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寻求第三方帮助
了解在必要时如何寻求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 的帮助,以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冲突。
05
压力应对与挫折承受能力 提升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学业压力
来自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或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的 压力。
焦虑症
表现为过度担忧、紧 张、害怕,常常无法 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抑郁症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 去兴趣、疲劳、睡眠 障碍、食欲改变等。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 维或行为,导致显著 的不适或困扰。
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场合感到强烈 的恐惧或焦虑,担心 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 状,导致思维、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THANKS
感谢观看
有效沟通技巧
非语言沟通
了解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以增强沟通效果。
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以促进更 有效的沟通。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容纳差异、求 同存异的态度。
处理人际冲突策略
协商与妥协
掌握协商技巧和妥协策略,寻求双方都能接 受的解决方案。
分析冲突来源
情绪识别
01
03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01
情绪表达技巧
02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3
使用“我”语句,避免指责和攻击。
04
注意非言语表达,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情绪调节策略及方法
认知重构
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注意力转移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11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号:学时数:理论20学时,实训20学时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讲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发展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能够初步的识别和诊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自主求助意识。
教学重点: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4.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教学难点:1.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和诊断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讲授2学时,实训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自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困扰;掌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途径与方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能够有效调控、不断努力发展与完善自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健康教育学》人卫第3版-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课程简介略二、教学教材1、选用教科书:《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
2、辅助参考书目:《健康教育学》案例版郑振佺,霍建勋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三、学时分配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健康行为 2第三章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2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 1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 1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 1第七章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1第八章社区与组织机构改变理论 1第九章创新扩散理论 1第十一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4实施与评估第十二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术 2合计18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2、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3、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重点】1、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2、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第二章健康行为【教学内容】1、行为与人类行为概述2、健康行为及其健康相关行为3、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4、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与行为干预的策略【教学目标】1、掌握行为、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分类、主要特点和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23(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school(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选修(四)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本门课程就此讲述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为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方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六)教学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及治疗;以及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查科目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发展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阶段教学时数:10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二、两种发展理论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考核要求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掌握)二、两种发展理论(掌握)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领会)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掌握)第二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教学要点:神经症;精神症及一些身心疾病。
教学时数:16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症一、神经衰弱二、焦虑症三、恐怖症四、强迫症五、疑病症第二节严重的精神疾病一、精神分裂症二、躁狂抑郁症三、反应性精神病第三节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分类三、青少年常见的身心疾病1‘心脏神经症2、神经性心绞痛3.神经性呕吐4.神经性厌食5.偏头痛6.过度换气综合症第四节适应不良综合症一、学习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学校恐怖综合症2.考试综合症3.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二、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青年适应不良综合症2.溺爱综合症三、现代生活方式适应不良1、电视迷综合症2、自动化心理压迫综合症考核要求:第三篇客观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学要点:家长及老师在教育中小学生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健康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并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二. 教学目标1. 理解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3.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和情绪调节的方法;4. 培养良好的卫生惯和生活惯,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5.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有效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健康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2. 身体健康- 饮食与营养- 运动与健身- 睡眠与休息3. 心理健康- 压力和应对方法- 情绪管理和调节-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帮助4. 社会健康- 卫生惯和个人卫生- 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 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四.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义、课件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体验健康检查、制定健康计划等;3. 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促进思维和交流;4. 案例分析:使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以致用;5.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报告,分享研究心得和经验。
五.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作业和考试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堂测试等。
六. 参考资料1. 中小学健康教育标准(修订版)2. 《健康教育学导论》3. 《身心健康教育与促进》以上为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介绍,具体教学细节和评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2.树立安全意识形成友善互助的良好氛围。
1.在讲授危机时,危机可分为危险和机遇,注意乐观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
2.在讲授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时,当别人处于危机中时,首先保证他人安全,让他人树立安全意识,其次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做到友善互助。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情景模拟法
第十一章:为爱导航——高职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
