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语文阅读短文解析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成功⽆捷径,想着点⼦去找捷径的朋友,注定不会有收获。
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步⼀个脚印,懂得坚持的朋友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智能机器⼈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艺术活动更多是⼀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彩,⼈类艺术创造最⼤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智能的⽂艺创作开始加⼊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成,这种重组⽅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智能⽬前没有可能创造与⼈类智⼒相当或者超过⼈类智⼒的作品,因为极具个⼈⾊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法复制的。
⼈类对⼈⼯智能⽂艺创作能⼒的抗拒和排斥,⼀⽅⾯基于主观情感上的“⼀时难以接受”,因为在⼈⼯智能时代,⽂学艺术可能会是⼈⼯智能机器⼈留给⼈类的最后⼀⽚施展才华的乐园;另⼀⽅⾯,⼈⼯智能在⽂艺⽅⾯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类的⽂艺创作⽔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看,颇具“艺术⾊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家具”这⼏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即便是输⼊“城市”这个关键词,⼩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过于抽象。
⼈⼯智能对于⼈类⽣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向等⼀系列问题。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2023年山西太原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卷书,行万里路”并提,但作者却说“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 步走去不可”;明明是难得的旅行优于通常的走路,但作者偏说旅行时“人们心 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其实不少“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 绝不能强求”。
(每点 3 分,观点 1 分,分析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非秦国的天然盟友。两国是在秦国的强大实力进攻之下屈从跟随围 攻楚国的) 13.(8 分)
(1)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 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料”“轻”“骤”各 1 分,大意 1 分)
(2)像这样用一个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想要图谋控制天下,统一诸 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诈伪”“经营”“混一”各 1 分,大意 1 分) 14.(3 分)
(结合作品,“文体学”和“题材学”各 2 分) 5. (4 分)
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 ②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照视域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每点 2 分) 6.D(“也流露出悲观情绪”错误,应该是为了反衬作者对人生的热爱) 7.A(应该是“第一段用繁笔渲染”“第三段用简笔勾勒”) 8.(6 分) ①脚下的路途。奔走在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发现、欣赏身边转瞬即逝 的美景。②心灵的路途。在途中静观万物,用心体察,培养易感心境,永葆心灵 的悠然、恬静与自由。③人生的路途。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路途,苦辛而有趣, 值得我们观照和鉴赏。享受今天,热情生活,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每点 2 分) 9. (6 分) ①选材灵活。文章材料丰富,小处落笔。沿途店里的伙计们、路上的行人、 秋雨中的田野等等都可入文。 ②观点新颖。作者独具慧眼,找到了新的“观照点”。例如,古人把“读万
太原市 2023 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
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
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高三一模语文阅读短文解析
高三一模语文阅读短文解析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黑白苏州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
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以对比的手法开篇,为下文铺陈苏州的“黑白”张本。
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开篇。
古老、风雅两词为重点,第一段的内容始终围绕这两词展开。
可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然而”两字,同时第一段亦可成为命题点--第一段的作用。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
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
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第二段提到了作者将苏州定位为“黑白”的第一个理由--城市色彩。
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到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
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
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第三段可以看做过渡段,价值极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三组词句“城市历史”、“人文精粹”、“建筑和招牌”,这三组词句是本文的整体结构,是作者的写作思维概括。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
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
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
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一、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6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It had been snowing all day, but Tom didn't mind. He and his father had built a snowman in the garden, with a stovepipe (烟囱) hat and carrot nose. In the afternoon, as the snow turned into a terrible storm, the snowman looked less pleased. By evening, Tom was getting worried. His father came into the room as Tom wa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What are you looking at?" asked his father."I don't want him to be out there all night," Tom said. "He'll be freezing."His father put his arm around Tom’s shoulder. "You did a great job," he said, "but we'll make him more comfortable."Tom watched while his father put on his boots and walked towards the door. "Where are you going?" asked Tom."I'm going to spend some time with our friend in the garden.""Can I come?" asked Tom eagerly."Gladly," his father answered.Tom got his coat and gloves. Snow was hitting their faces in swarms (蜂群) as they worked on the snowman. They brushed the snowflakes from the snowman's face, patted down his body, and even made snow benches on each side of him.When they'd made him as comfortable as possible, Tom and his father went back into the house.The next morning, they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The snow had stopped falling and everything in the garden was covered in a white blanket. Tom and his father went outside. The snowman looked more alive, more human than he could remember. They froze when they saw why: His boots were filled with snow. The whole street had a white blanket of footprints leading to their house. Instead of moving, the snowman had been taken care of.1. Why was Tom worried about the snowman?A. Because he didn't think it looked good.B. Because the snowman had been covered in snow all day.C. Because the snowman had been hit by a terrible storm.D. Because he was afraid the snowman would freeze.2. Tom and his father worked on the snowman again the next morning because ________.A. they wanted to make him more comfortableB. they needed to melt down the snowmanC. Tom had seen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snowmanD. Tom's father wanted to see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snowman3. How did Tom feel abo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snowman?A. He was surprised.B. He was excited.C. He was scared.D. He was annoyed.【答案】1. D 2. A 3. A【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韵律。
