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
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
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
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
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考点13.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考点1.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考点2.五行中木属性具有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等性质;
火属性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
土属性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金属性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
水属性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
考点3.自然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按木火土金水排列顺序):
五音依次为角、徵、宫、商、羽;
五味依次为酸、苦、甘、辛、咸;
五色依次为青、赤、黄、白、黑;
五化依次为生、长、化、收、藏;
五气依次为风、暑、湿、燥、寒;
方位依次为东、南、中、西、北;
季节依次为春、夏、长夏、秋、冬。
考点4.人体五行属性归类(按木火土金水排列顺序):
五脏依次为肝、心、脾、肺、肾;
五腑依次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依次为目、舌、口、鼻、耳;
形体依次为筋、脉、肉、皮、骨;
情志依次为怒、喜、思、悲、恐;
五声依次为呼、笑、歌、哭、呻;
变动依次为握、忧、哕、咳、栗。
考点5.《内经》中称“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注:此部分务必理解,并可结合相关内容答题。
如:火之“所胜”为金;火之“所不胜”为水。
怒之“所胜”为思;怒之“所不胜”为悲。
考点6.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制化。
考点7.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倍克)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反克)
考点8.脾病及肾,体现的关系是相乘传变。
肝病及脾,体现的关系是相乘传变。
考点9.土壅木郁,体现的关系是相侮传变。
肝病及肺,体现的关系是相侮传变。
考点10.子病及母(相生关系异常),包括三种
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子母两行皆亢盛,称之为子病犯母。
②子行虚弱,上累母行,母行亦不足,结果子母皆不足。
③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称之为子盗母气。
考点11.肺病及肾属于母病及子。
肝病及心属于母病及子;肝病及肾为子病及母;肝病及脾为相乘;肝病及肺为相侮。
考点12.根据情志相胜法,可制约大怒的情志是悲。
考点13.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注:益火补土法是指温肾阳补脾阳的治法。
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的治法。
考点14.根据五行理论,肝阳上亢的治法是滋水涵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考点1.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考点2.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六单元五脏
考点 1.依据内经所述,被称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脏是心。
考点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
心的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
考点 3.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此外,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中起主导作用。
考点4.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心主神志。
考点5.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考点 6.肺的别称有①气之本;②华盖;③相傅之官,治节出焉;④水之上源;⑤贮痰之器。
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考点7.肺的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②主行水③朝百脉,主治节。
考点8.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司呼吸。
考点9.肺主呼吸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考点10.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主宣发肃降。
考点1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肺、肾、脾。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涎,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
五脏藏五神,心舍神,肝舍魂,肺舍魄,脾舍意,肾舍志。
考点61.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考点62.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故又称血汗同源。
考点63.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气通于夏,肺气通于秋,脾气通于长夏,肝气通于春,肾气通于冬。
第七单元六腑
考点1.胆汁是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考点2.胆的别称有:①中精之腑;②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考点3.胃的生理功能是水谷的受纳和腐熟。
考点4.具有“太仓”、“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海”之称的脏腑是胃。
考点5.胃的生理特点是①胃气下降②喜润恶燥。
考点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及主液。
考点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考点8.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小肠主液。
考点9.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传化糟粕、主津。
考点10.六腑中,“主津”的是大肠;主液的是小肠。
考点11.膀胱的别称有:①州都之官②津液之府。
考点12.膀胱的主要生理机能有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考点13.三焦的别称有:①孤府②决渎之官③原气之别使④中渎之府。
考点14.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考点15.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①通行诸气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
②运行津液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考点16.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为三焦气化。
考点1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考点18.《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三焦的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注:上焦如雾,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如雾露之灌溉。
中焦如沤,是对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如发酵酿造之过程。
下焦如渎,是对【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排泄糟柏】的作用和形式的描写与概括,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如沟渠之通导。
考点19.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主要依据有:①经脉属络;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关。
考点20.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黄赤,尿道灼热涩痛,口渴,舌红无苔,脉数,其病位在心、小肠。
②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有“血海”之称。
考点14.带脉的基本功能有①约束纵行诸经;②固护胞胎;③主司带下。
跷脉的基本功能有①主司下肢运动;②司眼睑开合。
考点15.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
考点16.经别的生理机能:
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③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④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别络的生理机能:
