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

合集下载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我最尊敬的教育家是陶行知,我之所以尊敬他,原因如下:1.高尚的人格魅力陶行知在国内外教育界享有盛誉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身于教育并研究教育,正是他带领着我们走着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步伐!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科学实用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前瞻性思想“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的思想和态度,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默默奋斗,勇敢向前,创造教学的辉煌,谱写动人的篇章!附录:●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的一个贫民之家。

正是晚清慈禧当政时期。

陶行知家境贫困,自幼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他从小好学,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学习。

他19岁时,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

在这里,他受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边学习,边任金陵大学《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

他利用这个刊物,积极地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24——1926年期间,陶行知以极大的热忱竭力推行平民教育。

他为“平民教育”下的定义是:平民教育是平常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教导年轻人识字、读书、爱国、做好人。

这一时期,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即把发展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占中国人口85%以上的乡村。

他和他的同事在多个地方创办了平民学校,积极探索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道路,虽然这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决不放弃,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积极奔走,为了祖国教育的昌盛和国家的兴旺而努力。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改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将这一理论改造成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新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所讲的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只教人死记硬背。

陶知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旧教育注入了一线生机,他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改造旧教育的起点。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1、陶行知先生——教育领域的伟大先驱1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2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而奋斗不息。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21 “生活即教育”211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认为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

他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12 这种思想让我们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应用于生活。

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2 “社会即学校”221 他提出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整个社会环境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这打破了传统学校的围墙,让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

222 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从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活动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3 “教学做合一”231 强调教、学、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自己去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要自己去做。

232 这种方法注重实践和行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行知的教育实践31 创办晓庄师范311 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晓庄师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教师为目标。

312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深入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2 推动平民教育321 他深知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322 他不辞辛劳,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开展识字班、夜校等活动,为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知识和希望。

4、陶行知的精神品质41 无私奉献411 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读后感(通用2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读后感篇1最早知道陶行知,是因为被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感动,惊诧于天地间竟还有这样一种朴素与执着,有这样一颗水晶般透明的心灵。

跨进师范的大门,走上神圣的讲坛,更多地了解了陶行知,才更真切地体会到宋庆龄先生为什么把“万世师表”四字作为对他的评价。

今天,又将《爱满天下》、《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捧读一番,掩卷长思,一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穿着布衫的身影又一次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的目光在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后,依然那样睿智,那样充满关怀和希冀。

我想,陶行知先生对于现代教育,对于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对他的景仰,更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言以蔽之,是“爱”的教育。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时指出:“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

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

——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呕心沥血,几十年的奔波呼号,几十年的鞠躬尽瘁。

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了许多人能够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把爱和教育的关怀给了那些最缺少爱和教育的人们。

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给了广大的平民,所以当别人惊奇于街上的报童与他相熟,他可以坦然地说“这是我的学生”;所以他放弃了和达官显贵的觥筹交错,卷起裤管和田妇村汉一起走下了农田;他拒绝了大学教授、高师校长、教育厅长的头衔,放弃了丰厚的报酬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为普及大众教育过上了“不如老妈子”的生活。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6篇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6篇

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6篇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

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

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

小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教师读后感小学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小学教师读后感1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卢建钦。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感触。

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当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豪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的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之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修改版]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在今年暑假,我仔细研读了《陶行知教育箴言》。

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对教育的思考及实践要比同时代人走得更深更远。

这本书全部是陶行知老先生用心血凝聚成的智慧结晶。

里面的箴言,句句珠玑,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读陶先生的著作,理解陶先生关于教育功能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功能问题上加强理性自觉。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乡村教育与儿童教育的箴言中,陶先生提到:“教人要从小教起。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这充分说明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放在现在也是非常实用的。

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宁非当务之亟。

”这是陶先生理论的重点。

在陶先生看来,在建设中国的幼稚园时,要力谋幼儿教育之适合国情,不采取狭义的国家主义。

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

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陶先生认为爱的教育容易捧,容易哄。

溺爱是有害的,把小孩拉住使他们不能向前跑。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

如果你不肯了解孩子,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但是如果你把你的生命放在孩子的生命里,把你和孩子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你就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先生多次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共和国万年大计等等。

他是从立人、立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精选5篇)[修改版]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

“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

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下面给大家分享《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字佩芬,号三湘,号子虚,又号三舍,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作家、文学家,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家。

陶行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今长沙市)东南郊。

他的父亲陶怀沅,官至湖南按察使;母亲刘筠。

陶行知自幼聪颖,勤奋好学。

1893年至1896年,陶行知先后在长沙县第三小学读书。

1898年至1902年,他在长沙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1902年至1904年,他在长沙县立中学读书。

