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两个译本再现原语形式的比较
![《三国演义》两个译本再现原语形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6177d196c175f0e7cd137a6.png)
容 ,可 以在文学 、历史 、军事、经商、处事等各 个领域为人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出版说 明 。 ,
用译语写 出的作品一样。译界学者郭建 中对形式
t nli …) 前 言 P 1 同行伍福煜教授评价 r s tn 。 a ao 3其
其译文 “ 尽量符合 中文原著 ,与其他译者 运用所
谓意译方法不 同。 ( h as tnfl s l e ” T etnli lw o l r ao o o c s y
( reKndms iea f hn ’S: jr oe , h T e i o ,l lo ia m o vl g k l C a n s
o es W e tr e d r n u d r tn i g, h n o f r s n r a e a n e a d n o C i a f m e s s f r
( I rf sit b i fl n hc ,I m p r … oe eaf t u ew i p s to a h o h e- a
fc y s r .i a r q ii r h r in r t d h e f u e s e u st f e f e g est s y t e l eo t o o u
21 年第 2期 01
N , ,0 1 o2 2 1
九江 学 院 学 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nl frj n nvrt Sca S i c d i ) ora o ui gU i sy(oi ce eE io j a i ei l n tn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5页word文档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5页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29782edc77da26925c5b0a6.png)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评析1、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英文全译本有两个。
本文要鉴赏的是泰勒对于第一回的翻译,泰译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翻译方法,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层面,因此,很大程度上未忠实于原著。
下面开始对泰勒翻译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的得当加以分析。
2、尊称的翻译尊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只有原汁原味地译出这些带有鲜明民族性的因素,翻译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
例: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
”Zhou Jing said,“They are many and we few. We must enlist more troops to oppose them.”原文中的“明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对有地位者的尊称,意为英明的主公。
所以在译文中这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尊称语应该译出来。
而原文中则是直接采取模糊译法,把“明公”意为“we”,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明公”负载的文化含义就丢失掉了。
3、骂词的翻译《三国演义》里“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
罗贯中大量使用骂词,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骂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次,小说的骂词也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现实。
第三,作者的创造需要。
骂词“从总体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另外,由于章回小说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骂词“在小说中生动传神,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刻画和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1: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Flourishing his whip, Liu Bei began to hurl reproaches at the rebels, crying,“O malcontents! Why not dismount and be bound?”Taylor用“malcontents”译“逆贼”也反映了刘备面对反抗大汉江山的反贼们的愤慨之情,也体现了原文中刘备忠君爱国的人物特点。
对《三国演义》译本的一些见解
![对《三国演义》译本的一些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139ebe24bcd126fff7050b12.png)
对《三国演义》的两个对本对比Summary: The paper I refer to talks about the 43rd chapter of translation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ainly making comparison between Moss Roberts’ and Cheung Yik-man’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s can’t avoid some mistakes at times. However, Chinese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s well as foreigner ones. Hence, cooperation may be a good choice for a good translation. Conside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job of translation should take Chinese translators as a center.赏析:本文挑选《三国演义》第43回的译文作为讨论内容,以加拿大华裔学者张亦文的译本与美国学者罗慕士的译本作对比,看看国内外的译者各有何得失之处。
译本比较:1.语言失误欲待降来,恐曹操不能相容。
