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频繁被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宗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明清宗族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家族关系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明清宗族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明代,宗族制度在政治、社会和家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者们对明代宗族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成果揭示了明代宗族作为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宗族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书、奏疏、家谱、祭文等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明代宗族的组织结构、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通过对《明实录》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宗族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明代皇帝对宗族的重用,以及宗族的政治影响。
此外,还通过对家谱的分析,研究者们还可以了解到明代宗族的家族规模、世系传承和家族财产等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宗族研究方法是族谱研究。
族谱是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家族成员的姓名和官职等信息。
通过对族谱的研究,可以追溯宗族的历史渊源,探讨宗族的传承和变迁。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对山西晋南地区的宗族族谱的研究,揭示了宗族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了历史文献和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也是明代宗族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可以还原当时宗族社会的原貌。
同时,田野调查还可以了解到当地宗族传统、宗族行事和宗族意识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浙江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同宗族村落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明代宗族研究的成果丰硕。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族谱和田野调查等的综合研究,对明代宗族的组织形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家谱概况
中国古代家谱概况中国古代家谱概况吴足道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
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
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
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
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家谱造假泛滥,名人后裔有假冒!
家谱造假泛滥,名人后裔有假冒!家谱造假自嘉靖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民间建祠堂之风兴起,由于姓族间的竞争攀比,又使得民间祠堂的规模越来越大,一般家族不堪重负。
为缓解筹资压力,民间又逐步兴起了连宗修祠之风。
而联宗建祠的成功,又催生了各姓各氏的联宗修谱之风,家谱的体例增加了“祠堂、祠产”的内容。
从旧谱及其谱序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各个姓氏都是在明嘉靖以后才开始出现统宗统系的族谱、宗谱、大宗谱。
这说明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是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开始出现的。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
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
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
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
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清朝以后是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也是统宗统系现象最为泛滥的时期。
清朝设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谱籍,民间族谱也一修再修。
各姓各氏只有少数家谱采用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
随意上溯,趋附名门,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十分泛滥。
由于统宗统系的谱牒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
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象再度泛滥,各姓各氏均采用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联宗修谱,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为荣,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1)
