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2课 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2课 云和雾的形成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 新人教版
4、热空气的用途
• 三国时,我们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 理,发明了“孔明灯”。 • 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测风气球
系 留 气 球
探空仪即将拖放 雷达待命工作
唯一的飞行动力是风
制冷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上方呢?
取暖器应该安装在什么地方?
5、制冷空调、取暖器应安放在什么 位置合适?为什么?
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 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 较快降低室内气温;而取暖器则相反,应 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 高室内气温。
6、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 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 降,并向热的地方流动。空气的循环流动 就形成了风。
1.冷锋
•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锋面过后温度降低
2.暖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占主导地 位,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3.准静止锋:
•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 动。(主要由地形原因造成)
4.锢囚锋:
• 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条冷锋迎面相遇 而构成的复合锋
浓积云对飞行的影响
• 在云下、云中和云体附近飞行常有 中度到强烈颠簸; • 云中飞行有强积冰; • 由于云内水滴浓密,能见度十分恶 劣,通常不超过20米。
积雨云对飞行的影响
• • • • • 云中能见度极为恶劣 飞机积冰强烈 在云中或云外都会遇到强烈的颠簸 在云中或云外会有雷电袭击和干扰 暴雨、冰雹、狂风和强烈的下冲气 流都可能危及飞行安全。
• 结论分析: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上升, 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 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 此下沉。这样就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精选教学PPT课件2新人教版
雾[fog(FG)]
轻雾[mist(BR)]
雾的分类
• 根据能见度分为雾和轻雾; • 根据上界高度分为浅雾、中雾和高雾; • 根据雾的物态分为水雾和冰雾; • 根据形成过程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
坡雾和蒸发雾。
(一)辐射雾
• 由地表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雾叫 辐射雾
也许这个城市的节奏太快,所以连爱情也少了原来的柔情似水。回想起来,我和他之间没有是有很多可以感动旁人的故事的,或者在旁观者的眼里,这样的恋情怎么可能会说失去就失去了呢?戏剧化的情节也就加深了回忆的伤。
是不是应该用“在一个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错误的”来解释呢?敬就是这个错误的人,可是好像错误是我自己。因为快乐,让我不去计算它可维持多久,因为快乐,我从没过多的考虑过彼此思想的差距,因为快乐,我完全迷失了自 己。结果这段幸福时光维持了七个多月,在一个莫名的日子里,我们结束了一切。
(二)霾 [haze(HZ)]
• 大量微小的固体杂质浮游在近地层 或空中的逆温层下,使能见度小于 2--5千米的现象。(对蓝光散射强)
04年2月12日广州市区的霾
霾与逆温层
(三)风沙
• 强风将地面的尘土吹起,使 能见度小于5千米的现象称为 扬沙;小于1千米的现象称为 沙暴。
沙暴 [sandstorm(ss)]
给飞行安全带来严重危险。
视程障碍
形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
• 形成视程障碍 的天气现象主要有:云、 降水、雾、烟幕、霾、浮尘、风沙和吹 雪8种。
云和降水前面已经有介绍,本节只讲雾、 烟幕、霾、浮尘、风沙天气和吹雪。
一、雾
• (一)概念:悬浮于近地面气层中的水 滴或冰晶,使地面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 象称雾.(50ft的云)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水蒸气凝结现象。
对水蒸气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白气”是怎么形成的是十分必要的重点难点(1)学生能根据实验中“白气”的成因推想雾的成因。
(2)推想云的成因,且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建立模型.(3)锻炼学生的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云和雾的形成一、提出问题1、从生活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蒸汽熨斗,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是电熨斗,里面有水,通电后,我按动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冒出“白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白气”现象?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与“白气”有关的知识,如烧水、浴室等,认识到“白气”的产生与水有关系。
] 二、实验探究(一)猜测“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猜想“白气”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
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水蒸气,这时提问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 使学生初步得出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白色的,从而对“白气”到底是什么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下面的探究活动会更加积极、有效。
](二)实验分析“白气”形成的原因。
1、制造“白气”,初步推理“白气”可能是什么?(1)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圆底烧瓶、胶塞、喷管、矿泉水瓶罩、酒精灯、火柴、黑纸等。
[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防止喷管的水喷出烫伤学生,教师特别设计了一个透明塑料罩,塑料罩的下面的水槽可以接着喷出的水,而且“白气”喷出,受冷后在塑料罩的内壁上就会挂满小水珠,为后面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变成水设下了伏笔。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重庆雾景之奇,体验雾的成因,讨论摘掉“雾都”帽子的办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德育目标: 树立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志向。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重庆的地理环境不是很清楚,了解不够。
缺乏动手和观察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雾的成因。
教学难点:雾的成因及治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活动:
1.多媒体出示下题连线
冰城哈尔滨
水城苏州
春城昆明
岛城青岛
雾城重庆
2.请同学们仔细辨别一下,屏幕左侧的名称分别是哪个城市的别称?请生连线。
2【导入】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感知重庆的地理位置及为什么叫“雾都”。
课件出示知识点:重庆多雾,素有“雾都(雾重庆)”之称。
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云和雾的形成》ppt课件2
做一做
1. 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 物与图形用线连接起来.