张译:If we surrender, Cao Cao may reject our proposal.罗译:If we risk submission, I fear Cao Cao will not accommodate us.曹操大军临境,东吴将士谋臣讨论该如何应对,众说纷纭,孙权拿不定主意,回府后,寝食难安。
两个《三国演义》英译本的双关语翻译研究
![两个《三国演义》英译本的双关语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f9571716fc700abb68fcdc.png)
语的翻译 规范化 、标准化 ,更要将 独具 中 国特色 、彰显 中国文化 元素 的信 息传递 出去 。外宣翻 译不仅仅 是一项
简单 的信 息输入 输 出工作 ,更关 系到一 个城市 、一个 国 家的文化形象 ,值得每一位翻译 工作者持续密切关注 。
,
得出
切 实 可 行 的翻 译 策 略 。
口 公 示 语 汉 英 翻 译 原 则 带 来 的 启 示
公 示语翻 译是外 宣翻译 的有机 组成部分 ,必须 按照
外宣 翻 译 的 基 本 准 则 进 行 翻 译 实 践 。参 照 公 示 语 翻 译 的 几大基 本原 则 ,不难 发现 其与 外宣翻 译 原则 相辅 相成 , 又略有外延 ,但就 其翻译 的精髓之 处仍然 是 “ 贴近 国外
又 笛 关 义 于 , 公 义 示 遇 语 也 翻 改 译 与 的 便 不 骨 译 百 策 衣 略 则 相 随 着 地 我 追 国 。 社 会 风 气 和 两个 《 三 国演 义 》英 译
公 代 民 素 质 的 不 断 提 高 逐 渐 开 始 淡 化 。 例 如 上 世 纪 9 0 年
t o s ug g e s t d i fe r e n t me a n i ng S of a p pl i c a t i o n s o r o f wo r d s ha vi n g t he s a me o r n e a r l y t h e s a me s o un d b ut d i fe r e n t me a n i n gs :a p l a y
,
中国几乎所有 公共场所都有类似 “ 请 勿随地大小便 ”
本的双关语翻译研 究
口 金海 萍
浙江理 工大学科技与 艺术 学院 【 摘 要 】作为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
![三国演义两种译本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8aadfe770bf78a652954b1.png)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选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为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不足七十个字就将历史上政权更迭、各方势力纵横捭阖、你争我夺争霸天下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语较为平实,因此在语义的理解上不会对当代读者产生较大困难,也必然不会给译者带来困惑。
然而,区区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实,且放眼天下兴衰、大气恢弘。
因此,要想将原文的翻译做到神形兼备、既忠实于原意又体现出其精髓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将从选词用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对比译者张琴(以下简称Z)和译者Moss Roberts(以下简称M)对该选段的翻译,力求呈现较为客观的翻译对比赏析。
二对比赏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位译者对原文的翻译。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Z版: 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ight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 It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Han emperor, cut off a white serpent to indicate the uprising.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uprising, the whole empire became the domain of Han. And it last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Wang Mang who wanted to usurp Han established the New dynasty. But he was overthrowed by Liu Xiu who was persist in restoring West Han,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an remained. Then Han last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until the rule of emperor Xian who was the la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 After that, the emp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possessed by three kingdoms known as Wei、Shu、Wu.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the othe six.But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Th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empire.Two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s.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位译者都很好地遵循了作者的原意,且照顾读者的感受、用语平实易懂,可谓既存了真又喻了俗。
对《四大名著之三国》译本的一些见解
![对《四大名著之三国》译本的一些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ff26c855a6c30c2259019e95.png)
deliverance 在这里一起连用,
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而“拯民于水火之中, 措天下于衽席之上” 所述说的是客观世界的事,
与宗教上精神世界的祈求完全是两回事。 这说明了译者在选词造句时会受到其所在文化环境
的影响,用西方文化来诠释中国的概念,会令读者产生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印象。
4. 语篇失误 这一回目的标题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赏析:
