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答案(第1章~第3章)范文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1-3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1-3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教材书后第1章——第3章练习题1。

2 根据题1。

2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 (1) 将a ,b 与C,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系统; (2) 画出系统框图。

解:1)由于要求接成负反馈系统,且只能构成串联型负反馈系统,因此,控制系统的净输入电压△U 与U ab 和U cd 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式中,U ab 意味着a 点高,b 点低平,所以,反馈电压U cd 的c 点应与U ab 的a 点相连接,反馈电压U cd 的d 点应与U ab 的b 点相连接.2)反馈系统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1.3题1.3图所示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框图。

题1.3图第二章 习 题2.1 试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设f<O 时,z(f)=0: (1) (2)(3) (4)2。

2试求下列象函数x(s )的拉氏反变换X (t ): 解:(1) 其中(2)2.3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式中,系统输入变量r(f )=6(£),并设,,(O)=),(0)=O ,求系统的输出y (£)。

题1.2图2.4 列写题2。

4图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

其中,u i 为输入变量,u o 为输出变量。

解:根据回路电压方程可知2.5 列写题2。

5图所示RLC 电路的微分方程, 其中,u.为输入变量,u 。

为输出变量。

解:由电路可知, 2。

6设运算放大器放大倍数很大,输入阻抗很大,输出阻抗很小。

求题2。

6图所示运 算放大电路的传递函数。

其中,u i 为输入变量,u o 为输出变量.解:根据运算放大器的特点有2.7 简化题2.7图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 / R (s )。

题2.7图解:根据梅逊公式得: 前向通道传递函数P K :回路传递函数L K :(注意到回路中含有二个负号)特征方程式: 余子式:于是闭环传递函数为:2.8 简化题2.8图所示系统的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 / R (s )。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厘米体积中的硅原子数为: 原子体密度=8/a3=8/(5.43×108)3=5×1022(个原 子/cm3) (2)(111)面为一个边长为 a 2 的等边三角形,
有效原子数为
3
13(顶角原子)
3
12(面心原子)
5 2
个原子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S
1 2
a
2
2
a
10 2
a2 4
5
第1章
所以,(111)面的原子面密度为
第1章
3.已知Si的晶格常数或单胞的边长a=5.43089 Å, 求: (1)Si的原子体密度。 (2)(111)面、(110)面以及(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比较哪个晶面的面 密度最大?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小?
解:(1)每个晶胞中有8个原子,晶胞体积为a3, 每个原子所占的空间体积为a3/8,因此每立方
图3
第2章
2. 图中的A、B 分别为两种半导体材料价带中载流子的E-k关系抛物 线,其中哪个材料的电子有效质量小?为什么?试确定两种电子的 有效质量之比(以自由电子质量为单位) 。
解:由图可知,B材料的能带极值附近的曲率变化较大,故其电子 有效质量小。所以,A、B材料的电子有效质量之比为0.26,B材料 的电子有效质量小。
Eg h
1.12 4.135 1015
2.711014 (s1)
hc Eg
4.1351015 31017 1.12
1107.1(nm)
第3章
1.掺杂半导体与本证半导体之间有何差异?试举例说明掺杂对半导体的 导电性能的影响。
2.试简述杂质在半导体中的几种作用,并分别在能带图上标志出其在半 导体中的跃迁过程 3.试说明浅能级杂质和深能级杂质的物理意义及特点。 4.何谓非平衡载流子?非平衡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差异何在

半导体物理习题答案(1-3章)

半导体物理习题答案(1-3章)

第1章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1. 设晶格常数为a 的一维晶格,导带极小值附近能量()c E k 和价带极大值附近能量()v E k 分别为2222100()()3c h k k h k E k m m -=+,22221003()6v h k h k E k m m =-0m 为电子惯性质量,112k a =, 0.314a =nm 。

试求:1) 禁带宽度;2) 导带底电子有效质量; 3) 价带顶电子有效质量;4) 价带顶电子跃迁到导带底时准动量的变化。

解:1) 禁带宽度g E ,根据22100()2()202c dE k h k k h k dk m m -=+=,可求出对应导带能量极小值min E 的k 值:min 134k k =, 由题目中()c E k 式可得:min 12min 3104()4c k k k h E E k k m ====; 根据20()60v dE k h k dk m =-=,可以看出,对应价带能量极大值max E 的k 值为:k max = 0;可得max 221max 00()6v k k h k E E k m ====,所以2221min max 2001248g h k h E E E m m a=-== 2) 导带底电子有效质量m n由于2222200022833c d E h h h dk m m m =+=,所以202238nc m h md E dk== 3) 价带顶电子有效质量vn m由于22206v d E h dk m =-,所以20226v nv m h m d E dk ==- 4) 准动量的改变量min max 133()48hh k h k k hk a∆=-==2. 晶格常数为0.25 nm 的一维晶格,当外加102 V/m 、107 V/m 的电场时,试分别计算电子自能带底运动到能带顶所需的时间。

解:设电场强度为E ,电子受到的力f 为dkf hqE dt==(E 取绝对值),可得h dt dk qE =, 所以12012ta h h t dt dk qE qE a===⎰⎰,代入数据得: 34619106.62108.310()1.6102(2.510)t s E E----⨯⨯==⨯⨯⨯⨯⨯ 当E = 102 V/m 时,88.310t s -=⨯;当E = 107 V/m 时,138.310t s -=⨯。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答案1-3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答案1-3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答案1-3章第⼀章习题及参考答案1-1. 测得某三⾓块的三个⾓度之和为180°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180°00’02”-180°=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2”/(180×60×60”)=3.086×10-4%1-2. 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被测件的长度为50mm ,已知其最⼤绝对误差为1µ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解】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L -L 0 已知:L =50,?L =1µm =0.001mm ,测件的真实长度L0=L -?L =50-0.001=49.999(mm )1-3. ⽤⼆等标准活塞压⼒计测量某压⼒得100.2Pa ,该压⼒⽤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100.5Pa ,问⼆等标准活塞压⼒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故⼆等标准活塞压⼒计测量值的误差=测得值-实际值=100.2-100.5=-0.3( Pa )。

1-4. 在测量某⼀长度时,读数值为2.31m ,其最⼤绝对误差为20µm ,试求其最⼤相对误差。

【解】因 ?L =L -L 0 求得真值:L 0=L -?L =2310-0.020=2309.98(mm )。

故:最⼤相对误差=0.020/2309.98=8.66×10-4%=0.000866%1-5. 使⽤凯特摆时,g 由公式g=4π2(h 1+h 2)/T 2给定。

今测出长度(h 1+h 2)为(1.04230±0.00005)m ,振动时间T 为(2.0480±0.0005)s 。

试求g 及其最⼤相对误差。

如果(h 1+h 2)测出为(1.04220±0.0005)m ,为了使g 的误差能⼩于0.001m/s 2,T 的测量必须精确到多少?【解】测得(h 1+h 2)的平均值为1.04230(m ),T 的平均值为2.0480(s )。

习题参考答案1章

习题参考答案1章

习题参考答案1章第1章单片机概述1.除了单片机这一名称之外,单片机还可称为和答:微控制器,嵌入式控制器。

2.单片机与普通微型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将、、和3部分集成于一块芯片上。

答:CPU、存储器、I/O口。

3.8051与8751的区别是A.内部数据存储单元数目不同B.内部数据存储器的类型不同C.内部程序存储器的类型不同D.内部寄存器的数目不同答:C。

4.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单片机应属于微计算机的A.辅助设计应用;B.测量、控制应用;C.数值计算应用;D.数据处理应用答:B。

