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_模板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_模板
一、看图激趣揭题
看看这是一双怎样的小手?再看图上是画了一件什么事情?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小手呢?请读课文《胖乎乎的小手》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认真听一听,边听边想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小手?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检查正音
(3)找一找、标一标有几个自然段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是一篇好的范文,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设计教学目的:、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
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语言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大自然语言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掌握大自然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3)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奇观1. 导入: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奇观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奇观,如极光、火山喷发、地震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自然奇观,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和规律。

第二课时:大自然的信号1. 导入:让学生思考大自然中的信号,如鸟鸣、蝉鸣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中的信号及其意义,如鸟鸣表示求偶、警告等。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信号,记录并分析其含义。

第三课时:大自然的节奏1. 导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节奏,如潮汐、昼夜更替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节奏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调查并记录周围的大自然节奏,分析其规律。

第四课时:大自然的启示1. 导入: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如天气预报、地震预警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及其在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课时:大自然的艺术1. 导入: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如山水、花草等。

2. 讲解:介绍大自然中的艺术形式及其美感。

3. 实践: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创作一幅自然艺术作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连翘(qiáo)——翘起(qiào)销声匿迹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shuāi)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风雪载途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孕育3、走近作者: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簌.( )簌yùn()育(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提升全练4.【学科素养】【跨学科·地理】(2023山东禹城期中,14—15)观·节气物候。

(7分)【甲】①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等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前四句,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增进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介绍2. 课程目标与意义第二章:天空的信号1. 天气现象的认识2. 云、雨、风、雷电的形成原理第三章:大地的印记1. 地形地貌的特点2. 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第四章:生命的律动1.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 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第五章:水的世界1. 水资源的认识2. 水的循环过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观察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反思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4. 学生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表现、发言等,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材;2. 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3. 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和物品;4. 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引言(1课时)2. 第二章:天空的信号(2课时)3. 第三章:大地的印记(2课时)4. 第四章:生命的律动(2课时)5. 第五章:水的世界(2课时)6. 第六章:季节的变换(2课时)7. 第七章:动植物的奥秘(2课时)8. 第八章:自然界的声音(2课时)9. 第九章:人与自然(2课时)10. 第十章:大自然的保护(2课时)七、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季节的自然现象;2. 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3.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节水小实验,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4. 邀请专家进行环保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5.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科学解释;(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引言1. 自然现象及其分类2. 大自然的信息传递第2课时:声音的世界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动物的声音通讯第3课时:光与色彩1. 光的传播与反射2. 动物的色彩通讯第4课时:植物的气味1. 植物的香气来源2. 植物的气味通讯第5课时:动物的行为1. 动物的行为分类2. 动物的行为通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现象及其分类;(2)声音、光、色彩、气味在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作用;(3)动物的行为及其通讯方式。

2. 教学难点:(1)声音、光、色彩、气味在自然界中的传播原理;(2)动物行为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现象;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自然现象及其科学解释;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现象;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释;3. 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4.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然现象实物或图片、实验器材等;2. 教学资源:自然现象相关视频、音频、文字资料等;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程度,为教学提供依据。

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for the first class of the langu age of nature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章2: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章1: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重点)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重点难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簌农谚孕育连翘草长莺飞纬度;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学设计_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学设计_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最新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新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青华园学校王书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2.朗读感知、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

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图片,我想大家可能对大自然的语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板书文题和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

2.正音正字。

3.词语释义。

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大自然中多样的声音和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2.发现大自然中各类声音的特点,学习如何描述和表达这些特点;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大自然语言中的规律和秘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音乐会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录音,如鸟儿鸣叫、波浪拍岸、风吹叶子等,大声播放几遍,让学生仔细听,然后再细致地听,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 描述自然声音教师根据上述录音示范,带着学生逐一描述这些声音,包括它们的声调、节奏、音量、起伏、速度等等。

