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合集下载

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概述2014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贵州省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席会议图6-1 人民日报刊发专版,宣传报道创建活动及新修订的指标标准体系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推进“三率”调查和标准实施。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基本查明22个矿种“三率”、技术工艺水平现状。

制订并发布了作为行业标准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DZ/T 0272-2015),健全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体系。

在近两年发布12个矿种“三率”指标的基础上,继续发布锰、铬、铝土矿、钨、钼、石墨和石棉等8个矿种的“三率”指标要求,完成油气“三率”指标研究。

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

遴选发布第三批共60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连续三年累计发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159项,包括采矿技术59项、选矿技术40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60项。

涵盖油气矿产22项、煤炭矿产34项、金属矿产70项、非31图7-1 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图7-2 “突参1井”钻获轻质原油与含油岩心重要矿产资源调查、大宗紧缺矿产调查及新兴能源和材料矿产调查成果显著。

圈定物化探异常6300处,发现矿(化)点10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3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35处。

罗布莎矿区发现多个铬铁矿盲矿体,引领企业跟进勘探,提交铬铁矿资源量201.77万吨。

在香卡山矿区发现6个铬铁矿体,估算铬铁矿图7-3 香卡山矿区及钻获的铬铁矿矿心图7-4 海上作业图7-5 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张氏幻龙化石和素描图及幻龙复原图通过对汶川地震破裂带的详细研究,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断裂、蠕变断裂及变形机制,分析了石墨层与大地震的关系,测出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过程信息,完善了地震断裂理论,对深化认识汶川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7-6 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特征浙江龙泉岩群发现两颗冥古宙碎屑锆石。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翟璐;倪国江【摘要】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成为感知海洋的基础性重点建设工程,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防治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的现状,从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四方面总结其建设的特点,结合我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认为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沿海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料共享和海洋预报方面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海洋观测系统;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和共享机制;海洋预报服务【作者】翟璐;倪国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17海洋观测是关注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基本途径。

在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起步晚,观测能力仍显薄弱,无法满足“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

为加快提升海洋观测与预报能力,认真总结其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借鉴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经验,对于推进“透明海洋”工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概况近几十年,全球海洋观测已从不连续的船基或岸基考察转变成连续原位实时观测。

沿海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发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海洋观测,综合运用卫星、飞机、船舶、水下滑翔器、浮(潜)标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长期、连续地观测[1]。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事业。

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海洋观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海洋观测预报人才,促进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第六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实施。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国防安全。

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将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和海上其他重要区域作为规划的重点。

第八条海洋观测网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目标、海洋观测网体系构成、海洋观测站(点)总体布局及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重点推介(H:EAN WORLD为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灾 害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海 洋预警监测司组织编制了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 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并于近日发布。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 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海冰、赤潮、 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共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8.32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

与 近十年(2011-2020年)相比,2020年海洋灾害直 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为最低值,分 别为平均值的9 %和12%。

202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 (统计范围为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轚级别的风暴潮 过程),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10亿元。

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其中台风浪18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18次。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响较常年 偏轻,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发现赤潮31次,累计面积1748 平方千米。

其中,有毒赤潮2次,累计面积81平方千米。

2020 年4-7月,绿潮灾害继续影响我国黄海海域,但与近十年相比, 2020年浒苔绿潮具有消亡时间早,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小等特 点。

浒苔绿潮消亡时间提前至7月下旬;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 面积均为最低值。

全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 上升趋势。

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 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 高73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

过去+年(2011-2020年)中 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年来高位。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 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86毫米、60毫 米、79毫米和68毫米。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
发展 状
2
...........................................
指导思想 本原则 发展目标
4
......................................................................
一 指导思想
4
......................................................................
本原则
4
...........................................................................................................
四 建设综合保障系统
12
五 保障措施.................................................................................13
对全球气候变 ,促 海洋科学研究,需要 强海洋 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 的关键因素,气候变 剧了海 面 升 极端 气气候 件等灾害,需要 强气候 变 敏感区的海洋 测,深 对全球气候变 的认识,提高 海洋领域 对气候变 的能力 促 海洋科学研究的发 展,需要针对研究热点,优 选择海洋科学的重点 测内容, 提升关键海洋 象和海洋过程的 测能力,保证获取 效的 海洋科学试验 测资料
通 输 海洋渔业 海洋海岛旅游 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6.0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施行日期】2017.06.07•【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姜大明2017年6月7日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201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站点管理,保护海洋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设立、调整和保护海洋观测站点,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海洋观测站点,包括海洋观测站、测点、浮标、潜标、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海底观测站点等。