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②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考点17.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分出。
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
考点18.奇经八脉中,其循环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督脉。
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关系最密切的是督脉。
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的是冲脉。
与女子妊娠密切相关的经脉是任脉。
考点19.“一源三岐”(起于胞中)指的是冲脉、任脉、督脉。
考点20.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考点21.经络的生理功能有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所谓得气,体现的经络功能是感应传导作用。
第十一单元体质
考点 1.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考点 2.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决定体质差异的根本是精的多少。
考点3.与病邪“从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体质差异。
考点4.“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灵枢·根结》)中,“布衣”是指体质强壮者;“大人”是指体质虚弱者。
注:此题为2020年执医真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第十二单元病因
考点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考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考点3.最易导致病位游走不定的外邪是风邪。
考点 4.风邪致病常见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体现了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风邪致病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体现了风邪致病具有善行特征。
考点5.六淫中致病易成“行痹”的是风邪。
六淫中致病易成“痛痹”的是寒邪。
六淫中致病易成“着痹”的是湿邪。
考点6.寒邪的性质是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考点7.寒邪袭人,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其性收引,以致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邪伤人,导致毛窍腠理闭塞,筋脉挛急收缩的理论依据是:寒性收引。
寒邪伤人,易致所伤部位之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的理论依据是:寒性凝滞。
考点8.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
考点9.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是由于暑多挟湿,阻遏气机。
考点10.六淫邪气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暑邪。
六淫邪气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暑邪。
六淫邪气中,最易伤肺的是燥邪。
六淫邪气中,最易导致疼痛的是寒邪。
考点1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伤及人体下部)。
考点12.症见关节疼痛重着,四肢酸困沉重,头重如裹,其致病外邪是湿邪。
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湿邪。
考点13.“因于湿,首如裹”体现的湿邪致病特点是湿性重浊。
湿邪为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体现的湿邪致病特点是湿性黏滞。
考点14.湿性黏滞,易阻气机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症状的黏滞性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
②病程的缠绵性
③易阻气机
考点15.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②火热易扰心神;
③火热易伤津耗气;
④火热易生风动血;
⑤火邪易致疮痈。
考点16.暑邪、火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
火邪、燥邪、暑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伤津。
考点17.易伤人血分,可结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火邪(易致疮痈)。
考点18.明·吴又可《温疫论·原序》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
疠气的致病特点有①发病急聚,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考点19.《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
考点20.七情过激致病,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度思虑则伤脾,悲忧过度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考点21.情志内伤影响脏腑之气的运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考点22.多种情志交织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考点23.“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举痛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灵枢·本神》
考点24.①大怒,临床上可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呕血;昏厥卒倒;腹痛、腹泻。
②过度恐惧,临床上可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
③过度喜乐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④过度悲忧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⑤过度思虑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清等症状。
考点25.《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考点26.偏嗜饮酒易于损伤的脏器是肝、胆。
考点27.过于偏食生冷寒凉之品日久,则易损伤脾胃阳气,易导致寒湿内生;如偏嗜辛温燥热饮食日久,则易致肠胃积热。
考点28.《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力过度可导致的是气耗。
考点29.根据《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考点30.劳神过度易损伤【心脾】,从而出现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等临床表现。
考点31.过度安逸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安逸少动,气机不畅、②阳气不振,正气虚弱、③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三个方面。
考点32.痰饮的致病特点有:
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考点33.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2)血行不畅致瘀如气滞致瘀、因虚致瘀(气虚、阳虚、阴虚、津液亏虚)、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考点34.瘀血的致病特点有:
①易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考点35.瘀血导致的主要症状有
①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
③出血;
④色紫暗;
⑤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
第十三单元发病
考点1.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
考点 2.不同体质对发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发病倾向、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考点3.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
考点 4.感邪即发多见于新感外邪较盛、情志剧变、毒物所伤、外伤、感受疠气。
考点5.温毒邪盛感而爆发是卒发。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破伤风、狂犬病等的发病类型属于伏而后发。
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所致的疳积,所属的发病类型是继发。
考点6.首先提出“合病与并病”之说的著作是《伤寒论》。
第十四单元病机
考点1.“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正气虚损。
“实”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邪气亢盛。
考点 2.外感实热病证,兼见咳喘,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其病机是实中夹虚。
考点3.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假象。
因【邪气过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假象。