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虞万里 [摘 要]明清姓氏书继承唐宋之格局分为二种:一是继《姓解》而发展为《姓觿》的纯粹姓氏书,一是承《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而扩充实为《万姓统谱》的姓氏与名人传记合一之书。
《续通志・氏族略》和《清通志・氏族略》专门著录、研究辽金元和满清姓氏,为现代编纂中华多民族姓氏词典奠定了基础。
清代张澍是继邓名世之后对姓氏考证最为用功的学者,这种求是学风一直影响到现当代姓氏词典编纂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过数十种大小不同的姓氏词典,就姓氏蒐辑之多和编例之善而言,以《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大辞典》为最。
姓氏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它经历过无数的激荡、变异和融合,既蕴含丰富,又紊乱凌杂,促使我们必须从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各方面深入的分析与综合的研究。
[关键词]明清;姓氏数量;姓氏词典;词典体例[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3—0075—11[作者简介]虞万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200235自《世本》之《姓氏篇》记录先秦姓氏,东汉王符《志氏姓》归纳其类别之后,姓氏在六朝时一直与世家大族的族谱融为一体。
唯刘宋何承天之《姓苑》,尽管篇幅短小,体例难考,却是第一本脱离血缘之姓与尊贵之氏,并刊落世族谱系的姓氏书。
南北朝隋唐之谱学虽仍兴盛不衰,由于现实之需要,已出现各种简谱或郡望姓氏书。
唐代林宝之《元和姓纂》,是一部搜罗较全但未完全摆脱谱学形式的姓氏谱学合一之书。
真正纯粹意义上的姓氏专书,以现存宋邵思《姓解》为最早。
其后虽有《熙宁姓纂》等书,惜均散佚无存。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郑樵《通志・氏族略》是南北宋之交的姓氏书双璧,前者之贡献在于对姓氏之辩证,而后者之成就则在于对姓氏之分类与理论总结。
①入元因外族统治,姓氏之学暂趋消息,今所知唯有《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98卷姓目1卷钞本存世。
②《遥华韵》为临川洪景修所纂,洪自言始纂于宋咸淳四年(1268),序于元至大元年(1308),前后历40年而成。
明清江南望族——毗陵庄氏
江南望族——毗陵庄氏毗陵为常州旧名,庄氏为江南著名望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在其史学力作《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中更是赞道:“晚明时期,庄氏家族迅速崛起,……在常州的声望和影响超过唐家。
……到清代声望显赫,几乎成了进士‘生产工厂’。
”从这些描述可以想象毗陵庄氏在当时兴旺发达之情景。
一、源出漆园的庄子后裔毗陵庄氏源自安徽凤阳。
庄子所居蒙地、所仕漆园、所游濠水均为旧时凤阳府所辖。
凤阳为庄子故里。
此说不仅为古人认可,也为当今最新研究成果所证实。
毗陵庄氏因源自凤阳,故认庄子为宗族始祖。
再认邦一为镇江徙居金坛始祖,三认秀九为金坛徙居毗陵始祖。
家族流徙过程为“凤阳——镇江——金坛——毗陵”。
邦一的第五世孙、秀九的曾祖庄必强,字守长,号义亭,又字弱翁,考中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先后任常州知府和翰林学士。
秀九徙常,定居武进佘宅桥(嘉泽)横堰村,其时为元末至正年间。
秀九生子名林,林生二子,长子名斌,为郡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嘉泽、夏溪、湟里、常州西门织机坊和东门马山埠;次子名敬,为淹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武进淹城、湖塘、丫河、白荡、新沟、马家桥、塘门桥、溧阳戴埠、宜兴周铁桥等地。
随着年代久远,部分后裔已经流徙散播于海内外。
以元末徙常的秀九为始祖的毗陵庄氏,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四世。
二、功名鼎盛的江南望族明清之间,常州名门望族芸芸丛生,然论及科名之盛,庄氏尤为著称。
艾尔曼说:“在16到19世纪间,常州的庄氏宗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亲属组织,其势力包括在地方上的高度社会声望,在全国政治上相当程度的政治影响力,以及书香世家的学术名声。
例如清朝时庄氏宗族共有29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在三年一度的北京殿试上表现优异,因此立即进入了翰林院,直接协助皇帝的日常政务。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记录着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谱文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有记载祖先世系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规定,君王应当建立宗庙,并将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等记载在祭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化成为家谱,成为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明清两代封建社会中,家谱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地方长者和宗族领袖重视的对象。
此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考取功名、通婚、继承财产等重大社会事务中。
家谱文化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了解家谱的基本构成和编撰方法。
家谱通常由宗谱、支谱和族谱三部分组成,宗谱记录的是家族的整体情况,支谱记录的是各支家族成员的情况,族谱记录的是家族成员详细的个人情况。
