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精选7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精选7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风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

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

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四、出示目标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1)生听读后解答(2)师总结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生读句子后做答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1)生答(2)师总结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2)师总结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1)生交流(2)师总结八、合作探究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1)生交流(2)师总结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1)生分小组讨论(2)师总结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风筝》(鲁迅)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2、通过探讨,理解__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__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2、感悟亲情的伟大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时间:12、6、7两天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__的结构和人物。

知道倒叙的特点。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一、布置预习: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二、导入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

”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作者: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__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投影倒叙的意义。

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风筝》。

(2)理解诗歌《风筝》的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风筝》。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风筝》2.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提问:你们对风筝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风筝》。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风筝》。

2. 写一篇关于《风筝》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写读后感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3. 开展以“风筝”为主题的绘画或摄影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鲁迅先生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风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风筝》,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自主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课文。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讨论:如何从课文中汲取关爱他人的力量?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思想内涵。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风筝》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

《风筝》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

《风筝》的教案《风筝》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的教案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 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意象,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风筝》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关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童真的珍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命运,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风筝》的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揭示深层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风筝》,谈谈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

2. 请学生分析《风筝》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3. 请学生谈谈对《风筝》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对《风筝》主题思想的领会,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内容和主题。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4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4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篇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

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

(出示图片)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

“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

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

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

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

(由点到面)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教案是支撑老师上课的大纲,做一个好的教案才能让语文课上得更有条不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一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

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

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

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

板书课题)一、字词常识积累: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

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1926年 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丫杈cha 嫌恶: wu ;厌恶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虐杀nue 残暴杀害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

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

师可以检查一下。

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A案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篇一: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幻灯:风筝图片。

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

(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筝》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

(板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

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

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

(师在黑板写)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导语: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鲁迅的风筝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本站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其语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文中通过“我”与弟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的浓浓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对亲情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

2、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劳逸结合。

让学生了解保持儿童的天性益于儿童的成长。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1、让学生以“风筝”为线索,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从“我”和弟弟的误解、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之情,并从中掌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4、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难点1、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探究法。

对课文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探究,可让学生自主阅读。

通过生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风筝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

订正字词三、了解鲁迅及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了解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品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了解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鲁迅先生通过风筝这一象征手法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情感。

(2)让学生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了解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探讨风筝在文中的寓意。

(2)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文学风格,并结合《风筝》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4篇)鲁迅《风筝》篇1一、总体构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二)教学思路: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

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

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一)教法: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一>导入: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思考:(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思考:(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鲁迅风筝教案

鲁迅风筝教案

鲁迅风筝教案鲁迅风筝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鲁迅风筝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鲁迅风筝教案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

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

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2.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拟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1.风筝ppt课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三、教学设计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拟用
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认识鲁迅,既为理解《风筝》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鲁迅的文章及课外阅读奠定根底。

2.翻开网站:《鲁迅纪念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以下内容,作简要的笔记〕
精神实质――在“音容笑貌”栏选择三幅照片:
1903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简要介绍“弃医学问”的经历、诗歌“灵台无计逃
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作《风筝》时已人到中年。

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1930年9月50岁生辰
在上海的留影,与书上的彩页插图相同,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作业: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鲁迅《风筝》在线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启迪思想,鲁迅先生的《风筝》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它还启发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认真阅读,
开动脑筋,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语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构思:
按“诵读——赏读——悟读”的层次设计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重点定位在对文章的“赏读”和“悟读”。

“赏读”重点是在组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或精要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并进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悟读”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文章隐含的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这篇文章
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积极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本文围绕着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蟹蜈蚣憔悴点缀缠绕
瑟缩虐杀堕宽恕苦心孤诣
2、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

憔悴肃杀点缀诀别
瑟缩笑柄虐杀苦心孤诣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1、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听完后用一句话回答。

明确:要表达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悔意。

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2、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意
思考:①本文回忆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么事情?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①文章主要写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并进行粗暴干预的过程,以及成人后鲁迅先生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自我反省。

②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2自然段)“我”看到风筝,触发我的感概,惊异与悲哀。

(3—8自然段)“我”回忆风筝,反映出我的后悔与自责及内心沉沉的悲哀。

(12自然段)“我”由风筝触发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四、赏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我”思想感情的语句。

明确;此部分描写了北京的春天放风筝的情况,也描写了自己家乡放风筝的情景。

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探究:
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我”“悲哀”的又是什么?
明确: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

作者离开了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后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五、小结
六、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件童年趣事。

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写出童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

二、赏读第二部分
1、此部分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时间,前半截是同年的事情,后半截是成年的事情。

若将该段分为两层,如何划分?
明确:3—4自然段写童年的事情;
5—11自然段写成年的事情。

2、学习第一层
思考:①童年时两兄弟发生了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①童年时两兄弟因风筝而发生矛盾。

鲁迅小时候坚决反对放风筝,弟弟却非常喜欢放风筝,背着哥哥偷偷地做了一个风筝,却被哥哥发现并折断了。

弟弟“绝望”而哥哥似乎“大获全胜”。

②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作者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对的。

(原因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习第二层
童年时的鲁迅这样专横、冷酷无情,成年后的他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呢?
速看此部分后思考:
①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鲁迅把这件事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说严重了,是夸大其辞?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境界?
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

“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

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②此事既然已过了二十年,而鲁迅先生又有一种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弟弟,他想什么办法来弥补?结果呢?
明确: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劝弟弟与他一起去放风筝;二是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

结果弟弟早已忘了这件事,我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弟弟的宽恕。

③“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想弥补却又无法弥补的痛苦而遗憾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
2、再次体会作者那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四、悟读课文
鲁迅其实也可以原谅自己,因为小时候并不知道玩具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不知者无罪,如果他要原谅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却没有原谅自己,而是对自己进行一种精神拷问,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鲁迅的这种“自省”精神,你读后有什么体会呢?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五、拓展阅读
结合课后练习三,让学生把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此文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写景抒情见风筝:惊异悲哀
叙事忆风筝:后悔自责自省
写景抒情见风筝:无可把握的悲哀(前后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