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示ppt推荐)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 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 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1、内容角度 :①对环境 ②人物 ③主题 ④读者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 主题等。 ④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 考。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情节专题复习(演 示ppt推 荐)( 精品系 列PPT )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 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05 外国小说阅读(含解析)

外国小说阅读(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
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
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
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
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
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
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
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
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
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
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
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
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
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
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
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
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
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人物形象【真题导航】1.【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12第1讲把握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准解综合性选择题课件新人教版

29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 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 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30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 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 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34
3.结尾部分 ①小说再回到“我”的视角,回到现在,写烈士墓碑,写周围 的松树,写人们对赵一曼的铭记,暗示作品主题。 ②最后再回到“资料”中,写赵一曼女士赴刑前给儿子的信, 表现了烈士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提示] 此分析有助于分析解答第 1 题。
35
4.总说 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情节结构。它没有按照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的顺序行文。而是采用“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手法, 用“镜头式的片段”选择材料,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 此分析有助于分析解答第 3 题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
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 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 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 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 写角度的选择,还有各种修
环境描 写手法
题
(2015· 湖 南 卷 ·T16) 分 析 文 中画波浪线段落 景物描写手法。
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等。
3
2.从试题考点上看 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 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命题人往往注重从小 说“3 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命题。命题角度的 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难度适当降低。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板块一 专题二 第二讲 把握小说三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 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备考方略•突破]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 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 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 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 去。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
[演练巩固•提升]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坐边座上 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它立着我可怎么 坐呀?” 老女,你要是一 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 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 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 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
(1)有些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 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 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2)有些选项涉及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艺术特色的解读, 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 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3)小说选择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有些选项从小说局部 细微处设题,有些选项从对小说的整体理解方面来设题。
标注重点
标注理由
对应错项
选项句子中起修饰限 制作用的词语,尤其 是形容词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这是你的战争!》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
Hale Waihona Puke 2、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人环境描写的深刻意蕴及作用。
一、读懂文本,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 明仑大学师生:孟弗之、萧子蔚 工学院学生、蒋姓学生、澹台玮 物: 手帕、腊梅 环境: 昆明下着雪 时局紧张,急需翻译 情节: 时局紧张,征调大学生入伍当译员 11.文中第③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 写有何关联? (4分) 【旧题回顾】 第一段对下文情节发展有哪些作用?(4分)(18 届高三期中考试《灯塔看守人》)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 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互 助友爱)。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 爱的召唤下情感的融洽。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 现人物的作用。 (1)深刻寓意: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 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 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腊梅林的雪白,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 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 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表现出孟弗之 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支持,对学生满腔爱国热情的赞许。 (2)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 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对蒋姓学生逃避征调 行为的愤慨形成对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请简要概括文中的师生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 顺叙,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顺叙。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清晰,在故事情节的 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 感觉,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5)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 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平叙多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如章回体小说。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频率:叙述手法之重复与变化。
• 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 ; 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小说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式
• 散文化、魔幻化、客观化、幽默化、 • 对话式、独白式、讲述式、意识流式、 • 交织式: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叙事与写景 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 魔幻现实主义: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 荒诞派戏剧:夸张、变形、荒诞等。
对话式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节奏
(1)加速和减速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是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 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视角补充
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以其母
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 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 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复习
——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考点分析
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习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1. 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
2. 一轮复习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略,要对这个知识点结合教材和考题进行扩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 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课前准备
1. 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26-27页,做导学案。
2. 重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之处。
教学内容
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概念解释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
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
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
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
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
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要求:请从不同方面用第一人称重新叙述该故事,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增删词语。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
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
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享我的快乐,却发现师傅正在和书生商量,想让书生带我下山,启程前我连夜下山给师傅买了药,放在禅房里,并随书生下了山。
我不想下山历练,我也不想去找我的父母,是不是师傅不喜欢我了,要让我走,那我听话一点,是不是师傅就会让我回来呢?我不想要父母,我只想陪伴他。
师傅版:看到门口襁褓中的婴儿,我是有过一瞬间的迟疑的,再看到襁褓上放着的字条,我放弃迟疑,将孩子抱回禅房,纸条上写着:家乡遇难,无力抚养,希望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归宿。
我迟疑的原因,是考虑到自身身体不好,害怕不能照顾好孩子,转念一想,我佛慈悲。
虽将孩子留了下来,但去留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吧,再者,能寻到父母总是好些。
所以我每天从功德箱拿出一枚铜钱,准备给弥生做盘缠。
每遇到山下来的人,我也会和他们谈论一番,找找线索,终于一个寄宿书生愿意带弥生下山,弥生也答应了,心里的石头仿佛落了地,回到禅房,看见桌上放着的药包和弥生留下的字条,一瞬间竟泪流满面。
孩子,师傅何尝不希望你一直陪伴着师傅呢?
书生版:落第后,我如丧家之犬,匆匆逃离京城,盘缠将尽而又无颜回乡,寺庙的方丈收留了我。
寺庙里就只有老方丈和弥生,香客也来的少,倒也清静,弥生像一只小鸟一样活了整座山林,让我烦闷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我慢慢地从失落中走了回来,准备下次还要去试一试。
一天,老方丈来到我的房里,说让我帮一个忙,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恐怕照顾不了弥生多久了,下山的时候把弥生带走,去找他的父母,。
我答应了他,方丈给了我一包盘缠之后,咳嗽着走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了,弥生脸色不好,心情低落,我猜他昨晚肯定没有睡好,想起昨天老方丈的嘱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同样的一个故事,有很多种讲法。
这四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四个故事以不同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不同的叙述人称代表着不同的叙述视角,给读者的感受不一样,小说的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3.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小和尚”“老和尚”“书生”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鉴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
(2)“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4. 第二人称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5.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6.优点
类别优点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有限视角) 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第三人称富多彩的生活(全知视角)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以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一部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求得变化的效果。
《林黛玉进贾府》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仅通过林黛玉之眼初步描绘了贾府环境,贾母、宝玉、王熙凤等一干主要人物都首次在这一章露面。
小说中作者主要以林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读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去观察和了解贾府及众多人等,黛玉的视角就是我们读者的视角。
1. 黛玉的视角看贾府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