在编撰家谱时,要注重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从史料搜集、数据填写到纂修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需要学习家谱中的世系关系和宗族风俗。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家族成员的出生、结婚、生子和去世等信息,同时也记录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世系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
同时,还可以了解家族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等文化传统。
家谱学习还包括对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地方社会的变迁和民俗风情的演化。
总之,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
族序
族序一国之政应有史,一宗之族应谱。
明国史而知已国护民之责,谙族谱则知礼长幼之节。
本有根,水有源,一族修谱,族人方知木本水源之从来者也。
本族自道光季年大水泛滥,遗失族谱,渊源据底难寻,每一念及,询堪痛恨。
况今人口繁衍,族户鸿多,久而久之,自动能知宗派?之所自出本支所分,幸有正绅公、上大公、全泰公等长辈出于任申年孟夏月,修建祠宇时,便搜集前人遗迹,经考核,才知道迁始籍第七代之名目。
自原始祖八世祖朝学会世系相承名次不紊。
全泰公等有功于宜宗不可谓,此本族之佛人也,先今孝子也。
予添谬序,志在光前裕后,乃分内之事。
既得祖宗之名目,又可列入袱单,流传后代。
所虑者代远年洒,其间名目世系难勉,有遗漏和错误,然而族长正绅公等在本朝年族这发明之文痒,岂能妄收名目,以诬笑祖乎。
予因相不疑,将入狱谱,亦不负正绅公等之苦心忠云矣。
人清宣统元年,菊月第十七代嫡孙派名自刚,更名坤翘,烘印谨识,世代流传。
《閤氏族谱》的问世,是我閤氏家族大事、喜事,族人皆为此庆贺。
此谱之编写成卷,全靠閤氏族人中一些重族重义人热心支持参与,其中不少人,从编修开始到结束,都在默默无私奉献,此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此谱经过多年艰辛努力,走访搜集,调查考试,上溯清朝宣统元年,下至当年,沿革清楚,史料翔实,既澄清了閤氏之根源,又弄清了閤氏族人之现状,既尊重了历史,又注重了现实,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可信性。
实属一册编写成功之谱牒。
族序说明这一族谱很简要,记载只是閤胜先第十个儿子閤主忠后代的一部分,其中也不完全,只是清朝宣统元年记录的,以前的不清楚,以后人口繁衍的又没补记。
目前居住在随州市南乡、安徽省宣州市、郎溪县等地的都是閤主忠的后代,閤胜先还有九个儿子的后代,现在住什么地方就不清楚。
据说四川省有姓閤的,详细地址不清,他们可能都是閤左川的后代。
閤左川是从江西省永乐县筷子街过籍到湖北的,所以每年祭祖时将猪头上插一根筷子,以表示我们是从那里迁移的。
从第一代閤左川记载起,但以前还有多少就无法查询。
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
明清 以来 修撰 的家 族谱 ,大 多数 以宋代 以后 的祖 先为始祖 ,但 同时也往 往不惮 其烦地 追溯始祖 以前 的远代祖先 ,一些族谱 甚至把远 代祖先 的记事作 为族谱 内容 的主体 。族谱越 具规模 ,记事 就越完 备 ,由 罗列名人 ,到串连成谱 ;修撰越 晚近 ,溯 代就越久 远 ,由汉 唐而上 ,远至唐 虞三代 ;林林 总总 ,蔚为大
作 者 简 介 刘 志伟 , 中山 大 学历 史人 类 学 研 究 中 心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东 广 州 ,50 7 ) 广 12 5 。
一
9 0—
为宋 代 以后 的创 制 ,此 乃 学界 共 知 之 事 实 。湛 若 水 《 泉 先 生 文集 》 ( 靖 十 五年 刻 本 )内篇 卷 之 6 甘 嘉
如此记述 .既然 为从 朱九江这 样 的大学 者到乡村 土人纂修谱 牒所重 ,就不 应简单 视之为 虚文饰词 ,其所 表露着 的文化风 习 ,研究族谱 者或有稍 加 留心之 必要 。
现今 传世族谱 ,始祖及其 以下分支 的谱 系 ,最早也 只始于宋 代 以后 。此一事 实 ,皆因近世 族谱 ,实
《 谱 》云 : 叙
族谱 之作 ,其起于 中古 乎 !宗坏 而后谱作 ,谱作 而后分 明,分 明而后 义生 ,义 生而后 礼行 ,礼
行 而后祖 尊 ,故人伦 正而风俗 厚矣 。是故 正名分 ,兴礼义 ,莫 大乎谱。 甘泉所 言 “ 于 中古 ”之 “ ” 起 谱 ,是宗法废 坏之 后 的产 物 .也 就是我 们今 日能见 之近世 族谱 。中古之前 ,
亦有 另一种 谱牒 ,然 仅见 于少 数士族 世家 ,欧 阳修 《 阳文 忠公 集》 ( 欧 四部 丛 刊影 印元刻 本 )之 《 古 集 录跋尾 》卷 2《 汉太尉 刘宽碑 阴题 名》记 日: 后
《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考订与研究
摘要:《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13年刊行出版,共23部。
因家谱信息不全,笔者对家谱编者、年代及分布地域等信息进行考订并给予完善。
通过对23部明代家谱的研究发现明代家谱的编修已经超出了一族之范畴,有囊括多支乃至多省的会通谱。
明代家谱体例,遵循宋代欧苏谱例,较之苏法,欧法更得明人青睐。
然在世系图中,突破欧苏之繁琐,以五世一列,首尾不予重复。
关键词:明代家谱考订研究《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考订与研究☉赵敏[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1〇家谱作为三大文献资料之一,对于补正国史、考察民间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流传至今的家谱中,宋及宋代之前的寥寥无几,明清及民国家谱虽数量众多,然而就修谱的宗旨、体例以及族谱的功能而言,明代家谱具有的价值更高。
存世明代家谱数目有千部之多,然大多尚未刊行,丛刊唯有《中国珍稀家谱丛刊———明代家谱》于2013年得以出版。
这套丛刊收录明代23部家谱,共32册,涉及裴、陈、罗、汪、吴等15个姓氏,编修时间自弘治讫于崇祯。
其中,《新安黄氏会通宗谱》与《张氏统宗世谱》是两部跨多个地域和多方省份的统宗世谱,其体例之完善、内容之丰富更是令人欣羡。
一、23部明代家谱之考订丛刊因所录家谱部分为残本,内容模糊不尽完整,因此信息资料尚需进一步完善。
笔者在研究丛刊《明代家谱》之时,根据原谱序跋、世系图以及他人研究成果,对23部家谱的相关信息进行考订和补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对《明代家谱》所定家谱编撰者的修正。