5.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处理机、CPU、单片机它们之间有何区别?答:微处理器、微处理机和CPU都是中央处理器的不同称谓;而微计算机、单片机都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单片机特指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用于测控目的的单片微计算机。

6.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型芯片分别为哪几种?它们的差别是什么?答: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型芯片分别是8031、8051和8751。

它们的差别是在片内程序存储器上。

8031无片内程序存储器,8051片内有4KB的程序存储器ROM,而8751片内集成有4KB的程序存储器EPROM。

7.为什么不应当把51系列单片机称为MCS-51系列单片机?答:因为MCS-51系列单片机中的“MCS”是Intel公司生产的单片机的系列符号,而51系列单片机是指世界各个厂家生产的所有与8051的内核结构、指令系统兼容的单片机。

8.AT89C51单片机相当于MCS-51系列单片机中的哪一种型号的产品?答:相当于MCS-51系列中的87C51,只不过是AT89C51芯片内的4KBFlah存储器取代了87C51片内的4KB的EPROM。

第2章AT89C51单片机片内硬件结构1.在AT89C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2.AT89C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

答:12。

3.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和答:28H;88H。

天大化工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1-3章

天大化工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1-3章

第一章 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1.某气柜的容积为6 000 m 3,若气柜内的表压力为5.5 kPa ,温度为40 ℃。

已知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为:H 2 40%、 N 2 20%、CO 32%、CO 2 7%、C H 4 1%,大气压力为 101.3 kPa ,试计算气柜满载时各组分的质量。

解:气柜满载时各气体的总摩尔数()mol 4.246245mol 313314.860000.10005.53.101t =⨯⨯⨯+==RT pV n 各组分的质量:kg 197kg 24.246245%40%4022H t H =⨯⨯=⨯=M n m kg 97.1378kg 284.246245%20%2022N t N =⨯⨯=⨯=M n m kg 36.2206kg 284.246245%32%32CO t CO =⨯⨯=⨯=M n mkg 44.758kg 444.246245%7%722CO t CO =⨯⨯=⨯=M n m kg 4.39kg 164.246245%1%144CH t CH =⨯⨯=⨯=M n m2.若将密度为830 kg/ m 3的油与密度为710 kg/ m 3的油各60 kg 混在一起,试求混合油的密度。

设混合油为理想溶液。

解: ()kg 120kg 606021t =+=+=m m m331221121t m 157.0m 7106083060=⎪⎪⎭⎫ ⎝⎛+=+=+=ρρm m V V V 33t t m m kg 33.764m kg 157.0120===V m ρ 流体静力学3.已知甲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85.3 kPa ,乙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101.33 kPa ,在甲地区的某真空设备上装有一个真空表,其读数为20 kPa 。

若改在乙地区操作,真空表的读数为多少才能维持该设备的的绝对压力与甲地区操作时相同? 解:(1)设备内绝对压力 绝压=大气压-真空度= ()kPa 3.65Pa 1020103.8533=⨯-⨯ (2)真空表读数真空度=大气压-绝压=()kPa 03.36Pa 103.651033.10133=⨯-⨯4.某储油罐中盛有密度为960 kg/m 3的重油(如附图所示),油面最高时离罐底9.5 m ,油面上方与大气相通。

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1~3章)答案

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1~3章)答案

2-8 一个 4DPSK 四相调相系统的相位变化关系按 B 方式工作 (如附图 40 所示) , 假设初始相 位为 0, 试求输入双比特码元序列为 00,01,11,00,10 等的已调载波信号对应的相位, 并画出其矢量图(假设初始相位为 0) 。
解: (参见 P63 图 2-56) 解题思路: 首先将数据信号序列以二位数字为单位进行分组,然后再求每组数字的相位,如下题:00 的相位为(初始相位为 0+5π/4=5π/4) ,01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 5π/4+3π/4=0) ,11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 0+π/4=π/4) ,00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π/4+5π/4=6π/4=3π/2) , 依此类推。 基带数据信号序列 相位(初始相位为 0) 矢量图(→) 0 0 5π/4 ↙ 0 1 1 1 0 → π/4 ↗ 0 0 3π/2 ↓ 1 0 5π/4 ↙
3200 − 2600 = 2900 Hz 2 3200 − 2900 300 3 (2)滚降系数 a = = = = 0.10 2900 2900 29
(3)码元速率 N Bd = f s = 2 f N = 2 × 2900 = 5800 Bd (4)传输速率 R = N Bd log 2 M = 5800 × log 2 4 = 11600 bit / s
fN=2400/4=600 Hz
调制速率为:NBd=fs=2fN=2×600=1200Bd 总的比特率为:R=fb=fSlog2M=1200×log216=4800bit/s 频带利用率为:? =log2M/(1+a )= log216/(1+1)=2bit/s·Hz 2-6 某一调相系统占用频带为 600~3 000Hz ,其基带形成滚降系数 a =0.5,若要传信率为 4800bit/s,问应采用几相的相位调制? 解:(参见 P65 例 2-7) B=3000-600=2400 Hz fN=B/(2(1+a ))=2400/(2(1+0.5))=800 Hz NBd=2fN=2×800=1600Bd R= NBdlog2M –> log2M=R/NBd=4800/1600=3 M=23=8 2-7 某一 QAM 系统, 占用频带为 600~3 000Hz, 其基带形成滚降系数 a =0.5, 若采用 16QAM 方式,求该系统传信速率可多少? 解:(参见 P58 例 2-6) B=3000-600=2400 Hz fN=B/(2(1+a ))=2400/(2(1+0.5))=800 Hz NBd=2fN=2×800=1600Bd R= NBdlog2M =1600 log216=6400bit/s

第1-3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3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即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设等。

软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人们事先编制成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用来充分发挥硬件功能,提高机器工作效率,便于人们使用机器,指挥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的程序、资料、数据集合。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如何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解:(1)第一级:实际机器M1 (机器语言机器),机器语言程序直接在M1上执行;(2)第二级:虚拟机器M2(汇编语言机器),将汇编语言程序先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再在M1-上执行;(3)第三级:虚拟机器M3(高级语言机器),将高级语言程序先翻译成汇编语言程序,再在M2、M1(或直接到M1)上执行;(4)第零级:微程序机器M0(微指令系统),由硬件直接执行微指令。

(5)实际上,实际机器M1和虚拟机器M2之间还有一级虚拟机,它是由操作系统软件构成,该级虚拟机用机器语言解释操作系统。

(6)虚拟机器M3还可以向上延伸,构成应用语言虚拟系统。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联系。

解:机器语言由0、1代码组成,是机器能识别的一种语言。

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时要求程序员对他们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及其指令系统十分熟悉,编写程序难度很大,操作过程也极易出错。

汇编语言是符号式的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它由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指令。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汇编语言程序必须先被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被机器接受并自动运行。

