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论文主体框架:
一绪论:
1.1 作者赛格林介绍
1.2 《麦田守望者》简述
二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1:霍尔顿性格中消极部分
2.1.1霍尔顿的叛逆
2.1.2霍尔顿的玩世不恭
2.1.3霍尔顿的消极胆小怯懦
2.2:霍尔顿性格中积极部分
2.2.1霍尔顿的正直正义
2.2.2霍尔顿的善良
三导致霍尔顿的双重性格的原因
3.1:社会环境
3.2:教育环境
3.3:身边朋友导致
四:给现在的青少年的启示
五:结论
六:致谢词。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⒈研究背景和目的介绍《麦田守望者》一书的经典地位和影响,以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⒉文学作品概述简要介绍《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出版年份、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⒊研究方法阐述本次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批评理论等,并解释为何选择这些方法。
⒋理论框架介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等,并解释选择这些理论的理由。
⒌主题分析对《麦田守望者》中的主题进行分析,包括青春与成熟、社会批判、自由与逃避等等。
⒍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角色形象和思想,以及其他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作用。
⒎叙事结构分析分析《麦田守望者》的叙事结构,包括时间线、视角切换等等,探讨其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⒏文本语言分析着重分析《麦田守望者》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⒐文化背景分析分析《麦田守望者》创作的文化背景,如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变革和青少年心理的巨大压力等等。
⒑研究结果和讨论总结分析结果,讨论《麦田守望者》对现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个人观点。
1⒈结论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提出可能的研究拓展方向。
1⒉参考文献列出本次研究所引用的文献和资料。
附件:⒈《麦田守望者》原文节选⒉《麦田守望者》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⒊《麦田守望者》相关评论和批评文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著作权:指作家对其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益。
⒉版权:指著作权所有人对其作品的复制、发行、表演、展览等权利。
⒊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擅自使用、复制、传播等的行为。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解读的开题报告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解读的开题报告尊敬的导师,您好!我想选取《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
这是一本被广泛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本文旨在解读小说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背后的原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Salinger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Holden)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对成长的苦痛和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失落和不满。
小说以霍尔顿在一周内流浪纽约城的经历来展开,他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惊愕的事情。
小说以一个深度的、真实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困扰着每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如何摆脱自我中心,面对社会和人类的复杂性。
Salinger的小说在出版之初几乎被忽视,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
但是在1950年代,随着发行量的逐渐增加和口碑的不断传播,《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得越来越流行。
如今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并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在Salinger逝世之前,他一直未公开谈论过小说的原型和灵感来源。
这使得小说的读者和评论家们陷入极度的好奇和猜测中。
在本论文中,我将探讨小说背后的原型和灵感来源。
我将展示Salinger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创造出霍尔顿这个角色的,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这个角色来反映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采访的方式,以确保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我将翻阅Salinger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采访他的家人、朋友或对他有深入了解的人,以获得关于他以及小说创作的更多信息。
通过研究本文,读者将会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许多角色和场景的意义和来历,以及Salinger是如何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融入到小说中。
从而深入理解小说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度剖析和思考,以及小说所提出的那些跨越时间和文化界限的问题。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期待您的回复!此致敬礼。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叛逆心理浅析开题任务书
[9]常耀信. 2008. 美国文学简史(第三版)[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0]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刘丹.《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7):90-92.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制表
[3]Emory,Elliott,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4]Frangedis, Helen, Dealing with the Controversial Element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J] The English Journal,1988.
意义: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有相当多的相关期刊,学位论文和相关研究专著等,也研究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心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认为通过当时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背景等方面对主人公的叛逆心理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更有助于让读者解读作者所创作的霍尔顿这一反英雄形象,并且希望能有助于为青少年由叛逆走向成熟的转变提供些许心理指导。
[5]潘丽、张碧竹. 1996. 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25-31.
