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清单
专题三 文本1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知识梳理

1.本词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本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情。
下阕却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赞颂刘裕率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气势与功业。
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壮志豪情。
4.作者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廉颇一事作为全词的结尾有什么用意?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他仍希望为国效力。
但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当政者弃之不用。
5. 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他们这两人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况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作者从中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在塑造这两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一、理解探究1、题目中,“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2、“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望”“满”二字用的极其传神,试赏析。
答:“望”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所关注的是中原广袤的失地,“望”字准确地表现了词人的阔大胸襟和豪迈气概;“满”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词人心之所向形成鲜明的反差,揭示了词人胸中的郁积所在,使其不禁兴起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4、“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年少万兜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本全184页“精准解读2”)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非常形象。
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率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6、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一本全185“疑难探究1”)答:(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故国。
(或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7、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8、本词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青年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9、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感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知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齐之历城人。
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签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
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加秘阁修撰。
调京师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奏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言者落职。
绍熙二年(1191),起福建提点刑狱。
召见,迁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
庆元元年(1195)落职。
久之,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四年,宁宗召见,加显谟阁待制,寻差知镇江府。
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
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弃疾豪爽,尚节气,识拔英俊。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故以稼名轩。
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录《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今所传《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有王氏四印斋所刻词本,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陶氏涉园影《宋金元明本词》续刻本。
又稼轩词四卷,有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
万载辛启泰刻《稼轩集钞存》,诗文辑自《永乐大典》,并附年谱,词则全依毛本,所谓辛氏祠堂本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知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知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可是相当有料啊。
这文言知识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魔法口袋。
先说词中的古今异义吧。
古代的“风流”那可不像现在仅仅指人潇洒不羁。
在词里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风流就像是个穿着华丽古装的贵族,它涵盖了英雄们的功绩、才华还有那豪迈的气概,可不像现在有时候只是形容一个人有点小帅有点小魅力,这差别就如同古代的大侠和现代耍帅的小年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再看看词类活用。
那简直就是词语在词里的七十二变。
有些名词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成了动词。
这就好比本来老老实实待在那的石头(名词),突然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动了起来(活用为动词),充满了神奇的变化。
还有特殊句式呢。
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迷宫。
倒装句在里面就像调皮的小精灵,把正常的语序打乱。
就好像你本来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玩具,突然被一个淘气包打乱顺序,让你得费点心思才能重新找到规律。
意象更是有趣得很。
“金戈铁马”这意象一出来,就像是从古代战场上开过来一辆超级酷炫的战车,上面全是闪闪发光的兵器,拉车的马都雄赳赳气昂昂,带着一股要把敌人踏平的气势。
这和我们现在马路上跑的汽车可不一样,汽车再快也没有那种金戈铁马的豪迈。
辛弃疾在词里用典就像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厨,把历史典故这个食材烹饪得恰到好处。
一个典故就像一种独特的调料,他左一勺右一勺地加进去,调出了一道满是历史韵味的大餐。
这和我们做菜乱放调料可不一样,人家那是精心搭配,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在词的韵律方面,就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派对。
平仄相间就像派对上的鼓点和旋律,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跳舞,而且是那种很有韵味的古典舞,可不是现在那些乱蹦跶的街舞。
这首词里的文言知识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战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古今异义负责制造反差萌,词类活用负责带来惊喜,特殊句式负责增加神秘,意象负责展现宏伟,用典负责传递深度,韵律负责带来节奏感,共同打造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三一轮复习教材知识点整理(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诗歌部分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怕什么“知识”无穷,得一寸有得一寸的欢喜
1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也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点总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点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咏史为主线,诉说了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所遭遇的伤感离别之情。
该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该诗的知识点总结。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辛弃疾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他已经陷入了经历多次失意的追求、手无寸铁的境地。
而此时他到达京口北固亭时,感到一种无奈和沉痛。
他向往新韵,但却明知一旦回去,就没有机会再去一次了。
他离开这个地方,回到常州,继续他反抗政权的生涯。
因此,这首诗描写了他对自己的感受,同时也纪念了逝去的历史,表达了时代的落寞与哀愁。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本意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怀古辟世”,抒发了历史多苦,人生难免的感叹,以及对自己的未来进一步的思考。
诗人虽然形势严峻,但是依旧以一份乐观和勇气面对,表达出了诗人独立、自由、高尚的个性。
同时,辛弃疾也用典婉约,将咏史的形式与抒情的表达融为一体,使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昭示了诗人的心迹,同时也体现出了唐代女性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角色。
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手法(一)典故辛弃疾运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往往结合了历史的背景,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句表达了战争中隔绝家书的痛苦,同时也撷取了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从荆州南下至蜀中建立亭堡,以应对侵华的东吴兵进攻的典故。
2. “落日渔舟唱晚,霞明古塔峨眉”:这一句提到的是黄鹤楼前的渔家、滘口古渡和岳阳楼前的渔家、洞庭湖山阳等处的渔家乐,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描写手法辛弃疾运用了类推以及反语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1.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用这句话来反讽自己的境遇,以及表达出对历史及生命的感悟。
2. “云无心以出岫,水无情以流去”:这句句子提到的是天意地心,表达出历史和生命的无奈和沉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重点

小结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 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引述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烽火,表明对 北伐抗金的期望,也抒发他雄心不已、 壮志难酬的怨愤。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片上 刘 裕
刘义隆
下 拓跋焘 片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哪里经得起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片上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刘义隆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下 拓跋焘 片
廉颇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 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 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 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 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 等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增强作品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典故
连线
孙仲谋 寄奴 佛狸祠
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草草 封狼居胥
今昔对照,表达隐忧。 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暗指 南宋统治者的无能。
廉颇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问题探讨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 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 如何?
廉颇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景仰之情)
借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赞叹之情) 古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警告当局)
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清单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基础知识清单一、给加点字注音。
舞榭.()巷.()陌可堪.()回首佛狸祠...()()()狼居胥.()元嘉.()二、通假字1、(廉颇)被.甲上马:2、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赢得仓皇北顾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四、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五、一词多义(顾:1、2、赢得仓皇北顾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顾野有麦场5、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望: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2、|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4、在丙寅三月之望堪:1、可堪回首2、可那堪,冷落清秋节五、古今异义)千古风流..人物六、实词1、舞榭.歌台2、寻常巷陌....}3、一片神鸦社鼓....:4、英雄无觅.: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金戈铁马....:7、元嘉草草..:8、赢得..仓皇北顾:9、可堪.回首:¥七、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政治家、军事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八、典故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扬州路,望中犹记,
五、一词多义
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顾野有麦场
4、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望: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3、在丙寅三月之望
堪:
1、可堪回首
2、可那堪,冷落清秋节
五、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六、实词
1、舞榭歌台
2、寻常巷陌
3、一片神鸦社鼓:
4、英雄无觅: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金戈铁马:
7、元嘉草草:
8、赢得仓皇北顾:
9、可堪回首:
七、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政治家、军事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八、典故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基础知识清单
一、给加点字注音。
舞榭()巷()陌可堪()回首
佛狸祠()()()狼居胥()元嘉()
二、通假字
1、(廉颇)被甲上马:
2、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赢得仓皇北顾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九、词人及作品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堪称词中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青玉案 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