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实验报告1,2

合集下载

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2013(实验1-2)

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2013(实验1-2)

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2013(实验1-2)第一篇: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2013(实验1-2)雷达原理实验指导书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3年3月目录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1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格式................................................2 实验一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 (3)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5 实验二.数字式目标距离测量实验.. (6)数字式目标距离测量实验报告 (8)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雷达原理实验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学生做到: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预习是为做好实验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验前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有关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严谨求实实验时要求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认真进行设计和分析,善于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遵从实验教师的指导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出现意外,要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注意安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熟悉实验室环境、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

5.仪器的使用使用仪器前要事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不得私自进行修理。

6.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下列内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简要原理、主要实验步骤的简要描述、实验数据、计算和分析结果,问题和讨论等。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格式一、封皮的填写:(1)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2)实验名称:按顺序填写(3)年月日:二、纸张要求:统一采用A4大小纸张,左侧装订,装订顺序与实验顺序一致。

雷达的使用实验报告

雷达的使用实验报告

雷达的使用实验报告一、引言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气预报、航空等领域。

雷达通过发送电磁波,并通过接收返回的信号来测量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行搭建雷达实验装置,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应用。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所用的雷达实验装置包括雷达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和显示及记录装置。

雷达发射器负责发射脉冲电磁波,接收器用于接收返回的信号,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及记录装置用于显示和记录结果。

三、实验步骤1. 首先,将雷达装置搭建起来,并确保所有连接正确。

检查电源、天线等部件是否正常工作。

2. 设置雷达发射器的参数,包括频率、脉宽等。

根据实验要求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打开雷达发射器,并观察接收器上是否有返回信号。

若有,表示雷达正常工作。

4. 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

5. 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连接至显示及记录装置,以便进行观测和记录。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和记录了几组雷达信号的实验结果,其中包括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雷达能够有效地探测到目标,并获取准确的信息。

五、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自行搭建雷达实验装置,对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进行了初步了解。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雷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探测到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这对军事、天气预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这样的因素,如天气、地形对雷达信号的影响,以及其他干扰对雷达探测的影响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和研究,以完善雷达的性能和提高其应用效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通过搭建和调试雷达装置,我熟悉了雷达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流程;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了解了雷达的探测能力和信号处理方法。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验地点:2014年6月9日电子工程学院雷达原理: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

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

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

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测量速度是雷达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多普勒效应原理。

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

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

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

实验1.雷达测距实地距离测量结果 显示终端距离读数 相对误差第一次 10.5m(0.084-0.078)NM=11.28m 6.9%第二次11.7m(0.078-0.072)NM=11.28m 3.7% 第三次 11.8m(0.072-0.066)NM=11.28m4.6%当前脉宽对应的理论距离分力37,=70ns =m=10.5m 22c R R ττ⨯∆=⇒∆这里出现误差的原因:雷达本身的系统误差;实地测量的度数误差;显示屏上显示的角反射器为较大的点,在定位是存在误差。

实验2.雷达测角角反射器到雷达距离0.084 NM=157.92m角反射器间距计算角度终端方位读数雷达方位差值第一次 5.15m 1.87度356.0度354.3度 1.7度第二次 4.75m 1.72度 354.3度 352.7度 1.6度第三次4.65m1.68度354.3度352.8度1.5度当前波束宽度对应的理论距离37,=70ns =m=10.5m 22c R R ττ⨯∆=⇒∆这里出现误差的原因 :雷达本身的系统误差;实际测角是通过在同一距离环上的不同方位角上放置角反射器,在雷达显示终端上显示的两个目标可以分辨时,测量此时的目标距离,计算目标之间的夹角,作为实测得到的角度分辨力,故存在和测距相同的误差。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1,2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1,2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1,2实验一、二雷达的总体认识及基本操作I、II一、实验目的1.了解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的基本组成2.学习正确操作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熟悉各基本功能的操作二、实验设备: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两台S-Band收发机一台,天线一副三、实验步骤及要领1.开机检查天线附近是否有人作业火其他障碍物,将亮度(BRILLIANCE)、雨雪干扰抑制(A/CRAIN)海浪干扰抑制(A/CSEA)、增益(GAIN)等控钮反时针旋到底,功能开关(FUNCTION)置“STANDBY”。