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之外,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
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
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
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不是一种顺畅的接引,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
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
换句话说,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
这种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涵摄,即内在的一体性,如盐在水,难分彼此。
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
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
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肥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
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
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
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
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
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
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
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
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
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
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
2023年广东高三一模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
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
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
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
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
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
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
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
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而这些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
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
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特色,将之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
以中国诗和西方诗为例,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诗的精华便已剥夺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定为爱情诗。
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殊不知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就不同,恋爱在古代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许多西方诗人虽亦以交谊著,但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多种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被称为“辛普森悖论”的统计学问题:同样的数字可以传达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相。
2000年到2012年,调整通胀因素后的美国工资中位数上升了0.9%。
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同一时期,高中辍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9%,高中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4.7%,大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6%,至少拥有一个学位的群体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1.2%。
简单地说,美国每个经济群体的工资都下降了,但总体平均数却出现了上升。
这就是它被称为“悖论”的原因。
辛普森悖论的关键是识别群体和子群体的差异。
你是否认为这些子群体(高中辍学生、大学生等)在不同时期是固定的?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美国工人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提高了。
换句话说,同2000年相比,工资最高的子群体相对于工资最低的子群体变大了。
所以,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出现了下降,但是他们人数的增长拉高了整体工资。
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辛普森悖论,而且缺乏统计学培训,不知道两个如此矛盾的真相能够同时成立。
因此,他们会相信他们听到的版本。
如果他们同时听到两个版本,他们可能会完全失去对于统计量的信心。
在国家经济健康的理解上,没有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加被人密切关注的指标了。
在大众看来,如果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我们认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会上升。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我们会宣布经济衰退,并且削减重要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2015年,爱尔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
对于这个欧元区小国来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7.6%,中国是6.9%。
2021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
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
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
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
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
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
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
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
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
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
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
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
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重庆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沉浸在与传统戏曲并排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喜悦中,话剧吸吮着来自西方的审美追求,试图保持自己“舶来品”的独立性,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
正如田汉所说:“每一个在中国土壤上生了根的剧种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悠久的历史根源,分享优秀民族传统所给予的巨大财富。
”新文化运动使在中国新兴的话剧终于告别了粗糙和模仿痕迹明显的萌芽期。
《新村正》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了。
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
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
王瑶认为:“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
”这时候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神韵,他们创作的故事、舞台的意象与意境设计和演员塑造的性格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诗一般的美学特征,中华传统血脉在此汩汩地流动了起来。
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艺术进入中国,是先服下“本土化”汤剂,才踏上“全球化”列车的。