汇编语言的每一条语句都与机器语言的某一条语句(0、1代码)一一对应。

高级语言是面向用户的语言,与具体的计算机指令系统无关、对问题的描述更接近于人们习惯,且易于掌握和书写。

它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程序员完全不必了解、掌握实际机器M1的机型、内部的具体组成及其指令系统,只要掌握这类高级语言的语法和语义,便可直接用这种高级语言来编程,给程序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1.倒格子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一种晶体的正格矢和相应的倒格矢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解答:倒格子的实际意义是由倒格子组成的空间,实际上是状态空间空间,在晶体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的斑点实际上就是倒格子所对应的点子。

由正格子的基矢(a 1,a 2,a 3)就得到倒格子的矢量(b 1,b 2,b 3),其中其中Ω是晶格原胞的体积。

由此可以唯一地确定相应的倒格子空间。

显然,倒格子与正格子之间有如下关系:所以一种晶体的正格矢和相应的倒格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Ω⨯=Ω⨯=Ω⨯=213132321222a a b a a b a a b πππ,,ij i i πδ2=⋅b a (i,j=1,2,3)2.假设有一立方晶体,画出以下各晶面(1)(100);(2)(110);(3)(111);(4)(100);(5)(110);(6)(111)3.已知Si的晶格常数或单胞的边长a=5.43089 Å, 求:(1)Si的原子体密度。

(2)(111)面、(110)面以及(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比较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大?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小?解:(1)每个晶胞中有8个原子,晶胞体积为a 3,每个原子所占的空间体积为a 3/8,因此每立方厘米体积中的硅原子数为:原子体密度=8/a 3=8/(5.43×108)3=5×1022(个原子/cm 3)(2)(111)面为一个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有效原子数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个原子(面心原子)(顶角原子)25213313=⨯+⨯4521022212a a a S =⨯⨯=2a所以,(111)面的原子面密度为(110)面为一个边长为 的长方形,有效原子数为长方形的面积为所以,(11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22524525aa ==等边三角形面积有效原子数2a a ⨯个原子(体对角线原子)(面心原子)(顶角原子)42212414=+⨯+⨯222a a a S =⨯=222224aa ==等边三角形面积有效原子数(100)面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有效原子数为正方形的面积为所以,(10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因此,(111)面的原子面密度∶(110)面的原子面密度∶(10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 ∶ ∶ = ∶ ∶1说明(111)面的原子面密度最高,(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最低。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 1 章 习题参考答案习题参考答案1- 1 (1) 50W ; (2) 300 V 、25V, 200V 、75 V ; (3)2=12.5 QR a =100 Q, R 4=37.5 Q 1- 2 V A =8.5V =8.5V,, V m =6.5V =6.5V,, V B =0.5V =0.5V,, V C =- 12V , V D =-19V =-19V,, V p =-21.5V =-21.5V,, U A B AB =8V =8V,, U B C BC =12.5=12.5,,U DA =-27.5V1-3 电源电源((产生功率产生功率)): A 、 B 元件;负载元件;负载元件;负载((吸收功率吸收功率)): C 、 D 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 条件。

