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渔家傲——[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
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
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
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在石头刻字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
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译】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
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
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小编整理了渔家傲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渔家傲》译文及注释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
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
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这是一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解释: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赏析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忧国之作《渔家傲·秋思》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词从历史背景到作者当时境遇方面的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方面他感叹于西北边塞的荒凉,一方面也为自己身居边塞而忧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关将士的崇敬。
同时,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在历史背景方面,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范仲淹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时,积极寻求改革和救国之道。
这首词也是范仲淹在面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时所写,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在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范仲淹在政治上遭遇过挫折和排挤,但他的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
这首词正是他身居边塞,关注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词中描绘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也是范仲淹自身境遇的写照。
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的边塞词。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朝时期西北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更可以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2024年度-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渠道,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影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推动产业发展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中 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体系。
边声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千嶂
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羌管
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10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
描绘出西北边境秋季的独特风光,大雁南飞,毫 无留恋,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
3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17
音韵格律特点
音韵和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在音韵方面十分和谐,诗句的押 韵和平仄安排得当,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格律严谨
该词遵循了词牌的格律要求,字数、句数、押韵等方面都 严格符合要求,体现了诗人对格律的尊重和掌握。
情感与音韵格律的融合
诗人在遵循音韵格律的同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得情感与音韵格律完美融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14
03
艺术手法鉴赏
15
修辞手法运用
01
对偶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大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塞下秋来
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读
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02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古词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1. 渔家傲·秋思这词呀,就好像一个旅人独自走在冷风中,望着天边的云,思绪飘向遥远的故乡。
就像那秋天的落叶,不由自主地随风漂泊,无法归根。
2. 范仲淹在这首词里啊,真像是用笔描画了一幅边塞的图景。
你看,那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就好比寒冬腊月里一丝微笑,带着几分无奈又几分深情。
3. 范仲淹的思乡情怀,就像是夜晚一盏孤独的灯火,虽小却顽强地在黑暗中闪烁。
那份哀愁不是浓烈的,而是淡淡的,像秋天的霜轻轻落在心头。
4. 那“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画面呀,就好像突然从繁华的都市到了荒凉的北方,满眼尽是黄沙漫天。
你看那“萧萧”两字,多么像风拂过野草时的那种低语,仿佛在诉说一段无人能懂的故事。
5. 这词里边儿写的边塞生活啊,就像是看见一群人围在篝火旁取暖,外面寒风凛冽,心里却依然有一种豪情在燃烧。
那种“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感觉,就好比是远方传来的消息,明明知道回不去,却忍不住多望一眼。
6. 范仲淹的心境,就像在寒冷的秋夜里仰望星空,虽然遥远但充满希望。
他写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是心里那种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情感交织,好像想要冲破束缚却始终被困在原地。
7. 这首词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像一曲悲壮的旋律,把人心中的酸楚一点一点拨动开来。
你看,那些征夫呀,就好像被寒霜压弯的草,虽已疲惫却不曾倒下。
8. 整首渔家傲·秋思,其实像是一幅画、一首歌,也像一壶酒,越读越觉得心头泛起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有几分苦涩,又有几分甘甜。
就像我们人生中那些不得已的离别与坚持,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9. 赏析这首词的时候呀,总觉得它就像秋天的月光,虽然清冷,但照在人心上,却多了几分温暖。
范仲淹的文字,像是远方的呼唤,穿越了岁月,仍然能直击我们的心。
10. 渔家傲·秋思,这份秋天的思绪和豪情,读起来就像是一场和古人心灵的对话。
你会发现,虽说时光已逝,山河依旧,但那份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感何其相似。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详细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芜,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周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斗没有取得成功,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简单,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分散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反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长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很多思乡的热泪。
(完整版)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请参考!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学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1]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
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
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
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