第三条海洋观测站点分为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

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是指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海洋观测网规划统一设立的海洋观测站点,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内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近岸海域内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以及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第五条海洋观测站点的设立和调整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海洋观测站点的调整,包括海洋观测站点的迁移、撤销以及观测要素和规模的变更。

第六条设立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由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组织专家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论证,报经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设立。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许建平1、2)朱伯康1)编译(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在2001‎年3月20‎-2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 rgo‎科学组会议‎上,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1个Ar‎g o浮标,从而正式拉‎开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

在本次会议‎上,有14个国‎家和团体表‎示愿意提供‎浮标,并参与Ar‎g o计划。

到2001‎年未,全球即将布‎放或已经布‎放的Arg‎o 浮标有8‎71个。

未来三年内‎有计划布放‎的A rgo‎浮标为20‎09个,累计浮标总‎数已达28‎80个(表1),与Argo‎计划当时设‎想的在全球‎大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

此外,丹麦、挪威等国也‎表示将提供‎浮标参与A‎r go计划‎;而日本、韩国等国表‎示若能继续‎争取到资金‎支持,其提供的浮‎标数量还会‎有所增加。

由些可见,Argo计‎划已经愈来‎愈受到沿海‎各国政府和‎团体的重视‎。

表1各国Arg‎o浮标统计‎单位:个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现将各国或‎团体在本次‎会议上提交‎的参与国际‎A r go计‎划的具体方‎案和设想介‎绍如下,以便对国际‎A r go计‎划的实施和‎进展情况有‎一全面了解‎。

1.美国美国的Ar‎go计划是‎由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国‎家海洋合作‎计划(NOPP)资助的。

该计划目前‎是由美国的‎浮标联合协‎会组织实施‎,该协会由5‎个研究机构‎,即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华盛顿大学‎(U W)、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NOAA/AOML)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太平洋气象‎学环境实验‎室(NOAA/PMEL)等组成。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6.12.09•【文号】国海预字〔2016〕632号•【施行日期】2016.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海预字〔2016〕632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现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海洋局2016年12月9日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我国海域面积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灾害多样、频发且损失巨大。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为扎实国务院先后批准颁布实施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和《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国家海洋局制定出台了海洋观测、预警报、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情调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把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国家海洋局先后成立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和海啸预警中心,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授权开展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及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

沿海各级地方海洋部门也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海洋预报减灾管理机构和业务机构,人员队伍规模不断增加,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析《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浅析《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Q 】
Q: 】
8Cl ENOE & TE CHNOLOGY NFORMATI f ON
浅 析 海 洋 观 测 预 报 管 理 条 例 ①

” 地 n 9 8 7 6 5 4 3 2 l 0
学术论坛


9 8 7 6 5
杨耀 中 ’ 王军 应翰 海 (. 1 国家 海洋局 ( 江苏 省 ) 海涂研 究 中心 南京 2 0 6 2 江苏 省交通 规划设计 院股 份有 限公 司 1 3 ; . 0 南京 2 0 5 1 0) 0
活 动 。 定 任 何 单位 和个 人不 得 侵 占 、 损 规 毁
或 者 擅 自移 动 海 洋 观 测站 及 其 设 施 。 时 同
制 订 了 对海 洋 观 测 站 观 测 环 境 造 成 危 害 的 处理措施 。 ( ) 了 整 合 已有 观 测 资源 、 高 资 料 3为 提 利 用 效率 , 条例 重 点 确 立 了 以 下 三项 制 度 。
关 键 词 : 洋观 测 预报 管 理 条 例 江 苏省 观 测 体 系 海 中图分 类 号 : 9 . D1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7 12 1 ) 6b-0 2 -0 1 7 -3 9 ( 0 0 () 2 2 2 2
《 洋观 测预 报管 理 条 例 》 于 2 l 年 4 条 , 0 2 6 1 l 施 行 。 部 条例 的 海 已 02 0 自2 1 年 月 起 E 这 2 1 月 国务院 第 1 2 常务 会 议通过 , 5日 次 9 测 网 规 划 与设 施 建 设 、 洋 观 测 与 资 料 的 海 颁 布 对 于 海 洋 部 门 加 强 海 洋 观 测 预 报 管
l 2 1 4 1 6 l 8 1 i1 0 11 2 11 4 11 6