就连特殊时期下讲出“把中国古籍丢到茅厕”之类偏激话语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苏晓《话剧:舶来品“本土化”的产品》)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此处应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提供具体文章内容)问题:(1)文章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2)文章中提到的“老屋”象征着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作者通过描述故乡的自然景观、儿时的游戏、家乡的风俗习惯等细节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例如,文章中提到了故乡的河流、田野、老槐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儿时捉迷藏、放风筝等游戏,这些都唤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2)“老屋”在文章中象征着作者的根和记忆。
老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承载着作者的童年记忆和家族的历史。
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块砖瓦都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因此,老屋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
二、古文翻译原文:(此处应为一段古文,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提供具体古文内容)翻译:(此处应为古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具体内容应根据原文而定)答案:(此处应为古文翻译的答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原文而定)三、作文题目: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此处应为一篇完整的作文,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提供具体作文内容)答案:(此处应为作文的评分标准或评语,具体内容应根据作文内容而定)结束语:本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古文翻译技巧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通过模拟考试,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祝愿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模语文阅读短文解析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黑白苏州
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
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以对比的手法开篇,为下文铺陈苏州的“黑白”张本。
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作文的开篇。
古老、风雅两词为重点,第一段的内容始终围绕这两词展开。
可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然而”两字,同时第一段亦可成为命题点--第一段的作用。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
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
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第二段提到了作者将苏州定位为“黑白”的第一个理由--城市色彩。
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到
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
不管岁月如何
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
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第三段可以看做过渡段,价值极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三组词句“城市历史”、“人文精粹”、“建筑和招牌”,这三组词句是本文的整体结构,是作者的写作思维概括。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
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
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
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
历史中苏州柔美的本初。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
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
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
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
后人赞曰: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
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
大明亡灭,
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
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历史中苏州刚烈的骨里。
四五两段从“城市历史”的角度解读了苏州的“黑白”,即柔美的外在印象和刚烈的骨里的融合。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以上内容同样为过渡,我们还可以找到三组词句:“视觉色彩”、“城市古老”、“文化内蕴”。
配合第三段内容,我们可以明确下文内容,即对“文化内蕴(抑或‘人文精粹’)”的诠释。
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
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对第六段后半部分的总结概括,而不是对全文的总结。
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点题收束!
结构梳理:
建筑和招牌--“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视觉色彩
城市历史--“印象柔美”、“骨子刚烈”(人的精神)--城市古老人文精粹--“柔美与刚烈”“有机融合”--文化内蕴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考察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把握,通过第二段“然而”两字,可以快速确定并非“总领全文”
B.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写苏州拱桥的石块、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写绣房和剑池,目的是说明苏州文化真正的特点是刚硬。
极为简单,不多解释。
关注原文即可。
应为“柔美与刚烈有机融合”
D.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不变的“苏州本色”。
E.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
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答案:AC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1)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
⑤段的内容,概括这“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
(3分)
题型定位:概括信息,难度:低。
审题重点:“怎样”二字,表明命题目的,要求答出具体的内容。
“品格”规定了答题范围。
答题思路:通过……行为,表现出……品格。
文中关键词--“可怜国破忠臣死”、“敢于”、“提着脑袋”“踏着血泊”
答案要点:忠贞不屈(爱国忠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每点1分)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这句话作结,好在哪里?(4分)
题型定位:确定作用,难度:低。
审题重点:语句本身、作结。
关注
答题思路:语句作用:1。
本句能够体现出的物象或情感特质;2。
本句在文中的位置;3。
本句与文中其他信息关系。
综合思考:内容、结构、手法、情感主旨、表达效果
引导分析:句式--反问表肯定;内容--“黑白”“苏州”“真正魂灵”;位置--结尾;与其他信息关系--主旨情感、题目
答案要点:①点明主旨(1分);照应题目(1分);②用反问,强调作者的观点并引发读者思考。
(2分)。
18.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4分)
题型定位:解释含义,难度:低。
审题重点:全文、哪些
答题思路:思路1:题目含义的解读。
题目的含义离不开文章内容、情感主旨。
题目含义题的出现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即题目有丰富的意蕴,而所谓丰富的意蕴无外乎是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引申义、指代义或者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故我们思考的时候去寻找作者在题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含义即可。
思路2:本题问到了“含义”,从题目“黑白苏州”来看,联系全文,苏州没有特殊含义,故我们需要解释的是“黑白”二字。
或者我们从故本题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什么说苏州是黑白的”、“苏州的黑白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原文回答”。
按照这种理解,本题答题会相对简单。
答案要点:①苏州的民居建筑、店铺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
(1分)
②“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城独特的历史传承。
(1分)
③“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的文化内涵,是苏州外在的柔美与内在的刚烈的和谐统一。
19.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本题如果是给非毕业班学员特别是高一学员讲解的话,在讲解基本的阅读延伸答题思路之外,可将重点放在题型特征的解读上。
注重对“精神”二字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逐渐了解并适应高中语文的命题形式、命题特点。
讲解出高中语文考点及初中语文考点的区别即可。
本题课让孩子自由发挥。
能谈出苏州的城市精神,如刚柔相济、坚守文化骨骼等,3分;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分;语言通顺,3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