通过实践感受自然声音的美妙,并了解如何准确描述和表达自己的听觉感受。

3. 自然声音鉴赏教师让学生聆听一些不同的自然声音,如河流流水、树林呼吸、蛙鸣等等,鼓励学生团队进行讨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爱,以主动探究和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听觉感官和语言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声音语言,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从听觉感官入手,发现大自然语言的美妙和幅员汪洋。

2. 自然音乐会教师播放由自己录制的大自然录音,让学生先自由听一遍,并记录自己听到的不同声音。

3. 描述自然声音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式,一起描述每一个声音的特点和规律。

4. 自然声音鉴赏教师播放不同的自然声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并探究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5. 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评估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听觉感受,成为大自然语言中的小发现家?2.学生是否了解自然声音的特点和规律,能够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美妙?3.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团队协作,探究大自然语言中的秘密?4.学生表现是否出色,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尝试通过自然音乐会和自然声音鉴赏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奥妙和美妙,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爱,学生表现也相当积极。

八年级语文下册05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05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检验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本文按“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的顺序来说明事理。这是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板书设计
欣赏图片
本环节通过优美的国画和生动的语言,引出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体
1.结合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3.结合课下预习,了解说明文。
(教师根据学生所答进行补充总结)
4.扫清字词障碍
二、再读课文,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思考如下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4.第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5.第6—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进行总结)
四、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课后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说明文结构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路,体会说明文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 课前出示“听”字卡片,讲解其甲骨文、小篆,繁体的内涵,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和作者)2. 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1.引导: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提示: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文章要点。

(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主要内容)2.引导:读完文章后,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板书:花香鸟语)3.引导:对,是自然现象(板书:自然现象),古人称为物候(板书:物候),对物候的研究,后来还发展成一门科学——物候学。

(课件出示)4.在第三段点明说明对象后,接下来作者介绍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跳读回答)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二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三是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梳理文脉,课件出示并板书)(三)学习说明文结构特点1.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相关知识(1) 引导:回顾说明文概念(板书: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分类及其特点。

(课件出示及板书)(2) 问题: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种结构特点。

2.研讨标题(1)引导:讨论文章标题,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2)引导:同学们说得好,其实这样的标题也更合乎“说明文”这类文章的特点。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并学会运用。

2.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3.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现在对优化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

一直以来,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提倡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大自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会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知识,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钱塘江怒潮》《气象与农业之关系》等。

(二)文体知识。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文:1.概念。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2.顺序。

说明文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形式。

3.类别。

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

⑴事物说明: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⑵事理说明: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

侧重阐述概念、原理、关系、方法等。

4.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⑴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 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学生能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感受它的美。

2. 通过参与自然活动,学生能够积极与自然互动,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铅笔、颜料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1. 回顾上次课学过的内容:回顾大自然的四季的特点和景色。

2.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你们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吗?”Step 2:探究(10分钟)1. 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物。

2.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大自然的语言是我们与大自然的交流方式。

大自然通过各种景物、声音和气味来传递信息,让我们了解它的美丽和力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分享一些大自然的语言。

Step 3:互动活动(15分钟)1. 分发纸和铅笔,让学生到校园中的一个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并画下他们所看到的景物或记录下他们所听到的声音。

2. 学生回到教室后,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Step 4:创作(15分钟)1. 准备颜料、画笔和纸,让学生用颜色和形状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画自己在自然中的经历、喜欢的自然景物或者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3. 学生完成后,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Step 5: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通过观察、互动和创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感受它的美与力量。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所收获的感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通过观察自己家附近的自然景物,记录下自然的语言,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下节课的活动:学生将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拓展活动(续):3. 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通过观察自己家附近的自然景物,记录下自然的语言,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青华园学校王书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2.朗读感知、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

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图片,我想大家可能对大自然的语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2.正音正字。

3.词语释义。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
2.归纳筛选信息的方法。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3)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3.依据文章内容,怎样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 从文章整体看是什么顺序?
(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是按逻辑顺序来写的,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
(2)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

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拓展:出示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

①“清明前,开秧田”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⑤“馒头云,天气晴”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五、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