开机,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置“POWER ON”,然后雷达开始自检,倒时计数。

时间到后自动显示出“RADAR STANDBY”,此时表明雷达已准备好发射(未发射前天线是不转的)。

2.调节屏幕及数据亮度顺时针旋转显示器前端的键盘(KEY BOARD)上的亮度控钮(BRILLIANCE)使回波明亮清晰,通常应使控钮居中。

3.量程选择在KEY BOARD上,使用操纵杆(JOYSTICK)移动光标到“TRANSMIT”上,单击左键,选择发射及脉冲宽度选择。

使光标移动到显示屏的左上方的“RANGE”,通过单击“+”和“-”来改变量程,量程的选择与发射脉冲的宽度的关系见附录图4.调谐调节调谐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本振频率。

在进行调谐前,应首先将海浪抑制控钮(A/CSEA)反时针旋到底,并使雷达工作于最大量程,然后转动调谐控钮使调谐指示亮带达到最长。

5.增益调整增益(GAN)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放大量,此控钮应调节到显示屏幕上的背景噪声似见非见的位置。

为了设置合适的增益,首先应选择最远的两个量程之一,因为远量程时背景噪声更为明显,然后俺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增益控钮,使背景噪声达到刚见未见的状态。

若增益设置太低,目标回波可能被淹没在背景噪声中。

6.显示模式选择使用光标在显示屏幕右上方菜单改变显示模式。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雷达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雷达系统,探索雷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雷达模块、控制器和计算机,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并利用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获得目标物体的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雷达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目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引言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如航空、天气预报、导航等。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利用信号的时间和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速度。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雷达系统,深入了解雷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设备和方法2.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有:雷达模块、控制器、计算机。

2.2 实验方法(1)搭建雷达系统:将雷达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并将控制器与计算机连接。

(2)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和功率。

(3)目标检测:通过控制器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

利用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并利用频率变化来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

(4)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距离测量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不同距离的目标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雷达系统能够准确地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

实验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不大,证明了雷达系统的测量精度较高。

3.2 速度测量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运动目标进行速度测量。

通过分析信号的频率变化,我们能够准确地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雷达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提供准确的速度信息。

4.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由于环境中存在其他电磁波干扰,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雷达系统的精度受到设备本身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此外,实验操作的不准确也可能引入误差。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图2.5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定标速度:由记录员记录的一个来回20米为12.15s,13.53s,14.22s,13.77s,13.69s,取中值13.69s。速度为20/13.69=1.46m/s。
图2.6记录员1记下的数据
另一个记录员记下的数据为12.15s(20米),27.43s(40米),27.58s(40米),速度为1.646m/s,1.46m/s,1.45m/s,取中值1.46m/s,由两个记录员数据得定标速度为1.46m/s。
3.3实验原理……………………………………………………………………19
3.4实验过程…………………………………………………………………………20
3.5实验分析……………………………………………………………………21
3.6实验小结……………………………………………………………………22
4实验3:波束宽度测量……………………………………………………………………22
5.4实验过程…………………………………………………………………………31
5.5实验分析………………………………………………………………32
5.6实验小结…………………………………………………………………………33
6结论……………………………………………………………………………………34
7实验心得………………………………………………………………………………35
2.3.2 实验方法
连接雷达、电源、示波器。开电源,4m、9m、14m处各1人定标、计时1人在4~14m之间匀速来回走动,1人计算速度1人操作示波器,截取一段数据同时高声喊停1人立即高声读出雷达显示数值,另2人记录示波器操作人用U盘拷贝截取数据和显示,Matlab画波形并计算速度比较显示速度、定标速度、计算速度。

气象雷达方向判断实验报告(3篇)

气象雷达方向判断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验证气象雷达在探测和判断大气运动方向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气象雷达原理和实际应用的理解,为未来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气象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探测大气中的运动。

当雷达波遇到运动的目标时,反射回来的波频率会发生变化,即多普勒频移。

根据多普勒频移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和方向。

气象雷达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多普勒频移,实现对大气中降水、风场等信息的探测。