《明代家谱》编者认为《左田黄氏宗派图》是黄天衢所修,为明末刻本,然而笔者在《左田黄氏宗派图序》序末发现,这篇谱序乃黄天衢作于宋建炎三年,原句为:“建炎三年岁次己酉秋八月哉生明裔孙天衢顿首拜书”2〇,根据此句所载,黄天衢应为南宋建炎年间之人。
此外,在赵华富《宋元时期徽州族谱研究》、尹全海《根在中原闽台大姓氏探源》与王鹤鸣《中国家谱史图志》这三书中,均指明《左田黄氏宗派图》由宋人黄天衢所修,为明末清初刻本。
清朝世系表
清朝皇室宗室世系表曾武林)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天命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天聪崇德3清世祖章皇帝福临顺治4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康熙5清世宗宪皇帝胤禛雍正6清高宗纯皇帝弘历乾隆7清仁宗睿皇帝颙琰嘉庆8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9 清文宗显皇帝奕詝咸丰10 清穆宗毅皇帝载淳同治11 清德宗皇帝载湉光绪12 清恭宗逊皇帝溥仪宣统目录1 清太祖篇1-42 清太宗篇5-63 清世祖篇7 4清圣祖篇8-145 清世宗篇156 清高宗篇16-177 清仁宗篇188 清宣宗篇199 清文宗篇2010 清穆宗篇20 11清德宗篇20 12 清恭宗篇20一清太祖篇努尔哈赤的的儿子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1 爱新觉罗褚英的儿子爱新觉罗·褚英有三子,封爵位的有两子,为:1 爱新觉罗·杜度,安平贝勒,第一子;崇德七年亡2 待查①3 爱新觉罗·尼堪,敬谨庄亲王,第三子。
顺治十年亡杜度的儿子杜度有七子,封爵位的有五人,为杜尔祜、穆尔祜、特尔祜、杜努文、萨弼尼堪的儿子第一子兰布第二子尼思哈2 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1 长子,岳托,多罗克勤郡王。
崇德四年亡岳托儿子:长子岳洛欢,次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洛洛欢,三子多罗显荣贝勒喀尔楚诨,四子多罗和惠贝勒巴尔楚诨,五子镇国将军品级巴思哈,六子多罗刚毅贝勒祜里布,七子富英武。
2 次子,硕托,已革固山贝子,黜宗室崇德八年被处死硕托儿子:长子喇喀,次子齐兰布,三子岳赛布。
不伦之伦:越继与降继——从族谱资料看明清徽州宗族承继的变体
继嗣 问题对 于明清徽 州宗族研究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 义, 这 一问题诱 发 了多重矛盾和 冲突 , 也引起 了诸多 的关
注 和 讨 论 。集 于 这 一 问 题 之 上 的 , 是 国家 政 策 、 伦 理 纲
者应择 立 同宗 近支 的卑 亲属为嗣子来 继承宗 祧 , 其 根本 宗 旨是传宗接代 , 保证宗祀 、 家统不绝 。 明清徽州向以“ 东南邹鲁”自持 , 深受朱子思 想熏陶 ,
礼法和法律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标准在其由上而下推行过程中基层民众根据自身的切实利益在遵从度上势必会出现一些偏差这种实际操作中的张力表现在宗族承继中就是承继变体的出现
・
徽学 研 究 ・
不伦之伦 : 越 继 与降 继
从 族谱 资料 看 明 清徽 州 宗族 承 继 的 变体
徐俊嵩
( 南开 大学 历 史学 院 , 天津 3 0 0 0 7 1 )
c i e t y w a s mu c h mo r e c o mp l i c a t e d . E x c e e d e d a d o p t i n g a n d r e d u c e d a d o p t i n g w a s o n e o f i t s p e r f o r ma n c e s . T h i s e x p l o r e C n a h e l p U S
常、 血缘 界限 、 经 济诱 因和人类情感的复杂互动 。学界对 于明清徽 州宗族继嗣 问题 的研究 成果 丰硕①, 但 主要侧 重 于明清徽 州宗族继嗣 的有关规定及徽州异 姓承继 问题 等方面。对于明清徽州 宗族继 嗣 中的一个重 要前 提 , 即 昭穆相当 , 关 注力 度 尚小 。本文拟 对 明清徽州宗 族 中昭 穆不 当的承继方式 : 越继和降继 , 作初n g o f Hu i z h o u C l a n s d u r i n g t h e Mi n g a n d Qi n g Dy n a s t i e s f r o m P e d i g r e e s
清朝皇室族谱,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清朝皇室族谱,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
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扩展资料: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
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
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光绪帝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
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
注:上表格中雍正前还有皇太极,顺治,康熙。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嘉庆帝侄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
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清朝王室族谱清朝:1644--1911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满族,爱新觉罗氏。
建都:北京。
明代皇族世系表
下面是一些明朝一些资料不知道对您有用没○明熙祖(太祖之祖父)诸子1 明仁祖(朱世珍)2 寿春王○寿春王(仁祖之弟)诸子1 霍丘王子:宝应王2 下蔡王3 安丰王子: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4 蒙城王○明仁祖(朱世珍)诸子1 南昌王子:长阳王、靖江王2 盱眙王子:昭信王3 临淮王4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年号洪武)诸子1 太子(朱标,早逝,追封明兴宗)2 秦王,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洪武三年(1371年)封,洪武十一年(1379年)就藩西安府。
李自成攻破西安,朱存枢投降被俘。
