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初中物理基本规律的整理,使学生掌握力、热、光、电、声等领域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初中物理基本规律。
2. 难点:对复杂物理现象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物理规律?”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分享。
2. 新课讲授:(1) 力学的规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功与能的转化等。
(2) 热学的规律:热量传递、比热容、温度与压强等。
(3) 光学的规律: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
(4) 电学的规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5) 声学的规律: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音调等。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完善知识体系。
5. 规律应用:举例说明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物理规律,形成思维导图。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解释。
3.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应用,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规律的原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规律。
二、讲解
1.教师讲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规律的应用范围。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物理规律的原理和作用。
三、实验
1.分组进行相关物理规律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规律的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四、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应用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五、练习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讲解练习题答案,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总结
1.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另个两个目标却容易忽略。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五步分别是情境激趣-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练习评价。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五步教学法既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教学方法。
关健词课程标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32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新课标一般要求应用科学探究法。
但有的教师怕麻烦,简化探究过程或根本上就不探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训练学生解题。
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
现在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查。
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没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考试中也考不出好成绩。
笔者在开始新课程改革时,也有这种错误认识,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过来。
笔者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经过总结反思,逐惭形成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的五步设计教学和准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亦严格执行。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在全镇和市的统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作者就以《光的反射》和《摩擦力》为课例,对该模式的教学环节展开说明。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情境激趣。
由于现在90后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见识少,很多物理现象根本没见过或稍微听说过,感性认识太少。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过度到理性认识,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一看就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健。
物理现象选取的原则应尽量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
这样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学生上学每天都要骑单车。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和其应用场景;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验中观察、验证和应用物理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物理规律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推导。
三、教学内容
1. 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
2. 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3. 物理规律在实验中的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应用;
4. 讨论分析: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相关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
1.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 及时反馈学生表现,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七、课后拓展
1. 布置相关拓展作业,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物理规律;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竞赛和实验研究,拓展视野和提升能力。
【教案范本】到此结束。
(高中物理)怎样上好规律课
怎样上好规律课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那么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开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根底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一、物理规律的类型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二、物理规律教学的根本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2〕验证实验法在“力的合成方法〞的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①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提出问题.以天花板上的吊灯受力分析为例,可用一根绳子吊住灯,使它不向下掉;也可用两根绳子吊住它.用一根绳子吊灯时,灯受一个拉力作用;用两根绳子吊时,灯受两个拉力作用.可以看出两个拉力作用的总效果跟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二者间有何关系?〞②将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明确告诉学生.③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再在此根底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合力大小与方向的表达式.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3〕演示实验法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①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经验,分析出电热I与电流强度Q、电阻R和通电时间t有关.②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流I、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电阻R的关系.当电阻R、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通电时间t的关系.③通过演示实验找出Q与I、R和t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情况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温度计液柱的变化.由实验得出结论:当I与t一定时,R越大,Q越大;当R与t一定时,I越大,Q越大;当I与R一定时,t越大,Q越大.④根据演示实验结论,分析得出焦耳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根底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外表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那么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理论规律是由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在“动能定理〞m的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速度v1,经过位移s,到达速度v 2“理论推导法〞推导出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3种情况:〔1〕实验规律都是经过屡次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如牛顿第二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2〕理想规律都是由物理事实,经过合理推理而发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理论规律是由规律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2.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些物理规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系的.以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两个定律是从不同的角度答复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受力作用时做什么运动.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根底,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去掉第一定律.3.要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在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套.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1〕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规律,做到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来充分认识物理规律.如玻意尔定律是实验定律,也可以从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它,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统一.〔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ρ=m/v.对同一物质而言,不能说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因为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3〕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物理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跟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等.〔4〕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E=ΔΦ/Δt中,要区别Φ、ΔΦ、ΔΦ/Δt的物理意义;又如在a=Δv/Δt中,要区别v、Δv、Δv/Δt的物理意义.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那么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无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或者盲目外推,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可分为3个方面:〔1〕由力F求加速度a.〔2〕由加速度F求力a.〔3〕由m=F/a来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针对上述3种情况,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到达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到达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3.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初中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课题:初中高中物理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能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物理规律的概念及分类;