生态环境部关于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2.05.16•【文号】环审〔2022〕55号•【施行日期】2022.05.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22〕55号同济大学:你单位《关于报送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同济海底办函〔2021〕5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海底主基站及配套的观测平台和光电复合缆线。

设立A1、A2、A3、A4等4个海底主基站,配备坐底、潜标和地球物理观测平台,A4主基站配备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缆线包括两条干线和四条支线,总长约570公里,途经东海西北部海域。

其中,干线北支长约365公里,起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监测与数据中心(不含),止于A3主基站;干线南支长约180公里,起自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基站(不含),止于BU5分支器;支线总长约25公里,分别自A1、A2、A3、A4主基站外延。

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该工程可以满足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我部同意批准该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应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的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缆线埋设应在海况较好的缓流时段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减轻悬浮泥沙扩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严格控制陆域施工范围,施工结束后及时开展场地植被恢复,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管理,选取低噪声设备。

(二)缆线应选择安全环保、具有高防腐性能的材料和保护层,埋设足够深度,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有害物质溶出。

本工程缆线与现存海底管道、缆线交越段施工时,应加强施工安全保护,防止造成交越管道电缆破坏,防范油气管道破坏引发的溢油,合理配备溢油应急物资,确保发生溢油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7.20•【文号】•【施行日期】2023.07.20•【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1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5号公布根据2023年7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第三章海洋观测与资料的汇交使用第四章海洋预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事业。

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海洋观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海洋观测预报人才,促进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第六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实施。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二〇一四年九月前言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

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目录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1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1)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 (1)第三节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2)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 (3)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第二节主要目标............................................................................. . (5)第三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7)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7)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 (7)第三节加强能源节约 (9)第四节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 (9)第五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 (10)第六节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 (12)第七节控制交通领域排放 (13)第八节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15)第九节倡导低碳生活 (16)第四章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16)第一节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16)第二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17)第三节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 (18)第四节提高海洋和海岸带适应能力 (19)第五节提高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 (20)第六节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 (20)第七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第五章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22)第一节深化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 (22)第二节开展低碳园区、商业和社区试点 (23)第三节实施减碳示范工程 (25)第四节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 (26)第六章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第一节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第二节农产品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9)第三节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30)第七章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31)第一节健全法规标准 (31)第二节建立碳交易制度 (32)第三节建立碳排放认证制度 (33)第四节完善财税和价格政策 (34)第五节完善投融资政策 (35)第八章强化科技支撑 (36)第一节加强基础研究 (36)第二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37)第三节加快推广应用 (39)第九章加强能力建设 (41)第一节健全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 (41)第二节加强队伍建设 (41)第三节加强教育培训和舆论引导 (42)第十章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43)第一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43)第二节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合作 (44)第三节大力开展南南合作 (45)第十一章组织实施.............................................................................45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5)第二节强化统筹协调 (46)第三节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46)第一章现状与展望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4月25日,国家海洋局公布。

前言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

我国管辖海域辽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空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在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制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

《区划》科学评价我国管辖海域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现状,统筹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划分了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八类海洋功能区,确定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并据此制定保障《区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区划》是我国海洋空间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文件,是编制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各级各类涉海政策、规划,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区划》范围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

《区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第一章海洋开发与保护状况第一节海域和海洋资源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公里。

海岸类型多样,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60多个,大中河口10多个,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