三、实验器材1. 气象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数据处理单元等。

2. 实时天气数据接收系统:用于接收雷达探测数据。

3. 地面气象观测站:用于对比雷达探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

4.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气象雷达系统运行状态,确保各项指标正常;连接实时天气数据接收系统,确保数据传输畅通;启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地面观测数据。

2. 雷达探测:启动气象雷达系统,进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扫描。

调整雷达参数,如发射功率、脉冲重复频率等,以满足不同探测需求。

3. 数据采集:实时记录雷达探测数据,包括反射率因子、多普勒速度、方位角等。

4. 数据分析:将雷达探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雷达探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方向判断:根据多普勒速度和方位角,判断大气中运动方向。

6. 实验结果整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雷达探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雷达探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雷达探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方向判断:根据多普勒速度和方位角,成功判断了大气中运动方向。

实验结果表明,气象雷达在探测和判断大气运动方向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差来源:(1)雷达系统本身存在的误差,如发射功率不稳定、天线指向不准确等;(2)大气环境因素,如湍流、折射等;(3)数据处理方法的影响。

实验报告雷达

实验报告雷达

实验报告雷达实验报告:雷达的原理与应用一、引言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与测距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等领域,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雷达的工作原理,进一步了解雷达的应用和优势。

二、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回波时间的测量。

雷达发射器会发射一束电磁波(通常是微波),当这束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会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形成回波。

雷达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回波,并通过测量回波的时间来计算目标物体与雷达的距离。

三、雷达的应用领域1. 军事应用雷达在军事领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目标探测、目标识别、导弹引导等任务。

通过雷达技术,军队可以实时监测敌方目标的位置和移动速度,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 航空应用在航空领域,雷达用于飞行器的导航和防撞系统。

航空雷达可以探测到飞机周围的其他飞行器或障碍物,以避免碰撞。

此外,雷达还可以帮助飞行员确定飞机的位置和高度,提高飞行安全性。

3. 航海应用雷达在航海领域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导航和海洋测量。

通过雷达,船舶可以检测到周围的其他船只、礁石和岛屿等障碍物,以避免碰撞。

海洋测量方面,雷达可以测量海洋的波浪高度、风速、海况等信息,为航海安全提供重要数据。

4. 气象应用气象雷达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监测。

它可以探测到大气中的云层、降雨和风暴等天气现象,为气象学家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

通过分析雷达回波的特征,可以预测天气变化趋势,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雷达的优势雷达作为一种远距离、高精度的探测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高准确性:雷达可以通过测量回波的时间和频率来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2. 长距离探测:雷达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进行目标探测,对于远距离目标的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

3. 不受天气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雾天,雷达都能够正常工作。

4. 实时性:雷达可以实时监测目标物体的位置和移动情况,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激光雷达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激光雷达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激光雷达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1. 引言激光雷达是一种使用激光束进行距离和速度测量的技术。

它通过发送激光束并测量其返回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并通过测量激光束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和地图制作等领域。

2. 激光雷达的原理激光雷达的原理基于激光束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

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上时,一部分光线被目标吸收,一部分光线被目标反射回来。

激光雷达使用接收器来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束的回程时间。

根据光的速度和回程时间,可以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2.1 激光雷达的组成激光雷达通常由激光源、发射器、接收器和计算单元等组成。

激光源产生激光束,发射器将激光束发送到目标上,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计算单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2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步:1.激光源产生激光束。

2.发射器将激光束发送到目标上。

3.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

4.根据激光束的回程时间计算目标的距离。

5.根据激光束的频率变化计算目标的速度。

3. 激光雷达的应用激光雷达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3.1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车辆感知周围环境,并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数据的融合,激光雷达可以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从而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行驶。

3.2 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在环境感知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检测建筑物、道路、树木等静态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数据的组合,激光雷达可以帮助智能系统构建精确的环境模型,实现高效的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

3.3 地图制作激光雷达可以用来制作高精度的地图。

它可以扫描周围环境,并记录地面、建筑物、道路等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对多个激光雷达扫描数据的融合,可以生成精确的三维地图,为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提供支持。

