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方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一)译文 :边疆上秋季一来景色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跟着军号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岳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关闭。
喝一杯陈酒家乡远隔万里,但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伟绩,回归没法估计。
羌人的笛声婉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可以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绘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景色异” ,第一点明地区是边塞,季节是秋季。
词人专门用了一个“异”字,以统率所有光景的特色,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一样。
下边分别描绘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在秋季,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并且毫无稍事停留之意。
这其实是写塞下天气极严寒,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同样。
“四周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停起伏的军号声混淆在一同,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类“边声”自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斜阳西下时,便牢牢地封闭了城门,这里自然和内陆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情形截然不一样。
这也点了然战事吃紧、警戒威严的特别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征人厌战思归 ?)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中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露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想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方法回去,由于还没有达到成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传记》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战胜匈奴,向来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发奋要打退进犯的外敌,保证西北边疆的平定,这类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固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来源因。
因此他只好用一杯浊酒来调解对家同乡人的想念,来寄望他对成就功业的神往。
《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古诗-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古人云:“夏秋两季,山水之景,神仙之乐。
”景物犹如画,神奇绝美,万物欢腾,令人喜爱。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绘画、诗词、文章、记述,不断激发人们对于这两季之景物的热爱。
可谓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句话中凝聚着秋季天山夜色互相映照、秋风徐徐、渔火满山、湖水秋色,生机勃勃,境界烟波浩淼的雅韵。
范仲淹先生视秋天为人们抒写思想的最佳象征,他的《渔家傲秋思》于古今中外广为传诵,令读者耳目一新。
在这首诗中,范仲淹先生把秋天的美景描绘得无比精彩,全诗中译意是:“渔家傲秋思,山长水又远。
风吹凉已久,云散月浓红。
湖心秋更冷,树影淡更重。
烟柳萧萧下,渔舟横沙中。
”诗人以抒情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充分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幽雅,得雅甚佳。
此诗以特殊的切入方式,从秋天的夜色展开。
“风吹凉已久,云散月浓红”,描写了凉秋的美景,可见夜空中的满月与星辰醉人,令人心旷神怡。
整首诗都是以质朴的抒情方式,描述秋天的美景:湖心秋更冷,树影淡更重;烟柳萧萧下,渔舟横沙中。
诗人最后重复了一句“渔家傲秋思”,表达出诗人眼中秋季的思慕之情,以最细腻犹如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凝重而又温馨的景象。
范仲淹先生以写实的手法,借诗歌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美丽,令人耳目一新,深深的感受到与秋天的亲切。
诗中简洁的山水描写,抒发出诗人对秋天的感悟,犹如他真实的感受到了凉秋的美景,让人惊叹于他的高超的写意水墨画的技法。
就秋季的景物而言,范仲淹先生的诗歌里所表达出的感情更为直接,把外界的美景抓住了大概,营造出一个细腻、抒情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气氛。
他的《渔家傲秋思》令我们沉浸在其中,感受秋天美景的绚丽与惊艳。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忧国之作《渔家傲·秋思》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词从历史背景到作者当时境遇方面的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方面他感叹于西北边塞的荒凉,一方面也为自己身居边塞而忧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关将士的崇敬。
同时,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在历史背景方面,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范仲淹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时,积极寻求改革和救国之道。
这首词也是范仲淹在面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时所写,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在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范仲淹在政治上遭遇过挫折和排挤,但他的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
这首词正是他身居边塞,关注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词中描绘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也是范仲淹自身境遇的写照。
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的边塞词。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朝时期西北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更可以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主旨:《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下片着重抒情。
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思乡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乡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并引出下句“衡阳雁去无留意”。
“无留意”是词人情感的聚拢点,表面上是写雁,实际是写人。
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呢。
此时,“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声凄厉,令人心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收束上阕,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观。
“千嶂里”写延州周围的环境,这里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而延州就处于层层的山峦包围之中。
“长烟落日孤城闭”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壮丽风光以及安稳牢固的边防。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它环绕着“孤城”;而“落日”的余晖又照耀着“孤城”中,所以,“城”虽只有一座,却不显得孤独无依。
不过,城不孤独,人却是孤独的。
特别是在这苍茫的环境中,在凄厉的声声号角中,在落日长烟的孤城中,人就倍加怀念家乡的温馨。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和“万里”家乡,对比悬殊,更加突出乡愁之重,区区一杯酒,哪里能抵得了浓厚的乡愁。
不过,国家边疆未平,还未报效国家,归乡就无从谈起,只有任乡愁缠绕在心头。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扩展阅读:范仲淹的诗歌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赏析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前言一提到范仲淹,大家肯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其实,范仲淹所留给我们后人的,不光这一句金光闪闪,他也有“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刻骨深情;更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至性吟咏;还有“宁鸣而生,不默而生”的谆谆告诫。