本文挑选《三国演义》第 43 回的译文作为讨论内容,以加拿大华裔学者张亦文的译本 与美国学者罗慕士的译本作对比,看看国内外的译者各有何得失之处。
译本比较: 1. 语言失误 欲待降来,恐曹操不能相容。 张译: If we surrender, Cao Cao may reject our proposal. 罗译: If we risk submission, I fear Cao Cao will not accommodate us. 曹操大军临境,东吴将士谋臣讨论该如何应对,众说纷纭,孙权拿不定主意,回府后, 寝食难安。 吴国太问其原因时, 他说了以上这番话。 “曹操不能相容” 该如何理解比较好呢? 罗慕士用了 accommodate,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 do (sb) a favor; oblige, 帮(某人的)忙;施 恩惠于。而张亦文用 reject our proposal,即“拒绝我们的要求” 。究竟哪种解释更合适呢? 其实这个相容的意思应该是容不下(我) 、饶不了(我) ,两者的译文皆弄错了文章的原意。 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 If we surrender, Cao Cao won ’sptare me. 2. 语用失误 刘棕束手。 张译: Liu Cong has been captured. 罗译: Liu Zong bound his hands in submission.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ca8182a763231126edb118d.png)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24a834650e52ea5518988b.png)
《三国演义》英译本赏析作者:池晓玉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杰作,也是世界文库中一部辉煌的艺术瑰宝。
在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重视《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并取得较大的成绩,罗慕士的英语全译本较为突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慕士;典籍英译一. 引言《三国演义》深刻地描绘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动地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字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三国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三国演义》则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而人人可读。
它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译介到世界各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进入21世纪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译界对《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拟以罗慕士译本为蓝本欣赏并分析其翻译技巧,对《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和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浅陋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二..《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及赏析1. 《三国演义》英语译本研究概论汤姆斯翻译的《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1820年版《亚洲杂志》。
《三国演义》的英语全译本,国内学界公认比较受欢迎的有两个:一个是较早的邓罗英译的《三国志演义》,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共二卷。
另一个是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新译本,由罗慕士翻译,1992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是目前译界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2.罗慕士译本介绍罗慕士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汉语教授,在汉语语言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推出了他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于1991年在英国出版,1995年在中国出版。
译本分为上中下三册。
西方评论界一直认为罗慕士的译文“易于阅读”。
“是一部由罗慕士译成英语的战争史诗,原著忠于史实,译文生动流畅”。
浅析《三国演义》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特征分析
![浅析《三国演义》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d3dd932cc58bd63086bd14.png)
浅析《三国演义》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特征分析作者:梁永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梁永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翻译普遍性是当今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对《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特征进行考察。
研究发现,从词汇使用考察,两译文均词汇密度较小;高频词相对于低频词的比例较低;词表表头词覆盖译文的范围较大,因而都呈现出“简化”的特征。
关键词:《三国演义》;词汇;翻译特征[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46-02基于新闻翻译文本和叙事文翻译文本词汇特征的研究,Laviosa提出翻译文本的四个词语核心使用模式:(1)实义词相对于语法功能词的比例较低(即词汇密度较小);(2)高频词相对于低频词的比例较低;(3)词表表头词覆盖语料库的范围较大;(4)表头词包含的词目较少。
并据此概括出翻译文本“简化”特征;Xiao调查了汉语译文语料库与汉语母语料库的词汇使用情况,发现英语译文的主要词汇特征也适用于汉语译文。
下面将从词汇密度、频率参数、类符/形符比及平均句长四个方面考察《三国演义》的两译文词汇使用特征。
1、词汇密度测量词汇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Stubbs的方法,他将词汇密度定义为实词形符在总形符的比例,并用之来衡量语篇的信息量。
