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初步学会略读,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细读课文,认识并学会找评价性语句,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5、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6、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巩固学法。
【学习重点】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学习在略读中快速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学习用评价性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2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体会作者对故人的深沉情感,培养自己宽厚的品。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对象自学检测一: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的代表作是《》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家、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合集

7下课后练习题《邓稼先》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说和做》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孙权劝学》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吕叔湘与人教社

2020年5月总第65期吕叔湘与人教社曹周天摘要:吕叔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他1952年10月受叶圣陶之邀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至1955年兼任副总编辑。
在人教社工作期间,他主持制订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领导了新中国统编教材初级中学课本《汉语》及其教学参考书的编写,热心指导《语文学习》杂志编辑工作。
调离人教社后,他仍心系人教社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
关键词:吕叔湘;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汉语教学吕叔湘(1904—1998)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其代表作《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等在语言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和丁声树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几乎成为从事文字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作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在1952年10月至1955年12月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工作三年多时间的这段经历却鲜为人知。
吕叔湘早年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等校当过中学老师,193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专业留学,1938年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底到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译所主任一职,参加《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家庭氛围的熏陶,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中学从教经历,有留学背景,曾在大学任职,又当过编辑,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综合在一起,为他从事教材编写领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他到人教社参与新中国教材建设埋下了伏笔。
1950年,吕叔湘应清华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教授。
同年应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之约,审读《初级中学语文课本》。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吕叔湘从清华大学调往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48岁的吕叔湘受叶圣陶之邀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聘,工资各付一半,在两处同时任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怀念圣陶先生,概括

怀念圣陶先生,概括
《怀念圣陶先生》主要描写的事情有:
1、叶圣陶百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
2、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
3、革命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
4、给吕叔湘先度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
5、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内的情形。
本文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
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怀念圣陶先生》笔记

《怀念圣陶先生》笔记
凡与叶圣陶先生有些往来者,无不为他温和宽厚,待人真诚的为人所触动。
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共同修润课本时,文字段落,叶先生常向张中行请教,咨其文章修改,让别人放下客气,自己保持谦虚。
这样弯下腰来,以诚待人,所以被世人所尊崇。
不仅在工作中待人以诚,生活中叶圣陶先生也是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
肖复兴初见叶圣陶时,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叶圣陶先生当时已经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
叶先生却和蔼的与肖复兴握手,聊天,让自己与肖复兴的距离缩短许多。
交往之时,不像是在与一个大作家交流,而像是与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先生聊天。
深居简出,虚怀若谷,摘下自己的光环,给别人留一份体面,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文品皆是人之楷模。
叶圣陶先生,这个名字多么熟悉,多么响亮,他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更是和蔼可亲的师长。
认真、细致是叶圣陶先生的处事风格。
张中行曾回忆叶老的细致:那时的课本中,“做”和“作”两个字没有明确的区分,这本是一个十分微小的细节,而叶老却能注意到,而后再与他人商讨,最终确定这二字的用法。
在与人相处的方面,叶老也十分真挚善良。
无论是叶老为肖复兴批改文章笔记的密密麻麻,还是文革后,在吕叔湘拜访叶圣陶先生时,叶老不断地向其询问着一些朋友的状况,都足以见他待人之真挚与宽厚!“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叶圣陶
先生的教导与他优秀的品质总能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照亮我,愿他精神上散发出的光照亮更多黑暗里前行的人们!。
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阅读分享,一两百字左右

