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精气阴阳概述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于五行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五脏:肝心脾肺肾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四、五色、青赤黄白黑五、五位:东南中西北六、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七、五气、风热湿燥寒八、五华、爪面嘴唇皮毛头发九、五声、呼笑歌哭呻十、五情、怒喜思忧恐十一、五神、魂神明意魄志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明、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
十二、五嗅、臊、焦、香、腥、腐皇帝内经里有讲的十三、五液、泪、汗、涎、涕、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六、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七、五窍:目舌口鼻耳八、五脏与五窍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九、五味:酸苦甘辛咸十、五脏与五味的关系:肝—酸(走筋)心—苦(走血)脾—甘(走肉)肺—辛(走气)肾—咸(走骨)十一、情志生克: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肾)久坐上肉(脾)久立伤骨(肺)久行伤筋(肝);十二、五痨七伤: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中医要点:人为本、病为标健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要吃的香、拉的快、睡的稳。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的阴阳属性
.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肺的位置在脏腑中最高,覆盖诸脏,为阳,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通过肺的宣发与肃将将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下或向外输送。
为阴。
肝为阴中之阳,因肝藏血,而肝属木主升发,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阳的特点)的特性,且与胆互为表里。
虽居于腹阴而藏血,然其体阴而用阳,病理状态下多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甚则肝风内动。
另外,足厥阴肝经无穴通路也上达头面,即“连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同样体现了肝在五脏中阳的特性。
脾:“至”有到的意思、非寻常达到之意。
“至阴”就是由阳到阴由阴出阳升降出入通达转枢意思。
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并能充养先天之精。
脾气散布气血,则“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正是脾属土、土旺四旁的功能体现。
所以,在五脏阴阳中,它归属于至阴。
张介宾说:“脾以阴中之至阴而分主四季,故通于土气,……故曰此至阴之类”。
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肾藏精,精属阴,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和排泄的功能。
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
五脏精、气、阴、阳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概述一、心脏1、心精------藏于心中的精,由于心主血,心精常常溶入心血之中,故心精主要以心血的形式存在。
(1)正常表现:心精心血充足,则机体神志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等。
(2)临床症状:心精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神疲、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症。
2、心气------是由心精所化,是心精的功能体现,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是推动心脏搏动、血液运行及振奋精神的动力。
(1)正常表现: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
(2)临床症状:心气虚衰,则心搏动无力,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等症状。
3、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阴阳属性的成分。
心阴:是心气的滋养、宁静、沉降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阴的部分所生。
心阳:是心气的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阳的部分所生。
(1)正常表现:心阴能制约心火,防止心火过亢;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阴寒过盛。
(2)临床症状: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沉降等功能减退,虚火上炎,可见心悸而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减退,阴寒内生,可见心悸、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面色晃白,舌淡润,脉迟弱等症二、肺1、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依靠肺之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滋润之。
(1)正常表现:肺精充足,则肺脏本身其所主官窍得以濡养,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2)临床症状:肺精不足,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功能失常,而且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濡养,可见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异常表现。
2、肺气------由肺精化生,并与宗气中上出息道司呼吸部分相合而成。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展开全文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中医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