这种方法正是Laviosa所使用的。
由于此前译文已经用词性附码软件Treetagger进行词性标注过,所以不同词性的频率较易获取,计算词汇密度,只要将译文中的所有实义词,即名词、实义动词、形容词及副词频率相加,然后除以形符总数即可。
据上表发现罗译的词汇密度高于泰译,但均小于50%。
Laviosa对英语译语和原语语料的研究结果是:译语的词汇密度为52.87,原语的词汇密度为54.95。
由此可见,两译文的词汇密度都低于Laviosa的研究得出的译语词汇密度值,显然两译文作为翻译语言的特征都较为明显。
从功能主义看《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
![从功能主义看《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9fca0a6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3.png)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引言 •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 《三国演义》及其英译本简介 •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三国演义》英译本分析 • 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三国演义》英译本中的体
现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的等值。
译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主性审美需求。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关注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 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文学效果。
该理论还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和意象重构,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学意境和文 化内涵。
文化功能的传达
文化背景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如何在译文中准确 传达这些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 任务。
文化意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具有文化意象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如何在译文中保留这些 文化意象的效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翻译《三国演义》的目的可能是为了 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商业推广等。 不同的交际目的会对翻译策略产生影 响。例如,为了文化交流的译本可以 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传达和解释,而 为了商业推广的译本则需要更加注重 市场接受度和读者兴趣等因素。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交 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译 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读者能够 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和情感。同时,也需要注重译文的准 确性和忠实度,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等问题。
《三国演义》的五个日译本
![《三国演义》的五个日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dc31103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5.png)
《三国演义》的五个日译本摘要:《三国演义》远播日本后,对其进行翻译、改写、再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
初译本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但因其改动、删减较多,只能称为编译本。
真正完整的译本主要是指“二战”后的五个日译本。
这五个译本都基本忠实原著,底本为清毛宗岗评改本,且都保持了章回体的形式,还有一百二十回的回目。
由于翻译的时代不同,译者的个性态度不同等原因,每部译著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表现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和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三国演义》日译本底本史实一、《三国演义》的五个日译本自江户时代《三国演义》输入日本以来,日本人除将其翻译为日文以外,还对其进行改写、再创作和研究,日本人对《三国演义》的热情从未消减。
基本忠实于原著,并对《三国演义》进行翻译的有五个译本,这些译本数量虽不及再创作的版本多,但都是译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从语言选择到翻译态度等,皆可窥见译者的良苦用心。
虽说是忠实原著的译本,但也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
由于翻译的时代不同,译者的个性态度不同等原因,每部译著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表现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和创造性叛逆。
通过对日译本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本身,又可以管窥其在异域的传播和影响。
五个日译本分别是:小川环树的《三国志》,立间祥介的《三国志演义》,村上知行的《完译三国志》,安能务的《三国演义》,井波律子的《三国志演义》。
小川环树(1910—1993)所译《三国志》1953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第一卷,后收入“岩波文库”,全十卷。
小川环树开始着手翻译《三国演义》始于1950年,第一卷问世于1953年,而最后第十卷的出版是在1973年,历时二十四年之久。
前五卷由小川环树自译,后五卷则与金田纯一郎共译。
立间祥介(1928—)所译《三国志演义》,1958年出版8卷本,平凡社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同时收入平凡社《奇书丛书》刊行。
1983年,又收入平凡社德间文库出版。
从_三国演义_两个英译本看_化形析字_的翻译策略
![从_三国演义_两个英译本看_化形析字_的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280463631126edb6f1a1089.png)