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阅读分享,一两百字左右吕叔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和卓越的文化人。
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吕叔湘先生曾经非常崇拜圣陶先生,他多次向学生提起圣陶先生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引导他们放眼世界,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以下是我对于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阅读分享的理解及体会。
步骤一:理解圣陶先生及其思想圣陶先生(Lao She),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
其写作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童话等多个领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圣陶先生的思想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强调融入社会生活,关爱人民,向人们传递美好的情感与思想。
步骤二:怀念圣陶先生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吕叔湘先生一直崇拜圣陶先生,并将其明晰的思想体系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方针。
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一直是吕叔湘先生阅读分享的主题之一。
吕叔湘非常欣赏圣陶先生的文字含义,将其代表人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既清晰又深刻,特别是每一次读完圣陶先生的作品,都会对圣陶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感叹不已。
步骤三:圣陶先生对于吕叔湘思想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圣陶先生的作品中发现了希望与阳光,被圣陶先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感染、激励着。
在吕叔湘先生的眼里,圣陶先生的风度翩翩、诙谐幽默、严谨求实、人文关怀等精神风范,都深深地影响了他自己,引导他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坚守职业操守,自律、奉献和思考,帮助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和教育事业服务。
步骤四:总结吕叔湘先生对于圣陶先生所做出的贡献和思想体系始终是感激的,他通过阅读分享,认识了圣陶先生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于文学的贡献,并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吕叔湘先生的一系列言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引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向上,崇尚正义、关爱人民,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宽广和有意义的新时代。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词语1.修润xiūrùn2.生疏shēng shū3.商酌shāng zhuó4.恳切kěn qiè5.譬如pìrú6.朦胧méng lóng7.累赘léi zhui8.别扭bièniu9.拖沓tuōtà10.妥帖tuǒtiē11.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12.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1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lí14.以身作则yǐshēn zuòzé词语释义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恳切:诚恳而殷切。
譬如:比如。
朦胧:1.月光不明。
2.不清楚,模糊。
累赘: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张中行,学者、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课文内容概括当代学者张中行的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优良品德。
课文鉴赏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总结要领:
(1)不动口,不指读,不回看。
(2)抓关键,放细节。
(3)关注注释、旁批等。
(4)准确概括。
4.再次略读课文。
四、总结所学,课堂反馈。
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回答问题:文章写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彦火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
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
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
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
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
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
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所选的文章体裁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表达了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写作“怎样选材”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生活来积累材料,在此基础上,能围绕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表达生活。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让学生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目的或需求,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构思、把握作者观点等,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习得一些常用的略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产生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1.积累生字词,背诵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
2.学习叙述、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掌握略读方法,感受不同风格文章的语言美。
15.驿路梨花216.最苦与最乐1 4.了解课文中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

躬行君子,雅正文士——《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背景,知人论世;2、快速略读全文,梳理事件;3、掌握略读方法,感悟品格。
二、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各位同学是受教育者,那大家可曾想过教育的终极理想是什么?有个人,他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此观点一出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最理想的教育境界。
这个人,还提出:“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学生。
”“教师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教的地步。
而提出这些观点的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1、其人·叶圣陶:自读资料,知人论世。
阅读课下注释1,阅读课件上关于叶圣陶先生和作者张中行先生的资料进行补充批注。
2、其事·叶圣陶:速读梳理,理清事件。
速读需要达到每分钟500字以上,预习导读里提醒这篇散文2000字,要在4内完成。
在速读前,我们先扫清字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字音,重点字音请标注在课后读读写写上。
任务一: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概括出本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每件事分别彰显了先生的什么特点?完成表格,速读计时4分钟。
任务二:本文选取的是“二三小事”,这样取材会对文章有什么作用?3、其忆·叶圣陶:略读拓展,感悟品格。
略读方法总结:(1)略读前了解基本信息,知人论世;(2)参读导读、注释、材料;(3)根据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进行略读;(4)略读需要速读,速度在500字/分钟以上。
略读拓展任务:略读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
并概括:吕叔湘先生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总结:先生虽已千古,但先生精神不朽,他,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雅正文士。
三、语文作业设计:1、必做:用“略读法”完成《太炎先生二三事》的阅读并概括事件。
2、选做:茅盾、巴金、臧克家、张中行、吕叔湘,这么多位先生都在怀念叶圣陶先生。
请你用“圣陶先生,我也想认识您”为开头给他写一段话。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怀念圣陶先生》是香港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他对当年亲身经历和见证的圣陶先生的回忆和感慨。
这篇文章抒发了吕叔湘先生对圣陶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回忆和评述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探讨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圣陶先生的成长背景和影响,以及他在香港教师行业的贡献。
吕叔湘先生针对圣陶先生的言传身教,特别强调了他那种深深的情谊和关怀。
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他认为“教育是建筑在人格上的”,因此他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修养。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一点在今天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和心灵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道德修养和精神支撑。
此外,圣陶先生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思考和创造。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学生需要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最后,吕叔湘先生通过回忆圣陶先生的离去,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思念。
他认为圣陶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人格魅力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吕叔湘先生呼吁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邓稼先》练习说明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参考答案:1.略。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体会找到那些感动人、体现全文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2.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把握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 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 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 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 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 就来征求我的意见, 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 跟我想象中的“ 文学家” 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 一把油纸雨伞, 说话慢言细语, 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 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 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 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 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 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 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 送给圣陶先生审阅, 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 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 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 《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 或全部, 或部分, 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 也就常常留下来, 一边说着话, 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 一丝不苟” 四个字, 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 理顺作者的语句, 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 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 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 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 深而又深, 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汉族语言学家吕叔湘简介

