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5单元教案
⑴猜想:还可能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是哪一个?为什么这样想?⑵回答要点比较小的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用1平方厘米,那么大的面积应该有大的面积单位去测量,1平方米!⑶也请做一个1平方米面积单位。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问:到底有多大呢?
精讲
点拨
精讲点拨:明确1平方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面积单位。
2、认识1平方厘米。
⑴尝试作出1平方厘米的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你想怎么样做?每个学生自己在纸片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⑵剪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平方厘米)每个孩子用红色涂一涂。加强感知。明确1平方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面积单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还可以写成1c㎡⑶找一找身边大小和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学生边叙说边用1平方厘米去比划,再次加深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强化1平方厘米的感知。估计情况:一个手指甲盖的大小;一个电源按钮的大小;……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思想渗透
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3
教
学
过
程
前置测评: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你还记得吗?
1、长度单位有哪些?
毫米(mm)、厘米(cm),
分米(dm)、米(m)、千米(km)
2、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c)
3、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以备巩固练习中用到。
4、今天我们继续新家参观,装修一新的房子真漂亮,可是,豆豆却一直有个问题:这个新房子每个房间到底有多大呢?你们能不能帮助豆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教研组
三年级数学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
材
与
学
情
分
析
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开始,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必要基础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生:将它们重叠,如果重合,说明一样大。如果宽度一样,长度大的就大;如果长度一样,宽度大的就大。
课件演示:将两个图形重叠后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5篇每个三班级数学教师都应当让学生学到知识,爱上学习,把握学习的方法,并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三班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共享一下。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篇1一、教材(一)内容:人教版学校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倍的生疏”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头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
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
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观看、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擅长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培育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接受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猎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简洁建立表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的整理和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三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主要是围绕“长度”的概念和运算展开,这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单元的课堂教案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引入新知识二、新知识的解释和探讨三、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四、集体总结五、极值、递增、递减、图形中的长度的认识六、相关例题的分析七、自主练习和评估其中,在引入新知识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长度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长度的理解。
在新知识的解释和探讨环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对长度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集体总结环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
在极值、递增、递减、图形中的长度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图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度的概念。
在相关例题的分析环节中,老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一些相关的例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自主练习和评估环节中,学生将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练习,老师将根据学生的练习状况进行评估。
本次课堂教案的实施,更加注重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课程也强调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递增、递减等概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课堂分析的深入度,题目设置的差异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重视。
我们还需要注意,从教学中不断尝试、反思、总结,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是一个基础性非常强的数学知识,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物体的表面积。
3. 能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表面积的概念。
2.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物物体等。
2. 学生准备: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使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物体,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表面。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表面积?请想一想并给出你的答案。
步骤二:讲解1. 解释表面积的概念:表面积是指一个物体所有外部的面积总和。
2. 使用投影仪展示例子,并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步骤三:训练1. 找出教室中的一些物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计这些物体的表面积并进行计算。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计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表面积的。
步骤四:拓展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表面积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某个纸箱的表面积是多少?一块纸可以覆盖多大的表面积?2.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表面积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归纳出本节课的关键点。
课后作业1. 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练题。
2. 思考并记录三个与表面积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
以上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表面积教案的内容。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授课。
2023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15篇)
2023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15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1、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
改革课堂,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是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来熟悉题目中的信息,所以这种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体验解题的全过程。
本设计遵循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与阅读、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尤其突出了“分析与解答”的过程,引导学生以发言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先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计划表达清楚,再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最后回顾反思。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一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校牌。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下列复习题。
(1)5平方米=()平方分米4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2)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
这片菜地的面积是多少?(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独立完成、修改后的交流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复习题,进一步明确了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巩固了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巩固和激活,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例8。
(1)请学生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
生2:我知道地砖是方形的,边长3厘米。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理解题意。
师: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就是求什么?生1:就问一个长方形客厅的地板能铺多少块瓷砖?生2:就是找出一个长6米,宽3米的大长方形里,可以放多少个边长3米的小正方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 1 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1)【学习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重点难点】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1-63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3、独立完成达标训练【学习流程】■自主学习:第 2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2)【学习目标】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难点】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1-63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达标训练。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见《一课一案》第70页自主学习部分。
■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第1-3题,同学之间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展示交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总结提升:1、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2、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3、独立完成课本第64-65页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学习目标】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6-67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面积单元导语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面积和面积单位该部分知识共包括例1、例2和例3三个例题。
教材通过例1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面积,并感知面积的含义;例2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来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例3让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并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该部分的知识共包括例4和例5两个例题。
例4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找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5让学生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该部分的知识共包括例6和例7两个例题。
例6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换算掌握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例7是让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面积,并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例8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用。
4.解决问题该部分知识包括例8这一个例题。