[6]施兆莉. 2006. 从隔离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J]. 《大学英语》
[7]汝红兵. 2000. 一个“现代病”患者的抗争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解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8):6-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孤独、迷茫的十七岁少年对社会和成人世界的不屑和反叛,同时也深刻地
探讨了人性、成长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其中,霍尔顿作为小说的主角和
象征,是整个小说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因此,对霍
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
意图,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提供帮助。
三、研究内容
1. 霍尔顿形象的文化意义及其象征意义
2. 霍尔顿形象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
3. 霍尔顿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态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霍尔顿形象与作者塞林格的生平与文化背景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化批评法,尝试从小说的文化角度,以霍
尔顿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文本内在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关联。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角度对霍尔顿形象进行文化阐释和深入分析,探讨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对于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本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贡献。
同时,本研究还将小说的文化背景与当代社会相联系,为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提高文学阅读的文化素养和阐释能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重要性随着中文读者对欧美文学作品的兴趣日益增长,翻译成为了桥梁,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读者联系在一起。
然而,翻译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需要翻译者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应变能力。
因此,研究汉译本的翻译策略对于提高中文读者对外国文学入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提升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翻译界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两个不同版本的汉译本在翻译策略方面的异同,从而提高我们对于汉译本把握原文的方式和方法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高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两个汉译本([美]约翰·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朱生豪译和 [美]约翰·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常伯仁译)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并对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各自成败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汉译本如何保留原文情感色彩和文化特色。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策略方面的运用和分析,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对于汉译本的翻译体系和思路有更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和理解,为翻译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和经验,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本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借助对两个版本汉译本的原文对照、语言表述、情感传达、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梳理出两个版本在翻译策略上的异同和其背后的原因。
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内容选取及介绍2.1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著介绍2.2 两个汉译本介绍2.3 内容选取第三部分:翻译策略异同的分析3.1 对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总体比较3.2 对照原文谈两个版本的语言表述之异3.3 对原文情感传达的翻译比较3.4 对两个版本文化表达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翻译策略差异的价值意义4.1 解析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各自实现的价值4.2 从比较中的得到的翻译思路和翻译方法经验4.3 针对性的加强翻译策略重要性的启示第五部分:结论和启示4.1 问题对策的研究结论4.2 研究结果的启示4.3 后续研究的展望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分析出两个汉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归纳出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优缺点以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时可以总结出在翻译策略方面的运用和分析方法,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开题报告J.D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极度孤独.国内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很多,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阐释、叙事与语言特色、异化与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而对作品的孤独主题关注较少.一、国外研究概况在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刚刚问世,便出现许多相关评论研究文章,甚至在作品于1951年7月16日正式出版前,读者评论文章便见诸报端.但是最早的评论文章数量多,质量差.这些评论武断臆测,随心所欲,风靡一时.直到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评论文章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后才慢慢平息下来.到20世纪60年代,塞林格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确立,他被认为是“一位天才和有趣的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成了大家一致认定的经典作品.有大量的评论文章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塞林格及其其它的中短篇小说,竟有“塞林格工业”的说法.1963年,评论家沃伦?弗兰契甚至夸张地说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章已超过任何当代美国小说.国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2 0 世纪5 0 年代, 评论家主要关注作品的主题.ArthurHeiserman和James ler是最早的研究者,他们将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在流浪中获得成长.Charles Kaplan 将霍尔顿与哈克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逃离现代文明去寻找自由.他着重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原罪,不信教,拒绝伪善,需要获得新生.Edgar Branch则肯定了哈克与霍尔顿的文化联系,认为霍尔顿是对哈克精神的继承.Aldridge着重探讨了哈克与霍尔顿的不同,认为霍尔顿并未像哈克一样去践行他所渴望的价值观.