的形、 音、 义都 可以 分析 成更 小的 单位 , 所 以尽 可 以离 合、 增损、 假借 , 即可根据需要将这 些离析 后的小 单位作为 析 字 的修辞材料 ; 英语是由字母 组成的 , 要析 要变只 能在字 母的颠三倒四上下功 夫 , 是为 字母易位 ( 如 : 将 now 的字 母变移位置而构成的 won) [ 6] 。因此 , 英语 的 anag ram 与汉 语 的化形 析字 虽然语 言不 同 , 各自采 取的 手段 不一样 , 但 实质上内涵意义是一 致的 , 翻译时我 们可以 考虑它 们之间 是否可以互译。 ( 三 ) 化形析字的语用功能 化形析字 作 为一种 对语 境有 极大 依赖 性、 间接、 有 标记的言语行为 , 其 文字游戏 背后 隐藏的独特 的语用功 能却往往被忽略。 委婉含蓄 , 讽刺揭露。由 于说话人感情的需 要, 或周围 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的限制 , 有些意思不便明 说, 这时可用析 字这一辞格, 使语意 表达既清楚 , 又委婉、 含 蓄、 辛辣。在董 卓势力熏天之时 , 用 千里草 、 十日 上 代替 董卓 , 隐蔽 表达了人民切齿痛恨暴君董卓而又不敢直言的心情。 新颖独特 , 风趣幽默 , 从而增 强语言 表情达 意的功 能。 如 三国演义 第 72 回 , 曹 操嫌 门太 阔 , 却不 直接说 出 , 而用 活 、 门 两 字表示 , 拐了 个弯子 , 多 了层 埋伏 , 情趣 盎然。 游戏娱 乐 功 能。析 字 作 为一 种 汉 字 修辞 方 式 , 在 对 联、 字谜、 测 字、 笑 话、 酒 令 等 中 很 常 见。 如 : 清 明 节 前 后 打一字 , 谜底是 晴 字。猜谜时 , 把 谜面顿读为 清 明 、 节前 后 , 即 是 把 清 字 前 节 省 掉 , 剩 青 , 把 明 字 后 节省掉 , 剩 日 ; 再把剩下来的 青 和 旧 合 并 , 就成了 晴 字。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
![《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本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a62ac776eeaeaad1f33075.png)
目的 语 读 者 造 成 模 糊 的 印 象 . 到 底 此 人 具 体 是 多 高 呢, 译 语 读 者 无 从 得 知 此 外 . 译 文 中还 有 好 几 处 对 “ 身高 、 树 高、 髯长 ” 等 的 翻译 均 采 用 “ 模糊英译 ” 。 用
“ t a l l o f s t a t u r e, h i s o wn h e i g h t , a h u g e f r a me , me d i u m
中 国 文 化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译 介 到 世 界 各 地 也 深 受 喜爱 。
一
、
第 一 回 内容 简 要
在东 汉 末 年 . 张 角 发 动 黄 巾起 义 . 官军 闻 风 丧 胆 。 f r a m e . a l o n g b e a r d . “ 身 长九尺” 在 这 里是 古 汉 语 中 表 为抵 抗 黄 巾 , 幽 州 太 守 刘 焉 出榜 招 兵 。 当时 , 刘备、 关 羽、 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 三人萍水相逢 。 但 都有 为 的桃 园饮 酒 。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 , 结拜为弟兄 . 踏 上 了 保 国安 邦 的道 路
二、 赏 析 的 五 个 方 面 ( 一) 量 词 的英 译
达男 子 身 高 的惯 用 方 式 . “ 尺”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长 度 计 量
单位 。 此处 译者 化 繁为 简 . 采 用 意译 “ t h e ma n h a d a
国出力之心 . 所 以一 见 如 故 . 被 张 飞 拉 到 自家 庄 园后 h u g e f r a m e ” 。 来 表 达 关 羽 的 身 高 。 这 样 的 译 法 容 易 给
诗 之一 。 《 三 国演 义 》 是历史演义小 说的经典之 作 , 对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1feddd5ea8956bec0975e334.png)
《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评估肖海1段成2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时代的进步以及精神生活的提高都使我们每个人对于文学拥有更高的追求,就如《三国演义》这部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学名著,无论从影响度方面抑或研究的价值方面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及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那就要谈及到功能派翻译理论这个方面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左右它在有着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德国开始发展开来,它里面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目的论。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而言,它决定了全部的翻译工作。
本文围绕着功能翻译为主要支撑的视角,对《三国演义》两英译本展开相关对比分析,以一定的实例为研究对象,因为不一样的翻译目的以及方法,《三国演义》的2种英译本采用了不一样的翻译方式,并给人们以2种截然不一的风格。
笔者希望给出自己关于《三国演义》两英文译本的简单见解,给后来者以参考的价值。
[关键字]《三国演义》;功能论;翻译目的;翻译方法63语文建设2016.3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目的论让翻译者的工作有了清晰的指引和合理的策略。
三、比较《三国演义》两英译本的翻译手段罗贯中所编写的《三国演义》一共由120回的故事情节构成,就单单从它的语言上入手就感到了阅读的巨大难度,故对其进行完整翻译的任务具备的难度不言而喻。
在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上,存在着无数多的方式,但是就其中的两英文译本而言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从泰勒所采用的翻译方式角度而言,他主要以拉丁字母标音法为基础对小说中的人名与地名进行相互对应的翻译,而汉语拼音形式为当时最为流行和最经常被采纳的形式。
而对于罗慕士所采用的翻译方式而言,他主要是以官方的汉语拼音作为基础准确地给出相应每一个汉语的发音。
通过对上述情况具体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泰勒并没有在认真分析字面之意的基础上就进次的目的就是经过自己的翻译,为西方国家的读者提供阅读上的方便,让西方的文学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这么一部充满传奇的小说,最终达到放松他们身心和思想的目的。
