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共20页
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解决方案
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解决方案第一章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概述 (2)1.1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3)1.2 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因素 (3)1.2.1 品种因素 (3)1.2.2 土壤因素 (3)1.2.3 气候因素 (3)1.2.4 肥料因素 (3)1.2.5 病虫害因素 (3)1.2.6 农业技术因素 (4)1.2.7 市场因素 (4)第二章种质资源优化 (4)2.1 良种选育 (4)2.2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4)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3.1 土壤肥力提升 (5)3.1.1 科学施肥 (5)3.1.2 平衡土壤酸碱度 (5)3.1.3 土壤微生物调控 (5)3.2 土壤结构调整 (5)3.2.1 深耕深松 (5)3.2.2 覆盖作物残体 (5)3.2.3 轮作与间作 (6)3.3 土壤污染治理 (6)3.3.1 防止污染源进入土壤 (6)3.3.2 土壤污染修复 (6)3.3.3 植被恢复与重建 (6)第四章水肥一体化技术 (6)4.1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6)4.2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7)第五章作物病虫害防治 (7)5.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7)5.1.1 监测体系建设 (7)5.1.2 预警机制 (8)5.2 生物防治方法 (8)5.2.1 天敌利用 (8)5.2.2 生物农药 (8)5.3 化学防治方法 (8)5.3.1 选择性农药 (8)5.3.2 抗性治理 (9)第六章农业气象条件优化 (9)6.1 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9)6.1.1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9)6.1.2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9)6.1.3 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9)6.1.4 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9)6.2 气象灾害的防御与应对 (9)6.2.1 防御干旱 (10)6.2.2 防御洪涝 (10)6.2.3 防御低温冻害 (10)6.2.4 防御高温热害 (10)第七章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10)7.1 栽培模式选择 (10)7.1.1 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 (10)7.1.2 综合考虑作物特性选择栽培模式 (11)7.1.3 优化作物布局,实现轮作与间作 (11)7.2 栽培技术要点 (11)7.2.1 种子处理 (11)7.2.2 土壤管理 (11)7.2.3 水分管理 (11)7.2.4 病虫害防治 (11)7.2.5 作物修剪与调整 (11)7.3 管理措施优化 (11)7.3.1 调整种植密度 (11)7.3.2 优化施肥方案 (11)7.3.3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12)7.3.4 强化病虫害防治 (12)7.3.5 优化栽培技术体系 (12)第八章农业投入品选择与应用 (12)8.1 肥料的选择与应用 (12)8.1.1 肥料选择原则 (12)8.1.2 肥料应用方法 (12)8.2 农药的选择与应用 (13)8.2.1 农药选择原则 (13)8.2.2 农药应用方法 (13)第九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9.1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13)9.2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4)第十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4)10.1 农业信息化建设 (14)10.2 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5)10.3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5)第一章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概述1.1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作物产量与品质是农业生产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产品管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授课教案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 作物群体结构§3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4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5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以讲授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2.作物群体结构与产量;3.作物源流库与产量;4.作物品质及其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精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不同,其大小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优质品种的选用 禾谷类作物品质改良的重点,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提高蛋白质及其必需氨 基酸组分含量进行的。
1.小麦蛋白质含量,种间差异较大。
野生一粒小麦(18%-30%)和栽培一粒小麦(16%-27%)大于圆锥小麦 (9%-16%)和硬粒小麦(12%-16%)。 我国栽培品种蛋白质含量在8.07%-20.42%,赖氨酸含量变化在0.28%0.55%之间,春小麦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高于育成品种 2.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种间和品种间变化较大。 我国栽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在34.70%-50.75%之间(徐豹等,1984); 籽粒含油量随种皮颜色不同变化在17.83%-19.58%之间,种皮黄色>种 皮黑色和绿色>褐色 (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1.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提高,在同一经度 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而在同一纬度上 由西向东推进40°,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共66页文档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 后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 依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 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 面积指数(LAI)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 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 量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 到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一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一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