语言分析方面,Costello研究了霍尔顿的语言,认为霍尔顿语言的塑造是艺术的进步.霍尔顿的形象方面,Hassan认为霍尔顿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是个局外人.Tom D论文范文is第一次阐述了东方哲学对作品的影响,指出“守望者”其实是东方慈悲的菩萨的化身,到凡间帮助别人免受轮回之苦.John M.Howell认为霍尔顿像佛教中的菩萨,是一个无私的拯救者,最后菲比乘坐的旋转木马象征了生死之轮.60年代后期,评论家开始用心理学分析霍尔顿.D论文范文idJ.Burrows分析了霍尔顿的焦虑、死亡情结.他认为霍尔顿送给妹妹菲比的唱片变成了碎片,这些碎片代表了霍尔顿脆弱的意识与破碎的人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为作品及人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70年代则侧重以各种理论为基础进行批评研究.JamesBryan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霍尔顿对性与死亡的态度.马克思批评学派则采用政治立场来解析作品.1976年,Carol和Richard Ohmann调查分析了过去20多年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批评研究,认为其主题不是要与社会达成和谐统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对资产阶级生活的强烈批判.Gerald Rosen则用佛教的理念来诠释作品.他认为霍尔顿的故事是按照佛陀的生活轨迹进行架构的.霍尔顿同佛陀一样思考了年老、疾病、死亡等,只是霍尔顿最后没有达到佛陀的圆满境界.80年代以来,研究理论、研究方向更加多样.EdwinH论文范文il 和 Miller认为霍尔顿弟弟艾里的死亡塑造了霍尔顿的世界观.霍尔顿不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反映出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R.J.Huber采用的是奥地利精神学家Alfred Adler的理论,认为霍尔顿有严重的自卑倾向.霍尔顿讽刺别人是对其自卑心理的补偿.他认为霍尔顿想成为“守望者”的愿望表明霍尔顿患有神经强迫症,想把自己变成权威人物,将自己凌驾于人类之上.Nadel认为霍尔顿的语言反映出冷战时期普遍流行的压力与矛盾.霍尔顿的挣扎反映了麦卡锡时代清纯与罪恶,忠诚与背叛的斗争.JamesM.Mellard用拉康的理论进行批评研究,他指出霍尔顿要经历疏离、挫折、绝望,然后才能找到新的身份,一个新的自我.Mc Sweeney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关键是*称的使用.他还将其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经典的美国小说.Whitfied则着重从社会不同阶层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考察.直至今天,塞林格及其作品仍然是评论的热点,历久不衰.二、国内研究概况在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在20世纪60年代由施咸荣译为中文,内部流通,作为批判研究材料使用.施先生的中文译本在1983年由漓江出版社公开发行.30多年来,《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国的研究蓬勃发展、不断深入.在国内,比较常见的研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阐释霍尔顿的形象,研究霍尔顿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如罗世平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认为霍尔顿是社会的局外人,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孤独者.王万兵、陈辉的《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则将霍尔顿定位为社会的反抗与叛逆者.研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能给我国的青少年的教育与发展带来启示.张碧竹、潘丽的《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结合美国二战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研究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历程.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研究了霍尔顿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矛盾所采取的逃逸与反叛方式,指出引导青少年发展应该注意的方面.研究作品的叙事、象征、语言特色,并且将叙事技巧、象征手法及语言特色与作品的主题相结合,研究作家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主题意识.如张桂霞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通过对霍尔顿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研究,指出青少年所遇到的迷茫、彷徨是成长的必然.水彩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分析了作品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来烘托作品的主题.徐普良在《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与叙事艺术》中研究了作品中限制性叙述视角的使用,指出限制性叙述视角打破了全知视角的话语垄断,解构了主流意识形态,并指出作品中“低俗”语言的使用打破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界限,体现作品的反异化、反主流文化的主题.研究作品所体现的社会危机与异化主题,如任伟利的《论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异化”的再现》,孔秋梅的《忧患意识:探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方军、蔡红梅的《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张欲晓的《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等探讨了作品中的异化主题及人在现代异化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在研究异化主题的同时,有的研究者也指出了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对真、善、美,对爱的追寻与渴望.孔秋梅的《以爱换爱》研究了主人公霍尔顿心态的转变,由追寻爱到付出爱,并逐渐实现了自我的觉醒.王长才的《爱与真的艰难探寻》研究了霍尔顿对真的艰难寻索,对爱的苦苦探求,并指出主人公对真与爱的追寻都带有悲剧色彩.此外,联系到作者塞林格的犹太人身份,有的研究者探讨作者身份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间的关系.王立宏的《塞林格犹太及半犹太特征在其小说中的折射》研究了塞林格的身份及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将尴尬的生存身份反映在了其作品中.朱新颜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犹太性》认为作品反映出了流浪、拯救、边缘等犹太文学母题.此外研究方法也突破单一的社会历史研究,研究理论、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学者们利用现代文学理论,分析作品,扩展了研究视野.用精神心理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罗世平的《精神病症情结*》;新历史主义评论作品,如刘萍的《反叛的悖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从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视角切入,有张群的《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如唐姿的《话语权利的规范与主体行为的叛逆——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镜像期幻灭》;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阐释了塞林格的文化立场,如袁小明的《文化场域中的“占位”与“雅趣”生产研究——以塞林格及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等.由此可以看出,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理论不同,方法多样,成果丰硕.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阐释、叙事与语言特色、异化与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而对作品的孤独主题关注较少.对作品的研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很多研究者以中文译本为研究基础,没有读过原著,又对美国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理解不全面.二是许多研究者主观臆测,超越文本,断章取义,以推测而不是以文本为基础,缺乏整体的判断.