三国演义英译历程
![三国演义英译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9ea9c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3.png)
三国演义英译历程引言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
由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该作品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英译的历程,从早期的译本到现代的翻译成果,探讨不同译本的特点和贡献。
正文内容:1. 早期的译本1.1 《三国演义》的英译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译本主要由传教士完成。
这些早期的译本在翻译的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传教士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有限。
1.2 早期的译本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们为西方读者提供了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的机会,为后来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2. 近代的译本2.1 在20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渐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更多的《三国演义》英译版本。
这些译本由专业的中国学者或翻译家完成,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得到了提升。
2.2 近代的译本不仅注重对原著的准确翻译,还注重传达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髓。
它们对于读者理解《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不同译本的特点3.1 一些译本注重对原著的字面翻译,力求忠实还原原著的语言和风格,但可能会使得读者难以理解。
3.2 另一些译本则更注重对原著的意义和情感的传达,更加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做出一定的改动。
3.3 不同译本还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译本可能更注重文学性,有的译本可能更注重历史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版本。
4. 现代的翻译成果4.1 随着翻译技术和研究的不断进步,现代的《三国演义》英译成果更加准确和流畅。
翻译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原著和中国历史文化,努力传达原著的精神和内涵。
4.2 现代的翻译成果还采用了更多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提供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总结: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英译历程经历了早期的译本到近代的译本,再到现代的翻译成果。
不同译本具有不同的特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版本。
古典小说英译中的人物形象建构——《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的貂蝉形象比较
![古典小说英译中的人物形象建构——《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的貂蝉形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4d321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4.png)
保留了貂蝉在原著中的美貌特 征
再现了貂蝉在原著中的机智形 象
保留了貂蝉在原著中的忠诚特 征
再现了貂蝉在原著中的勇敢形 象
分析两个英译 本中貂蝉形象 差异的原因
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的差异
翻译目的:两个 英译本的翻译目 的不同,一个是 为了学术研究, 一个是为了文学 欣赏,导致翻译 风格和侧重不同。
读者群体:两个 英译本的读者群 体不同,一个针 对的是学者和研 究者,一个针对 的是普通读者和 文学爱好者,导 致翻译的深度和 广度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忠诚,注重社会关系和道德品质,因此英译本可能更注重貂蝉在政治 和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英译本中貂蝉形象的塑造,例如西方价值观可能更强调自由和民主,而 中国价值观可能更强调忠诚和礼仪。
英译本中貂蝉形象的差异也可能与翻译者的主观因素有关,例如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 翻译风格等。
古典小说英译中的 人物形象建构— —《三国演义》 两个英译本中的貂 蝉形象比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伍
蝉义比 形》较 象原《 的著三 描中国 述貂演
的本比 翻中较 译貂两
蝉个 形英 象译
差本分 异中析 的貂两 原蝉个 因形英
象译
策物探 略形讨 和象英 方建译 法构中
的人
比本总 较中结 的貂两 启蝉个 示形英
探讨英译中人 物形象建构的 策略和方法
忠实于原著和适当调整的平衡
忠实于原著: 保留原著的人 物形象特征和
语言风格
适当调整:根 据目标读者的 文化背景和阅 读习惯进行适
当的调整
平衡:在忠实 于原著和适当 调整之间找到 平衡点,以实 现最佳的翻译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96c0b9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9.png)
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
摘要:
I.引言
- 介绍《三国演义》
- 提出现有多个英文译本的情况
II.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
- 介绍不同译本
- 比较各译本的翻译质量和读者反馈
- 指出最好的英文译本
III.最好的英文译本的特点
- 详细介绍最好的英文译本
- 分析其翻译风格和特点
- 阐述为什么这个译本被认为是最好的
IV.结论
- 总结最好的英文译本
- 建议读者选择这个译本进行阅读
正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叙事结构,翻译成英文本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个英文译本,那么,哪个译本是最好的呢?
