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初中物理基本规律的整理,使学生掌握力、热、光、电、声等领域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初中物理基本规律。

2. 难点:对复杂物理现象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物理规律?”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分享。

2. 新课讲授:(1) 力学的规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功与能的转化等。

(2) 热学的规律:热量传递、比热容、温度与压强等。

(3) 光学的规律: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

(4) 电学的规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5) 声学的规律: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音调等。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完善知识体系。

5. 规律应用:举例说明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物理规律,形成思维导图。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解释。

3.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另个两个目标却容易忽略。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五步分别是情境激趣-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练习评价。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五步教学法既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教学方法。

关健词课程标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32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新课标一般要求应用科学探究法。

但有的教师怕麻烦,简化探究过程或根本上就不探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训练学生解题。

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

现在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查。

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没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考试中也考不出好成绩。

笔者在开始新课程改革时,也有这种错误认识,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过来。

笔者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经过总结反思,逐惭形成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的五步设计教学和准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亦严格执行。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在全镇和市的统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作者就以《光的反射》和《摩擦力》为课例,对该模式的教学环节展开说明。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情境激趣。

由于现在90后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见识少,很多物理现象根本没见过或稍微听说过,感性认识太少。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过度到理性认识,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一看就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健。

物理现象选取的原则应尽量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

这样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学生上学每天都要骑单车。

物理的认识初中教案

物理的认识初中教案

物理的认识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定律和原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如力、能量、运动等。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有所了解。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四、定律和原理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解答疑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物理实验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上是一篇关于初中物理认识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1、概念学习——物理基础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1、分类法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2、公式学习——物理钥匙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等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规律。

2.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物理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共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技巧1.语言表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准确、简练、生动。

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同时注重语速、语调、语气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2.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合理规划教学进程,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

3.教学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一、前言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旨在明确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提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本大纲分为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划分,以确保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获得系统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初一物理教学大纲1. 物理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物体、力、运动等- 熟悉常见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制2. 运动的描述- 学习使用图表和公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理解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相关的概念- 使用简单的运动图解和运动参数解释物体的运动规律3. 力的作用和性质- 学习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理解力的作用规律,如受力平衡和力的合成- 运用力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4. 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掌握人和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理解压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运用相互作用的知识解释与分析日常实际问题5. 热与温度- 了解热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理解物体的热平衡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掌握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应用三、初二物理教学大纲1. 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 理解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了解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现象2. 光的反射和成像- 学习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和成像原理-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运用光的反射和成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电的基本概念和电路- 理解电荷、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 了解简单电路的组成和基本规律- 运用电路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4. 电的磁效应- 学习电流对磁铁的作用和磁铁对电流的作用- 理解电磁铁和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运用电磁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四、初三物理教学大纲1. 运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量表达- 了解弹簧振子和简谐振动的特性- 运用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物体的起始和维持运动-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运用运动定律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3. 声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 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测量方法- 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热的传递与能量转化- 学习热的传递方式和传热规律- 了解温度和热能的转化- 运用热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五、总结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哪些?你认为哪几个规律处理得比较好?选其中之一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哪几个规律处理时有困惑?一、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1、八年级物理中的规律: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可逆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安培定则。

2、九年级物理中的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跟质量的关系、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杠杆的平衡条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物体浮沉条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转化和守恒定律、功的原理。

二、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我在处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这样做的:拿出两张已经设计好的可以自由下垂的A4纸,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向中间吹气,空气的流动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答:变快)那么纸将向两边飞开还是向中间靠拢?(这时大多数学生会回答:向两边飞开)这时,我通过演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吹气时纸向中间靠拢。

然后请同学预习并思考原因,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三、我觉得比较困惑的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因为在实验的结果和理论会有很大的差别,动能,重力势能,功的原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这一类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讲解时比较困难,实验也不太容易做,大多数学生理解困难。

物理规律教学设计(通用6篇)

物理规律教学设计(通用6篇)

物理规律教学设计(通用6篇)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初中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初中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课题:初中高中物理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能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物理规律的概念及分类;
2. 牛顿三定律;
3. 能量守恒定律;
4. 其他常见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
1. 介绍牛顿三定律,讲解每一条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能量守恒的原理;
3. 简要介绍其他常见的物理规律。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并与同学讨论解题思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
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