三是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流于表面,不深入,不持续,多为单篇论文,依靠经验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在研究塞林格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要对美国20世纪40、50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有全面的把握,避免文化误读;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文本细读,不能超越文本,主观臆测;并且要用多元现代的文化理论,对作品进行深入、持续、多角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把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孤独主题,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三、以往研究的不足塞林格的作品以短、中篇居多,大多数主要写美国中产阶级出身的青少年,反映他们的痛苦和孤独.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他的作品一般使用*称和内心独白来叙述,语言诙谐风趣,伤感中透露出幽默,讥讽中流露出同情.其中许多作品表现出禅宗和东方哲学对他的影响.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美国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的校园都掀起了模仿霍尔顿的风潮——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语言动作,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的鸭舌帽.甚至在60年代初,一跟美国学生谈到美国文学,学者们马上就会谈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始终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孤独.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通过其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受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身份、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孤独主题是塞林格整个创作的重心.《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作品的孤独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霍尔顿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引导者的缺位、感情的孤独无着与慰藉者的缺位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为烘托作品的孤独主题,作者采用了限制性视角、反复循环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纵横象征系统等复杂、高超的艺术手法.塞林格并不仅仅将孤独这一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暴露出来,他也在思考造成孤独的根源及摆脱孤独的途径.《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出在单维度物质文明发展的异化社会中,整体对个体的消解、人对自我本质的违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是造成孤独的根源,爱的给予则是摆脱孤独的途径.塞林格尤其擅长通过青少年的视角观察社会,揭示他们痛彻心髓的孤独.其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体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及当时的社会异化对心灵的戕害,同时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距今已有60余年,其影响历久不衰.小说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也日渐巩固,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四、结语鉴于对作品的孤独主题研究关注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品的孤独主题,能够拓展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品中孤独主题的呈现方式、强化孤独主题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塞林格对孤独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的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主流文化与亚主流文化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青少年的孤独痛楚,并进一步思索人的精神困境、人的本质与人生的价值意义.我国现在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状况存在相似之处,全面了解孤独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对我国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麦田的守望者开题报告
ⅠAbstractHolden Caulfield is the young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ith Salinger‟s celebrated works which was praised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arena.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US youth‟s statue at that time to some extent. His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cynicism and kind-heartedness deeply shocked generations of American readers.Holden is a man of marked individuality. The key point what this paper analyzes is his personal characters. Holden lives in the society with contradictions. The word “phony” appear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nearly 50 times,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by the protagonist Holden. In fact, whether inside or outside schools or the adult world he lives in, Holden,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lives in a phony world. Holden is an adolescent full of love and eager for love, but turns out to become contradictory, depressed, frustrated, lonesome, and so despaired as to think of committing suicide. This kind of psychological distor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hony world he lives in.Through a in-depth study o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this paper helps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lassical figure of Holden, the reality of American society after World War Ⅱand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is work.关键词:The Catcher in the Rye phony world characteristic摘要霍尔顿是塞林格扬名美国文坛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主人公,他可以称得上是代表当时美国青年的铸像。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原名为《The Catcher in the Rye》。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度过的三天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矛盾。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刻画真实的青少年心理而备受好评,并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文档将对《麦田守望者》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部经典作品的内涵。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麦田守望者》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方面,揭示出该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同时,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心理描写的分析,思考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研究内容3.1 结构和情节分析《麦田守望者》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可以揭示出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故事的内在逻辑关系。