1-4 (1) V A =1 00V , V B =99V, V C =97V, V D =7V, V E =5V, V F =1V, U A F AF =99V, U C E CE =92V,U BE =94V, U BF =98V, U CA =- 3 V ; (2) V C =90V, V B =92V , V A =93V, V E =-2V, V F =-6V, V G =- 7V, U AF =99V, U CE =92V, U B E BE =94V, U B F BF =98V, U C A CA =- 3 V1-5 I 〜0.18A ,6 度,度,2.7 2.7 元 1- 6 I=4A , I 1=11A =11A,,I 2=19A 1-7 (a) U=6V , , (b) U=24 V , (c) R=5Q , Q, (d) I=23.5A 1- 8 (1) i 6=-1A ; (2) u 4=10V, u 6=3 V ; (3) P 1=-2W 发出发出, P , P 2 2 =6W 吸收吸收, P , P 3 3 =16W 吸收吸收, ,P 4 =-10W 发出发出, P , P 5 5 =-7W 发出发出, P , P 6 6 =-3W 发出发出1- 9 I=1A, , U s =134V , R ~ 7.8Q 1- 10 S断开:断开:断开:U U AB =- 4.8V , U AO =- 12V , U BO =-7.2V ;S 闭合:闭合:闭合:U U AB = -12V, U A O AO = - 12V , U BO =0V 1- 11支路支路 3 3,节点,节点,节点 2 2,网孔,网孔,网孔 2 2 ,回路,回路,回路 3 3 1- 12节点电流方程:节点电流方程: (A) I (A) I 1 +I 3- I 6=0=0,,(B)I 6- I 5- I 7=0=0,,(C)I 5 +I 4-I 3=0 回路电压方程:① I6 R 6+ U S 5 S5 +I 5 R 5- U S 3 +1 3 3 R 3=0 ,②-15 R 5- U S 5+ I 7R 7- U S 4 =0 ,③-丨3 R 3+ U S3 + U S 4 S4 + I 1 1 R 2+ I 1 1 R 1=01- 13 UA B AB =11V , I 2=0.5A , l 3=4.5A , R 3~ 2.4 Q 1-14 VA =60V V C =140V V D =90V U A C AC =- 80V U AD =- 30V U CD =50V 1- 15 I 1=- 2A I 2=3A I 3=- 5A I 4=7A I 5=2A第 2 章 习题参考答案习题参考答案2- 1 1 2.42.4 Q 5 A 2- 2 (1) 4 V 2 V 1 V; (2) 40 mA 20 mA 10 mA 2-3 1.5 Q 2 A 1/3 A 2-4 6 Q 36 Q 2-5 2 2 A 1 A A 1 A 2-6 1 1 A A2-7 2 2 A A 2- 8 1 1 A A2- 9 I1 1 = -1.4 A I2 = 1.6 A I3 = 0.2 A 2- 10 I1 1 = 0 A I2 = -3 A P 1 = 0 W P 2 = -18 W 2-11 I i = -1 mA , I 2 = - 2 mA , E 3 = 10 V 2- 12 I 1 = 6 A , I 2 = -3 A ,I 3 = 3 A 2- 13 I1 1 =2 A , , I 2 = 1A , , I3 = 1 A , I4 =2 A , , I5 = 1 A 2-14 2-14 V V a = 12 V , I 1 = - 1 A ,I 2 = 2 A 2-15 2-15 V V a = 6 V , I 1= 1.5 A , I 2 = - 1 A ,I 3= 0.5 A 2-16 2-16 V V a = 15 V , , I 1 = - 1 A , , I 2 =2 A , , I 3= 3 A 2-17 2-17 I I 1 = -1 A ,, I 2 = 2 A 2-18 2-18 I I 1 =1.5 A , , I 2 = - 1 A , , I 3= 0.5 A 2-19 2-19 I I 1 =0.8 A , , I 2 = - 0.75 A , , I 3 = 2 A , I 4 = - 2.75 A , I 5 = 1.55 A 2-20 2-20 I I 3= 0.5 A 2-21 U o o = 2 V , R o = 4 Q ,Q, I 00 = 0.1 A 2-22 I 55 = -1 A 2-23 2-23 (1) I (1) I5 5 = 0 A , U ab = 0 V ; (2) I 5 5 = 1 A , U ab = 11 V 2-24 I L = 2 A2-25 I s s =11 A , , R 0 = 2 QQ 2-26 2-26 18 18 Q, - 2 Q ,Q, 12 Q 2-27 U == 5 V 2-28 I =1 A2-29 U == 5 V 2-30 I =1 A2-31 2-31 10 V 10 V ,, 180 Q 2-32 U 0 = 9 V , R 0 = 6 Q ,Q, U=15 V 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3- 1 50Hz, 314rad/s, 0.02s, 141V, 100V, 120° 3-2 200V, 141.4V 3-3 u=14.1si n (314t-60 °V3- 4 (1) ®u1-贏2= 120° (2) ®1 = -90-90° °%= - 210°210°, , %1-屁=120=120° (不变° (不变) 3-5 (1) U^50 .^_90V , U 2 =50 .2.2 - 0 V ; ; (2) U 3=100 2 sin (3t+ 45 °)V , U, U 4=100 ■■ 2 sin ( ®t + 135 °)V 3- 6 (1) i 1=14.1 sin ( 72 °)A ;; (2) U 2=300 sin ( 3—60 °)V3- 7错误:(1),1),⑶,⑶,⑶,(4), (5) (4), (5) 3-8 (1) R ; (2) L ; (3) C; (4) R 3-9 i=2.82 sin (10t-30 °)A , Q~ 40 var , Q~ 40 var 3-10 u =44.9sin (3141-135 °V, Q=3.18 var 3- 11 (1) I=20A ; (2) P=4.4kW3- 12 (1)I ~ 1.4A , I 1.4 - 30 A; (3)Q~ 308 var, P=0W ; (4) i~ 0.98 sin (628t-30 °)A 3- 13 (1)I=9.67A , I =9.67450 A ,i=13.7 sin (314t+150 °) A ; (3)Q=2127.4 var, P=0W; (4) I C =0A3- 14 (1)C=20.3 尸;(2) I L = 0.25A ,l c = 16A第4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4-1 (a) Z =5. 36.87 J, Y =0.2 / 36.87 S ; (b) ; (b) ZZ =2.5 - 2/ 45 门,Y =0.2.2/45 S 4- 2 Y=(0.06-j0.08) S , , R ~ 16.67 Q, X L =12.5 Q, L ~0.04 H 4-3 U R =6 0^0 V U L =8080//90 V , , U S =100100^^53.13 V 4-4 卩=2 0 £ 3 6.874-5 Z =100 =100 22^45 ;:;: ■,卩=1^0 A , , U R =100100^^0 V , U L =125125//90 V , , U C =2525/ /90 V 4-6 Y =0.25 2^45 S , U =4 “2/0 V ,卩R = .2. 0 A , , I L =0.^ 2 / 90 A , , I C =1.21.2..2/90 A4-7 ll =1 0.=1 0.「2 4 5,A U S =100 乙 90 V 4-8 (a) 30 V ; (b) 2.24 A 4-9 (a) 10 V ; (b) 10 A (b) 10 A 4-10 10 (a) (a) 10 V ; (b) 10 V (b) 10 V 4- 11 U=14.1 V4- 12 UL 1 =15 V , U C 2 =8 V , U S =15.65 V 4-13 4-13 U U X 1 =100 V , U 2 =600 V , , X 1=10Q, X 2=20 Q, X 3=30 Q 4-14 Z =20 .2 45 门,l =2. -45 A , h , h = 2 0 = 2 0 A , .2/-90 A , U ab ab==0V 4- 15 (1)1 =£2 2 A A , Z RC =5、2「,「, Z =5 10 门;门;(2) R (2) R =10 门,门,X X ^1010'J 'J4-16 P = 774.4 W , Q = 580.8 var, S = 968 V A- 4-17 l 1 = 5 A , l 2 = 4 A 4-18 4-18 I I 1 = 1 A , I 2 =2 A , l =.5. 26.565 A , S =44.72. -26.565 V V V A A 4-19 Z=10", I =190A I=190A ,U R2 =5 2 135 V , P =10 W 64-20 a =5X10 rad/s , p = 1000 = 1000 Q ,Q, Q = 100 , l = 2 mA , U R =20 mV , U L = U C = 2 V 4-21 30 =104 rad/s , p = 100 = 100 Q ,Q, Q = 100 , U = 10 V , I R = 1 mA , I L = I C = 100 mA 4-22 L 1 1 = 1 H , L 2 ~ 0.33 H 第5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5- 3 M = 35.5 mH5- 4 301 =1000 rad/s ,3,302=2236 rad/s5-5 Z 1 = j31.4 Q , Q , Z 2 = j6.28 Q Q 5-6 Z r = 3+7.5 Q Q 5-7 M = 130 mH 5- 8 “2 二-2/45 A5- 9 U1 = 44.8 V 5- 10 M12 12 = 20 mH , 11 = 4 A 5- 11 U 2 = 220 V , I 1 = 4 A5- 12 n = 1.95- 13 N2 = 254 匝,匝,匝,N N3 = 72 匝 5- 14 n = 10 , P 2 = 31.25 mW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1) A 相灯泡电压为零,相灯泡电压为零,B B 、C 相各位为220V I L = I p = 4.4 A ,U p = 220 V ,U L = 380 V ,P = 2.3 kW (2) I p = 7.62 A ,I L = 13.2 A A 、C 相各为2.2A 2.2A,,B 相为3.8A U L = 404 VU A N =202202/ -/ -47 47 Vcos $ = 0.961 , Q = 5.75 kvar Z =334 28.4 门(1) I p p = 11.26 A , Z = 19.53 / 42.3 °Q; (2) I p p = I l l = 11.26 A , P = 5.5 kW U l = 391 Vi A =22 2sin(・t —53.13 ) Ai B =22 .2sin(・t —173.13 ) Ai C =22 2 sin(,t 66.87 ) AU V = 160 V(1) 负载以三角形方式接入三相电源负载以三角形方式接入三相电源(2) I — =3.8 T 2 -15 A , 1仁 =3.3.^-2/ ^-2/ 135 A , , 仁 =3.8、「2也105 AI A =3.8、. 6/「45 A , I B =3.8I Q 165 A , , I c =3.8.6. 75 AL = 110 mH , C = 91.9 mF 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P = 240 W, Q = 360 var P = 10.84 W(1) i(t) 4.7sin( t 100 ) - 3sin3 t A(2) I ~ 3.94 A , U ~ 58.84 V , P ~ 93.02 W 0MU m n o L 1 r~2 ------------- 2u 2(t) msin(,t —-arctan 1)V , R 2 (丄J 2z 2 R '直流电源中有交流,交流电源中无直流直流电源中有交流,交流电源中无直流U 1=54.3 V , , R = 1 Q, L = 11.4 mH ;约为约为 8% 8% , , ( L'= 12.33 mH ) 使总阻抗或总导纳为实数使总阻抗或总导纳为实数((虚部为虚部为 0)0)的条件为的条件为的条件为 尺二尺二& = & = R x = Rx = ■ L/C ■ L/C G =9.39 折,C 2 =75.13 M F L 1 = 1 H , L 2 = 66.7 mHC 1 = 10 M F, C 2 2 = 1.25 M F章习题参考答案章习题参考答案第6 6-1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6-12 6-13 6-14 6- 15 第7 7- 1 7-2 7-3 7-4 7-5 7-6 7-7 7-87-9 7- 10 第88- 6 8-78-8i L (0+) = 1.5mA , U L (0+) = - 15V- 15V h (0+) = 4A , i 2(0+) = 1A , U L (0+) = 2V 2V ,i 1(s )= 3A , i 2(^)= 0, U L ()= 0 i 1 1 (0+) = 75mA , i 2(0+) = 75mA , i 3(0+) = 0, U L 1 (0+) = = 0, U L 2(0+) = 2.25V 2.25V6i c (t)二 2訂 A 4t U L (t) =6e _V u C (t) =10(1 _eg )V , i C (t) =56说*人 500t 貝 u C (t) =115e~ sin(866 亠60 ) V10t 10t 山⑴=12e - V , L(t) =2(1 —e — )A 1 1 t t U R (t) =~U s e 下2C V , U R (3 J - -U S e-V (1) T = 0.1s, (2) u c (t) =10e -V , (3) t = 0.1s u C (t) =10 _9e 」° V 10t _ i L (t) =5e 一 A (a)f(t) =1(t —t 。