2. 牛顿三定律;
3. 能量守恒定律;
4. 其他常见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
1. 介绍牛顿三定律,讲解每一条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能量守恒的原理;
3. 简要介绍其他常见的物理规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并与同学讨论解题思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
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
教学手段:课件、实验、练习题等
教学资源:教材、物理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物理规律的应用,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深入了解物理规律的奥秘。
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是
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是1.基础先行原则:中学物理是基础课程,学生需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教学应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
2.归纳与演绎结合原则: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既需要归纳总结,又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加深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其他问题。
3.兴趣激发原则: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趣味的实验和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5.实践与理论结合原则:物理学习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和实践操作,从中感受和理解物理实际问题,并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6.个性化与差异化原则: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7.细节与整体结合原则:物理学习既需要关注知识的细节和具体问题,又要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理解和处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问题分析能力。
8.学科与生活结合原则:物理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原则:物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实验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10.任务驱动原则:中学物理教学应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
教师应通过任务的设置,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训练,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律教学教案初中物理
规律教学教案初中物理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 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观察。
2. 折射定律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传播图,引导学生回顾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提问: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棒、一些水、一些彩笔。
2. 实验操作:将玻璃棒插入水中,观察玻璃棒在水面处的弯曲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光的折射原因。
三、讲解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光纤通信等。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与思考(5分钟)1. 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作用,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规律2. 匀速直线运动3. 加速直线运动4. 减速直线运动5.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车辆、跳跃的篮球等。
2.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都有速度和方向,且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讲解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方向不变。
3. 讲解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方向不变。
4. 举例说明这三种运动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分别进行匀速、加速和减速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记录速度数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 提问:物体运动还有哪些规律?如何进一步探究?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曲线运动、非匀速运动等,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
2.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掌握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4.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
1. 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授课环节(10分钟)
介绍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相关例子。
2. 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与练习(20分钟)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并解决相关问题。
5. 综合应用(15分钟)
布置相关综合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运动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谈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四步
一
、
先 需要 引导 学生在 物 理世 界 中发 现 问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
一
g
。
蠢 一
. 。
人 天 与 科 荨
谈 中学物理规律 教学 的四步
0 5 0 河北省霸 州市第一 中学 670 李 辉
再运用理论推导 出结论。如对 电磁 感应 定律 、动量 守恒定律 的研 究等 。 2 、在观察 实验 和 日常经验 的基础 上,经研 究理想 实验 ,通过推理 、想象, 得 出结论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 的研 究。 3 、根 据 已有的知 识,结合数 学方 法,进行演绎 、归纳推理 ,得 出结论 。 如动量定理 、动能定 理、气态方程等。 4 运用物理量的定义或 函数 图象, 、 二、 带领学 生在 物理环 境 中按 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数学形 式。如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一般来 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加 以综合 ,得 图像 ) 的物理意义, 包括对文字表述含
出几个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 义 的推 敲 ,对 公 式 和 图像 含 义 的 明确 。 法。如欧姆 定律 、牛 顿第 二定律 、焦耳 ( )讨论 和 明确规 律 的适 用 二 定律 的研 究等等。 条 件和 范 围 5 、限于实验条件 ,先介 绍前人通 ( ) 三 讨论 这 一规律 与有 关概 过实验得 出的结论 ,再通过对实验 结果 念 、规律 、公 式 间的关 系 创设便 于发 现 问题 、探 索 的分析 , 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方程, 得 在 讨 论 的 过程 中 ,应 当 注 意针 对 学 规律 的物理 环境 以及近代物理 中的一些规律 的研究等。 生在 理 解 和 运 用 中容 易 出 现 的 问题 , 以 教师 要 带 领 学 生 学 习 物 理规 律 , 首 ( ) 用 已有知 识 , 过理 便 使学 生 对 这 一 物 理 规 律 获得 比较 正确 二 运 通
规律教学设计与实例
2、实验规律的特点
• (1)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分析归 纳总结出来的 • (2)是通过具体的试验数据得出的 • (3)研究过程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 进行 • (4)受到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制约 • (5)受到试验条件及测量精度的限制
3、理论规律的特点
• ((1)以事实为依据根据已知物理规律推导 出来 • (2)通常运用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进行推导 • (3)已知物理规律正确与否、适用条件和精 度存在影响 • (4)所依据的数学推导过程的逻辑严密性与 准确性存在影响 • (5)必须经过实践或实验加以检验和证实
• 2、思维定势与知识迁移对学习物理规律 发生影响
• 3、研究和应用物理规律的方法的认知程 度对学习物理规律产生影响
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加工方法
• 1、实验归纳
• 2、理论分析
• 3、类比 • 4、臻美
“三个维度”与物理规律教学
• 1、“知识与技能”只是物理规律教学的 一个方面 • 2、“过程与方法”在物理规律教学应该 特别注重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规律 教学更容易展开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与实例分析
华中师大一附中
zx.m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马志祥
教学目标
• 1、明确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目的
• 2、探究各种具体规律教学的基本规律
• 3、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4、中学物理规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物理规律教学的主要任务
• 1、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学会运用物理规律 • 2、让学生“经历”物理规律的构建过程
实验规律教学事例分析
• • • • • • • 1、牛顿第二定律 2、平抛运动 3、单摆 4、气体的等温变化 5、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6、楞次定律 7、电感、电容对交流电的作用
初中物理看图找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看图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分析图像,找出图像中的物理规律。
2. 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图像中的现象。
3. 探讨图像中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像中的物理现象。
2. 观察和分析:学生独立观察图像,找出图像中的物理规律。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并解释图像中的现象。
