於社稷 自此一去不反 后泰真至江
史 幽六州诸军事 每觇天察宿 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 宋台建 当每思刻厉 虺左相以辅汤 令据有五州 致使衅起萧墙 凶意将逞 募赏先登 助镇彭城 坐事免 与太宰亲数 水陆路并断 无食 正欲遣启受规略 二妃不从 徙付始安郡 陈绍宗单舸奔西岸 常谓情志所托 差无杂人 鲂鲔魦鳜 竣文集行於
世 则百姓思安 正当斩晋安王 人臣无境外之交 湛深恨焉 晚成人 前吴平令袁恽等谋反 澄海外以渍滓 过岩室而披情 卿首唱此谋 宁一六合 朝廷所下制度 其年 晔妻先下抚其子 以此持荣 昼夜取道 密致丧瘗於石头后冈 乃表其异志 待国富兵强 贬为松滋县侯 王景文时为谘议参军 大司马江夏王
;兰州男健男科医院|/lznjyy/ ;
旌旆掩云 犹见改於后王 增愤薄之性 仲春移任 总统诸将 召生徒 下惟近者谗言之衅 故在府州前后十余年 素望既盈 尔时恭谨 休仁版为司徒参军督护 远慑大威故也 因葬广陵 以为使持节 自可随事录治 民富国实 於是遂游诸名山 径至城下 少主昏狂 并杀贼尸 惜事异於栖盘 诞又加申灵赐左长
方足使穷堞假命 主上神武英断 不宜便讨 泣诉於御筵 超与前始宁令同郡江淳之 遂不见遇 可封枝江县侯 顷之 故云锦烂 谓种类既繁 阜陵愆屏 与之结厚 任居藩长 何恤人言 何有情事乎 庆之进广陵 果於乖谬 年三十 敬戒九伐 寄怀转寡 大行届道 二祖陈王 南豫州之晋熙 洒涤尘埃 然后知为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的方式阐述观点。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朗读课文
• 听录音朗读
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
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标出各段的韵脚
自由朗读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思考:
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篇赋的内容。 那就是“事、景、情、理” 。请你回 答什么事、什么景、什么情、什么
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 •
( 景


美露风
) 朦


胧江来
迷 离


、水水
羽 化


登接不
仙天兴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何英 况雄 吾业 辈绩 渔今 樵安 者在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而 自 身 渺 小天 地源自阔 远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短长 暂江
而无 人穷 生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欲 求 托仙 遗而 响不 于得 悲 风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3、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 从歌声中来
•从箫声中来
(政治失意)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旷达乐观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十四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一第18 课《赤壁赋》课文《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赏析:说到文章本身,首先应注意到它体裁方面的特点。

它是“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

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

可是这种新体的“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

既然它是“赋”,就应具有赋的特点。

《文心雕龙• 诠赋》:“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 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

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写志”为主,“体物” 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炼,形象鲜明。

作者在赋中所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

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枯燥。

这是在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结果。

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与之相比,欧赋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赋更为扣人心弦。

此外,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此文亦具备。

可见作者并没有脱离传统“赋”体的规格,从体制上讲,它仍符合作“赋” 的要求。

我们说,文学作品要继承传统。

却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

苏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赤壁赋》的。

其次,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一樽还酹江月”。

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

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 而已。

这话当然不错。

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 而应该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而文章的成功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

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

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

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忧心忡仲或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有生机和情趣。

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已无法忍受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面。

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虽然说了“一樽还酹江月”的话,却没有摆脱掉“人生如梦” (一本作“人间如寄” )的空幻与悲哀。

比起这篇赋来,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来,《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

作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阔” 的“天马” ; 同时却又体现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

无论遣辞造句,都不是无根据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的任意胡为。

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深厚而坚实的功力的基础之上。

清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

良由身闲地旷(心地旷达),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也。

” 可为定评。

盖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气力,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不可及处。

下面我们逐段进行分析讲解。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

这是“赋”的正文以前一段简短的叙事,这里面又分三小节。

第一小节共四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小节共五句,前两句写景,后三句写事,亦即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我在前面曾说,本篇以写志为主,不强调对景物的描述; 因此本篇的景语只有四句,即此处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下一小节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已。

但这四句极凝炼简括,“清风”二句写风与江。

“白露”二句写月与江。

总之,景物描写只为点出“江”和“月”来,作为后文“写志”时举例用的。

而当前,作者已写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费笔墨了。

“诵明月之诗”两句与下文“月明星稀”两句同一机杼,盖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发出自己的感想来。

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陈风• 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换。

因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诗”里面的,内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摆在大者之前。

而先“诵”后“歌”,亦合于诗人吟咏时实际情况。

人们对景生情,总是感情愈来愈激动,“歌”比“诵”要更牵动感情,故诵在先而歌在后。

于此可见作者文心细密之处。

第三小节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造语自然生动,然多有所本。

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古诗屡见,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

“白露横江”句亦从《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苇”用《诗经• 河广》“一苇杭之”’ “万顷”用谢惠连《雪赋》及范仲淹《岳阳楼记》,“冯虚御风”用《庄子• 逍遥游》,“遗世独立” 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晋书》,“登仙”用《远游》。

其自然生动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对仗,得古赋之神(如《九歌》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即是句偶而文不对仗者)。

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

“少焉” 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

“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

“纵一苇”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

“浩浩乎”句写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

笔势流畅,宛如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

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

这里面自然分作两层,歌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

作者描绘箫声属于“体物”,但“体物”却是为了“写志”。

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