国贸实务习题1-3 章范文

国贸实务习题1-3 章范文

第一篇合同的标的第一章商品的名称和质量学习目标:了解商品名称与商品质量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熟悉采用实物样品与文字说明表示商品质量所适用的条件,掌握质量机动幅度与质量公差在合同条款中的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均只有一个选项是最正确的。

1.在品质条款的规定上,对比较难掌握其品质的工业制成品或初级产品,一般在合同中会规定( C )。

A.溢短装条款B.增减价条款C.品质公差或品质机动幅度D.以毛作净3. 合同中品质机动幅度条款一般适用于( B )交易。

A.工业制成品B.初级产品C.机电产品D.精密仪表5. 若合同规定有品质公差条款,则在公差范围内,买方( A )。

A.不得拒收货物B.可以拒收货物C.可以要求调整价格D.可以拒收货物也可以要求调整价格7. 目前我国出口的某些工艺品、服装、轻工业品等常用来表示品质的方法是( A )。

A.凭样品买卖B.凭规格买卖C.凭等级买卖D.凭产地名称买卖9. 凡货、样难以达到完全一致的,不宜采用( B )。

A.凭说明买卖B.凭样品买卖C.凭等级买卖D.凭规格买卖11.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的机器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产品适应的品质表示方法为( A )。

A.说明书图样B.商品牌号C.样品D.规格等级标准13. 对外订立品质条款对应注意的问题不正确的是( D )。

A.根据商品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表示方法B.表明商品品质的文字要准确C.尽量规定品质公差或机动幅度D.尽量以最高标准规定品质15.我某进出口公司拟向马来西亚客商出口服装一批,在洽谈合同条款时,就服装的款式可要求买方提供( A )。

A.样品B.规格C.商标D.产地17. “龙口粉丝”中用来表面商品品质的方法是( D )。

A.凭商标或品牌B.凭标准C.凭规格D.凭产地名称19. 卖方根据买方提供的样品加工复制出一个类似的样品提供买方确认,经确认的样品叫( B )。

A.复样B.回样C.参考样品D.卖主样品二、多项选择题下述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简要叙述ENIAC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答案:(1)算筹;(2)算盘;(3)计算尺;(4)机械计算机;(5)机电计算机。

对于(3)—(5),列出其代表机型。

2、对比说明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案:(1)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磁鼓和磁芯作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出现了FORTRAN、ALGOL和COBOL 等高级语言;采用磁芯存储器作主存,采用磁盘与磁带作辅存;除了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开始进入实时过程控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器件;高级语言得到广泛应用;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普遍采用了微程序设计技术,设计了具有兼容性的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成本较低的小型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微处理器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普通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开始使用光盘和激光打印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得到广泛使用;微型计算机诞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3、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971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芯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后,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微型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才使计算机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简要说明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如何评价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

英语语言学第1-3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英语语言学第1-3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英语语言学第1-3章课后练习题答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第1-3章练习题参考答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P131. 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答:Linguistics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the linguists has to collect and observe language facts first, which are found to display some similarities, and generalizations are made about them; then he formulates some hypotheses about the language structure. The hypotheses thus formed have to be checked repeatedly against the observed facts to fully prove their validity. In linguistics, as in any other discipline, data and theory stand in a dialectical complementation, that is, a theory without the support of data can hardly claim validity, and data without being explained by some theory remain a muddled mass of things.2. 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答: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are:(1) 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2) phonology: it studies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3) morphology: it studies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4) syntax: it studies the rules which govern how words arecombined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5) semantics: it studies meaning conveyed by language;(6) pragmatics: it studie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3. 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答:The general approach thus traditionally formed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ver the years is roughly referred to as “t raditional gramma r.”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 rammar in several basic ways.Firstly,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Second, modem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Traditional grammarians, on the other hand, tended to emphasize, maybe over-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written word, partly because of its permanence.Then, modem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4. 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答:In modem linguistics, a synchronic approach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a diachronic one. Because people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a languag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re successfully studied,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5. For what reason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give priority to speech rather than to writing答: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Modem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as the natural or the primary medium of human language for some obvious reas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nguistic evolution,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 The writing system of any langu age is always “invented” by its users to record spee ch when the need arises. Even in today's world there are still many languages that can only be spoken but not written. Then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 speech plays a greater role than writing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veyed. And also, speech is always the way in which every native speaker acquires his mother tongue, and writing is learned and taught later when he goes to school. For modern linguists, spoken language reveals many true features of human speech while written language is only the “revised” reco rd of spe ech. Thus their data fo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re mostly drawn from everyday speech, which they regard as authentic.6. How is Saus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similar to Chomsky's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答:Saussure's distinction and Chomsky's are very similar, they differ at least in that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and his notion of langue is a matter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to him competence is a property of the mind of each individual.7.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do you think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good,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答:First of all, language is a system, i.e., 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rules.Second,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symbol and what thesymbol stands for.Third, 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s is sound.Fourth, language is human-specific, i. e.,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8. 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have been specified by C. Hockett to show tha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2.2语言的识别性特征)美国语言学家C. Hockett提出了人类语言的12种识别性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识别性特种有5种:即语言的任意性、创造性、二重性、移位性和文化传递性。

习题答案(第1章~第3章)

习题答案(第1章~第3章)

《汽车机械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什么叫互换性?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或部件)中任意拿出一个,不需任何修配就能装到所属的部件(或机器)中去,达到预定的配合要求,并能满足技术要求及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这就是互换性。

零、部件的互换性为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机器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同时给机器的维修带来极大的方便。

2.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公差用来控制加工中的误差,以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参数的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3.公称尺寸,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极限尺寸之间有何区别。

公称尺寸是指设计给定的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4.公差、偏差有何区别?尺寸公差是指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公差等于上极限尺寸与下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偏差分为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而极限偏差又分为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5.配合有几种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6.千分尺(又名螺旋测微计)是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其最小分度值为多少?其意义是什么?千分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其最小分度值为0.01mm,表示其测量准确度为0.01mm。

7.为什么进行公称尺寸分段?公称尺寸分段后,对同一公称尺寸段内的所有公称尺寸,在相同标准公差等级情况下,规定相同的标准公差,减少了标准公差数目、统一了公差值、简化了公差表格以及便于生产实际应用。