其原因是营养器官的形成过程较简单,子实的形成则须经历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和结实成熟的复杂过程;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相对少些,而蛋白质、脂肪的形成要经过同化产物的进一步转化,需要能量较多。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化 学物质的过度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
经济收益
社会福祉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健康 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04 实际应用案例
高产优质作物的种植经验
土壤质量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透气性等都会影响 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B
C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对作物的生长 和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施肥管理
合理的施肥计划,包括肥料种类、施肥量和 施肥时间,对提高产品品质至关重要。
D
提高品质的措施
优化种植技术
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准农 业、智能农业等,可以提高作物 产量和品质。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目录
• 作物产量 • 产品品质 • 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 实际应用案例
01
பைடு நூலகம்
作物产量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降雨等对 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显 著影响。
土壤质量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 水分等因素对作物的生 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的作物在产量 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 。
种植技术
市场价格
作物产量高不一定能带 来高收益,市场价格也 是关键因素。
成本投入
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要考 虑成本投入,包括种子 、肥料、农药等。
品质要求
在满足产量要求的同时 ,也要注重产品品质, 以满足市场需求。
品牌建设
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 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
02
产品品质
品质的影响因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的关系 1.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2.经济产量的形成是以生物产量即有机物总量为物 质基础的。没有高的生物产量,也就不可能有高的 经济产量。但是有了高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的高 低还要取决于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 济系数。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枝数×每分枝荚数× 单荚实粒数×粒重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一)粮食作物的品质 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芋类作 物,产品为籽粒、块根和块茎。产品品质概括为 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 1.营养品质:指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决定于产 品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 禾谷类作物是人类营养中蛋白质和淀粉的主要来 源,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9%-26%,谷子8%9%,玉米5%-20%,水稻5%-11%。禾谷类作物 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及含量来判断的生物营养价 值。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特点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器官分化、发育和光合产物的分 配和累计密切相关,把作物的生育期划分为3个阶 段: 生育前期: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 叶、分枝的生长,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生 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粒, 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籽实干物 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储存量。
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作物的经济系数
禾谷类作物中的水稻和小麦为0.35~0.5,玉米为0.3~0.4; 薯类作物为0.7~0.85, 甜菜为0.6; 油菜为0.28, 大豆0.25~0.35; 棉花籽棉为0.35~0.4, 皮棉为.13~0.16; 烟草为0.6~0.7, 叶菜类和牧草可接近1。
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一、作物的生物产量 二、作物的经济产量
一、作物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作物形成的干物质的总重量,也叫生物学产量。
二、作物的经济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由于栽培目的不同,不同作物主产品的器官也不相同,即经 济产量也不相同。
禾谷类和油料作物是籽粒;薯类作物是块根或块茎; 棉花是种皮纤维;黄、红麻是茎秆韧皮纤维; 甘蔗为茎;烟草和茶是叶;绿肥是全部茎叶。
作物的品质
食用品质 营养品质、烹调品质 蒸煮品质、卫生品质
作物的品质
贮藏保鲜品质 贮藏品质 保鲜品质
作物的品质
加工品质
食品加工品质 酿造加工品质 碾和品质是在光 合产物积累与分配的同一过 程中形成的。在作物栽培实 践中,都希望高产和优质, 但二者往往不能同步提高。 一般通过作物品种和栽培技 术来协调。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影响作物产量的直接函数,叫做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注:在我国,粒重常用千粒重、百粒重等表示。
作物的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也就是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即: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只表明光合产物转运到产品器官中去的能力,而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要提高经济 产量,只有在提高生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系数,才能达到目的。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安全性指标
这是一类与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的生化指标。
——产品自身含有的生化物质 如芥酸、硫代葡萄糖苷、棉酚、焦油、尼古丁等 有机物
——产品接受外来的生化物质
如重金属、细菌、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状
商品性指标
这是一类与产品贸易效益相关的外观物理性状。 作物产品依据实用性、安全性和商品性指标规范成若干 商品等级。
四、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品质
经济作物的品质
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纤维品质由 纤维长度、细度和强度决定;油料作物种子的脂 肪含量及组分决定其营养品质、贮藏品质和加工 品质;烟叶品质由外观品质、化学成分、香吃味 和实用性决定。 饲料作物的品质 饲用品质主要决定于茎叶中蛋白质含量、氨基 酸组分、粗纤维含量等。
二、作物产品品质的类型
作物品质主要指作物产品的品质,主要分为外观品质、 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工艺品质等。 1、外观品质(商品品质):又叫形态品质,是指作物初级 产品的外在的、形态或物理上的表现。