教学手段:课件、实验、练习题等
教学资源:教材、物理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物理规律的应用,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深入了解物理规律的奥秘。

规律教学教案初中物理

规律教学教案初中物理

规律教学教案初中物理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 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观察。

2. 折射定律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传播图,引导学生回顾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提问: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棒、一些水、一些彩笔。

2. 实验操作:将玻璃棒插入水中,观察玻璃棒在水面处的弯曲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光的折射原因。

三、讲解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光纤通信等。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与思考(5分钟)1. 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作用,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根据力的性质和效果,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4.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5.电磁力: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二、压强的概念与计算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其中,( p ) 表示压强,(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 ) 表示力的作用面积。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是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量保持不变。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热能: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能量。

4.电能:电荷由于电场作用而具有的能量。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动力源,依靠人力或重力来工作的机械。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2.滑轮:一个圆形或U形的构件,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斜面:一个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省力地提升重物。

五、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1.船舶:利用浮力来承载货物和乘客。

2.潜艇: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和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

3.救生圈:增大物体表面的空气垫,增大浮力,保证人体安全。

通过以上讲解和示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规律2. 匀速直线运动3. 加速直线运动4. 减速直线运动5.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车辆、跳跃的篮球等。

2.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都有速度和方向,且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讲解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方向不变。

3. 讲解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方向不变。

4. 举例说明这三种运动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分别进行匀速、加速和减速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记录速度数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 提问:物体运动还有哪些规律?如何进一步探究?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曲线运动、非匀速运动等,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物理教学论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论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第六章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根据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本章需要阐述的内容。

近几年来国外理科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理科课堂里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

下面的图片是在美国近期出版的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材中突出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科学探究的教学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即将加入物理教师行列的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在此列举几个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

1.速度——比较物理运动的快慢说明:定性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同时启动两小车向同一方向前进,看哪一辆小车跑在前面;在桌上划两条线,同时启动小车,看哪一辆小车经过两道线所用的时间短。

定量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应当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对应该路程的时间,可以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即用每秒钟经过的路程来比较。

这个值越大,表明运动得越快。

也可以用通过单位路程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如用通过 1 米需要多少时间来比较。

这个值越小,表明运动得越快。

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通过探究过程形成概念的案例。

它有如下特点:⑴运用玩具小车来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趣味性比较强。

⑵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定性比较到定量比较;从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到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逐步地构建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并学习形成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⑶本案例介绍了一种实验卡的形式,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案例中情景的设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可以用纸片下落替代小车运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为保持纸片水平释放后平稳地下落,可将正方形纸片的四边折转90°角。

让两张不同的纸从同一高度下落,再让它们从不同高度下落,想想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 教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物体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教学基本原理:(1)力的作用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运动和力的关系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功的原理: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编写,仅供参考和修改。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一、概念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概念引入的缘由,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应用物理概念解释实际问题。

一般做法:①实验引入,激发兴趣;②自学解惑,初步感知;③深入质疑,发现问题;④讨论交流,理解内涵;⑤联系实际,反馈矫正;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二、规律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利用图像等多种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应用的前提条件,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并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做法: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设计方案,体验过程③总结概括,感知规律④明确条件,理解内涵;⑤联系实际,反馈矫正;⑥延伸迁移,巩固提高。

三、实验课。

要求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实验中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规范;并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一般做法:①教材导读,自学准备;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③规范操作,记录现象;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归纳小结,延伸提高;⑥清洁整理,方可离室。

四、习题课。

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三、升华能力。

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

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载体”作用: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

在习题教学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一般做法:①提出问题,精选习题;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能运用这些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开始上课时,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电路连接的问题?比如,家里的电器是如何连接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讲授1.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首先,需要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定义和特点。

串联电路是指将电器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电路,电流在各个电器中依次流过。

并联电路是指将电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一起,形成多个支路,电流在各个支路中同时流过。

2.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接下来,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器中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规律,可以安排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流表、电阻等。

实验步骤如下:(1)搭建一个串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2)搭建一个并联电路,将电流表分别连接在干路和各支路上,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3)对比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4.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

比如:为什么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为什么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流规律。

(三)巩固练习最后,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电路,包括两个灯泡和一个电冰箱,如何连接?如果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何计算通过灯泡的电流?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