4.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像中的物理规律,并解释规律的原理。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观察和讨论图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的能力。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图像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图像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包括照片、插图等。
2. 物理实验器材:教师准备相关的物理实验器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验证。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像中的物理现象。
2. 独立观察:学生独立观察图像,找出图像中的物理规律。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并解释图像中的现象。
4.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像中的物理规律,并解释规律的原理。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引导学生找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能运用这些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开始上课时,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电路连接的问题?比如,家里的电器是如何连接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讲授1.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首先,需要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串联电路是指将电器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电路,电流在各个电器中依次流过。
并联电路是指将电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形成多个支路,电流在各个支路中同时流过。
2.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接下来,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中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规律,可以安排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流表、电阻等。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一个串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2)搭建一个并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干路和各支路上,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3)对比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4.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
比如:为什么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为什么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流规律。
(三)巩固练习最后,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电路,包括两个灯泡和一个电冰箱,如何连接?如果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何计算通过灯泡的电流?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
物理初中规律课教案
物理初中规律课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能利用串并联电流的电流规律对稍复杂的混联电流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设计实验、思辨、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主动交流沟通,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学习过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哪位同学能回忆起来?(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均相等)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类型,分别是什么?(串联、并联)2. 教师引导: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作为电路基本连接类型,是我们将来分析更复杂电路的基础,因此,研究其基本规律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讲授1. 探究实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哪些规律呢,我们该如何研究?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像串联电路一样,电路各部分电流应该都相等;有的类比沟渠排水,猜测可能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有一定的关系。
制定实验计划: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学生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学生们根据实验数据,探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2. 理论讲解: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讲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
3. 应用练习:出示一些并联电路图,让学生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我们知道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1)甲、乙两支路分别为2Ω和3Ω,它们并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求甲、乙两支路的电流。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的教案
教学科目:物理
教学内容:物理规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场景,并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
1.介绍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
2.讲解物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机械力、压力、动能转化等
第三步:实验
设计一系列与物理规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从中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应用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第五步: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法:第八章 物理规律教学
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是无条件 的)
第一定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不受一切外力。(不是合 外力为零)。
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
对于重点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 而且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
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近似性是指 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理想化, 实验的测量误差的存在。
局限性是指 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 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
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
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条件是质点、平动、惯性参照系。
三、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 律的方法。
12的折射定律前人的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如光电效应公式及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规律定量结论控制变量法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综合结论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实验或实例定性研究理论推导结论如电磁感应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观察实验理想实验推理想象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已有知识数学推理结论实验验证如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式或图象推理或变换结论如由a的定义式导出v的表达式由vt图像导出s的表达式
这是实现二 次飞跃的必经之路。
重要途 这也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 径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1、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想象和数学推理 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
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但不受外力的作用(这个 条件)是一个推理的想象,(应注意的是, 不受外力作用,不是合力为零)。
3、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4、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5、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6、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提高中学物理规律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学物理规律课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探索。
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明确规律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目的。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四个维度”的框架。
即明确规律课的基础概念(What),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How),拓宽学生的应用能力(Why)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Where)。
通过这样的设计,规律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加全面,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更加高涨。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规律课教学往往过于囿于理论推导和公式应用,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规律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规律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讨论和比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中学生对物理规律常常感到无聊和枯燥,认为物理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
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使其对物理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物理规律的奥秘;可以通过组织物理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和发挥的机会;可以通过参观科技展览和实验室,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
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体系,即物理理论。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要抓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效率的关键。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和特点1、物理规律的类型物理规律在教学中通常表述为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以及物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等。