3 晋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晋恭王(朱 )-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洪武三年(1371年)封,洪武十一年(1379年)就藩太原府。
李自成攻陷山西,晋王朱求桂与秦王朱存枢均被俘,入北京,不知所终。
4 燕王,建藩国于北平府明成祖(朱棣)燕王朱棣以一隅灭天下,四年“靖难”,攻破南京,夺得帝位,迁都北平,改名北京,传14帝,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
5 周王,建藩国于河南开封府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火敦)-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洪武三年(1371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9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府。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攻开封,朱恭枵出告示,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贼久攻不克解围散去。
明朝字辈表
明朝字辈表
明朝的字辈表如下:
1.秦王朱樉,世糸字辈: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2.晋王朱棡,世糸字辈: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3.周王朱橚,世糸字辈: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4.楚王朱桢,世系字辈: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5.齐王朱榑,世糸字辈: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6.鲁王朱檀,世系字辈: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7.代王朱桂,世糸字辈: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8.肃王朱柍,世糸字辈: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9.辽王朱植,世糸字辈: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0.庆王朱模,世系字辈: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以上是明朝部分亲王及其世系字辈的介绍。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明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明朝宗室世系表
七子 朱榑(齐王) 子 朱贤爀
八子 朱梓(潭王) 九子 朱杞(赵王) 十子 朱檀(鲁荒王)
子 朱肇煇(鲁靖王) 子 朱泰堪(鲁惠王) 子 朱阳铸(鲁庄王) 子 朱当漎 子 朱健杙 子 朱观定(鲁端王) 子 朱颐坦(鲁恭王) 子 朱寿爵 子 朱寿鏳(鲁敬王) 子 朱寿鋐(鲁宪王) 子 朱寿镛(鲁肃王) 子 朱以派(鲁王) 子 朱当沍(归善王)
子 朱表檈(荥泽王) 四子 朱济炫(庆成庄惠王)
孙 朱钟镒(庆成王) 子 朱奇浈 (庆成王) 子 朱表栾(庆成王) 子 朱奇添
四子 朱棣(成祖)-4子 五子 朱橚(周定王)
子 朱有墩(周宪王) 子 朱有动 子 朱有爝(周简王)
子 朱子垕(周靖王) 子 朱子驩(周懿王)
子 朱同镳(周惠王) 子 朱安横(周悼王) 子 朱睦审(周恭王) 子 朱勤熄 子 朱朝堈(周庄王) 子 朱在铤(周敬王) 子 朱肃溱(周端王) 子 朱恭枵(周王) 子 朱睦楧(南陵王) 子 朱安泛(平乐王) 子 朱安涘(义宁王) 子 朱安戍
十一子 朱椿(蜀献王) 子 朱悦熑 子 朱友堉(蜀靖王) 子 朱友党(蜀僖王) 子 朱悦爠(华阳王) 子 朱悦菼(蜀和王) 子 朱友垓(蜀定王) 子 朱申鈘(蜀怀王)
子 朱申凿(蜀惠王) 子 朱宾瀚(蜀昭王) 子 朱让栩(蜀成王) 子 朱承龠(蜀康王) 子 朱宣圻(蜀端王) 子 朱奉铨(蜀恭王) 子 朱至澍(蜀王)
长子 朱雄英(虞怀王) 次子 朱允炆(惠帝)-2子 三子 朱允熥(广泽王) 四子 朱允熞(怀恩王) 五子 朱允熙(敷惠王) 次子 朱樉(秦愍王) 子 朱尚炳(秦隐王)
子 朱志堩(秦僖王) 子 朱志均(秦怀王) 子 朱志邅(秦康王)
子 朱公锡(秦惠王) 子 朱诚泳(秦简王) 子 朱诚澯(临潼王) 子 朱秉欆(秦昭王) 子 朱惟焯(秦定王) 从子 朱怀埢(秦宣王) 子 朱敬镕(秦靖王) 子 朱谊澡(秦敬王) 子 朱谊漶(秦王) 子 朱存枢(秦王)
明代宗室世系
明代宗室世系
东宫位下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位下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位下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楚王位下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位下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潭王位下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启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以国除,
鲁王位下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位下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位下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位下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位下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位下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毘
宁王位下磐奠觐辰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位下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鎔喜贲从
