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思考问题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文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文学概论是一门探究文学现象的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习题是一种常用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拓宽思维。

下面是一些文学概论习题的参考答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1. 什么是文学?答:文学是人类语言文字的艺术化表达形式,通过运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文学是一种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 文学作品的特点有哪些?答: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艺术性: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 言语性: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通过词语的选择、组织和运用,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 情感性:文学作品常常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和情感共振。

- 可塑性:文学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赋予作品不同的解读和意义。

3. 文学作品的分类有哪些?答:文学作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体裁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等;按内容可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按时代可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4.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文学作品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 人文关怀: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描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提供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 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传承和传播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历史记忆。

- 情感交流: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的塑造,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交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生。

- 美的享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和艺术感受的传递,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愉悦。

5.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有哪些?答: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内容解读: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过程。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二、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世界和作者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二)作品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三)读者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2、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1、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doc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doc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概念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活动二、思考题1、文学科归属、对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那些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文学理论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哪些?目前学界对文艺学学科分支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第一章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名词、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文学四要素说文学本体论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话语蕴藉二、思考题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整体观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4、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6、文学概念有哪几种含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含义的文学概念?7、如何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8、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9、文学的双重性质应该如何理解?10、为什么说文学一种活动?11、什么是文学话语?文学话语的构成要素是哪些?12、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1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概念文艺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世界文学文学发展规律二、思考题1、文艺起源的主要说法有哪些?你认为它们各自的合理和不足之处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比其他原始文艺起源学说有更多的合理成分?3、文艺的原始发生与人类原始思维有哪些密切联系?4、为什么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5、文学发展的动因有哪些?6、世界文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民族文学的消亡?如何理解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与创作过程一、名词、概念审美知觉力审美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创作动机审美意象素材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二、思考题1、审美知觉力的特征是什么?2、审美想象力的特征有哪些?3、艺术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与何不同?4、审美体验与生活经验有哪些差别?为什么只有生活经验并一定成为作家?5、中国古代文论中“无理而妙”的含义是什么?6、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7、从审美意象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创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意象形成,I •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第四章文学的创作方法一、名词、概念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二、思考题1、作家创作方法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为什么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会受到人们的批评?4、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它可以分为哪些种类?这种分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5、现代主义的产生根源以及主要特征是什么?6、现代主义主要流派简介。

文学概论思考题 参考答案.doc

文学概论思考题 参考答案.doc

文学概论思考题、名词解释1、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2、4、说: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3、陌生彳匕:诗人作者或人物似乎都从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4、艺术直说: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5、文学象征: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6、文学经典: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7、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8、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9、悲居!| :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10、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11、创作动因: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12、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3、感兴批评方法: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得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

14、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15、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简答题简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的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2、简述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作用。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1概要复述类似写作中的缩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削枝强干,提炼压缩,使其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zhì惫懒bèi内帏wéi宫绦tāo(正确答案)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C、懵懂měng贾赦shè嫡亲dí便宜行事biànD、溺爱nì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簌簌( ) ②赋闲( ) ③举箸( ) ④惦记( ) ⑤迂腐( ) ⑥橘子(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细小而多样的事。

( )②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③因为腿脚不气垫船,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 )2、把下列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①____不单行②满院狼____ ③卖掉____质④____目伤怀⑤不能自____ ⑥____多不便3、挑选出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就是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大肆表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真的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语言表达训练】4、仔细阅读全文,看一看作者几次写下至背影,想一想每次都整体表现了怎样的感情?5、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6、据网传,《背影》有可能落败鄂教版教材。

原因就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过栏杆,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对此,你有何观点?7、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8、仿效下面的句子,融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缔造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写作训练】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5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就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就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外出经商,单一制积极支持,搞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如此癫狂!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之中,自然那哥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不触他之怒。