正方体 球 六棱柱 圆锥 长方体 四棱锥
思考: (1) 棱锥与棱柱的区别是什么?
(2) 圆锥与圆柱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 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我们能否把它们进行分 类?你的标准是什么?
正方体 长方体
三棱柱 六棱柱 圆柱
(三)锋的分类
• 1 冷 锋 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 2 暖 锋 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 3 静止锋 锋面很少移动 • 4 锢囚锋 锋面相遇而形成
1.冷锋
•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锋面过后温度降低
2.暖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占主导地 位,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辐射雾的形成条件
• 1.晴朗的夜空(无云或少云) • 2.微风(一般1~3m/s) • 3.近地面空气湿度大
辐射雾的特点
1、季节性和日变化明显; 2、地方性特点显著; 3、范围小、厚度小、分布不均。
(二)平流雾
• 暖湿空气流到冷的下垫面被冷却 后形成的雾,叫平流雾。
平流雾的形成条件
(1)适宜的风向风速。风向应是由暖湿空 气区吹向冷下垫面区,风速一般在2~ 7m/s之间;
• 云中能见度极为恶劣 • 飞机积冰强烈 • 在云中或云外都会遇到强烈的颠簸 • 在云中或云外会有雷电袭击和干扰 • 暴雨、冰雹、狂风和强烈的下冲气
流都可能危及飞行安全。
雨层云对飞行的影响
• 云中飞行平稳,但能见度恶劣; • 长时间云中飞行可产生中度到强
度的积冰; • 暖季云中可能隐藏着积雨云,会
圆锥
四棱锥 球体
知识要点
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圆柱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云和雾的形成”,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
教材通过云和雾的形成的探究,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理解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界中的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于云和雾的形成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成因,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云和雾的成因的理解。
2.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
2.实验器材:水、烧杯、热水、冷水等。
3.纸和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云和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云和雾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烧杯,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观察热水蒸气在冷水中凝结成雾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与天气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云和雾与天气的关联。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水循环的关系。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天气现象中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雾和云》这个课题的教案,以便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雾和云的形成过程、特点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道雾和云是气态水的可见形态,并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
2. 了解雾和云的不同之处,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3. 理解雾和云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2. 雾和云的特点及其对地球和生命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雾的形成过程雾是由水蒸气在接近地表冷却凝结而成的悬浮微小水滴。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介绍雾的形成过程:(1)水蒸气的产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沸腾、湿地蒸发等现象,了解水蒸气的产生过程。
(2)冷却凝结:引导学生思考,当水蒸气遇冷空气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蒸气在玻璃上凝结形成水珠的过程。
(3)形成雾:通过上述步骤的引导,学生能够理解雾是由水蒸气凝结形成的,进而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2. 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可见团块。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介绍云的形成过程:(1)水蒸气上升:让学生观察锅中热水蒸汽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中水蒸气是如何上升的。
(2)冷却凝结:引导学生了解当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地方时会遇到冷空气,导致水蒸气冷却凝结成云。
(3)形成云:通过实验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云,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和特点。
3. 雾和云的特点及作用(1)雾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雾的特点,如白色,靠近地面等,并让学生描述雾的特点。
(2)云的特点: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和高度。
(3)雾和云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雾和云对地球和生命有什么作用。
可以让学生了解雾和云对空气湿度、保护地球表面和调节气候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2. 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能够准确描述雾和云的特点。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云和雾的形成》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课的内容。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要学习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细的文字描述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理。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关于云和雾的常识,但对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可能还不太清楚。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受到天气现象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和雾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以及雾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探究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云海图片,引起学生对云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云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新课导入:介绍云和雾的形成过程,解释云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雾是由水蒸气凝结在空气中形成的。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总结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并拓展一些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定义和基本特点:雾、云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理解和掌握形成雾和云的原理。
3)掌握常见的雾和云的种类。
4)了解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
2)能够运用比较、归纳、列举等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
3)学会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讲解和说明。
