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东省2019春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阅读练习及答案

1.(四)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20分)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
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
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圄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
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
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
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
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
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
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
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
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
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
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
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观点论述题

【答题技巧】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
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 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
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
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
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规范答题,求完整。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
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见解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典型例题】例题: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观点论述: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首先识读图片,可以明确图片反映的是宋代对外开放,清朝闭关锁国。
2.寻找结合点通过两幅图片对比,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导致落后。
3.组织答案观点: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必然落后。
论述:宋朝时,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海外贸易超越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清朝时,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古诗文默写。
(1)谁言寸草心,______。
(孟郊《游子吟》)(2)但愿人长久,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3)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______,______。
”(5)如果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天下国家·诗文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选用“______,______”两句连续的古诗文作为开场白。
二、基础知识综合2.根据语境作答。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最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
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yùn()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
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ǐ()。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B),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②(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汲取吸取油然而生异军突起(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③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三、选择题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04 综合考查(第02期)(解析版)

专题04:综合考查1.【2019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数千年发展,叙述过太平盛世,描绘过烽火战争,传承着中华文化,傲视着世界文明——这就是汉字。
汉字有着与西方文字迥然不同的特点,它是祖先灵性的,是构筑中华文化的,是中国精神文明的。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精巧符号,创生至今,不管语音如何变化,结构都基本稳定。
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我们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有力媒介。
不仅如此,汉字还是充满活力的文字系统,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的发展,在书写材料上也不断演变....,即便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不惧挑战、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中华文化勇于变革、积极进取....精神的缩影。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结晶旗帜核心B.旗帜核心结晶C.结晶核心旗帜D.核心结晶旗帜(2)下列对语段中加点词和画波浪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断演变”“积极进取”这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不管语音如何变化,结构都基本稳定。
”这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汉字是我们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有力媒介”一句的主干是“汉字是媒介”。
D.“即便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不惧挑战、焕发出新的活力”中顿号的使用是错误的。
(3)请任选一种字体临写下面的文字。
【答案】(1)C(2)B(3)寒暑往秋收冬藏(书写正确、美观,临幕出字体特点)【解析】(1)结晶:意思是比喻珍贵的成果。
旗帜: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也比喻榜样或模范。
核心:中心;主要部分。
汉字是祖先灵性的成果,应填“结晶”;汉字是构筑中华文化的主要部分,应填“核心”;汉字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榜样,应填“旗帜”。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复句关系、句子成分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B.有误,“不管语音如何变化,结构都基本稳定”一句中“语音如何变化”是“结构基本稳定”的条件,所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故选:B。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练习 粤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练习粤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练习粤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练习粤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妙的现象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出现了许多奇妙的现象。
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荧光。
鸡蛋射出的荧光是浅蓝色的,石蜡射出的荧光是浅绿色的。
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也变得面目全非:水银在常温下,是闪耀着银光的液体.可是,如果你把水银温度计伸进液态空气,水银柱一下子就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
一个铃铛如果用铅做的话,在常温下摇起来像个闷葫芦,但是用液态空气浸过以后,摇起来却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
例外的是铜,它在超低温下仍像常温时那样保持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所以好多超低温设备常常用铜来做。
奇怪的是,氦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在超低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的液体!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低到-270.96℃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液态氦的这种怪脾气,叫做“超流现象”。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
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
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迎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四川成都高三2023届一模)

