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__秋思》赏析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为朝鲜民族的一首民歌,以其朴实的诗句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下面是对这首诗歌进行的翻译和赏析。

渔家傲秋思译文:迢遥去,长风吹,秋日渐浓,河畔渔家。

水波荡漾,渔船摇曳,一汪小秋怀。

波光绿绿荡漾,渔舟静静飘荡。

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盈家。

山高路远,亲人望眼穿。

捧起瓢盏,喝一碗浓茶,满怀思念家乡。

思念之情如潮水汹涌,如江河奔流。

崇山峻岭,碧水青山,是你让我心驰神往的乡愁。

愿福祸相随,与家人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首诗歌通过对渔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家庭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诗歌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渔村景象,长风吹拂,使秋意逐渐浓郁。

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渔村的河畔渔船摇曳,水波荡漾,展现出渔家的宁静与傲意。

诗中提到的“一汪小秋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情感,渔舟静静飘荡,成为了作者思乡的象征。

接着,诗人描述了渔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渔民撒网捕鱼,麻雀嬉戏,歌声笑语充满了渔家的生活气息。

这些细节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渔村的喧嚣与快乐,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山高路远,亲人的相思之情如穿越了高山峻岭,穿透了碧水青山,传达到了彼岸。

作者握起瓢盏,喝一碗浓茶,表达了他怀念家乡的心情和对家人的祝福。

诗人以慈母之心,深情地祝福家人福祸相随,与他们长相守。

渔家傲秋思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朴实的词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沉浸在诗人的忧思和乡愁之中。

通过对渔家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这首诗展现了朝鲜民族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小编整理了渔家傲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渔家傲》译文及注释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
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
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渔家傲秋思》句子详细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译文】边境上秋天以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解析】“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2.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翻译】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解析】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戒备森然,暗示敌强我弱。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喝一杯陈旧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解析】“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这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

【译文】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解析】夜寒霜重,笛声凄然。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解析】“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

1 / 1。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一)译文 :边疆上秋季一来景色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迷恋的情义。

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跟着军号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岳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关闭。

喝一杯陈酒家乡远隔万里,但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伟绩,回归没法估计。

羌人的笛声婉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可以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绘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景色异” ,第一点明地区是边塞,季节是秋季。

词人专门用了一个“异”字,以统率所有光景的特色,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一样。

下边分别描绘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在秋季,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并且毫无稍事停留之意。

这其实是写塞下天气极严寒,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同样。

“四周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停起伏的军号声混淆在一同,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类“边声”自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斜阳西下时,便牢牢地封闭了城门,这里自然和内陆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情形截然不一样。

这也点了然战事吃紧、警戒威严的特别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征人厌战思归 ?)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中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露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想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方法回去,由于还没有达到成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传记》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战胜匈奴,向来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发奋要打退进犯的外敌,保证西北边疆的平定,这类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固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来源因。

因此他只好用一杯浊酒来调解对家同乡人的想念,来寄望他对成就功业的神往。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情感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感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这是一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词,通过对边塞军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

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2.结构层次:这首词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上阕主要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下阕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异”字连接上下阕,使得整首词的结构更加紧凑。

3.语言表达:这首词的语言表达优美,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秋思”、“归路”、“黄叶地”、“孤灯”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同时,这首词的语言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4.思想意义:《渔家傲(秋思)》的思想意义非常深刻。

首先,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边塞军人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这首词的思想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上,通过对边塞军人的描绘,作者强调了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词作,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边塞军人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
的思想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边塞忧国之作《渔家傲·秋思》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词从历史背景到作者当时境遇方面的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方面他感叹于西北边塞的荒凉,一方面也为自己身居边塞而忧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边关将士的崇敬。

同时,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展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在历史背景方面,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范仲淹等政治家和文学家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时,积极寻求改革和救国之道。

这首词也是范仲淹在面对西北边疆安全威胁时所写,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在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范仲淹在政治上遭遇过挫折和排挤,但他的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方案。

这首词正是他身居边塞,关注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词中描绘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也是范仲淹自身境遇的写照。

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的边塞词。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朝时期西北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更可以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胸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思考,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犹如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地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与戍边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8)羌管:即羌笛。

9)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简介】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政治舞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追随的榜样。

在文学领域,范仲淹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深沉婉约之篇。

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关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作品原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品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的优秀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并引出下句“衡阳雁去无留意”。

“无留意”是词人情感的聚拢点,表面上是写雁,实际是写人。

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呢。

此时,“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声凄厉,令人心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收束上阕,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观。

“千嶂里”写延州周围的环境,这里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而延州就处于层层的山峦包围之中。

“长烟落日孤城闭”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壮丽风光以及安稳牢固的边防。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它环绕着“孤城”;而“落日”的余晖又照耀着“孤城”中,所以,“城”虽只有一座,却不显得孤独无依。

不过,城不孤独,人却是孤独的。

特别是在这苍茫的环境中,在凄厉的声声号角中,在落日长烟的孤城中,人就倍加怀念家乡的温馨。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和“万里”家乡,对比悬殊,更加突出乡愁之重,区区一杯酒,哪里能抵得了浓厚的乡愁。

不过,国家边疆未平,还未报效国家,归乡就无从谈起,只有任乡愁缠绕在心头。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扩展阅读:范仲淹的诗歌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_全诗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_全诗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8,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zhàng):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不寐:睡不着。

寐:睡。

《渔家傲·秋思》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
(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
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厌战思归?)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
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是全词的主旨句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三)题型设计:
1.《渔家傲秋·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重在,描写
,下片,重在抒发之情。

6.这首词中间接点明季节的句子是:。

词中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7.“异”字统领词的上片,突出塞下秋景什么样的特点?
8.请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描绘的画面。

9..请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什么画面?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0.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答案:
1.异在(1)塞下天气寒冷大雁在秋天就过早地向衡阳飞去,且毫无留意。

这与作者的家乡吴
地是大不相同的。

(2)边塞所特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这与中原也是不相同的。

(3)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在夕阳西下时,便早早关闭了城门。

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报效祖国,壮志未酬的情感。

3.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写景,写塞下秋; 抒情,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6.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天寒,声音杂,城孤零零的特点
8.夜寒霜浓,白霜满地,天气寒冷,寂静的夜里传来悠悠的羌笛声音。

9.群山连绵起伏,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当夕阳西下时。

便早早关闭了城门。

写出了塞外奇异壮阔的风光,暗写边塞战况吃紧,戒备森严的情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10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