4)学会小组合作,锻炼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的积极态度。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动手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雾的形成和特点。
2.云的形成和特点。
3.常见的雾和云的种类。
4.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雾和云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雾和云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过的大气层和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现象经常出现在天气变化时?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1)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概念,并进行定义说明。
2)运用图片和实验示范,讲解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常见的雾和云的形状和特点。
4)分组讨论,总结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3.巩固与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形状和特点来判断是雾还是云,并解释原因。
2)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展示一些有关雾和云的科普书籍、视频和网站,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难点。
进行小结,点评学生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思考题:请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你喜欢的雾和云的种类,并解释它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实践探究:观察自己居住地的天气变化,记录并总结不同天气情况下出现的雾和云的种类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学生对雾和云的定义、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1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育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爱好。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沟通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科学六上《云和雾的形成》课件2
一、什么是雾?雾的分类有哪些?
近地面空气冷却增湿,或冷暖空气混合导致 水汽饱和后凝结成的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 面大气中,使大气能见度降低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 现象称为雾,能见度在 1~10公里的则称为轻雾。
雾分四大类: 1、辐射雾; 2、锋面雾; 3、平流雾; 4、冰雾。
二、雾是怎样形成的?
四、什么是云?
云是指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云 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 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 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 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五、云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上江、河、湖、海、陆地表面、 动植物体内的水分,受到阳光的照射,不 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混入大气中,变随 着暖气流的上升,升入高空,由于高空的 温度越来越低,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滴。 如果高空的温度低于0℃,水蒸气会变成 小冰晶。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 起,便形成了云。
雾的形成需加水汽含量。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 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 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 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三、雾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雾是对人类交通活动影响最大的天气之一。 由于有雾时的能见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工具 都无法使用或使用效率降低,如发生能见度小 于50米的大雾时,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 路暂时封闭、轮渡暂时停航等。 另外,雾其实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附在空气中 的灰尘上形成的,所以雾一多就表示空气中灰 尘变多,这样是危害人的健康的。因此大雾天 气人们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时要戴上 围巾、口罩,保护好皮肤、咽喉、关节等部位, 中老年、儿童、身体虚弱的人更应重点防护。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云和雾的形成
我国冬季气团活动示意图
二、锋
• 冷、暖气团之间十分狭窄的过渡区域称为锋
(一)锋的空间结构
• 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二)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的分布
1.温度场特征 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 团内部大,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特别小
2.气压场特征
• 锋处于低压槽中
3.风的特征
• 在水平方向上从锋后到锋前,风呈气旋 式转变(即逆时针旋转)
云
概念:云是水汽凝结物在空中 聚集而成的现象,降水是水汽 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 现象
一、云的分类
(一)根据云底高度分类
1.低云:云底高度在2000米以下 2.中云:云底高度在2000~6000米之间 3.高云:云底高度在6000米以上
(二)根据云的外貌特征分类
1.高云三种: 卷云、卷层云、卷积云 2.中云两种: 高积云、高层云 3.低云九种: 淡积云、浓积云 积雨云、
层 云、层积云、 雨层云、 碎积云、碎层云、 碎雨云。
云的分类表
二、低云的外貌特征及对飞行的影响
低云对飞行的影响较大,它们有9种: 1.淡积云(Cu) 2.浓积云(TCu) 3.积雨云(Cb) 4.碎积云(Fc) 5.层积云(Sc) 6.层 云(St) 7.碎层云(Fs) 8.雨层云(Ns) 9.碎雨云(Fn)
吹雪的符号
• 高吹雪 • 低吹雪
形成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符号
气团和锋
• 天气系统: • 显示天气变化及其分布的独立系统 • 不同的天气系统有不同的天气
一、气团
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相 对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一)气团的形成条件
• (1)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地理区域; • (2)空气能够在气团源地长期停留或缓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件
视频:模拟雨的形成
6
雪
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 高空时,水蒸汽凝华成六角 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 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 这就是雪。(凝华)
7
雾
主题二:研究雾和云的形成
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 蒸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 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 雾。(液化)
8
造雾实验
实验目的:进一步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雾的成因。 实验材料:水杯、雪糕或冰块、温水 实验步骤:(1)在水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2)把一块雪糕(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杯中出现“白汽”。 实验分析:“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细小水滴, 它在自然界的位于低空是雾,在高空就是云。 总结: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 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 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 了雾。