我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大。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3.06.09•【文号】国办发[2013]52号•【施行日期】2013.06.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3〕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6月9日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2013〕15号),设立国家海洋局(副部级),为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

一、职能转变(一)取消的职责。

1.取消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资格认定。

2.取消海洋倾倒废弃物检验单位资质认定。

3.取消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审批。

4.取消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审批。

5.取消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

6.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需要取消的其他职责。

(二)下放的职责。

1.将省内县际海域界线勘定职责下放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2.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需要下放的其他职责。

(三)加强的职责。

1.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海洋事业发展。

2.加强海上维权执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中国海警队伍,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维护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

二、主要职责(一)负责起草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涉及海域使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调查、海岛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海洋事业发展、海洋主体功能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岛保护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规划,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出台沿海每50公里设1个观测站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出台沿海每50公里设1个观测站

济快 速发展 的要求
作 为海 洋 大 省 ,广 东 大陆 海 岸线 长 达 4I l 4
广 东 公 .居伞 罔之 前;2 1个地线 市 I } 1 .有 1 4个沿

外印 发 《 规划 》 明 确:“ 至2 0 2 0年 , 省海 洋与 渔业 厅海洋 预报减 灾 处处 海城 市 得 改革 开 放风 之 先 ,j 东海 洋 产业 发
建 没 海 洋 观 测 体 系 ,是 开 发 东 省海 洋与渔 业厅 设 r海洋 预报 献 一
优 化观 测 布局 建设 “ 四位 一体 ”观 测 网
《 划 》f J J J 捉 … r广 尔海 洋 观
求 ”
观 测
为 _ r 实现 『 l 怀.《 规 划 》捉 … J
在 2 0 1 0年前 ,广 东 省 的海 洋 观测 件 应急 处置能 力,有效 保障人 民的生命 财 产安 全 设 施 还 是 一 片 空 白 :2 0 1 0年 ,r 和神会 经济 的持续 发展 ,为建 设海 洋强 , 肯作 贡
完 善 海洋 基础 工 作 服 务 海洋 强省 建 设
滢 羊与渔 业
2O1 7
《 广 东 省 海 洋 观 测 网 建设 规 划 》 出 台
沿海每 5 0公里设 1 个观测站
减灾 处 , 赋予 j - 观 测预报 的管婵 职能 2 0 1 5 年.
海 洋环境 监测 叶 J 心 义. t  ̄h l l 了海 洋预报 的职 能 ,
缱 没广 尔海 洋观测 的 4项 } 仃务:

《姚 则 》』 J l l 拍 r埘 … 风, 』 l 起 的
海洋 火
洲 ,一 “ 广 尔竹f f } 泐城
风 浪 、俞风J 场 f 门观测 , 没

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1)1发展形势 (2)1.1现状 (2)1.2存在的问题 (6)2总体要求 (8)2.1指导思想 (8)2.2基本原则 (8)2.3发展目标 (9)3重点任务 (10)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 (10)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10)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 (10)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10)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12)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12)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4)4.2海基观测系统 (16)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16)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17)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17)4.3空基观测系统 (18)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18)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18)4.4数据管理体系 (18)4.4.1数据管理系统 (18)4.4.2数据传输网络 (18)4.5管理体系 (20)4.5.1管理制度 (20)4.5.2管理队伍 (21)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 (21)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21)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21)5远景规划 (22)5.1海床基观测系统 (22)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 (22)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22)6保障措施 (23)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认知海洋的宏伟计划

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认知海洋的宏伟计划

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认知海洋的宏伟计划预防台风、飓风、风暴潮以及海啸等灾害侵袭,离不开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渔业捕捞、远洋运输、海上石油开采等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对海温、海流、海浪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及时、准确预报……这些都需要依托自然资源部正在建设的“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据了解,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核心构成是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

其中,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包括国家海洋站网、海洋雷达站网、浮潜标网、海底观测网、表层漂流浮标网、剖面漂流浮标网、志愿船队、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卫星海洋观(监)测系统、海洋机动观(监)测系统及服务和保障系统。

近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迎来了海洋一号C星和海洋二号B星两名“星”成员。

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整合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及手段,实现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