他等待我渐渐相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踪影,他终于忘怀我的不好,只是惦记我,惦记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下了一信给我,信中说:“我身体奈良,惟膀子疼痛难受,举箸写诗,诸多不便,大约小回去之期不远矣。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围绕文学概论课程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其次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性;然后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了数字化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重要性;最后对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为文学概论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 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 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 跨学科融合, 发展趋势, 评价, 改进1. 引言1.1 引言文学概论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等内容,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文学概论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如何提高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做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和总结,能够提高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之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程。

2. 正文2.1 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对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等内容的系统介绍和分析。

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与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概论思考问题

文学概论思考问题

文学概论思考问题第一章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 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的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1、文学源于生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规定。

2、文学高于生活;这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

所以,文学所表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

其二,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后者实际上会对前一种活动发生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

因此,无论作家自觉与否,他都会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 按照文学对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中尺度.它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试,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1、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反映测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这是艺术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

2、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这是以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假定性”作为接受的基础和前提的。

但是,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除了要服从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外,不需要注意各种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

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4-7章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4-7章

第四章:1、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环境、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

文学体裁:又称样式,是文学文本具体存在的形式。

戏剧冲突:那些本身是激烈的尖锐的定于戏剧性的可以表现在舞台上并能够让观众看得见的,并且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创造的矛盾冲突。

戏剧情境:是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契机,是戏剧人物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

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

悲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悲剧泛指一切一切表现人生的不幸、痛苦、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其中包括戏剧作品。

狭义的悲剧指在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斗争中,邪恶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

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及庸俗、落后的社会现象描绘和揭露出来,从而肯定美好的事物的戏剧作品。

随笔:一种将笔触指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顿悟、对文化节的理解和阐释的文体,是一种具有思想评论特点和文学品性的边缘文学体裁。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各有那些特点?诗歌:是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隐喻、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定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如下的审美特征:一、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二、诗歌呈现出跳跃性;三、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更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

小说:最典型的叙事作品,传统小说将人物、情节、环境视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特点也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

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二、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三、小说可以充分具体地描绘环境。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拓展阅读书目“绪论”思考题:1、有人说,文学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世界,是一种精神鸦片,应该唾弃。

你认为呢?2、学习文学理论有何意义?3、为什么说学习文学理论要具有问题意识?“绪论”拓展阅读书目: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4、【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美】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活动?其理论依据何在?2、你认为文学有没有本质?为什么?3、你如何看待反本质主义思潮?第一章拓展阅读书目: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思考题:1、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学概念?为什么?2、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你觉得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吗?为什么?3、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判断其是否为文学时可以用文学的定义去套吗?为什么?第二章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汪增祺:《汪增祺文集·文论卷》(《“揉面”——谈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思考题:1、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除了从考古发现入手外,还有哪些手段?为什么?2、你认为哪一种关于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3、为什么神话只能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4、如何理解经济在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拓展阅读书目:1、【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或北京:中国靑年出版社,1999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4、【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吴持哲编:《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思考题1、文学创作、文学创造、文学生产三个概念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3、你认为破解文学创造“黑箱之谜”的钥匙在哪?为什么?4、既然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那它就是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对它当然只能是坐等。

文学概论期末反思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反思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反思总结文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于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接触到了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到了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这门课程对于培养我对于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学习,我逐渐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思辨,我开始意识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和语言的美,开始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这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其次,我在这门课程中也学会了如何去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主要注重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对于作品的内涵和主题关注不够。

但是在学习文学概论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注重作品的内涵和主题,开始思考作品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和观点。

我学会了如何去挖掘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如何去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作品的周密阅读和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从中受到启迪和启发。

此外,在课堂上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这对于我扩大了对于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理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了解到了不同文学流派和不同文学理论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去评析和解读作品,以及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批评和解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了解到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作品。

然而,这门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只能选取了一部分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这导致了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

同时,课程中的论文作业和期末考试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有时候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文学概论思考题

文学概论思考题

名词解释:一、原型: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

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二、延留:所谓延留,是闻讯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里延留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三、内聚焦,外聚焦,零度聚焦①内聚焦:叙述者只能在某个人的感知范围内进行叙述,只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通常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这种可表示为“叙述者=人物”②外聚焦:叙述者只介绍人物的表情,对话和外部动作,而不进入他们的内心。