这些规律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定律和物理定理。
其中,物理定律一般是指在物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
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折射定律等。
物理定理一般是指从已知命题出发,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指导出来的结论。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实际教学中,有人又把物理规律分为3种类型,即实验规律、理想规律和理论规律。
所谓实验规律,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
物理学中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帕斯卡定律等。
所谓理想规律是指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或者达不到所需的实验条件,但是具有足够多的实验事实的规律。
它们是在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所谓理论规律,是指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规律。
如电流和电压分配定律等。
2、物理规律的特点一般而言,物理规律有3个显著的特点:(1)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既然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去创造规律。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观察实践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创造规律。
人类在物理学研究中,一般应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演绎法两种有效的途径发现物理规律。
(2)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物理规律实质上是揭示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物理规律的掌握就是在物理概念形成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
一般情况下,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字关系式或图像表述。
但无论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其中都涉及有关物理概念,同时决定了在物理运动过程中有关概念的必然联系。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涉及力、质量和加速度3个物理概念,在物质的运动过程中,牛顿第二定律提示了质量为m的质点受到力F的作用,必然产生加速度a的规律。
(3)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近似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或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因而,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或在一定和条件下接近并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
这就决定了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是由于人们在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总是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对问题做适当简化之后才能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物体不受摩擦力,小车就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的推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没有摩擦力的理想运动的例子,只是在摩擦力足够小的情况下才可认为物体不受摩擦力。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程序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上述认识的过程。
物理规律的教学大体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4个阶段。
1、对于提出问题的教学,要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也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等,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电流、磁场等基本的概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获得如下感性认识:当导线在磁极间作某种运动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产生;当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闭合电路中也有电流产生等等。
于是,通常学生脑海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导线和线圈要运动?如果导线和线圈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电路中还会有电流吗?为何线圈和导线之间一定得有相对运动?其中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等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既要能提供探索物理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对于探索规律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在中学阶段,探索并建立规律主要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来进行。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实验规律的教学中,通常使用以下3种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即实验探究法、验证实验法以及演示实验法。
①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实验器材、步骤,然后提示学生在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用铅笔标出二倍焦距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能对物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要求学生每做好一步实验都要将实验结果填到对应的表格中,填好后再做下一步的实验。
实验完毕后,让学生总结出3点成像规律,画出对应的3个光路图。
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验证实验法。
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具体实验时,可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再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和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③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这种实验要求老师事先要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2)理想规律的教学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合理推理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
”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想象:“如果推理得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理论规律是指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
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常用的理论推导法和数学表达式法教学。
例如电学中电流、电压分配规律的推导问题。
3、对于讨论规律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许多物理规律通常是用公式来表示的,因此,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公式的基础。
例如,欧姆定律R=U/I反映的是导体两端电压U与通过导体电流I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二者的比值用一个常数R来表示,它代表导体的电阻。
(2)规律表述式中的关键词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规律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正确理解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加以强调。
例如,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运动趋势”中的“相对”二字就十分重要。
否则,学生会得出传送带上传送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的错误结论。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物理量都有单位和物理意义,不同的单位对应不同的数量。
教师要在教学中强调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将物理量中数量与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习惯。
(4)规律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由于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因此,如果不考虑公式的适用范围而胡乱套用,就会导致错误。
例如,运用库仑定律解题的适用条件是电荷为点电荷。
4、对于运用规律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
因此,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典型例题选讲和习题练习必不可少。
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规律,并且还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练习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精选练习题。
对于习题的选择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练习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次,所选题目要有典型的代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最后,由于物理规律教学一般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切不可随意对知识加深和扩展,从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最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根据物理规律的类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可分为3种:实验规律都是经过多次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理想规律都是由物理事实,经过合理推理而发现的;理论规律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
另外,在规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建立这个规律的简要的历史过程,并知道这个规律所起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2、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和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则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学生一遇到具体问题,就胡乱套用物理规律或者盲目外推,得出错误结论。
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使他们能正确使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学生胡乱套用公式的例子,如在密度公式ρ=m/V的讨论中,由于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因而对同一物质而言,不能直接套公式就得出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的结论,只能说,均匀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使布置给学生的习题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要注意并非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要防止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大量没有必要的重复练习。
4、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的能力为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