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

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二)发展现状

通过全面实施“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科技初步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奖励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在“十二五”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海洋调查观测能力显著增强

海洋调查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调查范围已从海岸带、近海拓展到三大洋和南、北极海域。初步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状况,构建了我国“数字海洋”基础信息框架;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了南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开展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共发现17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占全世界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近1/10,国际海底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广泛参与了“国际大洋探索计划(IODP)”航次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南海海域的调查航次;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科考活动,建立了南极地区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首次实现抵达北极点。海洋观测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发射了海洋1B卫星,投入使用了高频地波雷达、海底观测设备、Argo浮标等,开始走向从空中、海面、水层到海底的立体综合观测阶段。

2.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

围绕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和数值计算模型;构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揭示了东海大规模赤潮潜在危害性及危害机理,提出了宏观调控措施和治理技术;建立了鱼虾贝抗病力和免疫遗传特性的理论基础,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绘制;揭示了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及其早期演化过程和气候历史情景;发现了大洋碳储库的长期性,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对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性;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表的科技论文比“十五”增加了10.7%。

3.海洋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研发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促进了我国海洋技术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性转移。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一批近海、深水油气田和大洋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已投入应用,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攻克了一批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开始示范运行,海上风能发电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研发了一批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仪器和系统,初步形成了专属经济区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海洋环境预报范围初步实现

从近海、西北太平洋向全球和重要海上通道的拓展,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海上突发事故应急预报技术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十一五”共发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6项,专利申请比“十五”增加了47.3%,专利授权增加了70.9%。

4.海洋科技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

海洋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软硬件水平。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新增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覆盖9个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得以推进;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4个、涉海部委重点实验室16个、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4艘;大型科研设备装备全面更新升级;省级以上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比“十五”增加了24.8%,直接从事海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32.9%。

5.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海洋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国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沿海地区纷纷发布本地区的科技兴海发展规划,国家、地方和企业形成了科技合力,建设了一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实施了一批示范工程,壮大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培植了一批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5%;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海洋高端船舶装备制造、海洋石油勘探和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保持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