例8教学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创设充实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结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过程;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交流、比较和评价,使学生从中学会估测的方法,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联系实际,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要创设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面积计算公式,并联系实际,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的习惯;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第1课时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1、例2,及第62页的做一做。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纯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老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p ,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络?要让学生分析^p 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详细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一样,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
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一样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课题: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58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算:20×5 30×6 4×70 100×5500×3 1000×6 23×2 12×3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1) 3个十是()? 30是()个十?(2) 300是()个百? 60是()个十?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观察情景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学生交流,展示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引导列式:(1)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5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学生能够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3. 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总课时8课时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
4.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估计,动手实践验证等数学探究,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5.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面积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虽然物体表面的大小在生活中接触较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面积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特别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更难让学生感知。
因此教学中,应该多使用体验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我感知,并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8课时)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例1、2,练习十四1—4题)2、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流程】备注■自主学习: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2、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合作探究: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展示交流: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7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
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答:花边总长60分米。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7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的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人数分配问题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强调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问题情境: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明确问题所求。
2. 解题步骤: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解答。
3. 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有10个,香蕉有5根,请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个水果?2. 答案:小明家一共有15个水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_人教新课标
课时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2020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 教案
三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_5 章(单元)节 1 课时提问:同学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的教材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
这些都是物体的一部分。
用手摸一摸教材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教师说明: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1.通过刚才的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会用观察法、重叠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这里有两张卡片,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面积大?看来仅都观察无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两张卡片和各种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助学具试一试,验证自己的判断。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说明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标准不同,必须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测)(1)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出示用不同形状来比较的卡片,参与学生的讨论)小结:通过大家共同合作,亲身实践,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58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算:20×5 30×6 4×70 100×5500×3 1000×6 23×2 12×3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1) 3个十是()? 30是()个十?(2) 300是()个百? 60是()个十?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观察情景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学生交流,展示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引导列式:(1)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口算方法:师:你怎么口算?3、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该怎样口算?(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做一做。
看谁算的对又快。
2、开火车口算比赛。
P60页第1、2两题3、P60第3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五、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六、作业:第61页第5、6题。
【教学反思】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59的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69、22、74、87、99、182、你能估算下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18×4 53×7 89×522×8 37×3 71×6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2、出示P59例2情境图引导观察: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1、师:“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2)指名汇报。
可能有以下想法: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激励小结:(4)引导估算策略:估算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行,通常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一做:1)看清题意,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P61第7题:1)看清题意2)独立完成3)交流估算的方法,集体讲评。
3、P61第8题: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课题:口算与估算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62的练习及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乘法口算的正确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2、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作用。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夺红旗小游戏:P62第9题①全体动笔,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小组派代表参赛。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2、估算小竞赛:P62第10题独立完成,小老师点评。
二、综合练习1、P62第11题指名读题,看清有几个问题?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P62第12题引导:“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增加了多少千克?出生时原有多少千克?”小组讨论后再解答。
三、提高练习估一估,哪些算式的积一定小于1200?你是怎么想的?39×29 43×30 41×36 60×18 59×19四、总结评价: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些方面还要加油?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63的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掌握乘的顺序;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一定买过课外书吧,在买书时我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呢?我们去看看小利去买书的情景吧。
1、搜信息,提问题。
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2、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列出算式:24×12,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24+24+24+ …… +24=2882)24×2×6=2883)12×6×4=2884)20×12+4×12=288………4、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可能)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5、研究笔算的方法师: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24 24×12 ×1248……2×24的积 48……2×24的积24 ……10×24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拆数)6、再次引导笔算方法师:先用哪位上的数去乘24?乘得的数是多少?写在哪儿?再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24?乘得的数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得的24中的4写在十位?7、小结: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三、巩固算法,推广应用1、做一做。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游戏:该走哪条路?正确的路就是回家的。
32 43× 12 × 1234 8632 4366 5163、应用:P64第3题。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应注意什么?【教学反思】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64的练习及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正确率,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走近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数学训练营。
1、我会算:完成p64的第2题。
①独立完成②小组派代表参加系鞋带比赛。
③讲评订正。
2、我会想:补充例如。
2□×□48 8□□7 □83、我会改:师针对学生计算时的错例补充错题。
4、我会用:P64第3、4题指名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5、补充:一箱雪津啤酒38元,李叔叔用500元能买到12箱啤酒吗?如果钱有多那可找回多少钱?在今天的数学训练营里,你有什么收获?【相关链接】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作出许多杰出的贡献。
这些光辉的成就,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世界数学史上享有崇高的荣誉。
一、位置值制的最早使用所谓位置值制,是指同一个数字由于它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值。
例如,365中,数字3表示三百,6表示六十。
用这种方法表示数,不但简明,而且便于计算。
采用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以我国为最早。
这种先进的记数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是世界数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光辉成就。
二、分数的最早使用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
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
从后来刘徽所作的《九章算术注》可以知道,在《九章算术》中,讲到约分、合分(分数加法)、减分(分数减法)、乘分(分数乘法)、约分(分数除法)的法则,与我们现在的分数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另外,还记载了课分(比较分数大小)、平分(求分数的平均值)等关于分数的知识,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分数的著作。
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
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
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
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三、小数的最早使用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介绍,开方不尽时用十进分数(徽数,即小数)去逼近,首先提出了关于十进小数的概念。
把小数部分降低一行写在整数部分的后边。
而西方的斯台汶直到1585年才有十进小数的概念,且他的表示方法远不如中国先进,如上述的小数,他记成106368。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小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