首先说一下阴阳学说,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这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升与降、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呢就是对立的结果。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四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一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那我们举一个脏腑的例子,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等等。
第二点是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精藏于脏隔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第三点就是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阴阳平衡人体就是健康的,阴阳失调呢人就会生病,第三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呢是因为邪气入侵,正气邪气不平衡导致的,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风邪、暑邪、火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脏腑阴阳五脏满而不能实,六腑实而不能满
脏腑阴阳五脏满而不能实,六腑实而不能满展开全文*导读:前面我们介绍了阴阳,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脏腑的阴阳。
1首先,我们知道什么是脏、什么是腑?《黄帝内经》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这话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理解为:脏就是收藏,它可以把营养收纳在身体里面,所以叫做脏;腑是消化吸收的器官,它是主传送、运化,但没有收藏的功能。
我们的器官有哪些呢?器官又分别属于脏还是腑呢?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说!脏有肝、心、脾、肺、肾,这个排序是有依据的,是依照五行中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而定(五行的知识在中医中的应用很广,尤其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
刚开始不能理解的时候,可以先牢记在心中,在中医中会多次应用到的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甚至青赤黄白黑…等组合,多记多背就能熟记于心,这样在中医的应用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在实际临床中也才能做到手到拈来!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一样是依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
我们可以发现五行中属于木的是肝跟胆,所以肝跟胆是一组,因此古人有句成语叫肝胆相照。
其实很多成语跟俗语都跟中医有关系,只要大家细细留心就会发现。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些属于腑的都是消化器官。
当我们把身体器官确定脏腑以后,阴跟阳就一目了然。
脏都属于阴,腑都属于阳。
当我们在临床上中就会发现:哪怕是某些癌症,属于腑的病都比较好治,属于阴脏的病都比较难治,这也是阴阳的应用之一。
2前面我们引述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脏腑的解释: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这句话中蕴藏了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之美,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表现出来,这也是读中医好玩的地方。
什么叫“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这里做简单的解释,最好在心里面有个图像,这样才能更好理解。
五脏满而不能实,六腑实而不能满,我们要先搞懂满跟实的差异。
满就是充满,五脏是藏精的,所以精可以充满于整个脏气。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互根的协调关系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
阴阳协调平衡标志着机体的健康状态。
一、精气血津液功能之阴阳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其中,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精血津液在内,是阳气固守于外的物质基础;阳气主外,为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的动力。
气与精血津液,阴阳和谐,运行输布正常,脏组织形体官窍得养,则人体生命活动正常,保持健康状态。
二、脏腑功能之阴阳
中医学认为,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有阴阳之气的不同,五脏之阴具有宁静、滋养、抑制的功能,五脏之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的功能。
只有脏腑阴阳之气的动静、温润以及兴奋与抑制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
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健康与生活知识2年前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一、阴阳学说阴阳(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
最初,阴阳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阴阳相对的意思。
后来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宇宙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上与下、左与右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无形的、轻清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机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例如天和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因为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
火与水,则火为阳,水为阴。