物理初中规律课教案

物理初中规律课教案

物理初中规律课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能利用串并联电流的电流规律对稍复杂的混联电流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设计实验、思辨、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主动交流沟通,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学习过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哪位同学能回忆起来?(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均相等)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类型,分别是什么?(串联、并联)2. 教师引导: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作为电路基本连接类型,是我们将来分析更复杂电路的基础,因此,研究其基本规律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讲授1. 探究实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哪些规律呢,我们该如何研究?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像串联电路一样,电路各部分电流应该都相等;有的类比沟渠排水,猜测可能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有一定的关系。

制定实验计划: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学生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学生们根据实验数据,探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2. 理论讲解: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讲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

3. 应用练习:出示一些并联电路图,让学生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我们知道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1)甲、乙两支路分别为2Ω和3Ω,它们并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求甲、乙两支路的电流。

初中物理课程知识点串讲(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知识点串讲(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知识点串讲第一篇范文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中,物理学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物理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不仅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本篇范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物理基础。

一、物理学概念与原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等基本概念的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主要围绕力、热、光、电、声等五个方面展开。

1.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运动及其与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力学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静止与运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牛顿三定律:惯性、作用与反作用、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弹力、摩擦力:常见力的性质及计算;•压强、浮力:流体对物体表面的压力及物体在流体中的浮沉条件。

2.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热量和能量转换的学科。

初中热学知识点包括:•温度、热量: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比热容、热量计算:物体温度的变化;•热机、热效率: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原理。

3. 光学光学研究光的性质、产生、传播、转换和作用。

初中光学主要包括:•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反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光的折射:透镜、眼睛、光谱;•紫外线、红外线:光的谱线及其应用。

4. 电学电学研究电荷、电流、电器和电磁现象。

初中电学知识点有:•电荷、电流:基本电现象;•电压、电阻:电路的基本元件;•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串并联电路:电路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5. 声学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学科。

初中声学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声音的传播:空气、水、固体中的声波传播;•声音的接收:人耳的听觉原理。

二、实验与探究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课程设有多个实验与探究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1. 力学实验•测定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砝码等工具;•测量长度:刻度尺、游标卡尺等;•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橡皮筋拉伸实验。

初二全册基本概念规律公式

初二全册基本概念规律公式
S
3
5. 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 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 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 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 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 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 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 式是 m ;密度单位是千克/米 3,(还有:克/厘米 3), V 1 克/厘米 =1000 千克/米 ;质量 m 的单位是:千克;体 积 V 的单位是米 3。 8.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 水的密度ρ =1.0×10 千克/米 10.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 体积 V 就可据公式: m 求出物质密度。 V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 V。 第八章 力 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 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 变物体的形状。 4.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 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 鸡蛋所用的力。 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秤(是测力计的一种) 6.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 长的原理制成的。 7. 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 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 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 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 过弹簧秤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 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摘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规律; 教学步骤
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反映。

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概念形成与规律形成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初中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头脑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前概念,在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时,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一个良好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

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

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如在教学密度这一概念时,鉴于学生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凡体积是500毫升的液体,质量就为500克”。

我在教学中用实验法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天平测出等质量的水和酒精,装入同样
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测量结果。

用科学实验结果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前科学概念。

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或规律的感性材料,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如果教师罗列一些现象后就简单地把物理概念的定义提出来,学生理解得不充分,就会对物理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2.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解析
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与规律后,必须对概念与规律进行解剖,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概念的分析主要有:
(1)概念的本质与适用范围的理解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了解概念的本质和适用范围。

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惯性概念的本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灵活应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并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准确呈现概念的表述方式
物理概念的表述分为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图形表述,图标描述五类。

对于这些物理表述和描述中,概括程度非常高。

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要对一些关键词应加以突出,给于适当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与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关系。

只要通过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进化
由于人们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物理现象,所以人们
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过程。

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规律往往不是一次能了解清楚的,讲清概念或规律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例如,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牛顿时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完全从另一个时空研究物理,进一步发展了力的概念,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牛顿的粒子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知道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特征,长达四个世纪。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讲物理或规律,应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

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或规律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

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三、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学生应从“是什么”的认识,转入到“为什么”的理性思考,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概念的形成、剖析、运用等环节,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落到实处。

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熟练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

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

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

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

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