2
1.爱情三角理论。
2.常见恋爱心理困惑及应对。
3.大学生爱情观培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自由平等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在导入“头肩拍手”活动时,引出每个人都要肩负责任,有使命和担当。
2.在讲授爱情的含义时,注意每个人对待爱情的理解和态度不一样,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在讲授不良情绪管理方法时,自我激励法,增强自信心。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故事熏陶法、情景模拟法
第九章:享受友情不孤独——高职高专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
2
1.人际交往的功能。
2.人际交往的特点。
3.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效应及应用。
1.培养学生家庭团结和谐的理念,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发展。
第十四章:设计人生定方略——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调试。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工作、热爱岗位、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1.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注重结合认识社会,积极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合理规划,避免浪费时间。
2.在讲授职业方面的适应时,建立爱岗敬业,有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念。
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预防医学专业)前 言一、学时分配总学时、学分:18学时,1学分。
理论授课18学时。
二、承担课程教学院系、教研室: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三、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健康教育学是预防医学中疾病行为预防的主导课程,是医学与行为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我国居民疾病谱、死亡谱从以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菲传染性疾病、新型传染病为主的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是新医学模式指导下,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的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而服务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生命质量的学科。
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执行、评价的基本过程,了解重要健康问题和主要场所的健康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熟练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人类行为特点,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了解传播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熟悉健康教育主要培训方法及其特点。
2.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与评价掌握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掌握制订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的方法和实施干预措施的具体步骤;掌握健康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主要评价方案。
3.健康教育实践熟悉主要健康问题健康教育的特点;熟悉主要场所健康教育的特点。
(二) 基本技能1.收集健康教育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技能:问卷调查、访谈等;2.健康教育干预实施与评价:传播技巧、培训方法、评估方法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一)教材 教育部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马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二)参考书教育部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黄敬亨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吕姿之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六、学习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小课讨论学时自学学时实验(实践)学时绪论 2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2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2健康教育培训方法 2健康教育诊断 1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1健康教育评价 2重要健康问题健康教育 2场所健康教育 2社区健康教育 2合计 18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基本步骤,了解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32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可作为社会相关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课程。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线,内容设置涵盖心理健康导论、适应心理、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网络应用、人格发展、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从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到大学生活的种种应对,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以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内容设计上既完整清晰,又遵循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逻辑。
三、课程教学要求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注:此表中内容为该课程的全部考核方式及其相关信息。
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交流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2.通过思考,加深自己的兴趣,巩固知识点。
3.进行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潘俊勇主编,2021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又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健康教育学大纲(本)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27学时学分:2开课对象: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健康教育学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与揭示健康教育工作基本规律,阐述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重庆文理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健康教育学》(第三版)而编写的。
(二)教学目的研究,揭示健康教育过程,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手段健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阐明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阐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基本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具备应用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时数健康教育学教学时数与学时分配一览(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二、正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概念及健康教育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健康和健康相关因素一、健康的概念二、影响健康的因素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一、健康教育二、健康促进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一、国内的发展情况二、国外的发展情况第四节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考核要求: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教学要点:行为概念;行为分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相关行为;行为干预与矫正。
教学内容:第一节行为概述一、行为概念二、行为分类三、行为的发展与适应四、行为转变理论五、行为的干预与矫正第二节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第三节健康相关行为一、健康行为二、不健康行为(危险行为)第四节健康相关行为的评估考核要求:人类行为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个人希望成功转变的步骤包括哪些?第三章传播与传播技巧教学要点:传播;传播模式;传播要素;人际传播。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传播概念二、传播分类第二节传播要素一、要素二、影响传播的因素第三节人际传播一、传播技巧二、传播形式第四节传播材料制作与预试验考核要求:传播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和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明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
第二章健康与健康教育2.1 健康的定义和评估2.2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本章重点介绍对健康的定义和评估方法,以及健康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和目标。
第三章健康促进3.1 健康促进的基本框架3.2 健康促进策略和方法本章讲解健康促进的基本框架,涵盖综合干预、社区参与、健康倡导等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健康促进策略。
第四章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4.1 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4.2 健康教育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的作用本章重点介绍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健康教育在促进个体健康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和方法。
第五章健康教育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5.1 健康教育学的教学原则5.2 健康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本章介绍健康教育学的教学原则,包括个体中心、体验式学习等原则,并提供多种适合健康教育学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的评估与研究6.1 健康教育学的评估方法6.2 健康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介绍健康教育学的评估方法和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定性研究等常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研究。