因为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水性寒而走下故属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件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和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如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人类社会压迫与反抗一样。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
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
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
脾统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司宣发,外和皮毛。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
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的中医学
一、五脏六腑之阴阳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属阴,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这六腑属阳。
五脏的功能是存储营养,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说五脏是“藏而不泻”,就是说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不能外泻,否则人就虚了。
六腑的功能是消化、传导,负责分解食物,给人体吸收营养,剩下的废物排出去,它们是营养物质的通道,所以中医说六腑是“泻而不藏”,就是说它们的作用是传送而不是贮存,要保持畅通才好。
了解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就找到了食补的捷径。
五脏主藏,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补”法;六腑主泻,所以我们对它们要多用“泻”法。
另外,当你要用食物调理某一脏的症状,直接用泻法不见效,就可以对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个腑来下工夫;同样的,当你要调理某一腑的毛病,也可以补跟它构成一对阴阳的那一脏。
举个例子,肾和膀胱是一对阴阳。
比如肾有问题了,是实证,应该用泻法,清湿热。
怎么泻?肾不宜泻,一泻就肾虚了。
应该泻膀胱,把湿热从膀胱赶出去。
再比如,夜尿频多,原因在膀胱,是虚证,要用补法,可膀胱是管排泄的,没法补,你听说过哪道药是补膀胱的吗?只能是补肾,才能治标。
五脏六腑的阴阳分别都可以配对。
肺为阴,大肠为阳,这是第一对;脾为阴,胃为阳,这是第二对;心为阴,小肠为阳,这是第三对;肾为阴,膀胱为阳,这是第四对;肝为阴,胆为阳,这是第五对;心包为阴,三焦为阳,这是第六对。
这种配对关系,也就是经络学所说的脏腑表里相合。
记住脏腑之间的阴阳关系,我们就不会我们就不会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为什么进补首选脾和肾?人体还可无限地细分下去,像五脏,相对于六腑来说属阴,它们自身之间也有偏阴偏阳之分。
如果在五脏之中分阴阳,那么它们可以分为两组,心、肺是一组,它们属阳,肝、肾、脾是一组,它们属阴。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脾呢,是阴中之至阴。
如果按从偏阳到偏阴的程度排序,那么五脏中依次是心、肺、肝、肾,最偏阴的是脾。
脾为阴中之至阴,那我们就知道它不太容易阴虚,而是容易阳虚。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脏腑精气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体生理活动的特性和相互关系,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脏腑:脏腑是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肺、肝、胆、脾、胃、小肠、大肠、肾、膀胱等。
每个脏腑均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相互配合协调,维持正常的生理和代谢活动。
精气:精气是人体内部的重要物质,主要包括精和气两个方面。
精是生命本质的物质基础,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作用;气则是人体运动和代谢的能量来源,包括气血、气化以及各种体液等。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事物相对性和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人体内外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
阴主静、阴主内、阴主藏,阳主动、阳主外、阳主开泄。
脏腑精气阴阳的作用:
1. 维持机体生理平衡:脏腑精气阴阳的状态决定了人体生理活动的平衡与协调,保持了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行。
2. 调节健康与疾病:当脏腑精气阴阳失衡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阴阳关系,可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作用。
3. 指导诊断和治疗:中医医生通过观察脏腑精气阴阳的变化,可以辅助诊断疾
病,并根据阴阳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针灸、草药等。
4. 促进预防保健:通过调节脏腑精气阴阳的平衡,保持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可通过饮食调节、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日积月累话中医--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日积月累话中医--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展开全文五脏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身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
1.五脏藏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饮食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的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
其中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的主要成分是先天之精,故在五脏之精中的地位最重要。
2.精化为气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分布到五脏则为五脏之气。
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
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
五脏之精贵在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体内有序运行而不紊乱。