叙述者所获得的信息必然少于人物,即"叙述者小于个人”。

③零度聚焦: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比作品中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能不加限制地讲述,叙述者可以介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把自己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议论纳入故事,也就是说叙述者所获得的信息超过文本中任何一个人物甚至所有人物总和,这种可以表示为“叙述者大于人物”。

四、叙述学:叙述学是指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理论,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其中,叙事视角与结构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五、象征:在诗歌语言中,象征往往表现为多个复杂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落作为诗人重要情感暗示的符号。

隐喻:诗中某意象代表或是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内在东西,即言外之意。

六、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示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七、召唤结构:是指文学的文本召唤读者在作者创造的第一文本预留下大量的等待着读者从阅读中发现的空白点,并加以填充,在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八、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①第一文本:作者创造中的文本;②第二文本:读者参与第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接受和理解(九)俄底浦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心理简答题:。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答案:
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概念源流1.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

这四个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5.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文学概论》课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理论过剩,而正在于对自身根本理论品性的迷失与误置。

本文试图揭示造成迷误的深层原因,并指出,《文学概论》课程应该还原其“概要”的性质,致力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建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性环节,从而恢复课程的活力。

[关键词] 文学概论理论品性期待视野实践性环节自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建立至今,《文学概论》一直被作为中文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今天的《文学概论》课却几乎成为学生最抗拒的课程,尽管研究者与讲授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文概”课的课堂活动气氛虽然改观不少,但课程教学本身所遭遇的困境却并无太大改变,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讲授的理论“晦涩”、“灰色”,“无用”。

回应学生的要求,一些高校做出改革,将《文学概论》课程调整为“文学作品鉴赏”、“文学批评写作”等课程,大有取消“理论”的趋向。

那么,是不是“理论”真的无关紧要了?文学专业教学还要不要“理论”?笔者认为,当前《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并非“理论过剩”,相反,正是对自身理论品性的遗忘和理论立场的缺失,导致了“文概”的沉没。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引进课程管理模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其教学形式三方面着手,重申“文概”课程的理论品性,探讨改变“文概”课程危机处境的可能。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中文专业必修课程,《文学概论》的定位是基础理论课,一方面,它是学习具体的时代、国别文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相对于后续的其他理论课程如《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它又是总起的基础理论。

所以,在多数院校,《文学概论》课都是在一年级开设,但这种设置同时也带出了来自学生方面的障碍。

有论者认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缺乏大量的作品阅读,前期知识储备不够,因而难以接受理论性太强的《文学概论》课。

的确,刚由应试阶段走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长久以来习惯了被动式地接纳知识,在独立思考、逻辑思辩方面几乎没有经过训练,但这正构成了理论学习的需要而不是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思考问题第一章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与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就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她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她分支的研究,但就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瞧: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她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就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就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与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与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就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与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瞧: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与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就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她的出发点与基础只能就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就是民主的、科学的与现代的。

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就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就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两大流动系统。

第二章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来源就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就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①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展现与外化出来。

文学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就是一种“人学”。

②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瞧成就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就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就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③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就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就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就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瞧成就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就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⑤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与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瞧,文学就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瞧,文学就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瞧,文学就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瞧,文学就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与符号的观念瞧,文学就是一种交往对话。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就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就是她们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就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结果,也就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

③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探讨,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答:①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

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与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②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

即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③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即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第三章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就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生活活动就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它就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就是人类得意发展、延续的基础。

人的生活活动就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虽然从根本上受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但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可以称之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的性质。

总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就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①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②从作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③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④从读者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一切其她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她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就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与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第四章1.文学有哪几种含义?答:文学的两种含义就是文化含义与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就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与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就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①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就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瞧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她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就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就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就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就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与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如果从目的、方式与态度三方面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从目的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就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从方式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与认识。

3.什么就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①话语蕴籍就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瞧,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从创作瞧,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从阅读与批评瞧,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与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总之,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与沟通)无一不就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就是指文学的属性与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