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今学者对于歇后语的研究从很多角度展开:历时的追根溯源的研究、共时的本体研究(包括了结构方面、语义方面)、影响和社会交际功用的研究、具体分类研究,以及与其它的成语、谜语等的对比研究等。

首先是历时的追根溯源的研究。茅盾先生曾在《关于歇后语》一文中谈到歇后语的起源问题。现今对该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如“歇后”这个名词在唐代出现,由于歇后语在先秦文献中就已比比皆是,进而证明歇后语起源于殷商之前。又如:歇后语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演变论”和“民间演变论”。“历史演变论”的问题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范畴,而且忽略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性。如果将歇后语的范围严格地局限在以两个部分组成的语言结构,前部分是比或引导,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或说明,那么“民间演变论”可认为是歇后语的来源。分析歇后语的特征,不必纠缠在“歇”字的语意上,因为“歇”的功能不再是现代歇后语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共时的本体研究。在结构方面,歇后语有外在表层结构和内在深层结构,其内在深层结构才是歇后语安身立命之点。构成歇后语内在深层结构的前后两部分是矛盾统一体。两者有“同”有“异”,“同”与“异”科学地结合于一体,构成规范化的歇后语。无“异”不能使歇后语既形象、生动、风趣又表达一定的意义;无“同”则不能使其前后两部分合乎逻辑,和谐地统一起来。有无“同”是鉴别是否是规范化歇后语的试金石。不合深层构造规律的歇后语是不规范的歇后语,应该淘汰。且从结构角度划分出的一类歇后语――双句歇后语的结构语义特点,包含了并列、对举、因果等语义联系。

由于结构上的特点,歇后语前后两句存在着多样的语义关系。即语面和语底的语义关联方式是多样的,分词义关联和句义关联两类。词义关联包括并用基本义和转义两个意象、析词、音义谐联和词义中的特别类。句义关联即语底整个句义和语面的意思互相照应。文中还提出歇后语中的语义关联现象应该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来看待。

岳东升在《试析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中写道比喻和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基本方法,双关又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谐音双关又包含两种:同音和近音相谐。除了比喻和双关之外,歇后语中还经常运用夸张、泥人、借代、映衬、摹声、析字等修辞方法。在词义的组合形式上,有时运用对偶、反复、顶针、同环、列举分承、叠音等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歇后语具有了生动性、诙谐性和讽刺性。这正是歇后语感情色彩的表现。祝桂龙、张增贵在《歇后语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中提到了该问题。

此外还有学者对于歇后语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了分析,如刘永发的《试论歇后语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与之相应的也出现了关于歇后语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时代的语体风格的研究。如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中对于歇后语地域、民族和时代的语体风格的论述。

第三,由于歇后语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他在社会交际中有着很大的功用。如吕迎春的《歇后语在社会交际中的魅力》中就论述了该方面的内容。同样由于歇后语突出的特点和影响力,语言中也出现了“歇后语化”现象。如马国凡、高歌东的《歇后语》一书中就成语、俗语、谚语的“歇后语化”。

第四,歇后语的具体分类研究。在这方面,歇后语的研究往往和文学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比如关于《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研究。提出《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内容丰富,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口语化和个性化、时代性和衍生性。其效用主要是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也深化了思想内容,加浓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立体化的语言功能。如《红楼梦》中30回巧妙的把歇后语分拆活用:写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各怀心事,含沙射影,话中带刺,凤姐发现后不动声色的笑问众人道:“你们大暑天的,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把“暑天吃生姜――辣辣的”这条歇后语巧妙地融入情境中,既起了劝止作用,

使当事者心明,又掩盖了众人的耳目,活用得十分精彩。《红楼梦》中也衍生了许多和它的人物、情节等相关的歇后语,如刘姥姥进大观园

――眼花缭乱,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处。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也有类似的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的相关的歇后语。如斗转星移――时迁,凿壁偷光――孔明,当然,除了与文学作品类相关的歇后语研究,还有与具体事物、实事类相关的歇后语研究:关于动物的,数字的,生肖的,如关于鸡的歇后语:鸡毛遭风吹――身不由己,关于火的歇后语: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与数字有关的歇后语: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与文化相关的歇后语,如茶文化:茶壶上系索子――水平(瓶)有线(限)。

第五,歇后语与成语、俗语等的对比研究。如吴直雄在其《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与“融通”》中谈到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从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定义、“初始”概念及来源的历史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来谈这些语言海洋“家族”中重要成员之间的区别。

又有将歇后语同俏皮话、成语、谜语和谚语等特殊语言进行多角度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论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力图将歇后语的研究引向深入。如区别歇后语与谜语。

古代的谜语(隐语)与歇后语都是具有风趣的特点的,它们同属于隐语的范畴。同时,谜语通常也是由一个喻体(谜面)和一个本体(谜底)构成的,这也与歇后语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大:(1)谜语是专供猜测的,所以总是转弯抹角。(2)谜语只摆出“谜面”,提供猜测的线索,答案(谜底)是绝不能出现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歇后语则不然,它的比喻与解释,都同时出现,丫送茶,和盘托出。虽然有一些“说譬省解”的歇后语,也只说比喻部分,但后面的解说部分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看就能心领神会,悟出解来,无须费力去猜测。(3)谜语除“谜面”和“谜底”外,还必须有个“谜目”(如“打一人名、打一物”,等等),指示猜测的范围。歇后语就没有这一部分。(4)谜语的谜面字数、句数不拘,可多可少;谜底多为一字一物,人名地名或成语等,纯属文字游戏。而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一般是一句,后一部分多为表示某种概念或判断的语句,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这也是它们最主要的区别之一。例如:“猴子照镜,得意忘形。”这是歇后语。而“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打一物(镜子)。这是谜语。它毫无思想意义。也许正由于这个缘故,现在谜语有向歇后语演化的趋势,这是应客观需要的结果,它完全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第六,歇后语中汉文化的研究。歇后语是广大群众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积淀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对道、佛两种文化、儒学、汉民族制度文化和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有着全面的体现。

第七,对歇后语的英汉翻译的研究。如杨雄琨的《从等效译论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和白友文的《浅议歇后语的几种译法》等。

现今歇后语的基础理论研究已初具成果,但是有关歇后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过多的涉及,尤其是歇后语本体研究和教学法的结合,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理论研究。对于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歇后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歇后语幽默诙谐的突出特点。体现汉语语言文字的语音、语义的丰富特色,尽量明白直观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如把图画或漫画和歇后语结合起来,让歇后语存在于某种情境中去理解。进行教学。这样会使留学生更容易理解,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