国际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作为支撑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海洋观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3年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计划,现已发展为13个区域性观测系统,针对不同要素包括全球海平面观测、全球海洋漂流浮标观测、全球Argo 浮标观测、国际海洋碳观测等多个专题观测计划。

据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研究员王祎介绍,在GOOS等全球性计划引领下,目前国际海洋观测已进入多平台、多传感器集成的立体观测时代,呈现出业务化观测系统与科学观测试验计划相结合、区域与全球相结合、“天-空-岸-海”多手段相结合、国际合作数据贡献与共享相结合的特征。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正在逐步建成,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稳步增强。

我国海洋立体观测体系更趋完善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年~2020年)》《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等多项海洋规划和条例,对加大海洋观测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观测仪器设备先进性、建设海洋观测体系、规范海洋观测管理、积极参与国际观测计划等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国家海洋局:2020年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

国家海洋局:2020年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

国家海洋局:2020年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国家海洋局日前印发的《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

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海洋观测网基本框架,在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1页(P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4
【相关文献】
1.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加强海洋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J],
2.2020年我国拟建成“空天一体”天文观测网络 [J],
3.2020年中国拟建成“空天一体”天文观测网络 [J],
4.2020年我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 [J],
5.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论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的条件 [J], 张海峰;杨金森;徐质斌;刘容子;鹿守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针对研究热点,优先选择海洋科学的重点观测内容,提升关键海洋现象和海洋过程的观测能力,保证获取有效的海洋科学试验观测资料。

(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海洋观测网基本框架,在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岸基海洋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河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岸基雷达站等。

岸基海洋观测站(点)主要开展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目前已建设国家基本海洋站(点)120多个,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数十个。

为水利、气象、海事、教育、科研等服务的专业河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科学试验站也已达到一定数量。

其中河口水文站主要开展河口区域的水文观测;海洋气象站主要开展海洋气象要素,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的观测;验潮站主要开展港口码头的潮位观测;岸基雷达站主要开展海流、海浪、海冰和气象等观测,其覆盖率不断提高。

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主要由各种浮(潜)标、调查断面、海上平台、志愿船和卫星等组成。

我国已建成业务化观测浮(潜)标40余个,主要布设在我国陆架海域;漂流浮标常年保持数十个,主要布放在中远海和大洋;设置海洋标准断面调查站位约120个,由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常年开展调查;在近海海域建有多座海上观测平台,依托数十个海上生产作业平台以及近百艘近海和远洋船舶组织开展海上志愿观测;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目前在轨2颗,搭载海洋红外、可见光和多种微波传感器,可进行海水温度、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等的遥感观测。

大洋观测由大洋科学考察船、浮(潜)标、卫星和志愿船等承担,以海洋科学、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等为观测重点,同时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海洋观测计划。

极地观测由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科考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承担。

目前,每年开展一次南极科学考察,每1—2年开展一次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中山站和黄河站初步具备海洋和气象综合观测能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海洋观测能力,但由于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就海洋观测网的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技术保障、运行机制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随着《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国家和地方对海洋观测投入的加大,应进一步加强观测系统的统筹和总体布局,明确关键站点的观测内容,提高重点区域的站点分布密度;增加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观测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集成化水平;提升海洋多参数综合性观测能力,加强海底观测网建设;整合海洋观测资源,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面向新时期海洋观测发展需求,创新机制、增强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海洋观测基础,采用国内外可靠、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优化各种海洋观测及其保障资源配置,统筹兼顾海洋观测网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综合观测网络,为认知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海洋观测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政府引领。

通过政府引领,综合权衡各种需要,加强海洋观测能力优化与建设,提高我国海洋观测网整体服务水平。

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充分考虑海洋观测站(点)发展现状,有效利用相关部门的监测站点资源,科学设计、合理调整布局,完善现有观测网络,利用国内外成熟、可靠的海洋观测技术及相应保障措施,实现海洋观测网的稳定运行。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重点保障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重要港口、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和海上其他重要区域的观测能力建设,分步实施,边建边用。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提高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程度,避免重复建设,兼顾业务化和科学试验,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和互补。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以国家基本观测网为骨干、地方基本观测网和其它行业专业观测网为补充的海洋综合观测网络,覆盖范围由近岸向近海和中、远海拓展,由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实现岸基观测、离岸观测、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建立与完善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三、总体布局海洋观测网的覆盖范围包括我国近岸、近海和中远海,以及全球大洋和极地重点区域,按岸基、离岸、大洋和极地布局。

