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坚决维护海洋权益](https://img.taocdn.com/s3/m/fe6feec0a1c7aa00b52acb25.png)
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XXXX摘要:一些国家不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千方百计地与我国争夺南海海域及其资源。
面对周边国家的种种活动,在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中,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事关我国南海发展利益和安全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报告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确立了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字:海洋权益、海洋维权、海洋强国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周边海域热点频发,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有必要理解认识什么是“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意义在哪里,如何看待我国的维权形势,如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如何建立海洋强国,而且要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全面理解海洋权益何谓海洋权益?一般的理解是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例如,毗连区管制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他国管辖海域的航行权利、行使公海六大自由的权利以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利益等。
严格说,国家海洋权益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海洋上可行使的权利;二是可获得的和需要维护的利益。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有关国际法,以及我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我国的海洋权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在我国管辖海域范围内的权益,也包括我国在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极等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权益。
在我国管辖海域范围内,我国拥有的海洋权益包括:第一,在内海和12海里领海内拥有排他性的主权。
第二,在我国领海以外宽度为12海里的毗连区拥有对海关、财政、出入境管理、卫生以及安全的管制权。
第三,在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拥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的主权权利;拥有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
深海高可靠声学应答释放器设计与实现
![深海高可靠声学应答释放器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8695de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9.png)
深海高可靠声学应答释放器设计与实现贾立双;李家军;冯志涛;张选明【摘要】深海声学释放器是海洋监测系统回收的主要设备。
本文分析了国外声学释放器的主要发展状况,介绍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的声学释放器的情况,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设计了国产释放器与国外释放器通信比测实验,验证其通信性能。
%Acoustic release transponder is the main equipment for the recovery of marine monitoring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coustics releaser , and describs the acoustic release transponder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Ocean Technology Center , and analyzes its reliability.At last , a designed experiment is employed to test and verify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acoustic releaser made in china and foreign.【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声学释放器;可靠性;通信性能【作者】贾立双;李家军;冯志涛;张选明【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3我国海洋国土广大,海洋环境多样,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安全保障、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十分艰巨。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ea588b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f.png)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1.29•【文号】国科发计[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59e09bbc89eb172dec63b743.png)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
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迫切要求海洋事业提高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能力。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精品资料:《发展海洋经济 维护国家主权》
![政治高考复习研讨精品资料:《发展海洋经济 维护国家主权》](https://img.taocdn.com/s3/m/0d77764b69eae009581bec8d.png)
三、理论依据:
2013年《考试大纲》考点: 《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财政、税收的 作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与合 作 《政治生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 的政治参与;政府的职能与责任;处理国 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 的基本趋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
三、时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2年6月21日发布 公告: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 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 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 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专家认为,以前中国只在永兴岛上设立派出机 构,行政级别相当于街道办事处,而这次直接 以地级市的行政级别来行使管辖权,这是根本 性的变化,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南海诸岛主权 和国家利益的决心。