同时,结合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可以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进行深入剖析。
3.2 人物塑造与形象解读本文将对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塑造分析,并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形象解读,探讨他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3 主题与意义探讨《麦田守望者》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涉及到许多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对小说中涉及到的主题进行探讨,如成长与成熟、孤独与脆弱、社会责任等。
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批判性阅读方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揭示出其中的各种细节和潜在意义。
同时,结合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小说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此外,本文还将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一、引言《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
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他在纽约的一系列经历和内心的挣扎。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该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以期深入理解该作品并提供文学研究的参考。
二、主要主题1、青少年的迷茫与反叛通过霍尔登·考尔菲尔德的形象塑造,小说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迷茫、无助和反叛心理。
2、社会虚伪与人性真实《麦田守望者》通过揭示社会虚伪的一面,反映了人性的真实和对于真实的追求。
3、成长与自我认同小说通过霍尔顿的经历,探讨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对个体身份的探寻。
三、人物塑造1、霍尔登·考尔菲尔德霍尔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内心世界、思想和经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
2、菲尼·卡尼基菲尼是霍尔登的好友,他的活泼、乐观和无忧无虑的性格为霍尔登提供了情感依托。
3、杰恩·加洛比杰恩是霍尔登喜欢的女孩,她的出现使得霍尔登对人际关系和性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思考。
四、情节发展1、学校的冲突与退学小说一开始,霍尔登就因为对学校虚伪和不公的看法而表现出自我保护的行为,并最终被遣返。
2、纽约的冒险与反思霍尔登在纽约度过了几天,他的冒险旅程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人生的意义。
3、回归与救赎最后,霍尔登回到原本的家庭,他经历了一系列情感的起伏和成熟,从而找到了内心的救赎与平衡。
五、语言运用1、叙事风格小说采用了以一人称叙事,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霍尔登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2、口语化的语言塞林格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使得小说更加生动贴近现实,并营造出年轻人的氛围。
3、重复的修辞手法小说中频繁地使用了重复,通过不断回顾和强调某些词句,突出了主题和思想。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相关研究资料和相关文献,请参见附件。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附件2: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麦田守望者》中的中国情结Chinese Complex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专业:英语指导教师:曾玲琴学院:师范学院学号:2007020302216班级: 07级英语(2)班姓名:张祎一、课题任务与目的根据论文题目《麦田守望者》中的中国情结,需要对《麦田守望者》这本小说中体现对中国的描述进行分析。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历来是有争议的文学作品,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当时“最好的”作品,也有的批评家对它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很“无聊”。
然而,《麦田的守望者》的魅力远不止此,作品中对中国的描述,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探讨值得深入的分析。
本书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
作者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论文侧重于对小说中出现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
二、调研资料情况《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捷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linger)在1951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一经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
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1.国内学者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有:(1)赖庆沅在《青年文学家》2010年3期中说到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看不出他哪里受到了禅的影响.只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霍尔顿跟一个自己欣赏的校友在酒吧见面,对方谈到在跟一个中国来的艺术家同居,并沉迷于东方哲学.但用这个来作为小说中禅的渗透似乎又有点牵强.只有读读塞林格的《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才能领略到禅在小说深处的体现.(2)孟湘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说到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3)房定坚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写过一篇文章提到麦田守望者一书探析了中国宗教文化禅和道教对塞林格的影响,阐示了其作品中塞林格对禅的理解和表达道教思想.2. 国外学者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有:(1)Sarah Graham.于2007年发表的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对《麦田守望者》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描述,在二战后的最初影响的时刻时,逼真技术和现代主义的主题,通过透镜聚焦后的心理,而不是社会现实,在美国科学院综合周围结构,符号分析的新批评和图案。
开题报告麦田里的守望者
Woodard, Charles R. “The Archetype of the Fall.”College EnglishJan. 1967: 576-580.
罗世平.精神病症情结透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96年第3期.第27—32页.
潘翠琼、肖依虎.守望精神净土、追寻精神家园.荆州师范学院学报[J]. 2001年第4期.第37—39页.