(一)岸基观测布局。

岸基观测在我国管辖海域的沿岸和岛礁布局设站,主要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岸基雷达站和海啸预警观测台,以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开发强度大的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敏感区、重点岛礁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辽东半岛、辽东湾和渤海湾沿岸、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苏北浅滩、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和温台沿岸、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沿岸、海南国际旅游岛、南海诸岛等。

(二)离岸观测布局。

离岸观测在我国近海和中远海布局建设,主要由浮(潜)标、标准调查断面、海上观测平台、海上志愿船和志愿平台、海底观测系统、海啸预警观测系统、卫星观测系统等组成,以海洋灾害高风险区、海上突发事件频发区、开发强度大的海区、海上权益维护区、海上生产和开发活动频繁区、气候变化敏感区、海洋环境科学综合试验区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包括渤海海峡、黄海冷水团区、长江冲淡水区、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沙、西沙和南沙海域,以及海上油气开发区、近海主要航线、近海渔场、台风主要路径和影响区域等。

(三)大洋和极地观测布局。

大洋和极地观测主要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南北极等重点关注海域布局,包括浮(潜)标、卫星遥感、海外站、志愿船、大洋调查和极地科考等,以大洋航线、海上石油通道、远洋渔场、气候关键区、南北极地区以及其它海洋热点海域等为重点区域。

全国海洋观测网由基本海洋观测网和专业海洋观测网组成。

基本海洋观测网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

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由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

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由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

专业海洋观测网由水利、气象、海事、教育、科研等有关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参照基本海洋观测网进行布局、建设和管理。

四、主要任务(一)强化岸基观测能力。

1、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围绕国家对海洋观测的需求,以岸基国家基本海洋站(点)为主体,地方基本海洋站(点)以及专业海洋站(点)为补充开展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建设,地方基本海洋站(点)根据国家基本海洋站(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套建设。

新建、升级和改造40—50个岸(岛礁)基海洋观测站(点),合理调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保证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100千米以内,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30千米以内;在渤海、黄海北部冬季重冰区,以及东海、南海台风和海啸灾害易发区增加站(点)密度;选择重要的岛礁建设海洋站(点);增设中心海洋站2—3个,升级改造2—3个;新增15辆海洋灾害应急观测车;新建3—4套移动式海洋灾害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增强海洋观测管理、资料服务、灾害调查和应急观测能力。

2、岸基雷达站新建、升级和改造现有地波雷达站、测波雷达站。

在沿海地区新建18—24个中程地波雷达站,在重点岸段新建高精度短程地波雷达站,由相邻或相近雷达站开展交叉组网观测,基本形成对我国离岸约150千米重点海域的精细化流场观测能力;在港口、核电站、重化工等重大工程所在岸段以及海浪灾害频发区新建16—20个测波雷达站,提高对海浪的雷达观测能力;在渤海、黄海北部沿岸及海上平台新建16—20个测冰雷达站,增加沿岸移动测冰雷达车,提高对海冰的雷达观测能力。

制定并完善各类雷达观测业务化流程,提高地波雷达、测波雷达、测冰雷达信息提取精度,发展雷达资料释用及同化技术,建立及时、可信、稳定的雷达观测业务化运行系统。

3、海啸预警观测台在分析南中国海及东海周边海底地震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快速定位和海啸快速预警的要求,统筹规划沿海海啸预警观测系统的整体布局,依据有关地震监测规范,选择约30个观测环境和地质条件适合、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海洋观测站(点)建设海啸预警观测台站,实现对我国近海周边海底地震的实时监测。

通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观测的升级换代,更新和配备成熟、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增加岸基海洋环境观测内容,提升岸基观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二)提升离岸观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