学. 科. 网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 洋经济加快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要 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 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 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精神,编制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 划》,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 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从国内看 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 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市场需求潜力不断 扩大,科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 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为海洋经济加快发 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 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粗放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 转化能力不强,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保障 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这些因素仍制约着我 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部分)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a0a324a767f5acfa1c7cd25.png)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紧紧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民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粮食单产年增长率达到0.8%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一支20万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1.攻克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加强农林动植物高产高效新品种创制,加快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牧区畜牧业和草地保护技术、海洋农业技术等,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强先进多功能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副产品高值化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健康食品生产。
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业生境控制、污染农田修复利用、农林生态工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
加强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动态监测、村镇规划、土地节约利用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区与安居住宅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继续加强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型种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7f31a63453610661fd9f41b.png)
“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为“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等的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及各部门“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版权局?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林业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气象局
自然科学基金会
粮食局
能源局
海洋局
测绘地信局
民航局
邮政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中医药局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建设海洋强国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建设海洋强国](https://img.taocdn.com/s3/m/8033d0dbc1c708a1284a4464.png)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摘要】“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
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海洋科技;海洋强国;创新一、海洋科技发展对海洋事业的推动作用当前,在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世界海洋科技呈现突飞猛进发展态势,各个分支领域都在不断取得重要的突破和进展,为增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保护能力源源不断的提供着重要的手段和设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海洋科技发展的历史。
海洋科技包括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两部分知识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趋势日益加强,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基本实现同步化发展,并渐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知识大系统。
人们广泛的使用海洋科学技术或其简称“海洋科技”来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表述。
海洋科技发展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以临海捕鱼、晒盐和简易船舶制造为代表的海洋科技便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
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相当漫长时期,海洋科技发展步伐极为缓慢。
直到人类社会跃入现代工业大生产时期后,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促使海洋科技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现代海洋科技体系不仅得以建立,且随着海洋开发空间尺度的渐趋扩大而不断拓展。
对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加以研究,总结国内外海洋发展所走过的路程并认真探索其成败得失,以史为镜,从而促进我国海洋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国外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特点(一)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主要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因此大力支持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展开,为此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64e3ca16a2161479171128e4.png)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海洋知识竞赛B选择题题
![海洋知识竞赛B选择题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5da453fc4ffe473368ab87.png)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C.1978年D.1979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B 马六甲海峡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 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 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 D 大于100吨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2日B2003年3月2日C2003年3月1日D2003年3月4日19.海洋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作出决定后几日内送达当事人(A) A7日内 B 8日内 C 9日内 D 10日内20.世界上最严重的井喷发生于何时(D) A1979年6月1日清晨B 1979年6月2日清晨 C 1979年6月4日清晨D1979年6月3日清晨21.世界上最严重的井喷发生于何地(A)A墨西哥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 D 阿拉伯湾22.在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是哪一个(B)A东太平洋海域B黑海海域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23.我国首次进行的海洋污染综合性调查是在上世纪什么年代(C) A上世纪50年代B上世纪60年代C上世纪70年代D上世纪80年代24.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哪一个(A) A澳大利亚大堡礁自然保护区B墨西哥自然保护区C中国自然保护区D加拿大自然保护区25.