8.试比较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放大测量原理和读数方法的异同。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 1 章习题参考答案1- 1 (1) 50W ; (2) 300 V、25V, 200V、75 V ; (3) 2=12.5 Q R a=100 Q, R4=37.5 Q1- 2 V A=8.5V, V m=6.5V, V B=0.5V, V C=- 12V, V D=-19V, V p=-21.5V, U AB=8V, U BC=12.5,U DA=-27.5V1- 3 电源(产生功率): A 、 B 元件;负载(吸收功率): C、 D 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条件。

1- 4 (1) V A=1 00V , V B=99V, V C=97V, V D=7V, V E=5V, V F=1V, U AF=99V, U CE=92V, U BE=94V, U BF=98V, U CA=- 3 V;(2) V C=90V, V B=92V , V A=93V, V E=-2V, V F=-6V, V G=- 7V, U AF=99V, U CE=92V, U BE=94V, U BF=98V, U CA=- 3 V1- 5 I 〜0.18A , 6 度,2.7 元1- 6 I=4A, I1=11A,I2=19A1- 7 (a) U=6V, (b) U=24 V, (c) R=5Q, (d) I=23.5A1- 8 (1) i6=-1A ; (2) u4=10V, u6=3 V; (3) P1=-2W 发出, P2 =6W 吸收, P3 =16W 吸收, P4 =-10W 发出, P5 =-7W 发出, P6 =-3W 发出1- 9 I=1A , U s=134V , R~ 7.8Q1- 10 S 断开:U AB=- 4.8V , U AO=- 12V , U BO=-7.2V ;S 闭合:U AB =-12V, U AO =- 12V , U BO=0V1- 11 支路 3,节点 2,网孔 2 ,回路 31- 12 节点电流方程: (A) I1 +I3- I6=0,(B)I6- I5- I7=0,(C)I5 +I 4-I3=0回路电压方程:① I6 R6+ U S5 +I 5 R5- U S3 +1 3 R3=0 ,②-15 R5- U S5+ I 7R7- U S4 =0 ,③-丨3 R3+ U S3 + U S4 + I 1 R2+ I 1 R1=01- 13 U AB=11V , I2=0.5A , l3=4.5A , R3~ 2.4 Q1-14 V A=60V V C=140V V D=90V U AC=- 80V U AD=- 30V U CD=50V1- 15 I1=- 2A I2=3A I3=- 5A I4=7A I5=2A第 2 章习题参考答案2- 1 2.4 Q 5 A2- 2 (1) 4 V 2 V 1 V; (2) 40 mA 20 mA 10 mA2- 3 1.5 Q 2 A 1/3 A2- 4 6 Q 36 Q2- 5 2 A 1 A2- 6 1 A2- 7 2 A2- 8 1 A2- 9 I1 = -1.4 A I2 = 1.6 A I3 = 0.2 A2- 10 I1 = 0 A I2 = -3 A P1 = 0 W P2 = -18 W2- 11 I i = -1 mA , I2 = - 2 mA , E3 = 10 V2- 12 I1 = 6 A , I2 = -3 A , I3 = 3 A2- 13 I1 =2 A , I2 = 1A , I3 = 1 A , I4 =2 A , I5 = 1 A2-14 V a = 12 V , I1 = - 1 A, I2 = 2 A2-15 V a = 6 V , I1= 1.5 A , I2 = - 1 A ,I3 = 0.5 A2-16 V a = 15 V , I1 = - 1 A , I2 =2 A , I3 = 3 A2-17 I1 = -1 A , I2 = 2 A2-18 I1 =1.5 A , I2 = - 1 A , I3 = 0.5 A2-19 I1 =0.8 A , I2 = - 0.75 A , I3 = 2 A , I4 = - 2.75 A , I5 = 1.55 A2-20 I3 = 0.5 A2-21 U o = 2 V , R o = 4 Q, I0 = 0.1 A2-22 I5 = -1 A2-23 (1) I5 = 0 A , U ab = 0 V ; (2) I5 = 1 A , U ab = 11 V2-24 I L = 2 A2-25 I s =11 A , R0 = 2 Q2-26 18 Q, - 2 Q, 12 Q2-27 U = 5 V2-28 I =1 A2-29 U = 5 V2-30 I =1 A2-31 10 V , 180 Q2-32 U0 = 9 V , R0 = 6 Q, U=15 V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3- 1 50Hz, 314rad/s, 0.02s, 141V, 100V, 120 °3- 2 200V, 141.4V3- 3 u=14.1si n (314t-60 °V3- 4 (1) ®u1-贏2= 120°(2) ®1 = -90° %= - 210°, %1-屁=120° (不变)3-5 (1) U^50 .^_90 V , U2 =50 .2 -0 V ;(2) U3=100 2 sin (3t+ 45 °)V , U4=100 ■■ 2 sin ( ®t+ 135 °)V3- 6 (1) i 1=14.1 sin ( 72 °)A ; (2) U2=300 sin ( 3—60 °)V3- 7 错误:(1),⑶,(4), (5)3- 8 (1) R; (2) L ; (3) C; (4) R3- 9 i=2.82 sin (10t-30 °)A , Q~ 40 var3- 10 u=44.9sin (3141-135 °V, Q=3.18 var3- 11 (1) I=20A ; (2) P=4.4kW3- 12 (1)I ~ 1.4A , I 1.4 - 30 A ; (3)Q~ 308 var, P=0W ; (4) i~ 0.98 sin (628t-30 °)A3- 13 (1)I=9.67A , I =9.67450 A , i=13.7 sin (314t+150 °) A ; (3)Q=2127.4 var, P=0W;(4) I C=0A3- 14 (1)C=20.3 尸;(2) I L = 0.25A ,l c = 16A第4章习题参考答案4-1 (a) Z =5. 36.87 J, Y =0.2 /36.87 S; (b) Z =2.5 - 2/45 门,Y =0.2.2/45 S4- 2 Y=(0.06-j0.08) S , R~ 16.67 Q, X L=12.5 Q, L~0.04 H4- 3 U R=6 0^0 V U L=80/90 V , U S=100^53.13 V4- 4 卩=2 0 £ 3 6.874-5 Z =100 2^45 ;:■,卩=1^0 A , U R=100^0 V , U L=125/90 V , U C=25/ 90 V4-6 Y =0.25 2^45 S , U =4 “2/0 V ,卩R = .2. 0 A , I L =0.^ 2 / 90 A , I C=1.2.2/90 A4- 7 ll =1 0.「2 4 5,A U S=100 乙90 V4- 8 (a) 30 V ; (b) 2.24 A4- 9 (a) 10 V ; (b) 10 A4- 10 (a) 10 V ; (b) 10 V4- 11 U=14.1 V4- 12 U L1 =15 V , U C2 =8 V , U S=15.65 V4-13 U X1 =100 V, U2 =600 V, X1=10 Q, X2=20 Q, X3=30 Q4- 14 Z =20 .2 45 门,l =2. -45 A , h = 2 0 A , .2/-90 A , U ab=0V 4- 15 (1)1 =£2 A, Z RC=5、2「,Z =5 10 门;(2) R =10 门,X^10'J4- 16 P = 774.4 W , Q = 580.8 var, S = 968 V A-4- 17 l1 = 5 A , l2 = 4 A4-18 I1 = 1 A , I2 =2 A , l =.5. 26.565 A , S =44.72. -26.565 V A4-19 Z=10", I=190A, U R2 =5 2 135 V , P =10 W64-20 a =5X10 rad/s , p= 1000 Q, Q = 100 , l = 2 mA , U R =20 mV , U L = U C = 2 V4-21 30 =104rad/s , p= 100 Q, Q = 100 , U = 10 V, I R = 1 mA , I L = I C = 100 mA4-22 L1 = 1 H , L2 ~ 0.33 H第5章习题参考答案5- 3 M = 35.5 mH5- 4 301 =1000 rad/s ,302 =2236 rad/s5- 5 Z1 = j31.4 Q , Z2 = j6.28 Q 5- 6 Z r = 3+7.5 Q5- 7 M = 130 mH5- 8 “2 二-2/45 A5- 9 U1 = 44.8 V5- 10 M12 = 20 mH , 11 = 4 A5- 11 U2 = 220 V , I1 = 4 A5- 12 n = 1.95- 13 N2 = 254 匝,N3 = 72 匝5- 14 n = 10 , P2 = 31.25 mW章习题参考答案 (1) A 相灯泡电压为零,B 、C 相各位为220V I L = I p = 4.4 A ,U p = 220 V ,U L = 380 V ,P = 2.3 kW (2) I p = 7.62 A ,I L = 13.2 A A 、C 相各为2.2A ,B 相为3.8A U L = 404 V U A N =202/ -47 V cos $ = 0.961 , Q = 5.75 kvar Z =334 28.4 门 (1) I p = 11.26 A , Z = 19.53 / 42.3 °Q; (2) I p = I l = 11.26 A , P = 5.5 kW U l = 391 V i A =22 2sin(・t —53.13 ) A i B =22 .2sin(・t —173.13 ) A i C =22 2 sin(,t 66.87 ) A U V = 160 V (1) 负载以三角形方式接入三相电源 (2) I — =3.8 T 2 -15 A , 1仁 =3.^-2/ 135 A , 仁 =3.8、「2也105 A I A =3.8、. 6/「45 A , I B =3.8I Q 「165 A , I c =3.8.6. 75 A L = 110 mH , C = 91.9 mF 章习题参考答案 P = 240 W, Q = 360 var P = 10.84 W (1) i(t) 4.7sin( t 100 ) - 3sin3 t A (2)I ~ 3.94 A , U ~ 58.84 V , P ~ 93.02 W 0MU m n o L 1 r~2 ------------- 2 u 2(t) m sin(,t —-arctan 1)V , R 2 (丄J 2 z 2 R ' 直流电源中有交流,交流电源中无直流 U 1=54.3 V , R = 1 Q, L = 11.4 mH ;约为 8% , ( L'= 12.33 mH ) 使总阻抗或总导纳为实数(虚部为 0)的条件为 尺二& = Rx = ■ L/C G =9.39 折,C 2 =75.13 M F L 1 = 1 H , L 2 = 66.7 mH C 1 = 10 M F, C 2 = 1.25 M F 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66-16-36-46-56-66-76-86-96-106-116-126-136-146- 15第77- 17-27-37-47-57-67-77-87-97- 10第88- 68-78-8i L(0+) = 1.5mA , U L(0+) = - 15Vh(0+) = 4A, i2(0+) = 1A , U L(0+) = 2V, i1(s)= 3A , i2(^)= 0, U L()= 0 i1 (0+) = 75mA , i2(0+) = 75mA , i3(0+) = 0, U L1 (0+) = 0, U L2(0+) = 2.25V6i c (t)二 2訂 A 4tU L (t) =6e _V u C (t) =10(1 _eg 0t )V , i C (t) =56说*人 500t 貝 u C (t) =115e~ sin(866 亠60 ) V10t 10t 山⑴=12e - V , L(t) =2(1 —e — )A 1 t U R (t) =~U s e 下2C V , U R (3 J - -U S e-V (1) T = 0.1s, (2) u c (t) =10e -0t V , (3) t = 0.1s u C (t) =10 _9e 」°t V 10t _ i L (t) =5e 一 A (a)f(t) =1(t —t 。