谷王位下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位下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造令绪价蕃维
沈王位下佶幼诠勋胤恬埕效迥瑝是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位下斐序斌廷赏凝覃濬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位下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据启龄蒙颂体嘉曆协铭图
郢王位下伟闻参望奭箴诲咱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璿玑
伊王位下顒勉堤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冑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位下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元明清胡氏播迁及主要支系
元明清胡氏播迁及主要支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元明清时期,胡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
作者: 刘志伟[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90-9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宋代;明清;士大夫;族谱;世系
摘要:明清以来修撰的家族谱中“始祖”以前世系的记事,开创了宋以后族谱范例的欧氏谱与苏氏谱的内容体例.明代中期以前士大夫有关祖先世系的记忆.表明宋明之间族谱基本上是以小宗宗法为基础编成的.因而宋明时代始修族谱中构成世系群体的祖先,一般都以高祖为始祖。
由此可推知,后来大多数族谱中始祖之上的世系,其实并不可能有真实的记录为凭。
同时,宋明之间的士人,一方面反对远攀华胄,牵合附会,另一方面又主张姓族源流不可不考,致力于远代世系的追寻,以致世人修谱时竞相仿效,莫不以攀援附会为尚。
于是,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成为明清以来散漫开来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方式,今人以这些记录为研究资料.尤应以这一特性为出发点。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阅读清朝人写的族谱序跋,常见“家谱犹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之说。
编纂家谱者,或为家谱作序者,将家谱比作国史,其意何在?如何理解?此种说法,是借国史之名张扬族谱的价值,即用众人皆知的国史意义来类比,家谱身价自然就明显了。
全面接触这个题目,需要在说明家谱、国史两者异同的同时,还应当论及关于家谱的学问,如人们为何修谱,怎样修谱,修谱人员及其宗族状况,修谱过程及结果,等等。
笔者不欲张大题目,而愿大题小作,主要是叙述家谱、国史两者的异同、关联及家谱的价值,以及透过家谱认识到民间有其史书。
一、官修史书有制度与私修族谱成习惯道光间,浙江鄞县周氏撰成族谱《新河周氏宗谱》,承修者周芬在《序》中说家族的修谱,与国家修史、地方政府修志的撰写人状况不同,他写道:“国史掌之柱下,郡邑志倡自官长,而家乘则责在子孙。
”①中国古代官修史学极其发达,有修史制度和专门的修史机构,保证修史的持续进行。
即以清朝而言,翰林院执掌修史,为皇帝撰修《起居注》、《实录》;中央各衙门的《则例》定期编撰,一再续修;人物传记的《大臣传》、《儒林传》等修了又修,遂有后人汇辑的《清史列传》问世;至于各种事件、战争亦有专门的纪录。
周芬说的“国史掌之柱下”,即此之谓。
地方官编辑方志,清朝亦逐渐形成制度,统一编修“一统志”,不时下令地方修志,以至规定续修时间。
编写方志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上地方官有某种随意性,不像中央修史那样严格实行制度而效果显著,这就是周芬说的“郡邑志倡自官长”。
族谱之编修,在中古以前,基本上是官方修撰,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述之甚明,清代康熙间江西临江府同知施廷元为清江(今樟树市)杨氏族谱所作的谱序,有云“古者谱系之学掌于朝廷”②,即此之谓。
可知原先民间之谱,亦为官学,这是人们的共识。
宋代以后,除了皇家编纂玉牒及少数民族王朝为其本民族贵族编写谱书之外,民间的兴修族谱,完全是宗族内部的事情,修或不修,全由宗族自身决定,官府并不过问,只是偶尔提倡民间修谱,如雍正帝在《圣谕广训》中所说“修族谱以联疏远”③。
家谱字辈谱的范文
家谱的范本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
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怎么写自己家族的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
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
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
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K820;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1一0090一08
明清以来修撰的家族谱,大多数以宋代以后的祖先为始祖,但同时也往往不惮其烦地追溯始祖以前 的远代祖先,一些族谱甚至把远代祖先的记事作为族谱内容的主体。族谱越具规模,记事就越完备,由 罗列名人,到串连成谱;修撰越晚近,溯代就越久远,由汉唐而上,远至唐虞三代;林林总总,蔚为大 观。治谱之人,或信其为古史而不吝笔墨,或斥其虚妄而弃置不理;史家则素知此类记事既非附会杜 撰,亦不过移录旧史,从不以为证史之凭。然而,在族谱中叙述远代世系,并非只是少数酸儒文侩之所 为,许多儒宗名家编撰的族谱,亦不吝笔墨,历数世胄。如在清末民国时期公认为族谱之典范的南海九 江朱次琦编撰的《南海九江朱氏族谱》中的《宗支谱》首卷,就在“族姓源流”的名目下,将本族远代 祖先追溯至颛顼。据云,颛顼后裔有一人名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峡于邾为附庸”,“战国时为楚 所灭,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为朱氏”,“厥后枝条繁衍”,之后名人辈出,至魏晋时“族望冠东南,遂为 天下右姓”。