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依靠什么才得以①_____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
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
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具有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
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今译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涌现,同时只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重点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
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古书今译是一项涉及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的难度很大且有着很强学术性的在古籍整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工作。
一部好的今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价值是②_____的。
那些认为今译不过是③_____,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看法,不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对今译的隔膜与无知。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较短的语句,使表达更简明。
可以改变语序和少量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 示例:①生生不息②显而易见③雕虫小技18. 示例: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今译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的再现,同时还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19. 示例:古书今译涉及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有着很强的学术性,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在古籍整理中处于重要地位。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画线处是个问句,而后文“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给出了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
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了山河易主的过程,给人一种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
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诗人笔下化为一首首伤感悲怆的诗篇。
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
A.天南地北忘怀感慨系之B. 大江南北释怀感概系之C.大江南北忘怀感同身受D. 天南地北释怀感同身受2. 对下列句子进行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从文字的描写,到民间的流传,都反映了人们对朋友关系的高度重视。
③只有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人们的生活才会显得丰高。
④尤其是在唐诗当中,歌颂友谊的诗所占比重非常大,甚至超过歌爱情的诗。
⑤友谊的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因为不管古人还是今人都明白,人是孤独的,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A. ①②④⑥③⑤B. ①③②④⑥⑤C. ⑤②④⑥③①D. ⑤④⑥③②①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虽然为维持生计而整日奔波,但从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哪怕吃饭的间隙也不忘背一首刚学到的古诗词。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家光是赞叹而不知如何深人时代内里,活在当下而未能获得时代通行证。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在前进的路上遇到阻碍无法前行的时候,不妨转向另一个方向,说不定那里是一个柳暗花明的所在。
D.“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4. 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 高度决定格局B. 视野决定未来C. 不能做金钱的俗人D. 只有不停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兖州区高二语文5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答案】1。 D 2。 D 3. A
4。 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草《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后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专题检测(五)题组一最新题型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世纪80年头以来,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驾驭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指责工作者用从西方干脆“拿来”的新颖概念和指责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指责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A.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指责,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成为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驾驭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指责,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解析:B项,“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搭配不当。
C项“驾驭……方式……实践”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
答案:A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挚友就是我可以与其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
最终,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深思熟虑。
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解析:“只有……才”强调的是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一句中的“最高尚”;“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中试卷——语文第一部分(1~4题21分)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8分)①张岱《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描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夜图。
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鸟儿在湖面时飞时歇,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景象。
③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说明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①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②高卢蛮族酋长占领了罗马之后,便肆意劫掠..(),破坏罗马神庙。
③他对自己mào rán()做出的决定感到懊悔。
④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随便zāo tà()了多可惜啊!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①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
所谓“相与之情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②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人的节日。
③从节日中最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特色。
④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也有鲜明体现。
⑤这一点与西方许多宗教性节日是迥然不同的,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⑥春节的阖家团圆、融融泄(yì)泄(yì),清明的祭扫先人、慎终追远,端午的追慕先烈、崇敬爱国,中秋的赏月饮酒、思念亲人,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人间气息。
A.③②④⑥①⑤B.①④②⑥③⑤C. ①④⑥②③⑤D.③①④⑥②⑤4.综合性学习(6分)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河南专用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2)下列对文段中词语运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炫”在这里与“新颖”一词的意思相近。 B.“裹足不前”一词可以替换为“故步自封”。 C.关联词“如果……就……”表示因果关系。 D.“芳心”一词本义指年轻女子的情怀,在文段中指观众对节目的喜欢。
答案
(2)C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C项,表述有误。“如果……就……”是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答案
5.【答案示例】 (1)示例1: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示例2:闪闪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3:红色历史永记心中 示例4:红色永流传 (1分,任选其一作答即可。其他合理亦可)
(2)某班收集整理了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资料,如图所示,请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整体变化情况,组织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呈上升趋势。(2分)
2. 【新考法】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要求大家仿照班长米卡在黑板上给出的示例,从所给的构字部件中另选两个部件 组成一个汉字,然后用该字组一个双音节词语,围绕该词语进行立意,表达自己的感想。请你积极参与。要求:①立意 积极,语句整齐,修辞、句式不做统一要求;②感想不超过20字。(2分) 构字部件:衤 讠 皆 亻 仓 言 刂 刀
②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 大师的著作也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提倡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经典引导青少年去 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当然,我们不反对快 餐文化、流行艺术,但是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来排挤经典。我们也反对解构经典、糟蹋经典,把经典荒谬 化。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
逻辑性强;表达流畅自如,有说服力。 示例1:解读矛盾俗语,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常对刻板拘泥、不知变通的为人处世方式加以讽刺, 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体现的是团队合作和集思广益的作用;俗语“三个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吞噬.(shì)修葺.(qì)拖沓.(tà)忍俊不禁.(jīn)B.倜.傥(tì)静谧.(mì)粗犷.(kuàng)咄.咄逼人(duō)C.炽.热(zhì)迸.溅(bèng)晌.午(shǎng)悲天悯.人(mǐn)D.坍.塌(tān)嗔.怪(chēn)干涸.(hé)拈.轻怕重(zhān)2.下列加点字词性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最.重要非常..努力大概..浏览..优秀更加B.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从.昨天开始C.多好哇.非常优秀啊.多精彩呀.啊.,我爱我的祖国D.清明....胡同里头..先生阳春三月..时节杨绛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解说:本句中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B.报纸杂志雄伟壮丽表扬与鼓励解说:这三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解说:本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D.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解说:本句没有语病。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5.选出对下面语段中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①敦煌莫高窟第17窟——敦煌藏经洞被称为最重要的20世纪考古发现之一,②它里面有大约6万余件4——11世纪的文献和艺术品。
2024届郴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郴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下面是小明在百日誓师大会上演讲的一段话,请你帮他修改完善好。
(10分)自律,就是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
(甲)①是否自律,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自律不仅会改变一个人的容貌和气质,更会培sù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真正的优秀,往往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死磕”出来的。
(乙)“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儿,并且全力以fù奔跑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无论是航天英雄、奥运冠军,还是大国工匠、军旅标兵,没有昨天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扛过的压,怎能成就今天的强大和与众不同?然而现实中,有的人想得多、做得少,缺乏自律意识和能力。
(丙)他们总是将大把时间用在玩游戏、刷视频、追剧上,却不肯用心去读一本有用的书;总为现状()不已,却没有勇气改变自己;总做着有朝一日()的梦,却不肯为梦想付出汗水……(丁)作家沈从文有句箴言:“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
”②一个人只有对自身弱点有自知之明,并下决心战胜它,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2分)死磕箴言(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培sù()全力以fù()(3)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激动焦虑丰功伟绩B.激励思虑丰功伟绩C.激动思虑功成名就D.激励焦虑功成名就(4)句子“缺乏自律,不能克服弱点,目标即使再宏大,也只会变成空谈”应该放在文中甲、乙、丙、丁的哪一处()(2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5)文中划线句子①②有一句有语病,请你找出并改正。
(2分)我认为第句有语病,我将句子改为:2、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
(共12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
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
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1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答: ▲
12.请分析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分)
答: ▲
1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1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 】
A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 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1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名言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本文第③段补论据:(2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答:▲
1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分)
12.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1分),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1分)。
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1分)。
(或: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
)
13.举例论证法(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1分),增强了说服力(1分)。
14.B (2分)
15.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每个1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诗句必须出自该诗人;体现的节操、人格必须能作为第③段论据,否则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