在范仲淹的身上,你可以寻到“断布划粥”的励志苦学,你可以学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阔坦荡,你可以看到这位苦难不沉沦,失败不放弃,绝境不绝望的人生硬汉,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高举家国情怀的大旗,将自己的生命与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振兴血肉相联。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词作《渔家傲•秋思》。
二、鉴赏这首词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范仲淹知延州。
时值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入侵宋朝边境。
边防战火不断,疏于战事的宋军一败再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范仲淹毅然奔赴边塞,领兵延州。
这首词的上片写塞下的“秋景”,紧扣一个“异”字来写。
景中含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西北边塞的秋天与江南的秋天大不相同,向衡阳飞去的大雁毫无眷恋地飞离,没有一点停留的意思。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飞到湖南衡阳回雁峰就停下,不再南飞。
起始句以“异”字点出边塞秋景的特点,给人突兀之感。
为何边塞的秋景与别处不一样呢?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接下来一句撇开边塞秋景,闭口不谈,转而说到“衡阳雁去”,秋天北雁南飞,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词人却以一个“无留意”,突显出边塞秋景不同寻常,“异”于他处。
这进一步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边塞的大雁如此毫无留恋地选择离开呢?接下来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边塞秋天不同寻常的“异”处。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四下里响起来了各种边塞的声音:风吼马嘶、凄切的羌笛……号角吹起来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夕阳西下,长烟升腾,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城门紧闭。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方式
渔 家
塞衡四千长下阳面嶂烟秋雁边里落来去声,日风无连孤景留角城异意起闭,。。。
傲 范
浊燕羌人将酒然仲
淹
赏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表现手法角度)
你如何理解“衡阳雁去无留意”? 答:作者巧用典故,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雁以人的情 感“毫无留恋地飞走”, 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秋天给人的寒冷、荒凉之感,也揭示 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为下片抒发——情感做铺垫。
答:群山连绵,落日的余晖映照着传递军情的烽烟,夕阳西
下,一座孤城紧闭城门。 10个字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却给人荒凉之
感、暗示戍边生活的艰辛、边关战事之紧张;同时为下文抒情
做铺垫。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 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 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可阵怜子白·发为陈生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范仲淹
渔家傲 秋思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词的内容特征。 2.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情感。 3.能辨别意象,培养诗词赏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由重点字词或表现手法入手学习对词的赏析。
边塞诗词: 指以边塞奇异壮阔的风光和民风民俗为题材的诗词。 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
写作背景
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到西北边境后, 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收复失地而威震西 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他用自己的行动践 行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 大抱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
辛弃疾
赏析:(抒情方式角度)
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 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 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欢迎阅读。
渔家傲.秋思原文: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主旨:《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下片着重抒情。
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介: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诗人范仲淹渔家傲赏析篇1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关键词角度)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 字传达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呢?
答:运用互文,“泪”写出了守边将 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 眠流下眼泪的情形,抒发了将士们壮 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赏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写景角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 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分析其作用。
答:群山连绵,落日的余晖映照着传递军情
的烽烟,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城门。
10个字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却给人荒凉之感、暗示戍边生活的艰辛、边关
战事之紧张;同时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 声, 沙场秋点兵。
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
衡阳雁去无留意。
家
四面边声连角起。
傲
仲
燕然未勒归无计。
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表现手法角度)
❖ 你如何理解“衡阳雁去无留意”? 答:作者巧用典故,采用拟人的修辞,赋 予雁以人的情感“毫无留恋地飞走”, 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秋天给人的寒冷、荒凉 之感,也揭示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为 下片抒发——情感做铺垫。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词的内容特征。 2.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情感。 3.能辨别意象,培养诗词赏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由重点字词或表现手法入手学习对 词的赏析。
❖边塞诗词:
❖指以边塞奇异壮阔的风光和民风民俗 为题材的诗词。
❖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 志。
写作背景
❖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到 西北边境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 生产戍边,收复失地而威震西夏,他 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他用自己 的行动践行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以天 下为己任,这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抒情方式角度)
▪ 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 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 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 的远大抱负。
▪ 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 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