第七章健康教育学与学校教育7.1 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7.2 健康教育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本章讲解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以及如何将健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八章健康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8.1 健康教育学的发展历程8.2 健康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章回顾健康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合作、移动健康教育等新兴领域。
结语本大纲为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健康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未来从事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1. 引言健康教育学是培养学生健康自理能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健康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和组织形式,以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
- 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 了解常见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并掌握预防和干预的方法。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解决健康问题。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共享。
3. 教学内容3.1 健康概念和健康素养- 健康的定义和类型- 健康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方法3.2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防治3.3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压力管理和情绪调适技巧3.4 社会健康教育- 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 社会问题与健康教育3.5 健康评价和健康促进项目- 健康评价指标和方法- 健康促进项目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模拟演练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合作。
4.3 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4 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教学评估与考核5.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
5.2 考试评估: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测试学生对健康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5.3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参与的健康促进项目和活动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这门课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基本结构和特性以及涉及健康方面的综合科学。
主要强调有关大学生健康的生理学知识及心理学知识。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重视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使其以后能够更好地工作、生活。
因此这门课也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意义、标准,尤其是有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并让其了解防治的方法,掌握健康的基本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提供健康方面的指导。
三、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身体健康的相关机理及保持方法;心理健康的相关机理及保持方法。
五、课程方法与教学手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关注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注重课程资源开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4学时)1. 教学内容(1)健康的定义(2)健康的标准(3)影响健康的因素2. 重、难点提示(1)健康的概念及健康的标准。
(2)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4学时)1. 教学内容(1)人的基本结构——细胞(2)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3)钢铁的支架,工作的动力——运动系统(4)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工厂——消化系统(5)人体内奔腾不息的河流——循环系统(6)自动化风箱——呼吸系统(7)人体内的下水道——泌尿系统(8)生儿育女的培养皿——生殖系统(9)量小能大的激素2. 重、难点提示(1)人体的基本结构;(2)人体生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其防治(6学时)1. 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2)消化系统疾病(3)泌尿系统疾病(4)造血系统疾病(5)皮肤科疾病(6)常见外科疾病2. 重、难点提示(1)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疾病;(2)病因及防治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健康教育
适用专业:各年级各专业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20学时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为学校的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任选课,课时20学时,学
分1分。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综合化的重要保障。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生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自我保健,强健身心。
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
学
会自我保健,自我调适,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悉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的标准;熟悉亚健康状态概念,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尤其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了解个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健康教育的定义。
主要内容:健康、健康的三层次、健康的标准、亚健康状态、自我保健、健康教育
第二章:健康促进(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健康促进的定义,正确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掌握健康促进的社会作用和任务;理解制定健康促进的原则、核心策略、实施内容和。
主要内容:健康促进、个人技能、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总结评价
第三章:健康管理与健康行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健康管理的意义和内容,明确健康自我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健康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掌握健康判断的标准;掌握健康生活方式自
评问卷的使用方法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
使学生了解行为的概念,了解影响行为建立的因素,掌握健康行为的概念,掌握健康行为建立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讨论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控制策略
主要内容:健康管理健康行为健康的自我评价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2课时)
教学目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功能,明确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同时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适,确立和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结构功能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调适和培养。
第五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了解人际关系的涵义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构成,明确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内容:人际交往的构成人际交往的原则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常见心理问题与调适
第六章: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学习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大学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调适方法。
主要内容:生涯概念生涯设计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第七章:性生理性心理及性道德健康:(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使学生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良好的性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性行为,调节自身的性心理活动。
主要内容:性生理健康性心理健康性道德健康
第八章: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与健康(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健康体适能概念,了解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健康体适能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九章:用药常识常见病防止与个人卫生护理:(2课时)
主要内容:掌握一般的用药常识,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主要内容:用药常识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个人卫生护理
四、实践环节
学习相关知识后如何进行自我保养和自我心理调适。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每一章完后的思考与讨论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八考核方式
采取学生自己办理《健康小报》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查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健康教育》,王健马军王翔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贾晓明陶粝恒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冉超凤黄天贵主编,科学出版社.
十说明
本教学大纲从2006年2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