接着,《族谱》的记叙由“族姓源流”转到与本族宗支连接起来,述日: 晋祚播迁,衣冠南徙,遂有逾岭居始兴者……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司法参军缨: 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俞;嘉定时,有新喻尉唏父;宝祜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 南雄州保昌,族属乃霜霜昭曜岭海间……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 虎,浮海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渑江铁头岗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 如此记述,既然为从朱九江这样的大学者到乡村士人纂修谱牒所重,就不应简单视之为虚文饰词,其所 表露着的文化风习,研究族谱者或有稍加留心之必要。 现今传世族谱,始祖及其以下分支的谱系,最早也只始于宋代以后。此一事实,皆因近世族谱,实
莩东‘拜玄
2012年第1期
.历¥o擎
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
刘志伟
[摘要】明清以来修撰的家族谱中“始祖”以前世系的记事,开创了宋以后族谱范例的欧氏谱与苏氏谱
的内容体例,明代中期以前士大夫有关祖先世系的记忆,表明宋明之间族谱基本上是以小宗宗法为基础编成 的,因而宋明时代始修族谱中构成世系群体的祖先,一般都以高祖为始祖。由此可推知,后来大多数族谱中
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日: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 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 然而,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对追述先世来历怀有浓厚的兴趣。苏洵就说,自己“既为族谱,又从而 纪其所闻先人之行”。并把编撰族谱同让后人不至于忘其祖先、使本出一人之身的兄弟“未至于途人” 的目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的效果。由宋明之后的士大夫族谱这种理念, 我们可以把握到宋以后的族谱隐含着一个固定的结构,即由可逐代查考的继嗣线连接起来的近世系谱和 “所闻先人之行”两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在宋明时期仍属少数的编撰族谱的高层士大夫中,往往可
一92—
万方数据
引者稍有改动)卷8《范氏族谱世系》录据称为范仲淹后人持有的《范氏家谱序》云: 吾家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成通十一年,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乱离, 不克归,子孙为中吴人。皇宋太平兴国三年,曾孙讳坚、垌、墉、埙、埴、昌言六人。钱氏归朝, 仕宦四方。终于他邦,子孙流离,遗失前谱。仲淹蒙窃国恩,皇祜中来守钱塘,遂过姑苏,-9亲族 会,追祖宗。既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 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又葺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求依 庇。故作续家谱而次序之。皇祜三年正月八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 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使充青州淄潍登莱沂密齐州淮阳军安抚使范仲淹谨述。此谱见于今广西参将都 指挥使范信所谱叙……信之言日:吾祖国初辰州教授,谪吏密云家焉。教授之子习武事矣。谱近年 所修录。询其元本,曰:同楮钱焚之矣。信有将略,而素以墨闻。其言虽未可凭,而予甚爱公文之 简而质也。故录之。 范履冰,武则天垂拱(685--689年)时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而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咸通间 (860—874年)任处州丽水县丞,两人相距不足200年,其间世次相续,仕宦如范隋之裔孙者,博洽如 范仲淹者,都已不可考稽考,更遑论其他家族了。我们在此暂不深究此文是否真的出自范仲淹手笔,即 使姑信其实,亦可见宋明时期士大夫追述先世一般只在五代之内的事实。笔者以为,这种情况与服制及
作者简介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一90—
万方数据
为宋代以后的创制,此乃学界共知之事实。湛若水《甘泉先生文集》(嘉靖十五年刻本)内篇卷之6 《叙谱》云: 族谱之作,其起于中古乎!宗坏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 行而后祖尊,故人伦正而风俗厚矣。是故正名分,兴礼义,莫大乎谱。 甘泉所言“起于中古”之“谱”.是宗法废坏之后的产物,也就是我们今Et能见之近世族谱。中古之前, 亦有另一种谱牒,然仅见于少数士族世家,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影印元刻本)之《集古 录跋尾》卷2《后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记日: 右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宽碑有Z-:其故吏门生各立其一也。此题名在故吏所立之碑阴,其别 列于后者,在宽子松之碑阴也。宽以汉中平二年卒,至唐成亨元年,其裔孙湖城公爽以碑岁久,皆 仆于野,为再立之,并记其世序。呜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谱牒,故自中平至成亨四百余年,而 爽能知其世次如此之详也。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历尧舜三代,数千岁间,诗书所纪,皆 有次序,岂非谱系源流,传之百世而不绝欤。此古人所以为重也。不然,则士生于世,皆莫自知其 所出,而昧其世德远近。其所以异于禽兽者,仅能识其父祖尔,其可忽哉。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 务以世家相高,至其弊也,或陷轻薄,婚姻附托,邀求货赂,君子患之。然而士子修饬,喜自树 立,兢兢惟恐坠其世业。亦以有谱牒而能知其世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巨族,未尝有家谱者, 然而俗习苟简,废失者非一,岂止家谱而已哉。