严志军.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化代码的解域与归域.外国文学研究[J].1999年第2期.第23—26页.
赵恩鹏飞.成长叛逆与精神守望.海外英语[J].2010年第1期.第134—135页.
2012.4.26~2012.5.7依据老师指导,根据文献及相关资料信息,交论文第二稿。
2012.5.8~2012.5.21依据老师指导,反复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第三稿。
2012.5.21~2012.5.24论文定稿,并接受指导老师的最终检查工作。
2012.5.25~2012.5.29反复阅读研究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以及完成论文所需的其他后续工作。
要解决的问题
1.主人公霍尔顿的孤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致霍尔顿孤独性因素有哪些;
3.主人公的孤独性如何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研究思路
首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三方面来考察主人公孤独性的表现。
其次,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自身性格特点及价值观念的冲突探究霍尔顿孤独性形成的原因。
麦田里的守望者 毕业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在文学作品中,有些角色会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成为经典的代表。
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小说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讲述了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位经典角色。
首先,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角色。
他对社会的做作和虚伪感到厌倦,因此选择了离开学校,独自一人在纽约度过几天。
他对人际关系的态度非常矛盾,既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又害怕与人交流。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霍尔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引发读者对他内心世界的好奇。
其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角色。
尽管他对社会抱有怀疑和反感的态度,但他对弱者和受伤者却充满同情心。
他对自己的妹妹非常关心,对她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
他也对自己的朋友斯特拉德莱特表达了同情,因为他看到了斯特拉德莱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这种同情心使霍尔顿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角色,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此外,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追求真实的角色。
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做作感到不满,渴望找到真实的东西。
他对纽约市的旅行可以被视为他寻找真实的旅程。
他在那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但他觉得他们都是假的。
他认为只有孩子才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没有被社会的假面具所束缚。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霍尔顿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使读者对他产生了共鸣。
然而,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他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缺乏自我反省,经常责怪别人,而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
他对自己的家庭和学校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却没有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不成熟和逃避责任的态度使他显得幼稚和自私,让读者对他的喜爱产生了一些疑问。
总的来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
他的个性、同情心和对真实的追求使他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经典代表。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在我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深深被这本小说所吸引。
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小说,出版于1951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一周内的经历。
他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为在学校中表现不佳而被开除,他离开学校后独自在纽约城度过了几天。
他的故事引起了我对成长、孤独和社会的思考。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冷漠感到厌恶。
他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他看不惯虚伪的人们,对他们的假装和伪装感到愤怒。
他对社会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到失望。
他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和真实,但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小说中,霍尔顿对孩子们的保护和关爱体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他在麦田里扮演着守望者的角色,试图阻止孩子们掉入社会的深渊。
他害怕孩子们失去纯真和天真,变得像成年人一样虚伪和冷漠。
他试图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社会的毒害。
这个角色使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我年少时,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思考和疑问。
我对社会的虚伪和冷漠感到不满,我试图保持自己的真实和纯真。
我也曾试图保护身边的人,让他们不受社会的伤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保护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我们只能尽力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但无法改变整个社会。
除了对社会的思考外,霍尔顿的孤独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试图与人建立联系,但往往感到与他人的隔阂。
他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和无助使他感到孤独和沮丧。
这种孤独感在我读完小说后也让我深思。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但它也是一个让人痛苦的状态。
我们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但有时我们无法找到共鸣。
我们可能会感到与他人的隔阂,无法真正理解和被理解。
这种孤独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应对它。
通过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现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孤独感和对社会的反叛情绪。
本论文将对小说中的主题、故事情节和角色进行分析,进一步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观点。
主题分析1. 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他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感到困惑和迷茫。
