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精品
大学生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本质,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价值准则。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从大学生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怎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
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些价值观进行深入理解,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1. 追求知识,倡导文明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倡导和传播文明风尚。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要积极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 培养公民意识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 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做起,关心身边的同学和社会的发展。
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促进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 弘扬民主和法治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关注民主和法治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3. 强化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基石,大学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分析
---—
—
2 7 .— 7 - — -
理会社会事务” i项 比例较 高。大学生对 自身评价的选择和
2 1 年第 1 00 9期
经 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C RE EARC GU DE H I
No.9。 01 1 2 0
总第 9 3期
S f l .3 e a 9 i No
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分析
张艳敏 a , 焦世泰
( 百色学 院 a . 政治与法律 系 ;. 济与旅游管理系 , b 经 广西 百色 5 3 0 ) 30 0
为全体社会成员一致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沐浴在社会 主义的 阳光下 , 其价值取 向与社会 主导价值 观保持 高度 一致 , 很少
有不 同看法 。
青年学 生从市场 经济体制 发展过 程中发现 了个体 独立 的主体地位 , 而构建 了以个体能力为本位 的价值 观念。在 从 价值取 向上 , 他们努力使 自己主体选择不与社会规范 发生正
本 就具有重 群体本位 的意识传 统 , 加上公有 制下集体与个体 互 相依赖 的结合 关系 , 强化 了集体 的道 德观念 , 形成 了以集
体 为轴心的社会生活。因此 , 国后不久 , 建 集体 主义很快成为 中国人 民的普遍社会心理。但是 由于计划经济 的过分集权统
一
劣汰 的市场经济 大潮 中, 必须 完全凭借 自我的主体性 、 动 能 性和独立性 , 方能达 到 自我设定 的价值 目标 , 得事业上 的 取 成功 , 实现 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 , 在行 为取 向上 , 他们特别 看重 自己的个性 和兴 趣 ,甚 至总是从 A己的角度 去思考 问 题。在 回答“ 您认为下 面对大学生的评价哪些符合实际 ” 的问 题时 , “ 独立意识强” “ 、有社会责任感” “ 心切 身利益但不 、关
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
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积淀与经验总结,它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观念。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与追求应该与革命传统相一致,同时也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
一、革命传统的基本内涵革命传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的总结,它包含了众多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
这些传统是革命的根本动力与精神支柱。
首先,革命传统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动力和灵魂,也是大学生价值观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应当立志报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次,革命传统要求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注重团结合作和互助互爱。
大学生应该注重团队协作,勇于承担责任,为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革命传统倡导自强不息的志向。
自强不息是中国革命的精神要求,也是大学生价值观与追求的核心。
大学生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勇往直前,追求个人的卓越与成就。
最后,革命传统强调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也是大学生价值观与追求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在求学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攻克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与追求应当与革命传统密切相连,同时也需要在革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自身做起,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其次,大学生应当发扬实践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该敢于创新,关注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再次,大学生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大学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观的航标。
然而我们在更高的境界里要追求更崇高的价值观,就是实现共同价值观,这需要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从而也告诫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为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而奋斗。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密切联系的。
尽管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因而大学生在科教文卫得体智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学习实际知识的同时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实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
虽说只是理想,但正因为我们坚信这一崇高的理想,才是激励我们勇敢直前,不怕被这一难以实现共同理想所压倒的动力所在;更是我们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时刻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拼搏,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事业发展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党的领导是密切联系的,而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大学生在积极入党,相信党,向党靠近,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凡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不是说出来的,是用行动证明的!它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更不是唱高潮!现在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弘扬民族精神,把价值留在中国。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战略任务,深刻阐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对个体价值观起着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
大学生是具有思想意识先行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其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既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又反过来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的社会的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力。
因为一代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与多变甚至虚无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念,如何在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高校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许多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他们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的方针政策,心系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危。
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且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没有信仰,没有远大抱负,对未来生活没有目标,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PPT课件
• 是国家政府所提倡的价值观
• 是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般指
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含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项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庸俗价值观,与国家倡导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39人) 这样很好,大学生走入社会前多了解些社会“潜规则”,以后就能少走弯路(24人) 这类书本身没有问题,自身态度端正就不会受影响(39人) 这种书教人不讲信用,应该予以抵制(1人) 这些书虽没有色情、暴力等内容,却恶化了社会风气,不能不管(25人) 15、大学生娱乐方式的选择是多元的,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快餐性、时尚性和猎奇性。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
4
十八大最新概括
三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个 层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次
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以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
主流文化及非主流的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追捧。对此带来的影响您如何看 待?