4. 实验过程及结果为了验证激光雷达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1、设置参数信号参数:载波频率CF 、采样频率f s 、数据点数N ,信噪比SNR 、脉冲宽度PW 、脉冲重复频率PRF 、幅度PA 、初始相位Φ0观测时常:2000e-6s 2、实验结果0.51 1.52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 脉宽=2e-05-1.5-1-0.500.511.5x 10650010001500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图1.1单脉冲信号及频谱(加噪声之后)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 重频=10kHz 脉宽=2e-05-1-0.500.51x 106123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图1.2周期脉冲信号及频谱(加噪声)00.51 1.52x 10-3-101时间/s 幅度/v连续波-4-224681012x 10724685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图1.3载波信号及频谱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调制1 1.52 2.53x 107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图1.4周期信号经载波调制之后的高频信号及频谱3、实验分析从上面几图可以观测到设计的雷达信号的频谱宽度以及谱线间隔,而在实验中我们修改参数,会看到不同的变化。

当设置脉宽变大,实验中产生的脉冲信号的宽度会变宽,设置的重频变大,谱线会变的密集。

其时域的变化也会时最后的高频信号产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噪声的加入,当噪声的信噪比越大时,产生的脉冲信号的频谱就会产生更多的旁瓣。

而当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提高后,雷达的最大单值不模糊距离也会变大, 而信号的脉宽则会影响雷达的距离分辨力,脉宽越宽则分辨力越高。

实验报告1、实验参数测距参数5,10,,,,30对应的回波延迟时间位置切线灵敏度的参数5%—95%变化,观察信号和噪声电平2、实验结果a. 表格记录测距参数及对应的延迟时间,示波器显示图图2.1测距实验照片b. 应用表格记录切线灵敏度测试时多次测量的信号和噪声幅度,示波器显示图图2.2切线灵敏度实验照片3、实验结果分析a. 测距实验要依次计算出各个延迟时间对应的目标距离及误差b. 距离分辨率为多少?b. 计算多次测量切线灵敏度的平均值实验报告1、实验参数2、实验结果目标角度/°相位差/*π短基线相位差与角度关系目标角度/°相位差/*π长基线相位差与角度关系图3.1长短基线测量角度仿真图01目标角度误差/度短基线测角精度误差0.05目标角度误差/度长基线测角精度误差图3.2长短基线测角度误差3、实验结果分析由实验参数长短基线计算得到的测角不模糊区间、目标角度值;根据所设置的参数说明相位模糊及解模糊的方法;分析不同基线长度对测角误差的影响。

雷达测声速实验实验报告

雷达测声速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测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雷达测速仪的使用技巧。

3. 学习利用雷达测速仪测量声速的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原理雷达测速原理基于多普勒效应。

当雷达发射的声波遇到运动物体时,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这种频率的变化被称为多普勒频移。

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实验中,雷达测速仪发射一束声波,当声波遇到被测物体时,反射回来。

雷达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声波后,通过比较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的频率差,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声速v与频率f、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v = fλ。

因此,通过测量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计算出声速。

三、实验仪器1. 雷达测速仪2. 秒表3. 被测物体(如小车、自行车等)4. 测量距离的卷尺四、实验步骤1. 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实验场地中央,确保物体平稳。

2. 使用卷尺测量被测物体到雷达测速仪的距离,记录数据。

3. 打开雷达测速仪,调整发射声波的频率和功率。

4. 按照说明书操作,启动雷达测速仪,开始测量。

5. 观察雷达测速仪显示屏上的数据,记录被测物体的速度。

6. 改变被测物体的速度,重复步骤4-5,记录多组数据。

7. 关闭雷达测速仪,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记录被测物体到雷达测速仪的距离、发射声波的频率、被测物体的速度等数据。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声速v = fλ。

3. 利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雷达测速仪能够准确测量被测物体的速度。

2. 通过计算声速,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3. 实验过程中,发现雷达测速仪的测量结果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较小。