我国目前与海洋有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多少个(D)A 22个B 23个C24个D 25个26.联合国将哪一年设为国际海洋年(C) A 1996年B 1997年C 1998年D 1999年27.世界上哪个国家率先实施“深海环境研究计划”(B) A中国B美国C 日本D法国28.哪个部门负责我国的海啸预警报业务(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29.我国在哪年加入国际海啸警报系统中心的(A) A 1983年B1984年C1985年D1986年30.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哪一年(B)A 1978年B 1979年C 1980年D1981年31.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与开发试验”历时几年完成(B) A7年B8年 C 9年D10年32..哪一种污染物对海洋破坏最普遍、最严重(A) A 石油B汞C 汽油D酸33.哪个国家最早向海洋倾废(D)A中国B美国C 日本D法国34.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7年中国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多少亿元(A)A 88.37亿元 B 78.37亿元C68.37亿元D58.37亿元35.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2007年共发生多少次台风风暴潮过程(A) A 13次 B 14次 C 15次 D 16次36.滨海湿地是指低潮时水深浅于多少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A) A 6米B 7米C 8米D 9米37.我国盘锦地区和莱州湾海水入侵最远距离分别达多少公里(A) A 68公里和45公里 B 68公里和40公里 C 68公里和50公里 D 68公里和55公里38.莱州湾南部海岸盐渍化范围较大,盐土区向陆地最远达多少(B) A 23公里B 24公里C 25公里D 26公里39.国家海洋局于哪一年启动了海水入侵、盐渍化监测工作(C) A 2005年 B2006年C 2007年D 2008年40.世界海洋日是每年的哪一天(A) A每年7月18日B每年7月19日C每年7月20日D每年7月21日41.西太平洋沿海国家中,受台风袭击最多的是哪个国家(B) A美国B中国C日本D法国42.无居民海岛允许单位或个人开发利用,租用期限最长不超过多少年(A)A 50年B60年C70年D80年43.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两个国家(B) A 中国、法国 B 中国、日本 C 中国、美国 D 中国、韩国44.在什么时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A)A 2003年5月9日B 2003年5月10日C 2003年5月11日D 2003年5月12日45..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亿吨级港口数量达到多少个(B)A13个B14个C 15个 D 16个46.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D)A 2年B3年 C 4年D5年47..《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期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B)A 2001—2009年B2001—2010年C2001—2011年D2001—2012年48.国家海洋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哪一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A) A 2002年 B 2003年 C 2004年 D 2005年49.利用海水的单位或个人,在纳水时应当采取防护或有效规避措施,保护幼鱼、幼虾资源。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现状与趋势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6ed6eb8f121dd36a32d82d4.png)
29水工业市场2012年第3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淡水消耗量增加了7倍,约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饮用水,预测到2025年,将有23亿人缺水。
世界范围普遍缺水造成的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中国缺水情况更加严重,是联合国公认的世界13个最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
可以预见,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这些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进行海水淡化,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淡水紧缺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发展现状自1981年西沙群岛海水淡化装置投入使用以来,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工程已历经了30余年的发展建设。
据统计,截至2011年8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现状与趋势文 / 段焕强 谈探(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 北京 100190)图1 各种海水淡化方法所占产水量(设计产能)比例图2 各种海水淡化方法建成装置分布情况30MARKET 市场水工业市场 2012年第3期月末,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66处(座)。
其中,由于技术原因,早期建设的6处(座)海水淡化工程装置已停产。
建成投产的60处(座)海水淡化工程设计产能已达到75.6818×104m 3/d 。
1、技术与工艺:以反渗透为主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是国内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
从设计产能看,反渗透法以接近60(实际58.0818)×104m 3/d 的产水量,排在第一位,占总设计产能的74.12%;低温多效蒸馏法以接近20(实际18.65)×104m 3/d 的设计产能,位列第二,占23.8%。
反渗透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的设计产能合计占了总产能的97.93%(见图1)。
从工艺技术工程项目数看,反渗透法有55处(占总83.33%),而低温多效有7处(占10.6%)。
两种海水淡化方法所占产水量和工程规模比例的差异是由于装置规模和用水负荷造成的(见图2)。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547732d7375a417866f8f77.png)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编者按: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向全社会公布。
在这个事关未来5年国计民生的《建议》中,有什么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对广大老百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湖南日报约请省委讲师团副主任谭跃湘同志,就此进行解读,帮助大家加深对《建议》精神的理解,从而满怀信心迈进更加辉煌的“十二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精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定位准确、判断科学、主题突出、主线清晰、部署全面、措施得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和行动纲领。
准确定位科学判断客观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建议》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接着又在正文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对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国人民10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为增强,我国不仅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也不断前移;我国人民的生活已大为改善,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将超额实现,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7f70d1524de518964b7ddd.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9对中国海洋认知的十大误区
![9对中国海洋认知的十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1ca2b6efb8f67c1cfad6b854.png)
二,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春华油田和钓鱼岛事件 上,同样就海洋主权产生纠纷。
但海上大片海域被侵,成群岛礁被占,海 洋权益严重丧失,我们竟无‚切肤之痛‛, 可以相安无事。在国土观念上‚只见土黄 色 ,漠视蔚蓝色‛,是一种传统国土观的 ‚色盲症‛。