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使其有更开放的创新意识,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47人) 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22人)
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使其思想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变强,容易导致对主流价值观 的怀疑和反对。(40人)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探析一、从单纯的一元价值观到一元与多元的互动建国后,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只存在和奉行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典型的一元价值观的社会。
在一元价值观的主导和支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绝对性、严格性和单一性的特征,就是所谓的一元价值观。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价值观高度“一元化”,他们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这是当时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在大学生当中,许多人都怀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的使命期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无论是在价值内容、价值标准还是价值取向上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更加明显,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最明显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新时期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索取与贡献等方面不再偏重哪一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多元化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有的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有的是背道而驰。
”当前,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多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占据“一元”地位。
二、从倾向整体价值观到整体与个体的融合改革开放初期,对大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仍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产主义教育,他们往往具有“一切听从党的安排”、“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强烈献身精神,以及“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浓烈为国分忧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汹涌而来,大学生深受影响。
他们开始怀疑过去信仰的价值观,“人人都在生活中为自己着想,国家却宣传大公无私和忘我的精神;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远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这是他们最大的困惑。
”大学生们开始关注个人前途和自我发展,他们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价值观更加推崇,主张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既奉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同时又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很重视关于价值观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研究。
由于价值观的复杂性,对于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存在差异,但还是能够找到共识之处。
一方面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价值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多种思想和文化融合、碰撞,许多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价值选择上的混沌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所以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社会意识一、关于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研究1.关于价值观的概念研究价值观是复杂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价值观给予过概念界定,例如美国学者克拉克洪的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这一概念得到很大的认同,基本形成了对价值观的共识。
国内许多学者也就价值观的定义做过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郑信军、岑国桢教授认为: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为的原则、信念和准则,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认为与衡鉴并追求什么是好、什么是值得的,进而左右个体未来的行为方向,并能为其过去行为提供解释。
2.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研究对于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学者依据立足的角度和领域不同,界定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是都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西方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定义界定是有区别的,国外更多的是指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
国内有部分学者将价值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连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但是这种趋势在减弱,许多学者开始转向更广义的价值观教育研究,由此也有人提出区分“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二、关于价值观历史嬗变、现状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必然发生变革,价值观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就我国而言,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改变,而且是巨大的改变。
大学生价值观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关注 身心健康,注重个人成长和全面 发展,从而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品 德。
04
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家庭教育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家 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孩子表达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递正确价值观念
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传递 正直、诚实、尊重他人等核心价值观 念。
深入社会调研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实习实训经历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职业环境和工 作实际,明确职业价值观。
自我修养
01
自我反思与总结
定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 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 的价值观念。
02
学习榜样力量
03
不断提升自我
寻找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 作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 神力量。
大学生价值观
目 录
• 引言 •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 如何培养正确价值观 • 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的价值观及其启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02
03
社会背景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 时期,各种价值观念交织 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 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追求个性
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追求个性,注重个人成长和自 我实现,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存在问题
功利化倾向
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 利益和功利化目标,忽视 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价值观模糊
一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价 值观,对于人生目标和意 义缺乏深入思考,容易受 到外界不良影响。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陈敏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道德榜样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领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改革进入转型期,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责任担当。
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第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
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了忧在百姓前,为民鞠躬尽瘁。
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
孔子曰:“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诚是信的前提和基础。
有诚才有信,无诚则无信;信者即是诚者的典范。
诚是儒家思、言、行以及待人接物必须恪守的准则和规范。
由诚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人处世要“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
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
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独特的发展和繁荣期。
徽州地区地处江南,地形独特,气候宜人,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因此文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徽州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徽州建筑、徽州文学、徽州铜器、徽州绸缎等。
其中,徽州建筑是十分著名的。
徽州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之冠,其特点是雕刻精致,色彩绚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很多建筑都具有防盗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徽州文学也是很有特色的,徽州文学体现了徽商的精神和道德观,包括《聊斋志异》等。
徽州铜器工艺也很出色,历史上曾是中国铜器的重要生产之地,所生产的铜器精美绝伦。
徽州绸缎也是很有声誉的,徽州绸缎柔软细腻,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流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塑造十分重要。
而徽州传统文化正是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其包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认识。
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和接受徽州传统文化,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首先,大学生应该学习徽州文化中的诚信、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徽州文化重视诚信,徽商在商业交往中一直保持着严格的信用和道德规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也应该树立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的价值观念,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一条诚实、守信、公正的道路。