五脏之气的盛衰,取决于五脏之精的盈亏。
五脏之精与五脏之气的关系,若用阴阳来概括,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因而调补五脏之气的虚衰,既可补养五脏之精以化气,又可直接以甘温之品补养五脏之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由于肾主要藏先天之精,肾精所化之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即元气,故肾气在五脏之气中也占重要地位。
3.气分阴阳根据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概念,一身之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所分化的五脏之气也皆有阴阳之别。
五脏之阴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在正常情况下,五脏之阴气与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五脏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如肺气分为肺阴与肺阳:肺阳主温煦、宣发;肺阴主凉润、沉降。
肺阴与肺阳运行协调,则宣发与肃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匀,水精四布。
他脏以此类推。
若五脏之阴气与阳气失去了协调平衡,则可导致五脏之气运动失常,变生寒热。
一般认为,肾气所分的肾阴、肾阳是五脏阴气与阳气的根源,因而五脏之阴气与阳气亏损日久必累及肾阴与肾阳,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孙广仁脏腑精气阴阳各自的概念、作用及其逻辑关系,中医理论及临床方面的教科书中虽然提及,但没有详细而明确的论述,致使某些中医专业的学生和青年医生对此模糊不清。
本文依据《内经》等经典所论,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对各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生理作用及其逻辑关系,讨论如下。
1 心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心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心的部分,有的医家称其为“心液”。
一般说来,心精可以与心血融合的形式存在于心脉之内。
心精的化源主要是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即化生营气的部分,也有在发育过程中先天之精分布到心脏的部分,故心精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但也有部分先天之精。
“心精”最早见于《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
”《素问·经脉别论》所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句中的“精”也是指的“心精”,故王冰注云:“惊夺心精,神气浮越,阳内薄之,故汗出于心也。
”心精与心血的概念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心精是指心脏组织中具有遗传特性和濡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是心脏机能的物质支撑;心血是指在心和血脉中流动的血液(广义的心血),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换句话说,除了肝所藏的血外,都可称为“心血”。
心血可由心精、营气及津液化生。
心血,有时特指在心脏本身血脉内流动的血液(狭义的心血),如“心血瘀阻”中的“心血”即指此而言。
心精心血具有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的生理作用,也是化生心神的基本物质。
心精心血充足,则能濡养心脏本身及其血脉、面部、舌体等形体官窍,并能使人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心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心和血脉的部分,是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或能量。
心气由心精心血化生,并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
心精心血充足,呼吸通畅,则心气化生充沛。
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脉管舒缩有度,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脏腑之间关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脏腑之间关系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五脏六腑中医阴阳表述
五脏六腑中医阴阳表述
中医融⼊了阴阳、五⾏、藏象等,集天、⼈、地为⼀体,应⽤阴、阳、寒、热、表、⾥、虚、实⼋钢辨证施治每⼀种疾病,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所以每⼀元素只是复杂融合中的⼀要素,肺⽓虚等每⼀种变化,都需要和相关联元素结合起来阐释。
⽐如脏腑阴阳所属、脏腑表⾥、五⾏相⽣相克和疾病传变等。
X
中医五脏⼼、肝、脾、肺、肾,⼈们尽知,但六腑就不可能悉知,分别为胃、胆、⼤肠、⼩肠、膀胱、三焦。
脏腑阴阳所属,中医认为,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藏精⽓⽽不泻,六腑为表传化物⽽不藏。
五脏也分阴阳,则⼼肺居⾝体上部为阳,其中⼼为阳中之阳属⽕⽽主温通,肺为阳中之阴属⾦⽽主肃降。
脾和肝、肾位居于⼈体中下部皆属阴,其中肝为阴中之阳属⽊⽽主升发,肾为阴中之阴属氺⽽主闭藏,脾居中焦为阴中之⾄阴属⼟⽽主运化。
在脏腑表⾥中,分别为肺和⼤肠相表⾥,⼼和⼩肠相表⾥,脾胃相表⾥,肝胆相表⾥(夫妻),肾和膀胱相表⾥。
脏腑阴阳和表⾥,在功能上、疾病上都是有关联性的。
(二)精气、阴阳五行
(二)精气、阴阳五行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
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
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
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
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人体、五脏、昼夜、的阴阳划分(中医基础理论)
人体、五脏、昼夜、的阴阳划分(中医基础理论)乡村医生田振有整理人体阴阳划分:左眼睛为阳,右眼睛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后面腰背部为阳,前面胸腹部为阴;左半身是阳,右半身是阴;腑是阳,脏是阴;五脏的阴阳划分:肝为阴中之阳。
心为阳中之阳。
脾为阴中之至阴。
肺为阳中之阴。
肾为阴中之阴。
肺为阳中之少阴,主春。
心为阳中之太阳,主夏。
肝为阴中之少阳,主秋。
肾为阴中之太阴,主冬。
脾为阴中之至阴,临四季。