二、海洋未能Leabharlann 国家统筹‛五大统筹唯缺海洋
中国发展规划中有‚五大统筹‛, 但海洋未纳入 国家统筹的战略视野,为中国海洋认知上十大误区 之二。
七、‚海洋国土‛未共识
对‚海洋国土‛未有共 识
“海洋国土‛是国家、民族对自己主权管辖海域 的称呼,涉及国家主权、尊严与利益的重要概念, 却受到‚国土即领土‛过时概念束缚,争论不休, 为中国海洋认知十大误区之七。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问世,中国地理名词中出现了‚海洋国土‛的新 词。由于‚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相对应, 寓意鲜明,通俗易懂,很快被社会各界接受并广 泛运用。该名词的释文十分清晰:‚海洋国土‛ 是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国家管辖海 域‛,其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
“草原之国‛蒙古 无海岸线却重视海洋
我国近邻 ‚草原之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虽然没有1寸海 岸线,但脚踩草原心系海洋,制定了《蒙古国海洋法》, 重视分享海洋的蓝色权益。该国唯一苏联航海大学毕业的 巴特巴彦说:我们身系草原,思念海洋,海洋将给我们食 品、资源、财富和空间,我们有可能成为像利比里亚那样 的国际船舶登记国,可以由‚蒙古人民共和国‛注冊、悬 挂‚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远洋船隊,穿梭航行在世界 海洋上,我们也可从海洋上中获取利益。
海洋管理涉及到国家社会许多领域和国际利益, 既要各资源部门的行业管理,更要着眼于民族利 益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对海域的工业、 渔业、采矿、排污、居住、旅游和防卫等方面进 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实现和谐与协调的综合 管理。
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60886d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e.png)
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5.04•【文号】国科发计[2012]700号•【施行日期】2012.05.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二O一二年五月四日附件:“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一、形势--挑战与机遇(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的《京都议定书》,到2010年的《坎昆协议》,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https://img.taocdn.com/s3/m/78d74ef3910ef12d2af9e766.png)
工装备及关键配套系统的开发 ,加快建设长兴岛海工装备制造 基地 ,支持浙江 开展深海装备研制工作 ,优化发展福建海工装
备设计研发和制造产业 ,推进广州 、深圳 、珠海 、湛江 、惠州 等地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 的研究、生产基地建设。 在海 洋船舶工业领域 ,集 中力量优化 提升环渤海 、长 江 口和珠江 口区域三个具有 国际影响力 的现代 化大型造修船基
工 业产 业 集 群 。
《 规划 》提 出 ,根据不 同地 区的产业基础 和发展潜力 ,
充 分发挥环渤海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在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 ,重点打造以大连为主的海工装备 制造基地 ,重点发展青岛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重点推进上海海
结构调 整 ,强化精细管理 ,加快推进大 型散 货船 、油 船 、集
装箱船 等主力船型 的优化 升级 ,开 发设 计节能环保 、安全高 效 的绿 色船 舶 ,着 力提 高产 品核心 竞 争 力 ,积 极 拓展 国际
市场 ;加强对高端船 舶和特种船舶 的研 究 ,重点研 发系列化
《 规划 》紧紧 围绕 海洋油气业 、海工装备制造业 、海洋 船舶工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 洋渔业等 1 3 个海洋及相 关产
船 、海洋调查船 、破 冰船 ,培 育豪华游船 、旅 游观光船等 品
牌 产 品。
海 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较 “ 十一五 ”末翻 一番 ,占海 洋生产总
值 的比重超过3 %;海上运输等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 %
的 目标 。
在船舶配 套产业领域 ,进 一步完善船舶配 套产 品研 发体 系 ,提升 自主 品牌船舶配套设备 的开发能 力 ,提 高船舶配 套 产 品本土化装船 率 ,重点研发船 用柴油机 、轴舵系统 、通信 导航 系统 、甲板 系统及废物处理设 备等高技术 、高附加值船 舶配套产 品 ;引导 中小企 业积 极参与大 型船 企的分段制 造生 产体系 ,提 高配套服务能 力 ,形成具备现代 造船模式 的船 舶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https://img.taocdn.com/s3/m/192da415964bcf84b9d57b68.png)
芬 兰矿 产资 源潜 力 巨大 , 地 质 工 作程 度 不 是 很 高, 但 矿业投 资环 境稳 定 。近年来 , 吸引越来 越 多 的 矿业勘 查公 司人 驻 。芬兰 经济 研 究所 ( E TL A) 公 布 报告称 , 芬 采矿业 产值将 在 未来六 年 内翻一 番 , 销售 额将是 目前 的三 倍 , 雇 员 数 将 增 加数 千 人 。芬 兰 将 是下一 个 全球矿 业 巨头 的“ 淘金 之地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8
中 国 矿 业
第2 2 卷
矿产潜力 指 标排 名第 1 9 位, 不考 虑土地 使用 限 制和 政 策影 响 的矿产潜 力排 名 第 2 3位 。2 0 1 1 年 度 透 明 国际全 球腐 败指 数 排名 中 , 芬 兰 仅 次 于新 西 兰和 丹 麦, 是 全球最 清廉 的 国家之 一 。
绿 色发展 。
《 规划》 还 就 培育 壮 大 海洋 新 兴 产 业 、提 高 海 洋 产 业 创 新 能 力 、加 强 海 洋 经 济宏 观 指 导 等 提 出 了详
细 要求 。
5 . 4 芬 兰政府 为 矿业公 司提 供完 善 的服 务 芬 兰政府 的服 务 覆 盖 了投 资 过 程 的 各个 方 面 , 包括 数 据收集 、 商业 机会 分析 、投资 模式 选 择 、 关 系
网络建 立和合 作伙 伴信息 收集 等 。政府 为投 资者 提
供 支持 和关 系 网络 建 立 服务 , 小 型采 矿 企 业 和 勘探 企 业是 芬兰政 府 重点关 注 的领域之 一 。其 主要 的政 府 部 门包括 芬兰地 质 调 查 局 、 就 业 与经 济 部 以及 芬 兰的采 矿行业 协会 。
海、 东海 、 珠江 口、 北 部湾 、 莺歌 海 、 琼 东南 等海 域现有 油气 田采 收率 , 加大 专属 经济 区和大 陆架 油气勘 探 开发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e07a0d581b6bd97f19ea0a.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一)面临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
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
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
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
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
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二)发展现状通过全面实施“十一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科技初步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奖励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在“十二五”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1.海洋调查观测能力显著增强海洋调查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调查范围已从海岸带、近海拓展到三大洋和南、北极海域。
初步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状况,构建了我国“数字海洋”基础信息框架;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了南海海域具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开展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共发现17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占全世界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近1/10,国际海底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广泛参与了“国际大洋探索计划(IODP)”航次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开展了南海海域的调查航次;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的科考活动,建立了南极地区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首次实现抵达北极点。