此外,敬业精神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商人在经营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而很多徽州企业也在传承着这种精神。
而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也应该保持敬业的态度,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学习徽州文化中的艺术和审美观念。
徽州建筑融合了南方及北方建筑风格,其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富于变化、色彩绚丽,一脉相承地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应该在欣赏徽州建筑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体验其中蕴含的精神风貌。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一、建国以来中国教育体系的演变1.第二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
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2.第二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改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大学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中,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道德修养、知识追求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探讨大学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道德修养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大学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自重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首先,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生应该明白守信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能以任何理由妥协于作弊和剽窃行为。
其次,大学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的中华文化价值观重视孝道、礼仪、忠诚和谦逊,这些价值观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知识追求知识追求是大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中华文化也十分重视对知识的崇尚。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广泛的学科领域,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大学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强调勤奋、专注和精益求精,这些价值观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社会责任中华文化强调社会责任和关怀他人的精神。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首先,大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大学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重视和谐、包容和互助,这些价值观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综上所述,大学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道德修养、知识追求和社会责任。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知识追求欲望,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国大学生是生活在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红旗之下,接受着社会主义春风的洗礼的优秀群体。
但是这个群体不能在因为生活环境的安逸而忘记了社会,国家,人民,所赋予他们的使命—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文明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必须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青年,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历史的风雨飘摇里,是中国共产党给予这个岌岌可危的民族以就生图存的道路和方向,指导着备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穷苦人民摆脱困难,并奋发向上,建设伟大新中国。
大学生作为祖国培养的人才,应时刻记起历史给予我们民族沉重的教训,不断反省自我,在自己有生之年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以“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我们的生活给予党和人民的努力,我们的建设给予党和人民的拼搏。
我们面临着国际风云的不断变换却傲然挺立,我们饱受着时代的考验也要勇敢地踽踽独行。
我们是大学生,我们应怀着感恩之心,用自己薄弱的身躯但却坚强的意志,去不断为祖国输送新鲜的血液,为实现各种祖国的需要而不断奉献着自己。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以“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引导,即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和背景,又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一条当代大学生实现自己价值的必经之路。
任何一个伟大的目标或者理想,总是建立在各个细节的成功与否,实现自我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如此。
当代大学生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在了解祖国辛酸历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祖国的变化和需求,以祖国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和人生奋斗目标,这才是一名用于担当的大学生,才能成为一名时代的骄子,为祖国的人民未来的需求,打下夯实的基础。
所以,大学生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在风雨中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人,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未来燃尽自己的余晖!在国与国明争暗斗的今天,祖国显然也处于岌岌可危的态势之中,国外激进分子的分离,国内不法分子的觊觎,这些都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以深深地危机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愉快地参与改革创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拥护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和制度的价值观。
也就是通过平等、自由、协作、友谊、平等、公正、互助等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正确归属,坚定信仰,培养正确的行为举止,以及社会责任心,做实事求是的探索者、回归社会期望的真实者、与国家共进步的实践者。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和思想,是大学生应该铭记的真理,也是我们宣扬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应当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解放思想,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自己的进步让路。
二、热爱祖国。
我们要指导大学生学习爱国主义,奋进礼赞祖国,向往祖国美好,发出自由平等、民主爱国、和谐幸福的呼声,培育爱国爱护他人的社会责任感,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守正创新的伟大精神,不忘先烈牺牲,一心为人民服务。
三、忠诚国家,服务人民。
忠于党、忠于国家是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党的领导,牢记共产主义的理想,承认国家的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尊重政府决策和指示,实践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勤奋奉献,乐意为人民服务。
四、积极参与改革创新,快乐发展探索。
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参与民主改革,认真做好实践,勤奋工作,学累积经验,求真务实,广泛探索,丰富人生,通过不断学习,坚定意志,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实现中国梦的创新理念。
五、加强责任意识,发扬合作精神。
要加强政治锻炼,自觉担起全面建设新时代的时代重任,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对尊重、敬畏职责,传承友谊、友爱、平等、公正、互助,探索适应家庭、社会、国家发展变化的新价值观。
正确安排学习、工作,自觉担当,争做四个理想信念、四个服务决心的实践者,用自己的作为来见证时代变革,激励大学生新时代奋进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教育对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封闭政策的限制,大学生的思想相对保守,价值观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更加重视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大学生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发展,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更加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观念更加开放。
他们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思潮,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和视野。
他们开始接纳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自由选择。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制建设的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注重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并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价值观。
随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一些大学生对于外部价值观的影响过大,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
为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正确的方向,教育界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校园文化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引导他们关心社会问题。
教育界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必修的思想道德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界应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资源,增强信息鉴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
推动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人发展和享乐,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可能更注重实 用主义和奋斗精神。
05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主流价 值观的认同
加强社会环境的正向引导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传播
媒体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 、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
社会风尚
社会的道德风尚、审美观念、消费习惯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价 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内化 相应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contents
目录
•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 •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情况 •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 •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01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 解
主流价值观的定义