计算机网络第1-3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1-3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

电路交换的缺点:电路建立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2)报文交换的优点: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

报文交换的缺点:延迟长。

(3)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的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同时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由用户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工作方式:(1)边缘部分: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

(2)核心部分:采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相同之处:两者所描述的都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即求传播时延带宽积。

结果见书上课后参考答案。

1-25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这种例子有很多。

比如日常家用电器,我们并不知道家用电器具体工作原理,但只要清楚某按钮可以完成什么功能,就可以使用家用电器为日常生活服务。

第二章物理层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数据库第1-3章 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第1-3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论三、简答题1. 答: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较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紧密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等特点。

2.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S)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 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和面向对象型等。

3. 答:①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②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或解释)程序;③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④实用程序。

4. 答: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面向应用的,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数据冗余大,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文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减少了数据冗余,实现了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性高。

5. 答:①实现数据的集中化控制;②数据的冗余度小,易扩充;③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结构化;④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⑤实现数据共享;⑥提供数据库保护;⑦数据独立性;⑧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6.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式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

数据独立性一般分为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是指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如修改数据定义、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改变数据间的联系等)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

数据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的改变,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格式和存取方式的改变等不影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因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改变。

7. 答: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不是面向单个应用组织的,而是直接面向数据本身及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的,因此可以方便地供多用户多应用共享,这样,数据的冗余度就大幅度降低了。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一章-第三章参考答案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一章-第三章参考答案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一章-第三章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幺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

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2.表压力或真空度能否作为状态参数进行热力计算?若工质的压力不变,问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是否可能变化?答:不能,因为表压力或真空度只是一个相对压力。

若工质的压力不变,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可能变化,因为测量所处的环境压力可能发生变化。

3.当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大还是愈小?答: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小。

4.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准平衡过程只注重的是系统内部而可逆过程是内外兼顾!5.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不正确。

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引起其他变化时是可以回到初态的!6.没有盛满水的热水瓶,其瓶塞有时被自动顶开,有时被自动吸紧,这是什幺原因?答:水温较高时,水对热水瓶中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压力升高,大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顶开。

而水温较低时,热水瓶中的空气受冷,压力降低,小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吸紧。

大气压力改变,热水能量散失,导致内部压力改变,压力平衡打破7.用U形管压力表测定工质的压力时,压力表液柱直径的大小对读数有无影响?答:严格说来,是有影响的,因为U型管越粗,就有越多的被测工质进入U型管中,这部分工质越多,它对读数的准确性影响越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机械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什么叫互换性?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或部件)中任意拿出一个,不需任何修配就能装到所属的部件(或机器)中去,达到预定的配合要求,并能满足技术要求及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这就是互换性。

零、部件的互换性为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机器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同时给机器的维修带来极大的方便。

2.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公差用来控制加工中的误差,以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参数的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3.公称尺寸,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极限尺寸之间有何区别。

公称尺寸是指设计给定的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4.公差、偏差有何区别?尺寸公差是指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公差等于上极限尺寸与下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偏差分为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而极限偏差又分为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5.配合有几种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6.千分尺(又名螺旋测微计)是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其最小分度值为多少?其意义是什么?千分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其最小分度值为0.01mm,表示其测量准确度为0.01mm。