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国演义》最好的英文译本是罗贯中、
陈寅恪翻译的版本。
这个译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翻译质量高,行文流畅,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这个译本的特点在于,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释和注解,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领会原文的含义。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英文译本在翻译质量和读者反馈方面都不如这个译本。
有的译本翻译质量较低,有的译本虽然语言流畅,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口碑版本三国演义和白化文对比
![口碑版本三国演义和白化文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1711f1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f.png)
口碑版本三国演义和白化文对比
因为《三国演义》原著是半白话,白话文版是现代人翻译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毛氏版本类流传至今的版本约有70种之多,其故事情节流畅、文字精练更具可读性。
毛氏父子还删去了大部分完全与史料不符合的情节,使《三国演义》小说相对来说更加接近《三国志》史料,故事情节也更加紧凑精练,并且更加能够凸显经典人物形象。
所以,毛氏版本极受清朝时期的老百姓的欢迎。
扩展资料
原著开头: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桓帝囚善信宦官。
桓帝崩,灵帝即位,辅佐将军窦武,太傅陈蕃。
曹节等宦官玩弄权术时,窦武与陈蕃合谋惩罚,行事隐秘,使钟繇从此势力越来越大。
从王宏印诗歌翻译六标准评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两种英译
![从王宏印诗歌翻译六标准评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两种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3a81c70fb7360b4c2e3f6481.png)
标 准 , 即体 制 、诗 味 、 语 言 方 面 对 《 三 国演 义 》 开 篇 词 的 两种 英 译 本进 行 评 析 。
● 《 三国演义》 开篇词两种英译本评析
目 前 , 这 首 词 有 两 个 不 同 的 翻 译 版 本 , 第 一 个 是 Mo s s R o b e r t s在 《 三 国演义 》 ( T h r e e Ki n g d o m s )英文版里 的翻译 版本 ; 第 二个 是复 旦大学丰 华瞻教 授在其 《 丰 华 瞻译诗集 》里 的译本 。诗词 翻译一直 是文 学翻 译界 的一 项难 事 。笔者将 按照 王宏 印诗 歌翻 译标准 中关 于体 制 、 诗 味 和 语 言 的标 准 ,对 这 两 个 英 译 文 本 进 行 分析 与对 比。 ( 1 )体 制 方 面 体 制 对 于 一 个 文 学 作 品 而 言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不 论 是 小说还 是散文 ,抑或是现在 讨论 的诗词 ,都必须遵循 自 身该有 的体制 。词的文字选 择一般 简洁 明了,但又深 含 意境 。 由于 中英 文的差异 ,很 多时候在 中文语境十分 优 美 的诗 词,翻 译到 英文 中 ,便 缺乏 或减 少 了这 一特 色 , 但 除 去 词 汇 不 同 等 的 客 观 局 限 ,翻 译 者 还 是 要 尽 量 使 译 文与原文在体制方面做到基本对等 。 这 篇 词 分 为 上 下 两 阙 , 共 六 十 个 字 , 上 下 阕 各 三 十 个字 ,极尽 中华 文字之 能,十分 整齐对等 。而在英文 翻 译 方 面 ,首 先 两 个 版 本 都 分 为 上 下 两 个 部 分 ,在 整 体 上 和 原 词 有 了较 为 和 谐 的对 应 。而 在 字数 上 , R o b e t r s 的 译 文 共 八 十 个 字 ,相 对 于 原 词 来 说 比较 符 合 其 形 式 。丰 译 本 共七十 三个字 ,在字数 方面是最 为接近原 词的 。总体来 说 , 由于 中英 文 的 语 言 差 异 ,体 制 一 致 是 难 以完 美 达 成 的 ,这 两 个 译 本 也做 到 了 基 本 一 致 。虽 字 数 有 些 许 差 异 , 但 并 没 有 影 响到 整 体 水 平 ,做 到 了 以诗 译 诗 ,体 裁 一 致 , 这样也使得 中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得 以传 递给 西方读者 。 ( 2 )诗 味 方 面 保 持原词 的体制只是 最为基 本的一个 方面 ,而翻 译 古 诗词 更为重 要 的 ,就 是需 要把其 中的诗味翻 译 出来 。 中文 的这首词可 以说是 十分对称 的 ,上下 阕字数行数 都 完全 一致 ,且押 尾韵 ,使人读起 来朗 朗上 口。而在 意境 表达 方面 ,本 首词借描 写 自然及 时问 的变 化 ,两位 老者 的笑 谈 ,传 递 了人 世 沧 桑之 感 。 总体来 说这 两版 译文都可 以称得上是诗歌化 的翻译 。 R o b e r t s 的 译 文 采 取 了整 体 直 译 的 手 法 , 原 词 怎 样 描 述 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选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为作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不足七十个字就将历史上政权更迭、各方势力纵横捭阖、你争我夺争霸天下的历史演变和兴衰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语较为平实,因此在语义的理解上不会对当代读者产生较大困难,也必然不会给译者带来困惑。
然而,区区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实,且放眼天下兴衰、大气恢弘。
因此,要想将原文的翻译做到神形兼备、既忠实于原意又体现出其精髓实属不易。
接下来,我将从选词用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对比译者张琴(以下简称Z)和译者Moss Roberts(以下简称M)对该选段的翻译,力求呈现较为客观的翻译对比赏析。