2、营养品质:是指作物的营养成分,即作物提供给 人类和人工饲养禽畜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的成分和含 量。 3、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产品品质,但对加工 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第四章 作物产品品质及其改良
第一节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分类
一、作物产品的品质概念 作物产品的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即达到人们某种 要求的适合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 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 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 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 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 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类指标,一是 理化指标;二是形态指标。每种作物都有一定 的品质指标体系。
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品质与产量
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品质与产量有机农业是一种以自然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而是通过自然和生态的方法来维持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虫害,从而实现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作物的品质与产量是衡量有机农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品质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有机农业实践来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一、有机农业对作物品质的影响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品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价值的提升:有机农业强调使用有机肥料和自然耕作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研究表明,有机种植的作物往往含有更高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口感和风味的改善: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生长周期较长,这使得作物有更充足的时间来积累风味物质和糖分,从而改善了作物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有机农业中使用的自然耕作方法也有助于保持作物的自然风味。
3. 环境友好性: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因此,有机作物被认为是更安全、更环保的食品选择。
二、有机农业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机农业模式下,作物产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机农业无法实现较高的产量。
以下是影响有机农业产量的几个关键因素:1. 土壤管理和肥力:有机农业模式下,土壤肥力的维持主要依赖于有机肥料和绿肥等自然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见效。
因此,有机农业需要更加精细的土壤管理,以确保土壤肥力的持续供应。
2. 病虫害管理:有机农业模式下,病虫害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等自然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对环境友好,但可能不如化学农药那样快速有效。
因此,有机农业需要更加科学的病虫害管理策略,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禾谷类
产量构成因素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豆
薯 油
类
类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 程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 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和活 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 素的双重作用。 一般来说,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 件而异。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 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同型种产量低。 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量的 多数农艺措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Ahmadi,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1973)提出了“蛋白质阈值”的概念,即蛋白质含 量超过该界限值时,稻谷产量会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下降。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净同化率是生长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表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物质增长量,大体上相当于用气相分析法测定的单位叶面积同化效率的数值。它是从叶片实际同化作用中,扣除了叶片、茎及根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部分以及落叶失去的部分。净同化率的单位可用g/m2·周或mg/m2·d来表示。
式中:L为叶面积;WL为相应的叶干重。可将叶面积比率(LAR)分解为:
式中:WL/W为叶干重占植株干重的比率,叫叶干重比(LWR)。进而可推导出下式:
RGR=NAR·SLA·LWR
由上式可知,相对生长率受净同化率、比叶面积及叶干重比的影响。
⑤作物生长率(Cropgrowth rate,CGR)作物生长率又叫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干物重增长量。即:
三、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器官分化、发育及光合产物的分配和累积密切相关,了解其形成规律是采用先进栽培技术,进行合理调控,实现高产的基础。
(一)产量因素的形成
1.产量因素的形成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行的。如果把作物的生育期概分为3个阶段,即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那么以子实为产品器官的作物,生育前期为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叶、分蘖或分枝的生长;生育中期为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并进期,生殖器官形成的多少决定产量潜力的大小;生育后期是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粒,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子实干物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贮存量。一般说来,前一个生育时期的生长程度有决定后一个时期生长程度的作用,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生殖器官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大部分由营养器官供应,因此,只有营养器官生长良好,才能保证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因而,在高产栽培中,应通过合理密植、施肥、灌溉等措施,建成适度的营养体,为形成较多的结实器官,增加产量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