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
考点4.“热结旁流”的病机是真实假虚。
瘀血内阻而出现崩漏下血的病机是真实假虚。
气血亏损,血海空虚所致女子闭经,其病机是真虚假实。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之食少脘腹胀满,其病机是真虚假实。
考点5.疾病治疗及时,趋于好转痊愈的病机是正胜邪退。
疾病后期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病机是正虚邪恋。
考点 6.以阴阳失调来阐释实热或实寒的是病机是阴阳偏盛。
其中阳偏盛所形成病理变化是实热证;阴偏盛所形成病理变化是实寒证。
考点7.阳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性质是虚寒。
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
考点8.最易发生阴阳互损的脏是肾。
考点9.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病机是阴阳格拒。
其中真寒假热的病机为阴盛格阳;真热假寒的病机为阳盛格阴。
考点10.寒邪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属于阴阳失调之阴盛格阳。
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手足厥冷,属于阴阳失调之阳盛格阴。
考点11.症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此为亡阳证。
症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此为亡阴证。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此为气脱。
考点12.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病机是气虚。
考点13.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考点14.气出入受阻,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为气闭。
气不能内守而大量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为气脱。
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可导致的病理变化为气逆。
气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可导致的病理变化为气陷。
考点15.气逆多见于肺、肝、胃。
脏腑气滞多见于肺、肝、脾胃。
血虚多见于心、肝。
考点16.脏腑气滞多见于【肺、肝、脾胃】。
肺气壅塞,表现为胸闷、咳喘;
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
脾胃气滞,表现为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
考点17.气逆多见于【肺、肝、胃】。
肺气上逆,表现为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表现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
考点18.出血病机的形成,多与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有关。
考点19.产后大出血,继则冷汗淋漓,甚则晕厥,其病机是气随血脱。
肝病日久,两胁胀满疼痛,并见舌质瘀斑、瘀点,其病机是气滞血瘀。
考点20.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所致的惊悸怔忡、喘促、胸闷、水肿等症,其病机是气虚血瘀。
症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其病机是气血两虚。
考点21.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热邪伤津、耗失过多、生成不足三种。
考点22.《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其病机是气随津脱。
考点23.“内风”(风气内动)产生的机理是体内阳气之变动。
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考点24.阴虚风动的病因是:热病后期或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血虚生风的病因是: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考点25.肝阳化风——临床可见轻者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热极生风——临床可见在高热不退基础上出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等。
阴虚风动——临床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如丝等阴气衰少表现。
血虚生风——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考点26.寒从中生(内寒)病机多见于心、脾、肾三脏。
湿浊内生的关键原因是脾失运化。
内燥病变以肺、胃及大肠最为多见。
考点27.形成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考点28.火热内生(内火)有虚实之分。
1.实火:①阳盛化火;②外感六淫,郁而化火;③病理代谢产物(如痰、瘀血、食积等)郁而化火;④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日久化火)。
2.虚火:阴虚内热(▲既是病因亦为病理表现)
考点29.正气不支,邪气亢盛,病邪不经阳经而直接侵犯阴经,称为直中三阴。
考点30.在温热病的过程中,卫分是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
考点31.若气分证尚存,同时出现营分证,称为气营两燔证。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考点1.“治未病”预防
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考点2.未病先防包括【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1)养生以增强正气其措施主要有:
①顺应自然(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③护肾保精;
④形体锻炼;
⑤调理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其措施主要有:
①避其邪气(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考点3.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疾病的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
②先安未受邪之地(如①见肝之病,当先实脾▲②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滋养肾阴的药物)。
考点 4.基本治则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
考点 5.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原则称为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称为反治,又称从治。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考点6.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属于寒者热之,适用于实寒证
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属于寒因寒用(以寒治寒),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属于热因热用(以热治热),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属于通因通用(以通治通),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
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属于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
考点7.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通因通用;适用于脾虚腹胀的治则是塞因塞用。
考点8.若素体气虚,反复感受外邪感冒,治疗应标本兼治。
考点9.扶正与祛邪同时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实中夹虚,虚中夹实)的病变。
考点10.“阳盛则热”的实热证,其治则为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的实寒证,其治则为寒者热之。
考点1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阴虚则热”的虚热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阳中求阴”是指在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适用于阴虚之虚热证。
“阴中求阳”是指在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适用于阳虚之虚寒证。
考点12.“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体现的是因时制宜。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体现的是因时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是因地制宜。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体现的是因人制宜。
考点13.根据不同的地域、地势的高低、气候的不同、水土性质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而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其治疗原则属于因地制宜。
所谓老年慎泻,少年慎补的治则属于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