七、实验总结1. 雷达测速实验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声速测量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了雷达测速仪的使用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3. 了解多普勒效应在声速测量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声学知识的认识。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雷达技术扫描实验报告(3篇)

雷达技术扫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雷达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距离的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雷达工作原理如下:1. 发射机产生高频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出去。

2. 电磁波遇到目标后,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

3. 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得到目标信息。

三、实验设备1.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

2. 实验场地:开阔地带,距离目标物一定距离。

3. 计算机软件:用于雷达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安装雷达系统,确保各个部分连接正确。

2. 打开雷达系统电源,启动计算机软件。

3. 设置雷达工作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

4. 开始雷达扫描实验,记录数据。

5.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雷达系统工作正常,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部分均无异常。

2. 实验过程中,雷达系统对目标物进行扫描,记录了目标物的距离、方位角、仰角等数据。

3.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以下结果:(1)目标物距离: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距离,误差在±1%以内。

(2)目标物方位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方位角,误差在±1°以内。

(3)目标物仰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仰角,误差在±1°以内。

(4)目标物速度:雷达系统无法直接测量目标物的速度,但可通过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估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雷达扫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具有较好的性能,能够准确测量目标物的位置、距离、方位角、仰角等信息。

3. 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雷达的测量方法;3. 分析雷达系统性能指标;4. 熟悉雷达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的无线电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组成。

1. 发射机:产生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2. 天线:将电磁波辐射到空间,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3. 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将其转换为电信号;4. 信号处理单元:对电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

雷达测量原理:根据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和速度关系,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时间、频率变化等参数,得到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

三、实验设备1. 雷达实验箱: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2.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3. 电源、连接线等。

四、实验内容1. 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解;2.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3. 雷达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五、实验步骤1. 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解首先,讲解雷达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实验者了解雷达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

2.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分析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距离测量精度、速度测量精度、角度测量精度等,使实验者了解雷达系统的性能特点。

3. 雷达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1)实验操作1)连接雷达实验箱各部分,确保连接正确;2)开启雷达实验箱电源,检查系统是否正常工作;3)设置实验参数,如距离测量范围、速度测量范围等;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效果。

(2)数据处理1)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距离、速度、角度等;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目标距离、速度、角度等;3)分析实验结果,评估雷达系统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目标距离、速度、角度等参数,分析雷达系统的性能。

2. 分析(1)距离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距离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距离测量性能;(2)速度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速度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速度测量性能;(3)角度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角度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角度测量性能;(4)雷达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实验中雷达系统在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评估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雷达应用转化实验报告(3篇)

雷达应用转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雷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验证雷达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和功能,进一步探讨雷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可能性。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性质的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和信号处理单元组成。

发射机产生电磁波,通过天线发射出去,遇到目标后反射回来,被接收机接收到。

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信号,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性质。

三、实验设备1. 雷达发射机:用于发射电磁波;2. 雷达接收机: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3. 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4. 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得到目标信息;5. 实验场地:用于模拟实际应用场景。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搭建雷达系统;2. 设置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参数,如频率、功率等;3. 调整天线,使其指向实验场地内的目标;4. 打开雷达系统,开始发射电磁波;5. 收集反射回来的信号,并进行信号处理;6. 分析处理后的信号,得到目标信息;7. 重复步骤4-6,验证雷达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和功能;8.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场地选择本次实验场地选择在开阔地带,避免了复杂的地形和建筑物对雷达信号的影响。

实验场地内放置了多个目标,包括不同大小、形状和材料的物体,以模拟实际应用场景。

2. 雷达参数设置实验中,雷达发射机的频率设置为24GHz,功率设置为10W。

接收机灵敏度设置为-80dBm,以确保能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

3. 实验结果(1)目标检测通过实验,雷达系统成功检测到实验场地内的所有目标。

检测到的目标包括不同大小、形状和材料的物体,如小球、长方体、圆柱体等。

(2)目标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雷达系统对目标的定位精度较高。

在开阔地带,目标定位误差在2m以内。

(3)目标识别实验中,雷达系统对目标的识别能力较强。

哈工程雷达实验报告(3篇)