一天昼夜阴阳之分:上午阳中之阳、中午阳中之至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午夜是阴中之至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十二地支及时间的阴阳划分:(1)昼(即白天),属阳: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属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2)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子时:23时—01时。
丑时:01时—03时。
寅时:03时—05时。
卯时:05时—07时。
辰时:07时—09时。
巳时:09 时—11时。
午时:11时—13时。
未时:13时—15时。
申时:15时—17时。
酉时:17时—19时。
戌时:19时—21时。
亥时:21时—23时。
所以:子时即23时到1时,卯时即5时到7时,故子时到卯时为23时到7时,属后半夜。
按照阴阳属性:夜晚属阴,白天属阳。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后半夜,阴盛极而渐衰,阳衰极而渐充,为阴中之阳,前半夜阳潜退,阴渐盛,为阴中之阴;上午阳气渐盛,阴气潜退,为阳中之阳;下午阴气渐充而阳气渐衰,为阳中之阴。
[知识点补充]阴中之至阴是脏腑阴阳划分的提法。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五脏也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主温通,属阳中之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主肃降,属阳中之阴。
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主升发,属阴中之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主闭藏,属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E错)。
何为阴阳,何为精气?又该如何调阴阳、补精气?(珍藏版)
何为阴阳,何为精气?又该如何调阴阳、补精气?(珍藏版)地球的外周有一层大气,我们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按照传统说法,这个大气层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
所以古人讲天包地外,这是讲地球这个世界本身的天地。
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人处于天地之中,人的这个身体,是天地二气结合的一种状态。
天地人这三者就是三才,古人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那么如果只讲天地的话,那是两仪,即阴阳两仪。
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这么看,这个阴阳不是太难懂吧。
天地二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运动。
当天气下降,遇到地的阴气,二者就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起来的状态就是"精气"。
"精气"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阳气,本身具有能量,可是无法存留,始终在运动之中;阴气本身没有能量,但是可以贮存能量。
阴气吸纳阳气之后,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阳气被阴气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
这样就好办了,就可以被万物所利用了。
这就好比自然界中有电,雷电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古时候没有办法贮存起来,所以虽然有电这种能量,但是无法利用。
到了后来,慢慢研究出电池来,那样发电后,可以把电贮存到电池中。
这样,电能就可以慢慢释放,这样就能够为我们所利用了。
而精气,就类似于电池的这种状态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
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
注意一下,这里的天地阴阳已经是后天的阴阳了,不然到后面讲先天阴阳的时候容易理解出偏。
这个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就是这个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是乾坤,这个学过易经的朋友都知道。
先天阴阳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这是乾卦;"浊气下降,积阴为地",这是坤卦。
先天的阴阳是乾坤。
这里乾坤就是纯阳和纯阴。
先天阴阳在动荡之中。
这个动荡是什么,这个是修行之中的关键问题。
那么这个先天阴阳也会相交,那么乾坤相交之后,天上也就有了阴气,地下也就有了阳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精、气、阴、阳概述
一、心脏
1、心精------藏于心中的精,由于心主血,心精常常溶入心血之中,故心精主要以心血的形式存在。
(1)正常表现:心精心血充足,则机体神志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等。
(2)临床症状:心精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神疲、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症。
2、心气------是由心精所化,是心精的功能体现,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是推动心脏搏动、血液运行及振奋精神的动力。
(1)正常表现: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
(2)临床症状:心气虚衰,则心搏动无力,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等症状。
3、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阴阳属性的成分。
心阴:是心气的滋养、宁静、沉降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阴的部分所生。
心阳:是心气的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阳的部分所生。
(1)正常表现:心阴能制约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阴寒过盛。
(2)临床症状:
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沉降等功能减退,虚火上炎,可见心悸而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减退,阴寒内生,可见心悸、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面色晃白,舌淡润,脉迟弱等症
二、肺
1、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依靠肺之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滋润之。