7.为什么进行公称尺寸分段?公称尺寸分段后,对同一公称尺寸段内的所有公称尺寸,在相同标准公差等级情况下,规定相同的标准公差,减少了标准公差数目、统一了公差值、简化了公差表格以及便于生产实际应用。

8.试比较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放大测量原理和读数方法的异同。

游标卡尺的示值机构是由主尺和游标两部分组成,利用主尺和游标上刻度间距的差值来提高其测量精度。

螺旋测微计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首先在主尺上读出游标零线所对的尺寸整数值,其次找出游标上与主尺刻线对得最准的那一根刻线,读出尺寸的小数值,整数与小数之和,就是被测零件尺寸。

螺旋测微计读数时,先在螺母套管的标尺上读出0.5mm以上的示值,再由微分筒圆周上与螺母套管横线对齐的位置上读出不足0.5mm的示值,再估读一位,则三者之和即为被测零件尺寸。

9.游标有20个刻度的游标卡尺游标总长等于19毫米,它的测量精度是多少?测量时如游标的零刻度在尺身的2.4厘米和2.5厘米之间,游标的第16条刻度线与尺身对齐,测量的结果是多少?测量精度是0.05mm;测量的结果是24.80 mm。

10.为什么规定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通过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来防止因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而造成工件“误收”和“误废”。

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一般来说,零件的实际尺寸愈接近基本尺寸愈好。

× (2) 公差通常为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为负或零。

× (3) 孔和轴的加工精度愈高,则其配合精度也愈高。

×(4) 过渡配合的孔轴结合,由于有些可能得到间隙,有些可能得到过盈,因此,过渡配合可能是间隙配合,也可能是过盈配合。

×(5) 若某配合的最大间隙为15μm ,配合公差为41μm ,则该配合一定是过渡配合。

√ 12.改正下列标注错误: (1)0025.050+φ (2)0.0340.02563φ++(3)0.054100φ+ (4)0.0760.03060φ-- (5)062.0040-φ (6)0.10.160φ+-(1)025.0050+φ (2)0.0340.02563φ++(3)054.00100+φ (4)030.0076.060--φ (5)0062.040-φ (6)1.060±φ 13.试根据表1.15中的已知数据,填写表中各空格。

14. 试根据1.16表中的已知数据,填写表中各空格15.查出下列配合中的孔、轴极限偏差值,求出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配合公差,说明该配合的基准制及配合性质,并画出公差带图。

(1)50H7/g6φ (2)65G6/h5φ (3)120H7/r6φ (4)35S7/h6φ (5)45H8/js7φ(6)55Js8/h7φ (7)35H7/n6φ (8)70N7/h6φ (9)72F6/k5φ (10)30F9/k6φ(1)孔极限偏差值:)H7(500025.0+φ, 轴极限偏差值:)(650025.0009.0--g φ, 公差带图:(2)孔极限偏差值:)G6(65010.0029.0++φ, 轴极限偏差值:)h5(65013.00-φ, 公差带图:(((公差带图:·5·(9)孔极限偏差值:)F6(72030.0049.0++φ, 轴极限偏差值:)k5(72002.0015.0++φ, 公差带图:加工最容易?(1)039.0050+φ,0039.050-φ,0.0600.03450φ++,500.031φ±;(2)039.0050+φ,0022.010-φ,046.00250+φ,60.015φ±;(3)50js7φ,30js8φ,50f9φ,10H6φ。

(1)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0.0600.03450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500.031φ±; (2)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0.046250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60.015φ±; (3)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10H6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50f9φ。

18. 某配合的基本尺寸为φ30mm ,按设计要求,配合的过盈应为-0.014~-0.048mm 。

试决定孔、轴公差等级,按基孔制选定适当的配合(写出代号)。

解 (1)按题意,选定基孔制。

(2)确定公差等级。

因为[T f ] = Y min - Y max =(-0.014)- (-0.048)=0.034mm=34μm由表1.3查得IT7 =21μm,IT6 =13μmT f = T h + T s = 21 + 13 = 34μm≤[T f ]= 34μm故确定孔为IT7级、轴为IT6级(公差等级小于IT8)。

(3)确定配合代号。

因已选定基孔制,故孔的公差代号为H7,EI = 0,ES = EI+IT7 = +21μm。

Y max=EI-es es=EI–Y max =0 –(-48) =+48μmei = es-IT6=+48– 13 = +35 μm由表1.4查得φ30基本偏差为ei=+35 μm的基本偏差代号为s6故孔、轴的配合代号为φ30H7/s6(4)检验。

Y min = ES – ei = 21 – 35 = – 14μm≤– 14μmY max = EI – es = 0 – 48 = – 48 μm≤– 48μm故φ30H7/s6满足使用要求。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1. 判断题(在括弧中打上√或╳)(1)拟合要素与实际要素相接触即可符合最小条件。

(╳)(2)形状公差带不涉及基准,其公差带的位置是浮动的,与基准要素无关。

(√)(3)形状误差数值的大小用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4)应用最小条件评定所得出的误差值,即是最小值,但不是唯一的值。

(╳)(5)直线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6)圆度公差对于圆柱是在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量取,而对圆锥则是在法线方向测量。

(╳)(7)形状误差包含在位置误差之中。

(√)(8)评定位置误差时,包容被测提取要素的区域与基准保持功能关系并必须符合最小条件。

(√)(9)评定位置误差时,基准要素的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10)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是其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11)定位公差带具有确定的位置,但不具有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方向和形状的功能。

(╳)(12)定向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方向,并具有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方向和形状的能力。

(√)(13)跳动公差带不可以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

(╳)(14)轴向全跳动公差带与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相同。

(√)(15)径向全跳动公差带与圆柱度公差带形状是相同的,所以两者控制误差的效果也是等效的。

(╳)(16)包容要求是将尺寸和形位误差同时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一种公差要求。

(√)(17)按同一公差要求加工的同一批轴,其提取要素的局部直径完全相同。

(╳)6(18)极限尺寸相等的两个零件的最小实体尺寸也相等。

(√)(19)评定形状误差时,一定要用最小区域法。

(√)(20)位置误差是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对基准的变动量。

(√)2. 试比较下列各条中两项公差的公差带定义、公差带的形状及基准之间的异同?(1)圆柱的素线直线度与轴线直线度;(2)平面度与面对面的平行度;(3)圆度与径向圆跳动;(4)圆度和圆柱度;3. 什么是几何公差?它们包括哪些项目?用什么符号表示?几何公差是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包括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形状公差按项目特征可分为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面轮廓度。

其中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无基准要求时为形状公差,有基准要求时为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按项目特征可分为定向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定位公差(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和跳动公差(圆跳动、全跳动)。

符号见教材所示。

4. 什么是形状误差、定向误差和定位误差?它们应分别按什么方法来评定?形状误差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评定被测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时,拟合要素相对于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不同,评定的形状误差值也不同。

因此,在评定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时,拟合要素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就是: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所谓最小条件,就是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这个准则就是最小条件。

定向误差是指关联被测提取要素对一具有确定方向的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方向由基准确定。

评定定向误差时,拟合要素相对于基准保持图样上所要求的方向关系。

定向误差值是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向最小区域)的宽度f或直径φf表示。

定位误差是关联被测提取要素对一具有确定位置的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对于同轴度和对称度,理论正确尺寸为零。

定位误差值用定位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f或直径φf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