哈工程雷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雷达的发射、接收、处理和显示过程;3. 学习雷达在距离、速度测量中的应用;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距离、速度和方位等信息的电子设备。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组成。

1. 发射机:产生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通过天线发射出去;2. 接收机: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3. 天线: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4. 信号处理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5. 显示器:显示目标信息,如距离、速度和方位等。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雷达实验系统;2.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3. 雷达发射机;4. 雷达接收机;5. 天线;6. 电源。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系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2. 启动雷达实验系统,设置雷达工作参数;3. 开启雷达发射机,发射无线电波;4. 观察雷达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分析目标信息;5. 采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6. 关闭雷达实验系统,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距离测量实验过程中,通过雷达系统测量目标距离。

根据雷达测距公式,距离D与雷达信号往返时间t和雷达信号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D = c × t / 2其中,c为雷达信号速度,约为3×10^8 m/s。

2. 速度测量实验过程中,通过雷达系统测量目标速度。

根据多普勒效应,目标速度v与雷达信号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v = 2f × c / λ其中,λ为雷达信号波长。

3. 方位测量实验过程中,通过雷达系统测量目标方位。

根据天线方向性,可以计算出目标方位角。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 距离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雷达系统在距离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2. 速度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雷达系统在速度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3. 方位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雷达系统在方位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4. 实验过程中,发现雷达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误差,如信号衰减、噪声干扰等。

关于雷达的实验报告

关于雷达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2. 掌握雷达系统参数的测量方法;3. 分析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4. 熟悉雷达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参数的无线电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单元等组成。

1. 发射机:产生连续波或脉冲波,向目标发射;2. 接收机: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3. 天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4. 信号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目标参数。

三、实验内容1. 雷达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2. 雷达系统参数测量;3.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4. 雷达系统调试与优化。

四、实验步骤1. 雷达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1)观察雷达系统实物,了解其组成和结构;(2)分析雷达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3)总结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2. 雷达系统参数测量(1)使用示波器测量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输出波形;(2)使用频率计测量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频率;(3)使用功率计测量发射机的输出功率;(4)使用距离测量仪测量目标距离;(5)使用角度测量仪测量目标角度。

3.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1)计算雷达系统的距离分辨率、角度分辨率、速度分辨率;(2)分析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抗遮挡能力;(3)分析雷达系统的动态范围、线性度等性能指标。

4. 雷达系统调试与优化(1)调整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频率,使其满足设计要求;(2)调整天线增益,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3)优化信号处理算法,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雷达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观察雷达系统实物和理论分析,掌握了雷达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了解了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2. 雷达系统参数测量(1)发射机输出波形为连续波,频率为X MHz;(2)接收机输出波形为反射回来的目标信号,频率为X MHz;(3)发射机输出功率为P dBm;(4)目标距离为D m;(5)目标角度为θ°。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学号: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2017年 5 月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2017年 4 月 5 日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评分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形式。

2. 学会用仿真软件分析信号的特性。

3.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频谱特点和模糊函数。

二、实验原理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光速。

三、实验参数设置载频围:0.5MHz脉冲重复周期:250us脉冲宽度:10us幅度:1V线性调频信号载频围:90MHz脉冲重复周期:250us脉冲宽度:10us信号带宽:14 MHz幅度:1V四、实验仿真波形x 10-3时间/s 幅度/v脉冲x 10-3时间/s幅度/v连续波x 10-3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8.2628.26258.263x 10-4-101时间/s 幅度/v连续波0.51 1.52x 10-3-101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x 107024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4-2024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4-2024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五、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中用到的简单脉冲调制信号的产生由脉冲信号和载频信号组成,对调制信号进行线性调频分析,得到上面的波形图。

雷达实验报告(1)

雷达实验报告(1)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雷达原理与系统学生姓名:周嫄学号: 2011029170009任课教师:姒强2014.6.20实验一:雷达系统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雷达的基本构成;2.了解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练掌握雷达的结构和基本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1.剖析实验雷达,确定雷达各部分组成;2.操作雷达,观测雷达PPI显示器;3.调整雷达参数,观测雷达PPI显示器;4.对比并分析卫星图与雷达图像。