(1)正常表现:肺精充足,则肺脏本身其所主官窍得以濡养,发挥正常的生理
功能。
(2)临床症状:肺精不足,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功能失常,而且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濡养,可见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异常表现。
2、肺气------由肺精化生,并与宗气中上出息道司呼吸部分相合而成。
(1)正常表现:肺气充足,则肺之宣发与肃降、主司呼吸、调节水液的输布和血的运行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2)临床症状: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而见气不足以息;水液不得输布而见痰饮内生,咳喘并作;心博无力而见心悸气喘,面色晃白等。
3、肺阴与肺阳------均为肺气中的一部分,皆由肺精所化。
肺阴:主滋润、沉降、抑制等。
肺阳:主温煦、宣发、兴奋等。
(1)正常表现:肺阴与肺阳功能协调,则宣发与肃降相反相成,呼吸均匀,和缓有度,“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临床症状:
肺阴亏虚,则肺失凉润,气不下降而上逆,故见咳喘、逆气、潮热、少痰等症。
肺阳虚衰,则宣发无力,津液不得四布而停聚肺中为痰为饮。
三、脾脏
1、脾精------指脾所藏之精,脾精实为水谷之精,是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精之浓重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
(1)临床症状:脾精不足,则既少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
(2)补益脾精的药物:多为营养丰富之品,如山药、熟地、薏米、莲子肉、桂圆、芡实、大枣、甘草及营养丰富的食品等皆可补养脾精。
2、脾气------脾气由脾精所化,是脾精的功能体现,脾气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将二者转输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1)临床症状:脾气虚衰,即脾的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统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
脉搏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症状。
(2)补益脾气的药物: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等甘温补气及健脾渗湿之品。
3、脾阴与脾阳------脾阴与脾阳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维护着脾功能的正常发挥。
脾阴:是脾气的滋养、宁静、沉降等功能的表达,由脾精中具有阴性作用的成分所化。
脾阳:是脾气的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的表达,由脾精中具有阳性作用的成分所化。
临床症状:
(1)脾阴虚:则滋润、宁静、沉降等功能减退,可见虚热证候:如低热、消瘦、口干、烦热、食少、口唇生疮、痰中带血、遗精、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滋养脾阴。
用药如黄精、熟地、玉竹、沙参、麦冬、生地、山药、石斛等。
(2)脾阳虚:则温煦、推动、上升的功能减退,可见虚寒证候:如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大便清稀、四肢发凉、面色晃白、或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治疗方法】温补脾阳。
用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肉豆蔻、乌药等。
四、肝脏
1、肝精------贮藏于肝中的精,肝精常常溶入肝血之中,以血液的形式存在,肝精是肝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化生胆汁的本源。
临床症状:肝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血亏虚,则不能濡养筋、目等,可见头昏眼花,夜盲,甚至出现肢体震颤等症。
【治疗方法】补益肝精肝血。
用药如“四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炒枣仁、山萸肉以及动物肝脏等。
2、肝气------由肝精所化,是肝精的功能体现。
临床症状:肝气失常有三:
(1)疏泄不及,称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脘满闷、忧郁不乐、经前乳房少腹胀痛、或见梅核气、脉搏弦细。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
用药如四逆散类。
(2)疏泄太过,称肝气上逆,表现为头胀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或面红目赤等。
【治疗方法】平肝。
用药如柴胡舒肝汤类。
(3)肝气虚弱,疏泄失职,表现为忧郁胆怯、懈苔乏力,两胁虚闷、不得太息(叹息)、脉弱。
3、肝阴与肝阳------肝阴制约肝阳,以防肝阳上亢;肝阳制约肝阴,以防肝经阴寒太盛,肝阴与肝阳协调统一,肝气冲和条达,以维持肝正常的生理作用。
临床症状:
(1)肝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肝阳偏亢,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目涩、少寐、急躁易怒、脉弦细等症,甚至亢阳化风又可见抽搐、掉摇等症。
(2)肝阳虚弱,则寒滞肝脉,可见少腹冷痛拘急,或小腹隐痛而畏寒,囊冷阴湿或阳痿,四肢厥冷,巅顶疼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等症。
五、肾脏
1、肾精------肾所藏之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结合而生成。
临床症状:肾精不足,则常见不育不孕,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或未老先衰,牙齿过早脱落,精神委顿、健忘恍惚等表现。
2、肾气------肾精所化之气,是肾精的功能体现。
临床症状:肾气不足,则常见气不化水而见水肿尿少,或气虚不摄而见尿失禁,或肾不纳气而见虚喘,或卫外不固而易感冒等。
3、肾阴与肾阳------由肾精中不同的成分所化生,是肾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成分表达,肾阴与肾阳功能协调,则肾能发挥各种功能。
肾阴:主滋润、静谧等。
肾阳:主温煦、推动等。
临床症状:
(1)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则相火偏亢,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或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肾阳虚衰,不能制阴,则阴寒内盛,出现畏寒肢冷,腰痛阴冷、性欲减退、或浮肿或泄泻、夜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