25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特点有: 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 2、追求效率,能够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 3、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本学期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 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考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上述活动的设计中,体现考虑了科学探索方向诸多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身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索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科学413《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3《云和雾》(教案及反思)云和雾的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识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 了解云和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展示板- 水蒸气实验装置3.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云和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云和雾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讲解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它们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是大气中的水分。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云和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云和雾的形态多样性。
(三)实验演示借助水蒸气实验装置,向学生演示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通过加热水蒸气,使其冷却后凝结成云状物,再加热使其重新转化为水蒸气,让学生亲眼见到云的形成与消散过程。
(四)讲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云和雾形成的原理,即水蒸气遇冷却后凝结成液态水滴或固态水晶,聚集在空气中形成云和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早晨起床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地面上的雾?(五)讨论云和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云和雾有哪些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云和雾对于农业、环境以及城市天气是否有影响?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思考与云和雾相关的问题。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云和雾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了解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实验演示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有形象的思维,更好地理解云和雾的定义、特点、形成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教学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1.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深化他们对云和雾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创设情境,增加学习云和雾的趣味性。
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13《云和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
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
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识别云和雾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生:美!美在云雾缭绕。
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学技术
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
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打开杯盖我:
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
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
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讨论:我们知道了算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雾又是怎么散去的呢
4.教师播放雾形成的视频资料。
(四)认识云的形成
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雾是怎么形成的,在天空中还有什么和“白气”
2.讨论:云是怎么形成的?
(五)认识雨的形成
教师提问:小水滴是怎么变成大水滴的7
附送:
2019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3课热空气的特点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事实并尝试解释的能力。
3.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并且进行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
1.演示材料:图片。
2.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纸蛇、塑料条、酒精灯、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使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细心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分组实验(提醒手慢慢移动,注意安全。
)
生汇报实验结果
1.如果有学生提到有热空气向上升、顶手。
教师板书 "热空气",导入新课。
2.如果学生提到有东西顶手、热。
谈话:你认为顶手的东西是什么?(板书:热空气)
讲述: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热空气。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搜集和热空气有关的事实
讲述:为了研究热空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看看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分组实验
(1)如果学生用塑料袋实验,发现塑料袋飘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怎样让塑料袋升的更高?怎样让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升高?"。
(2)如果学生只是利用酒精灯实验,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蜡烛试一试?"。
2.指导学生整理事实资料
谈话:说一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倾听、补充,充分描述,并且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塑料袋从上升到下降的全过程。
)
3.指导学生研究事实资料
谈话: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你怎么解释呢?
生分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
谈话:那么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多现象呢?(希望学生发现都是因为热空气轻,会上升。
)(板书:热空气轻会上升)
三、巩固应用
谈话:哪些地方应用到热空气这个性质呢?
1.如果学生想到热气球,师出示热气球图片。
2.如果学生想到"孔明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孔明灯。
布置作业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发明了孔明灯,传递作战信息,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你们能不能利用热空气的性质,做个小制作、小玩具呢?做好以后我们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