嘉祜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书。 欧阳修据刘宽碑阴刻记之世次推断“唐世谱牒尤备”,事实是否如此,非本文所论范围,暂不深究,但 汉唐时谱牒,与宋以后之族谱并非一物,当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欧阳修所言已经清楚显示,宋以后 的士大夫,与前代士族并无直接联系,即或有联系,亦亡其谱牒,不明来处。这一事实,在宋儒言论中 屡见不鲜,与欧阳修同时创制族谱规范的苏洵,亦尝言其编撰《族谱》之宗旨,苏洵《嘉j;占集》(《四部 丛刊》影印无锡孙氏小绿天藏影宋巾箱本)卷13《谱例》日: 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死者有庙,生者有宗,以相次也,是以百世而不相忘。此非独 贤士大夫尊祖而贵宗,盖其昭穆存乎其庙,迁毁之主存乎其太祖之室,其族人相与为服,死丧嫁娶 相告而不绝,则其势自至于不忘也。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 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 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 谱遂大废。昔者,洵尝自先子之言而咨考焉,由今而上得五世,由五世而上得一世,一世之上失其 世次,而其本出于赵郡苏氏,以为《苏氏族谱》。 由是可知,在唐代以前,贵族阶级或尚能记录其先世历史,但到苏洵的时代,即使士大夫阶级亦失 其先世世系的历史记忆,对于大多数庶人出身的新兴士大夫家族来说,更是如此。故苏洵编《族谱》只 能记其高祖以下世系,苏洵《嘉{;占集》卷13《族谱后录上篇》日: ……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立,味道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 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 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而洵始为《族谱》以纪其族属。 《谱》之所纪,
始祖之上的世系,其实并不可能有真实的记录为凭。同时,宋明之间的士人,一方面反对远攀华胄,牵合附 会,另一方面又主张姓族源流不可不考,致力于远代世系的追寻,以致世人修谱时竞相仿效,莫不以攀援附
会为尚。于是,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成为明清以来散漫开来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方式.今人以这些记
录为研究资料,尤应以这一特性为出发点。
也。
《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
苏洵在这里明确把远代祖先的来历与“谱为亲作”的世系区别开来,远代的祖先因为“亲尽”
“而谱不
及”,谱所书世代只是“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这种以小宗宗法所奉祀的代数为谱系记录的范围,是 宋明时期很多士大夫所采用的族谱编撰原则,苏洵称之为“小宗谱法”。虽然苏洵同时也另行拟定了大 宗谱法,但自己并没有付诸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苏洵还是欧阳修,他们在创制族谱时,将同代 人连属成为世系群体的系谱,实际上是以高祖以下为主体的。至于高祖之上的世系,苏氏谱明确说是 “其间世次皆不可纪”;而欧氏谱虽上溯了九世,仍明确以断自高祖的原则为“谱图之法”。《欧阳修全 集》(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卷74《欧阳氏谱图序》云: 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 孙。而别自为世。 细读苏氏谱和欧氏谱,虽然其中都追述了一番远代祖先的源流,但是实际上都没有能够把远代祖先 与近世祖先之间的系谱关系严格地接续起来。苏洵所作的谱图很清楚地表明是从苏洵的高祖开始的,对 于高祖之前的祖先,苏洵只能感慨日:“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 欧阳修作的《谱图》复杂一些,历经多人修订,有不同的版本,“其间世次与表又多差殊”,已经很难判 断哪些真正出自欧阳修自己之手。不过,就现在可见的文本来看,《谱图》的谱系也是断续的。从萧齐 时的景达至唐代的琮之间的世系,与欧阳修从自己一代出发.向上一代代接续起来的世系之间是中断 的。欧阳修用一句“琮以下七世,谱亡”来连接,已经明白无疑地显示出这是两段并不能接续起来的谱 系。至于欧阳修从自己一代连续地上溯的谱系,虽然包括了9个世代,但其实他只把属于其高祖话之子 孙的同代族人收入《谱图》之中,话之前的四代,则根据他定的“上自高祖,下至玄孙,而别自为世” 的“谱图之法”来记录。也就是说,由欧阳修编撰的《谱图》而连属起来的世系群,仍然是以高祖以下 子孙为范围的。事实上,欧阳修的《谱图》多个版本之间对于其高祖之前数代的祖先的人数和名字有数 处异文,如果不是刻意篡改,也可以相信本来是出自口传的记忆。可以推测,欧阳修编《谱图》的时 候,是没有早前的很确切的文字记录作为依据的,以至他自己及其后人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在相信 有可能为欧阳修手书的写卷《欧阳氏谱图序》中(以下文字录自王鹤鸣《国宝(欧阳氏谱图序)简介》, 《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4期;宋人欧阳守道则认为此卷非出自欧阳修手笔,“疑其为公家童幼之所书, 初学而习公字体者,莫知其的为谁矣。”见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19《欧公帖》)讲得很清楚: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 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 这里道出的是欧阳修编撰族谱时代的一般性事实,由此可知,在欧氏谱和苏氏谱中。关于远代祖先的记 述和近世世系的记录,有完全不同的来源,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证明了。宋明之后的族 谱,与汉唐间的谱牒或氏族志一类典籍,中间本来存在断裂。并非一脉相承的记录。 有记载说,略早于欧苏的范仲淹亦有编撰家谱,明代有人看过据说源自范仲淹编家谱的《范氏家 乘》,读后“深叹先生之世泽何其原本之深固而流裔之长且久也”(见吴伯宗《荣进集》卷4,《范氏族 谱序》),但其实该《家乘》也显示出同样的事实。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