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鉴赏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赏析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前言一提到范仲淹,大家肯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其实,范仲淹所留给我们后人的,不光这一句金光闪闪,他也有“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刻骨深情;更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至性吟咏;还有“宁鸣而生,不默而生”的谆谆告诫。
在范仲淹的身上,你可以寻到“断齑划粥”的励志苦学,你可以学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阔坦荡,你可以看到这位苦难不沉沦,失败不放弃,绝境不绝望的人生硬汉,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高举家国情怀的大旗,将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振兴血肉相联。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词作《渔家傲•秋思》。
二、鉴赏这首词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范仲淹知延州。
时值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入侵宋朝边境。
边防战火不断,疏于战事的宋军一败再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范仲淹毅然奔赴边塞,领兵延州。
这首词的上片写塞下的“秋景”,紧扣一个“异”字来写。
景中含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西北边塞的秋天与江南的秋天大不相同,向衡阳飞去的大雁毫无眷恋地飞离,没有一点停留的意思。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飞到湖南衡阳回雁峰就停下,不再南飞。
起始句以“异”字点出边塞秋景的特点,给人突兀之感。
为何边塞的秋景与别处不一样呢?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接下来一句撇开边塞秋景,闭口不谈,转而说到“衡阳雁去”,秋天北雁南飞,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词人却以一个“无留意”,突显出边塞秋景不同寻常,“异”于他处。
这进一步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边塞的大雁如此毫无留恋地选择离开呢?接下来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边塞秋天不同寻常的“异”处。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四下里响起来了各种边塞的声音:风吼马嘶、凄切的羌笛……号角吹起来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夕阳西下,长烟升腾,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城门紧闭。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请参考!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学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1]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边疆战争频繁,民族 矛盾尖锐。《渔家傲·秋思》正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 的艺术成就,在北宋文坛上占有
重要地位。
《渔家傲·秋思》对后世的边塞 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诗词内容解析
全文朗读与字词注释
01
全文朗读
普遍性
范仲淹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 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他自己所处 的时代和环境,也能够跨越时空 传递给后世的读者。这种普遍性 使得这首诗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艺术性
范仲淹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这 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读者在 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能够感受到 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够领略到 诗歌的艺术魅力。
推动产业发展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中 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 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国家的责任感
范仲淹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读者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思考如何 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诗中所体现的壮志难酬情感,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读者会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以 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
情感与音韵格律的融合
诗人在遵循音韵格律的同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得情感与音韵格律完美融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04
情感表达与共鸣
诗人内心情感剖析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自] 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通用一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通用一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作品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__(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__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品赏析一范仲淹的《渔家傲》是__版初二上册的一首词。
学生觉得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虽然书上有旁批,写得很详细。
我在讲这首词前,先让学生生吞活剥的背下来了,可是因为不理解,默写时写错字的不少,更可怕的是,进行理解性背诵默写得时候,学生写得更是驴唇不对马嘴,让我看了哭笑不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介: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忧国之作《渔家傲·秋思》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词从历史背景到作者当时境遇方面的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方面他感叹于西北边塞的荒凉,一方面也为自己身居边塞而忧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关将士的崇敬。
同时,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在历史背景方面,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范仲淹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时,积极寻求改革和救国之道。
这首词也是范仲淹在面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时所写,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在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范仲淹在政治上遭遇过挫折和排挤,但他的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
这首词正是他身居边塞,关注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词中描绘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也是范仲淹自身境遇的写照。
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的边塞词。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朝时期西北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更可以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7.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8.发挥你的,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2分)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2分)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参考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古词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篇1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渔家傲·秋思》作者:[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宋词《渔家傲·秋思》全文译文及鉴赏
宋词《渔家傲·秋思》全文译文及鉴赏《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是由宋代诗人范仲淹所创作,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一、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创作以散文和词著称,诗文中多反映民间疾苦,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创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当时宋与西夏战事紧张,范仲淹守边多年,这首词反映的是他身兼军事要职守边时的所见所感。
四、词句赏析(一)上阕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塞下”点明了地点是西北边疆地区。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疆秋季和内地不同的风光,一个“异”字,统领全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 “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衡阳有回雁峰,传说大雁飞到这里就不再南飞。
这里是说大雁毫无留恋地飞走了,既写出了边地的荒凉,又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因为大雁都飞走了,而他们却不能归乡。
2.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等声音混合在一起,再加上军中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营造出一种雄浑、苍凉的氛围。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形容山峦众多。
在重重山峦之中,只见夕阳西下,烟雾弥漫,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孤城闭”三字,暗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严峻,也反映出戍边将士的处境艰难。
(二)下阕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表明酒的质地粗糙,戍边生活艰苦。
一杯浊酒,难解思乡之愁,因为家乡远在万里之外。
-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运用典故,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意境、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的开篇便描绘出了一幅边地秋景图。
秋天的边塞,与中原的景色大不相同。
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地南飞,仿佛暗示着这里的环境之恶劣,让人难以久留。
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点明了地域的差异,又为下文描写戍边生活的艰辛埋下了伏笔。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听到了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伴随着军中号角声此起彼伏。
山峦重重叠叠,烟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这里的“长烟落日”,给人一种苍茫、孤寂之感,而“孤城闭”则更是突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局势的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士们只能借一杯浊酒来排解思乡之愁。
然而,家乡远在万里之外,而自己还未能立下战功,像东汉的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归期遥遥无望。
这种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和痛苦,令人动容。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悠的羌笛声在霜满地的夜晚响起,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因战事操劳而白发丛生,士兵们也因思乡而落泪。
这里的“白发”和“泪”,生动地刻画了戍边将士们的愁苦和辛酸。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词情景交融,将边地的景色与将士们的情感紧密结合。
通过对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做了铺垫。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如“家万里”与“燕然未勒”,突出了将士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语言上,范仲淹用词质朴,却又精准有力。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复杂的心情。
此外,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戍边将士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鉴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鉴赏
导语:《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及两篇赏析,希望本文对你们有帮助!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一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
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
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
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