1904年,他考入山东府官立一中,后又转至长沙南风中学。

1905年,他赴京师根式学堂学习。

1906年,陶行知因参加慈善会活动,被学校开除,不得不回家。

随后,他通过自学成为一名教师。

1908年,他应聘到长沙县补笔小学做学监。

1909年,他考取湖南省立高等小学。

1913年,他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后三年为重修。

1917年,他赴美国留学。

先在康奈尔大学预科学校读书,后在康奈尔大学法律学院就读。

1919年,他获法学士学位。

同年夏,他回国。

1920年,陶行知在长沙创办岳麓书院。

1927年,他在北京创办秋石书院。

同年,他与张潜、冯景鸣等人创办星期刊。

1928年,他受该刊主编。

陶行知创办岳麓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兴办的学校,是现代中国小学的鼻祖。

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发扬民族学校,发挥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力量”。

其特点是融汇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按照学生养身体、治学问、稻精神三大教育原则培养学生。

后在湖北蕲春、长沙、桂阳等地陆续创办了数十所分校,使岳麓书院成为中国现代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陶行知在岳麓书院中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学工作,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体裁新颖多样。

他的代表作品有《醒世词》、《三月光》、《背影》、《子夜》、《伤心秋雨》等。

他的教育著作有《说岳麓书院之办学》、《论三湘教育果实及其继续前进》等。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讲求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928年《星期刊》发表他的名言:“学习是什么呢?学习当然是拿人家的长处来学,把人家的毛病、缺点加以克服,必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负责。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听众们:今天我要向大家演讲的主题是“歌颂陶行知”。

陶行知,一个美好的名字,一个才华横溢的教育家,一个崇高的爱国者,一个令人敬仰的先生。

今天,我想从他的经历、思想和实践三方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

一、陶行知的经历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于1882年生于安徽省宣城市,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美国,早年间曾担任盐城中学的教师、江南大学的教授,后来长期在北京大学任职。

可以说,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缩影。

二、陶行知的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实践教育”等重要理念。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以培养独立思考、勇敢实践、健康心态为基础的,不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在《生活中的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文明、美好的生活方式。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力度,他曾经亲自创办了私立南开中学和国立陶行知教育学院,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陶行知的实践诚然,陶行知的实践不仅仅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关心民生、立足社会,他十分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共发起了三次“春蕾计划”,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圆梦读书,在他的引领下,教育事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突破,为推进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陶行知先生以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奉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品质,以他为楷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

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

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

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

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

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

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

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

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

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

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

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

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

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

《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读后感篇1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质上的,现实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的师生们哪里还顾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且不说美国、英国等国,单是日本、德国等国家能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国外教育的现实无情地让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教育再这样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凭什么在世界舞台上与他国同台竞争?而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既感到遗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悦,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却走了弯路,欣慰的是我们又走了回来,更让我开心的是我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实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家

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家

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家就是陶行知,毛泽东称他为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宋庆龄也以“万世师表”四字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词。

她说,过去读书人尊奉孔子为“万世师表”,在我们现代中国,陶行知先生才堪称“万世师表”。

自己佩服他更多的因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没有一分的苦涩难懂,是那么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可以说是做的教育。

今天再读陶先生的理论,不由在回顾中再一次深刻领悟。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1、生活教育目的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合”的“全面教育”。

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

2、生活教育三大原理原理之一是“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原理之二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社会即学校”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

原理之三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最早是陶行知为晓庄学校确立的校训。

他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

这就是教学做合一。

”3、生活教育七大原则实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前进性原则、全民性原则、终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锦集6篇)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锦集6篇)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锦集6篇)第1篇: 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一、具有神圣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极其优越的大学教授的职业,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深入基层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

他的奉献精神为现在我们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

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

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

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

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虚假伪善的尘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

我们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指导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

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

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珍贵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

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华山镇子侠小学五年级徐中艳辅导老师代步云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课文《陶校长的演讲》后,我便对陶校长有所了解,知道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最近老师让我们阅读了许多关于陶行知的故事。

通过阅读后,我对他更加了解,我似乎能够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铿锵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无比,还能领会到他的精神。

陶行知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给我深深的启发,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给我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陶行知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胸怀祖国,志向高远。

年少时代他经常和同学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到外国去,先留学,然后在国外当专家,做教授。

”陶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愿回中国做事?”而那个同学却回答说:“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读书,出去留学,还回国?中国这么穷,这么落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陶行知非常生气,并且在纸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

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是啊,作为中国人,怎能丢下和抛弃生我,养我的祖国?既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业绩,好的成就,报效祖国,俗话说得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毕业后的陶行知,他得到一万元多的稿费,拿回家锁了起来。

被妹妹看到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点给家里?”陶行知想了想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做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但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有这钱去办学,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

你在家省着点用就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与人民。

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茅盾称他为“战斗的巨人”,郭沫若称他为“一代人师”,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我称他为“爱国爱民的教育家”!陶行知爱国爱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

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第一篇: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有感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精选15篇)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篇1)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

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

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王云捷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多。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等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
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尊重与宽容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
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

这也正是教师无私奉献、崇高师德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小学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