三、实验原理: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测距原理:根据电磁波的直线传播,回波相对于发射信号的时延即对应电磁波走过2倍雷达与目标间距离的时间。

雷达测角原理:根据电磁波直线传播和天线的方向性,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指向即为目标所在方向。

四、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角反射器、对讲机、实验雷达五、实验步骤:依次改变雷达的观察范围、波形、增益,并记录每次的显示图像。

六、实验数据:1.实验表格:项目量程波形增益1 0.5 S2 752 0.5 S1 753 0.75 M1 754 0.75 S1 755 0.25 S1 756 0.75 S2 75 2.实验贴图:实验三:雷达测距与距离分辨力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FAR2117雷达显控终端的方法;2.掌握目标距离数据的读取;3.掌握雷达距离分辨力的概念和实际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在同一方位角上的不同距离上放置角反射器,在雷达显示终端上显示的两个目标可以分辨时,测量此时的目标距离,作为实测得到的距离分辨力,与雷达显示终端读取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三、实验原理:雷达测距原理:根据电磁波的直线传播,回波相对于发射信号的时延即对应电磁波走过2倍雷达与目标间距离的时间。

雷达的距离分辨力:同一方向上两目标能区别的最小距离。

在同一方位角上的不同距离上放置角反射器,在雷达显示终端上显示的两个目标刚好可以分辨时,在雷达显示终端读取其间距,并测量此时的目标距离,可得到实测距离分辨力。

地质雷达仪器实验报告(3篇)

地质雷达仪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地质雷达仪器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质雷达在探测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的非接触式探测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主机通过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不同电性差异的目标体或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透射。

反射波返回地面后,被接收天线所接收。

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时间t和幅度与波形资料,通过对图像进行解释和分析,确定不同界面及深度、空洞等。

三、实验仪器1. 地质雷达主机:美国SIR-20型地质雷达。

2. 天线:270MHz和100MHz高频天线。

3. 数据采集系统:与主机相连的笔记本电脑。

四、实验步骤1. 确定探测区域:选择合适的探测区域,并对区域进行清理,确保无障碍物。

2. 测线布置:根据探测深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天线。

本次实验采用270MHz和100MHz高频天线。

针对地下通道,测线垂直通道延伸的方向布设;针对城墙,测线沿城墙走向及垂直城墙走向进行探测。

3. 测量参数设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设置测量参数,包括时窗范围、采样率、扫描率等。

4. 数据采集:启动地质雷达主机,进行连续测量,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时间t和幅度与波形资料。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分析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下通道探测:通过对地下通道的探测,发现地下通道的走向、深度、宽度等信息。

结果显示,地下通道的走向与测线布置方向一致,深度约为5.0m,宽度约为2.0m。

2. 城墙探测:通过对城墙的探测,发现城墙的厚度、结构等信息。

结果显示,城墙的厚度约为1.5m,结构较为完整。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滤波、去噪等处理,提高了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二雷达的总体认识及基本操作I、II
一、实验目的
1.了解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的基本组成
2.学习正确操作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熟悉各基本功能的
操作
二、实验设备:
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两台
S-Band收发机一台,天线一副
三、实验步骤及要领
1.开机
检查天线附近是否有人作业火其他障碍物,将亮度(BRILLIANCE)、雨雪干扰抑制(A/CRAIN)海浪干扰抑制(A/CSEA)、增益(GAIN)等控钮反时针旋到底,功能开关(FUNCTION)置“STANDBY”。

开机,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置“POWER ON”,然后雷达开始自检,倒时计数。

时间到后自动显示出“RADAR STANDBY”,此时表明雷达已准备好发射(未发射前天线是不转的)。

2.调节屏幕及数据亮度
顺时针旋转显示器前端的键盘(KEY BOARD)上的亮度控钮(BRILLIANCE)使回波明亮清晰,通常应使控钮居中。

3.量程选择
在KEY BOARD上,使用操纵杆(JOYSTICK)移动光标到
“TRANSMIT”上,单击左键,选择发射及脉冲宽度选择。

使光标移动到显示屏的左上方的“RANGE”,通过单击“+”和“-”来改变量程,量程的选择与发射脉冲的宽度的关系见附录图
4.调谐调节
调谐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本振频率。