霍尔顿经历了多次学校转学、家庭教育的压力,并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家庭成员的离世。
这些经历使他渐渐疏离了现实社会,形成了一种孤独和叛逆的状态。
2. 渴望纯真和美好的欲望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世俗价值观感到厌倦,他渴望捕捉和保护那些纯真和美好的瞬间。
他在麦田里设想自己是守护者,捕捉那些像儿童一样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免受成人世界的污染和伤害。
3. 社会对青少年的冷漠与误解小说中描述了霍尔顿与社会中的各类人物的交往,包括老师、同学、外卖员等。
然而,霍尔顿与这些人的交流都充满了冷漠和误解。
社会对青少年的矛盾心理和特殊需求缺乏理解,霍尔顿的反叛行为也引发了社会的谴责和批评。
故事情节分析1. 学校中的挫折和逃离霍尔顿的学业不顺利,多次被学校开除。
面对学校环境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他选择逃离学校,独自一人躲避在纽约城内。
2. 与妹妹菲茨罗的关系霍尔顿与妹妹菲茨罗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他保护着妹妹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对她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
而菲茨罗也是唯一能够与霍尔顿建立有效沟通的亲人。
3. 在纽约的冒险经历霍尔顿在纽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如同性恋者卡尔法特、咖啡馆招待员苏菲等。
这些人物借由霍尔顿与他们的互动,揭示了社会的假面具和矛盾。
4. 回归与成长最后,霍尔顿决定回到家中,并在回归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成长。
他意识到无法一直守护所有的孩子,但他仍然希望保护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角色分析1.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霍尔顿是本书的主角,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问题的关切。
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情感变化的开题报告
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情感变化的开题报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少年霍尔顿在一次学校事件后决定离开学校和家庭,四处漫游的故事。
该小说被称为“反叛青年”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和挣扎。
评价理论是评价心理学的分支,通过对个体评价现象的研究,了解评价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个体感知、情感、认知等多种因素对评价产生影响的方式。
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霍尔顿的情感变化,并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进行分析。
下文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情感变化。
首先,霍尔顿一开始对他所处的世界充满了不满和反感。
他认为世界充满了虚伪、欺骗和无聊。
这种不满的情感可以解释为霍尔顿对于社会以及学校文化的不满。
根据评价理论,评价产生的基础是情感,而情感源于个体对事物特点所产生的感受。
而霍尔顿所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对社会和学校的感受,这些评价体验和感受使他感到不满和愤怒。
其次,随着他在漫游中接受了更多的人类性存在,他的情感逐渐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关心起别人的情感和以前未曾意识到的人类性存在。
这种转变可以被解释为将情感投向他人并为他人带来乐趣的情感。
评价理论指出,情感不只是个体自身情感状态的感知,还包括他人行动的情感表达。
霍尔顿之前的不满情感支配了他的情感状态,但是他在与其他人互动中,发现自己可以让别人快乐,从而提高了他对世界的评价。
最后,在小说中,霍尔顿最终体会到了成长的过程。
他开始明白,所有人类都有悲伤和孤独的一面,他也开始接受他自己的人类性存在。
这种过程可以被解释为自我评价的情感变化。
评价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评价过程与评价的信息接收有密切关系。
在霍尔顿的情感变化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人性存在,而这一发现更使他对自己的评价产生了巨大变化。
综上所述,评价理论视角下可以更好地分析霍尔顿的情感变化。
通过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转变,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开题报告
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开题报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他的开题报告中涉及到了许多青年心理学的方面。
他就年轻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问题谈到了一些观点,以下是对他报告中涉及的一些青年心理学内容的分析:1. 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霍尔顿提到了年轻人常常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这与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有关,他们通常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方面经历很多困难。
同时,青少年也常常感到外界的期望和压力,这使得他们感到不安全。
霍尔顿也提到了他自己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表明他自己也面临着身份认同问题和压力。
2. 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霍尔顿谈到了他的父母对他的影响。
他认为父母的离异和不和谐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青少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
3. 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霍尔顿表示他在探索自己的身份方面经历了很多困难。
他也指出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变,以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
对自己的肯定和接纳是建立自身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情感问题和社交回避霍尔顿提到了他的社交回避问题。
青少年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和情感问题,这常常导致困扰和痛苦。
这表明了个人情感健康和社交关系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总之,霍尔顿的开题报告强调了青年人成长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也启示我们了解青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了解在青年时期需要不同的支持和指导。
高雅与通俗的消弭——文化场域理论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题报告
高雅与通俗的消弭——文化场域理论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备受瞩目。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描写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几天时光中的经历和反思,探讨了同龄人的成长问题、社会压力和道德归属感等主题。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探讨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讨论。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场域理论的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化场域的构建及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消弭。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文献,掌握文化场域理论,并加深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和情节的理解。