二对比赏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位译者对原文的翻译。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Z版: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ighted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 It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Han emperor, cut off a white serpent to indicate the uprising.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uprising, the whole empire became the domain of Han. And it last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Wang Mang who wanted to usurp Han established the New dynasty. But he was overthrowed by Liu Xiu who was persist in restoring West Han,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an remained. Then Han last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until the rule of emperor Xian who was the la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 After that, the empir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possessed by three kingdoms known as Wei、Shu、Wu.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the othe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s.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位译者都很好地遵循了作者的原意,且照顾读者的感受、用语平实易懂,可谓既存了真又喻了俗。
由于原文为古文言文,在遣词造句和用语习惯等方面与我们熟悉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两位译者在存真喻俗的基础上对语言的风格、词句的选用方面下功夫,使译文在风格和笔调方面与原文相近。
加之原文以历史分合演变为线索,其间的重大历史史实虽都有呈现,但一些史实还需要译者的还原以使译文在意义上更便于读者理解。
两篇译文到底孰强孰弱,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揭晓。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Z版:As a natural rule, an overall structure, like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M版:Here begins our tale.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e united, must divide. Thus it has been.在分析用词和风格之前,有必要针对结构来对比两个译文。
单从这一方面看,M版似乎与原文更为接近:干净利落,结构平衡。
尤其是“long divided,must unite;long united,must divide."巧妙地应和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再看Z版,“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t last; while after a long time union, it tends to divide. ”虽也是颇有心机地选用了短小的状语插入语,但结构上并不对称平衡,稍显杂乱。
从用词上来说,M版用“empire”对应Z版的“country,organization”更符合原文的历史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看似可有可无的“话说”二字,由于原文为演义体小说,多藉由民间说书艺人演绎传播,话说二字为提请读者注意的必备元素。
因此,Z版忽略这两个字的翻译是不可取的,M版将其译为“here begins our tale”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更为贴切。
再说风格,两个版本都很平实流畅,但M版更加接近原文的风格和笔调。
原文: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Z版:It is the same with dynasties in antiquity. At the end of Zhou dynasty, seven dynasties which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were conquered by Qin dynasty and became part of it. After the rule of Qin dynasty, two dynasties, Chu and Han, emerged and they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Han being the victor in the end.M版: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the othe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原文中的“分争”和“并入”各出现了两次,两位译者都避免了在翻译时用词重复,使译文用词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可读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