海洋观测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发射了海洋1B卫星,投入使用了高频地波雷达、海底观测设备、Argo浮标等,开始走向从空中、海面、水层到海底的立体综合观测阶段。
2.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围绕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和数值计算模型;构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揭示了东海大规模赤潮潜在危害性及危害机理,提出了宏观调控措施和治理技术;建立了鱼虾贝抗病力和免疫遗传特性的理论基础,完成了牡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绘制;揭示了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及其早期演化过程和气候历史情景;发现了大洋碳储库的长期性,证明了热带驱动和碳循环对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性;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表的科技论文比“十五”增加了10.7%。
3.海洋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围绕提高近海资源利用水平和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研发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促进了我国海洋技术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性转移。
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一批近海、深水油气田和大洋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已投入应用,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攻克了一批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以及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开始示范运行,海上风能发电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研发了一批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仪器和系统,初步形成了专属经济区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与监控的技术能力;海洋环境预报范围初步实现从近海、西北太平洋向全球和重要海上通道的拓展,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海上突发事故应急预报技术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
“十一五”共发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6项,专利申请比“十五”增加了47.3%,专利授权增加了70.9%。
4.海洋科技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海洋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科技创新的软硬件水平。
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新增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覆盖9个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得以推进;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4个、涉海部委重点实验室16个、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4艘;大型科研设备装备全面更新升级;省级以上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比“十五”增加了24.8%,直接从事海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32.9%。
5.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海洋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国科技兴海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沿海地区纷纷发布本地区的科技兴海发展规划,国家、地方和企业形成了科技合力,建设了一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实施了一批示范工程,壮大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培植了一批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5%;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海洋高端船舶装备制造、海洋石油勘探和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保持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和发展的势头,产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带动就业数十万人。
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和海洋管理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能满足增强海洋能力拓展的战略需求。
海洋调查探测仍然不足,重点区域的持续性调查和观测研究不够,海洋重大基础研究与生态系统研究不深;海洋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深海技术亟待突破,海洋高技术的引领作用和产业化水平仍较薄弱;海洋科技资源利用仍需增强和优化,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优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拓展能力、支撑发展”的海洋科技指导方针,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着重提升海洋探测及研究应用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海,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更加有力,海洋生态环境更加健康,海洋公益服务更加优质,海洋权益维护更加有效,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尽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综合发展。
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巩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从区域、领域和体系建设上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强化创新,扩大开放。
注重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加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利用全球海洋科技资源,提高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引导,市场配置。
以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突出系统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全面部署,重点推进。
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海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建设,前瞻部署海洋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发展,引领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计划带动学科和领域发展,促进海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仪器设备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的人才和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沿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海洋调查实现新跨越,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强。
重要海域调查实现常态化,近海基本实现透明化,国际海域与极地考察国际竞争能力大幅提升,资源和生态研究实现新突破,基础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