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知识结构导图

7.2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支付意愿是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消费者剩余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以上的面积,可计算消费者剩余。

价格下降可增加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②新的买者由于现在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它们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生产者剩余即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市场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计算生产者剩余。

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卖者可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②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卖者的经济福利。

【名师点读】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都是考试中的频繁考点,经常以概念题或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对该考点理解透彻,还应准确作图与分析计算。相关考研真题如下:1.【概念题】消费者剩余[中央民族大学2015研;华东理工大学2015研]

2.【计算题】考虑以下古诺竞争模型。市场中有N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均没有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a,b>0,Q为行业总产量。如果企业同时展开产量竞争,那么:

(1)均衡时价格是多少?

(2)此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考点2:市场效率

(1)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供这些物品的成本。总剩余常被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2)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可以说是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生产的产量是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

①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②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因此,在生产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改善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的生产配置来增加社会福利。

③自由市场生产的产量是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

(3)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即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买者与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

(4)自由市场可能无效率的原因有两个:

①市场可能是不完全竞争的。如果个别买者或卖者(或者他们一小群人)可以影响价格,他们就有市场势力,而且他们可以使价格和数量背离均衡。

②市场会起负作用或外部性,这会影响那些根本没有参与市场的人。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没有考虑污染之类的负作用,以致市场均衡也许对整个社会没有效率。

【名师点读】

本考点为基础性知识,除对总剩余计算的考查外,直接考查的频率不高,但仍需要理解

透彻。一般会结合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或市场失灵等其他相关内容,以概念题、判断题或者论述题的形式对本考点进行考查。

7.3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答: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配置。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建立福利概念,依据既定的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制定经济政策。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为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庇古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愈大;②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社会经济福利愈大。由于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以后,庇古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与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相对的是其后出现的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有勒纳、卡尔多、希克斯等。

2.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答:支付意愿指买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支付意愿是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评价越高支付意愿越强,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反之,评价越低支付意愿越弱,愿意支

付的价格越低。

3.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答: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种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这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带来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一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

若某产品需求函数为P=D(x),P 1和X 1分别代表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则从X=0到X =X 1时,

10()x D x dx ⎰

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P 1X 1为实际支付的数额,于是消费者剩余(用CS 表示)为111

0()x D x dx P X -⎰

4.成本(cost)答:成本也称为生产成本,指生产活动中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工资、付出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付出土地所得到的地租和付出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这四部分。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包括利润在内。生产成本中所包括的利润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