2.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小说具体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逐一分析,探讨霍尔顿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态度。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作者、读者的调查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对小说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小说中文化场域的构建及文化间的交互作用。
四、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文化场域理论:介绍文化场域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机制。
2. 小说主题和情节的分析:通过小说中霍尔顿的视角,探讨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消弭和文化场域的构建。
3. 作者、读者对文化场域的影响:探究作者对小说中文化场域的构造及读者对小说理解的影响。
4. 文化产业对小说的影响:通过对文化产业对小说的运营、推广和受众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文化场域的多重维度及文化间的交互作用。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分析,可以发现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充满着交叉和交汇。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为解决文化场域的消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开题报告
*** 学1^院
2013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
石家庄学院
2013年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强华芬学号20110306021 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专业_英语
【教研室意见】
石家注样陀
S/iyinz/lua/ig Um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悲剧命运
的成因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
2011级专接本1班 强华芬 20110306021
刘素文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负责人:
年 月
日
题 目: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品价值、
意义的探索如: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
2、关于作品主题的思考:有张欲晓的《悬崖边
上的人生困惑》3、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分析:如陈辉、王万兵的《美国50年代的 学生叛逆形象》4、语言特色分析:有方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的反叛》(《外国文学 评论》)等。
5、象征、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研究:童庆炳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学。
20 13
年3月1
石家庄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姓名强华芬学号20110306021 院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成
待完成的任务
一
/ -
立
介
O
处
捺
L
就
衔
等
论
改
的
置
成
修
落
设
完
进
、
帅
按
稿
畅
、
,
冈
流
号
误
对
的
字
错
,
、
H
体
的
澜
语
字
现
3#
、
、
出
怖
法
弍
该
师
句
格
不
^
式
的
免
导
句
献
婕
指
、
文
fc
据
号
吩
心
根
潛
参
,
点
、
正
标
舍
修
匕
匕
厶
冃
务
任
成
完
期
按
否
匕
匕
厶
冃
解决办法存
在
问
题
和
充
三
:
存
\\t
-
O
数
彤
出
mMi
*,"
册
‘
畦
TH 2
、
&
惨
述
题
基
式
<
悲
\
®
l
■
问
酗
別
一
顿
伙
呦
注
的
乙
尔
力
心
M
献
各
霍
,
人
体
文
财
成
Effi
个
小
考
初
咙
曲
于
应
参
一
!
K/
无
节
节
薄
也
馳
加
二
册
现
以
第
应
第
m
的
,
的。
W
骯
乙
中
密
中
分
%
注
反
章
严
章
部
喑
弓
,
咖
一
一
仙
汕
肿
>>
第
皿
第
皿
纤
文
W
血
2
小
3 4
切
1
,
分
旳
分
部
文
指导教师意见
及
以
?
况
情
等
指
动
签
、
律
纪
态
的
生
学
?
量
质
成
完
院
系
检
查
组
意
见
Shyiazhuaiig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悲剧命运 的成因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 2011级专接本1班 强华芬 20110306021 刘素文
副教授
20 5月1日
年
13 6 题 目: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A Dissertation for the B.A. Degree
The Causes of the Hero' Tragic Destiny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Qiang Huafen
Supervisor: Assoc・Professor. Liu Suwen
Research Direction: Holden's Tragic Life
Specialty: English Language
Class: 201101
Register Number: 20110306021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May 16, 2013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
若有上述情况,本人愿意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3年5月16日
Acknowledgements
I wish to express my profound indebtedness to Assoc ・Professor Liu Suwen, my supervisor,for her warm-hearted encouragement and invaluable advice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she has given me indispensable help in many ways, from the language polishing to the argument expounding, and from the first outline of the thesis to its final completion ・Without her insightful comments, patient guidance and meticulous scholarship,my thesis would not have appeared in the present form.
My heartfelt thanks also go to all my teacher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a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for their informative and inspiring coursesand lectures, from which I have obtained a lot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e idea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completion of my work.
And finally, I would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my classmate Xu Jia, who generously lend me her hands during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i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