主流价值观
指在一个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 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 分,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具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理解程度
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而部分学生则停留 在表面层次的理解上。
提高理解程度的途径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和体验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水平。
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观
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观--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要求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观一一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于大学生确立和实践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内容。
大学生要文明礼貌、要诚实守信等等,但这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
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在一时一事上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但是,维系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同样,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该是社会理想、社会道德、社会价值的综合的和正确的认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包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一个多元社会、变革社会、观念碰撞的社会中,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自己,服务人民,建设和谐社会。
一、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从层次结构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
从时空结构来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
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
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
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
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精品2020-12-12【关键字】道路、领域、模式、行动、计划、传统、认识、问题、体制、自主、主动、深入、充分、整体、现代、和谐、文明、召开、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特点、位置、格局、意识、理想、思想、力量、成果、需要、氛围、利益、素质、环境、途径、倾向、体系、能力、需求、主导、办法、标准、结构、水平、主体、最大限度、本质属性、形势、反映、关系、造就、设置、宽容、分析、借鉴、取缔、逐步、形成、制约、满足、推行、坚持、引导、保证、指导、帮助、教育、解决、调整、崛起、振兴、加快、方向、巩固、创新、改革、适应、实现、提高、转变、协调、健全、推动、推进、深化、全面推进、现实的选择、核心、创造性一、建国以来中国教育体系的演变1.第二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
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2.第二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改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3.第三个时期(1978年以后)。
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
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之后,深固拒闭、盲目排外不可取,单一的价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为政府和知识界的共识。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广泛吸收各国之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经历了那么多次的转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归根到底这是受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所制约。
如果我们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又会发现,百年间,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无意识的泛化)——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
二、中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演变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演变可从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主体即“谁的价值观”,是指由“谁”对事物属性是否满足需要做出评价或事物属性满足了谁的需要,它涉及的是“谁的价值观”的问题。
任何价值观念都是某一主体的价值观,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体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完成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群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体和集体主义传统,使得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自我意识由抽象回到具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转向个体本位。
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谋求个人利益,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偏向了“自我”的方向。
2.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目标是指价值主体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所欲达到的结果,它涉及的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向面临着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又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过于遥远的,在价值目标上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在理想和现实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后者,更关注现实社会对自身价值的实际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持有的实用化价值取向在就业中表现为更多地追求现实功利。
从现在大学生职业选择看,他们更注重选择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逐步显现出更多的功利性和现实性。
3.价值手段实用化价值手段是指价值主体为实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办法,它涉及的是“如何行动”的问题,价值手段是实现价值目标的保证。
随着价值目标的现实化,大学生价值手段逐渐实用化,变得更加务实,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前大学生们普遍希望在大学阶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将来可能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价值手段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短期性和短视性,这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因此除了专业学习以外,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用技能的学习上,出现了考证热、考证经济等特殊的现象,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协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较少大学生会考虑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有用或是否实用。
4.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是指价值主体运用各种价值手段实现价值目标进行评价的尺度。
价值评价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作出的判断,从而产生值得或不值得的意义感,它涉及的是“怎样才有意义”的问题。
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使价值评价更注重个体的感受,而价值目标的实用化使每个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倾向多元、理性和宽容。
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氛围日渐和谐,加之多元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性,这既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特点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社会形态的综合反映。
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尺度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更趋向理智和宽容,对善与恶、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
以上分析了大学生在历史上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是随着教育体系和经济社会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迁的。
因此引导主导价值观向主流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变迁趋势,以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特点的途径来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三、不同国家教育理念差异教育理念笼统的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发展传统的大学中,都是各不相同且不断演变的,而且也没有泾渭分明的通识或精英划分,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对应的大众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对应专业教育。
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各国教育理念上看出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演变。
笼统的说,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老牌大学更偏向精英教育,比如牛津剑桥。
这是因为欧洲的传统教育理念是自由教育,是不以学习生存技能为目的,探索高深学问,培养德性与智慧的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人教育,具有闲暇时间的自由人阶级才有资格接受这种教育,天然的就带有阶级性。
这也是大学排除教育的功利性,追求知识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所以形成了重视精英教育的历史传统,到现在欧洲一些大学也没有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
在后来的发展中,自由教育遭遇专业教育的冲击,在这两者的冲突中,19世纪的美国提出通识教育,核心理念还是继承的自由教育,但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而不是高贵的绅士,这种理念自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通识教育也以美国的大学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布了《为自由学科辩护》的耶鲁大学。
至于中国的大学,本来发展之初就是以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摆脱不了政府权力的控制,到后来专业教育的发展占了主流位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近年来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从通识教育中自创了个素质教育,但流于形式的居多。
而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许多大学不加限制的扩招。
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和大众教育都有所欠缺。
不过北大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是国内推行通识教育的佼佼者,而拒绝扩招的中国科技大学也是坚持精英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