在进行调谐前,应首先将海浪抑制控钮(A/CSEA)反时针旋到底,并使雷达工作于最大量程,然后转动调谐控钮使调谐指示亮带达到最长。

5.增益调整
增益(GAN)控钮是用来调节接收机的放大量,此控钮应调节到显示屏幕上的背景噪声似见非见的位置。

为了设置合适的增益,首先应选择最远的两个量程之一,因为远量程时背景噪声更为明显,然后俺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增益控钮,使背景噪声达到刚见未见的状态。

若增益设置太低,目标回波可能被淹没在背景噪声中。

6.显示模式选择
使用光标在显示屏幕右上方菜单改变显示模式。

7.调出固定、活动距标圈
使用VRM面板可以改变活动距标圈,改变距标圈的时候注意观察显示屏上的相关读数的改变。

8.调电子方位线
使用EBL面板,转动测方位旋钮可以改变电子方位线的方位,注意观察显示屏的相关读数的变化。

9. 检查海浪抑制(A/CSEA)性能
置雷达于12海里量程,开大增益控钮,使屏幕上出现噪声斑点(以噪声干扰波代替海浪回波)。

顺时针旋转A/CSEA控钮到底,使近距离内噪声斑点全部消失,用VRM测定无噪声斑点区的半径即近似海浪抑制范围。

10. 检查雨雪干扰抑制(A/CRAIN)性能
置雷达于12海里量程,适当调节增益GAIN控钮,使屏幕上显示出周围物标的大片回波。

顺时针旋转A/CRAIN,使屏幕上连成一片的回波能分离开来。

11. 检查回波平均(ECHO A VERAGING)功能
ECHO A VERAGING 是用来抑制海浪干扰的另一措施,本雷达采用相邻方位扫描周期之间的相关方法从海浪干扰中区别出目标回波。

其原理是雷达天线数次方位扫描之间,固定目标或航速不大的其他船舶的回波在屏幕上几乎出现在同一位置上,而海浪干扰的回波在屏幕上出现的位置是随机不固定的。

目标回波稳定,经过相关处理后呈现出较强亮度,海浪回波是不稳定的因而被抑制掉,这样可以从海浪干扰中将目标回波鉴别出来。

12. 检查回波增强(ECHO STRETCH)功能
在远的量程上,目标回波往往呈现未一个细小的点,不容易看清,ECHO STRETCH可以在此量程上增强目标的回波强度。

回波增强功能不仅放大了目标回波,同时也放大了海浪及雨雪干扰回波,因此在采用此功能时,必须先将海浪及雨雪干扰抑制掉。

13. 偏心显示操作:
在首线向上显示模式时,可以通过KEY BOARD 来改变偏心显示,使不改变量程而达到扩大船首向的视野。

14. 关机
清除VRM,BRILLIANCE、A/CRAIN、A/CSEA反时针旋到底,功能开关转至ST-BYPOWER OFF
四、Bridge Master E X-Band雷达基本组成框图
四、实验室中的雷达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基本功能是什
么?
实验室中雷达主要由天线、收发机、显示器等组成。

天线:作为空间能量转换器和空域信号处理器。

接收机:雷达接收机的作用主要是变频、滤波、放大和解调等。

放大和解调的作用是从回波信号中提取目标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以模拟或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给显示器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滤波的作用是滤除无用的干扰信号而保留有用的目标回波
信号。

发射机:产生大功率射频脉冲。

显示器:显示雷达信息的终端设备。

五、海浪干扰抑制基本原理是什么?
因为海浪干扰近大远小,程指数规律衰减。

抑制原理:产生指数规律变化的电压波形,加至中放前级,使近程增益下降不至于海浪干扰而饱和。

六、雨雪干扰抑制基本原理是什么?
不同极化波遇到目标会产生不同极化的回波:右旋到目标,因目标不规则大部分反射仍为右旋波能被天线接收;而右旋波遇到雨雪时,因为是圆对称物体使反射波变为左旋,天线不接收。

七、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