汉族语言学家吕叔湘简介吕叔湘先生是江苏省丹阳市人,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吕叔湘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他在大学期间主修外国语文。
在大学毕业后,吕叔湘并没有停止对外国语文的学习和研究,所以他在1936年奔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人类学,后来又在伦敦大学学习图书馆学科。
两年之后,学成的吕叔湘回到了祖国,担任了云南大学文史系的副教授,后来的他又前往华西协和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吕叔湘先生主要致力于汉语言文学和外国语文的研究。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汉语言文学著作,比如说《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
吕叔湘创造的这些作品为后人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也算得上是我国近代史上汉语言研究的奠基人。
在近代汉语言研究方面,它不仅填补了白话文做为语言研究的空白,而且还为后代人在汉语言文化研究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领袖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吕叔湘先生曾主持和参加了许多大型的语言活动和研究工作,为我国汉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吕叔湘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为我国的科学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我们对这位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吕叔湘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我国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吕叔湘是江苏省丹阳市人,曾毕业于南京大学。
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前往英国进行留学学习。
学成归来的吕叔湘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位。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语言文学的研究,所以他创作了很多语言研究文学类的作品。
在吕叔湘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文法要略》,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
它是我国近代史上在语言文学研究方面极其重要的一本文集,同时这也是吕叔湘在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最大成就之一。
除此之外,吕叔湘作品还有《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法讲话》、《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800词》等。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阅读答案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阅读答案原文叶圣陶先生于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看见叶圣陶先生,就是五十年代初,我编成课本,他领导编成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晓得他,那就是上学时期,大量念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宫町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说与鲁迅、郁达夫较之,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存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朴实规矩而已。
相恋之后,相处渐多,深感过去的印象虽然无法弄错,也失掉之太浅;至少就是没跌破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道永恒存有三种,位居第一位的就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识的一些前辈说道,叶圣陶先生总当位列最为前茅。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来三个小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繁杂,例如有的人就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超过则为儒,愁则修行;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就是这样,犯罪行为也就是这样。
这有时并使我想起《论语》上的话,一处就是:“戴思恭君子,则吾未之存有得。
”一处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存有于我哉!”两处都就是孔老夫子指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没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努力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道:“叶老既是戴思恭君子,又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就是人之师表。
2020年3月线上授课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1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

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吕叔湘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叶圣陶先生,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不仅对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对后来教育界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首先,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吕叔湘认为,叶圣陶在教育思想上具有独特的见解,他在“读经”、“读史”、“读诗词”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读经”能够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读史”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而“读诗词”则能够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叶圣陶将这些教育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吕叔湘认为,叶圣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对于中国教育的普及和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叶圣陶先生在民国时期,曾在开明学校、二十四中等学校等多所学校任教,并且在这些学校中开设了自己的语文课程。
吕叔湘认为,叶圣陶的教育实践非常成功,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且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语文教学,很好地结合了语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够得到全面的人文熏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他认为,叶圣陶的思想和实践虽然非常成功,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统一化教学,同时也需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既是学科专家,又是文化人,更是教育家。
综上所述,吕叔湘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叶先生在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他通过对叶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圣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先生是在,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先生在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先生从搬来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编译所,就设在圣先生家里。
圣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先生看稿子。
圣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
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先生的影响。
圣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
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
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
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
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
后来有一天圣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
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
1947年,圣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
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
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
圣先生不久就去转道去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
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
1951年2月,我母亲在去世,我奔丧回南。
回到,家里人告诉我,圣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
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
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先生,圣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
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
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
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
《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
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
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先生一个,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先生写。
圣先生在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
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
”这可把我难住了。
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
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
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
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
《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
圣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
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
”圣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先生这个遗愿。
我在人民教育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
实际工作是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
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
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的职务,但是圣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
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
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先生会在,也就放心了。
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
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先生。
大概这个时候圣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
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权威加走资派,双料打倒对象。
”圣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
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
”圣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
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
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
叶圣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
我在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
1976年有人送我两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先生给我写点什么。
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
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
邃密深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
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
颇冀移栽名说部,俾因橡笔得深赏。
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
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
在这以前,圣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
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
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
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
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
待掩卷津津味徐甘,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
1977年8月,刚主(国祯)先生发起去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先生、唐弢同志和我同去,圣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弢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
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
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
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
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先生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
第二年夏天圣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路上患病,回到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
这以后,除1982年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
我最后一次晤见圣先生是1987年9月8日。
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合影,圣先生兴致很好。
11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
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
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先生都因循未去。
有一天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
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
又过了几天,志公在里告诉我,圣先生又住院了。
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
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
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
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