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而啼的解释和意思

合集下载

《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

《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

《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引导语:李白《蜀道难》,里面浪漫而夸张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中的很多句子一度成为高考必考内容,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名句都掌握了吧!《蜀道难》高考名句赏析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直译为:蚕丛和鱼凫等远古蜀王开国的事迹是完全不知道了!解释为:“茫然”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由于年代久远,有关蚕丛和鱼凫等远古蜀王是如何开国的,已经没办法知晓了.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直译为:(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一条鸟儿飞行的路线可以通过峨眉山的顶峰.解释为:这两句诗是说由秦入蜀十分困难.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直译为:(太白山)山崩地裂,五位壮士牺牲了生命,这以后才有了一条由高峻的山路与凿石架木而成的的栈道相连而成的蜀道.解释为:这里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烘托了蜀道开辟的艰险.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直译为:(蜀道的)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解释为:两个“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这两句诗分别通过对山高、水险的刻画,从侧面烘托出了蜀道的艰险.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直译为:最善于飞翔的黄鹤,尚且不能够飞过去;最善于攀援的猿猱,也为难以攀援过去而发愁.解释为:这两句诗是承上两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来的.正因为山峰如此高峻,所以连善于高飞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正因为川流如此险急,所以连善于攀援的猿猱也为攀登而发愁.动物尚且如此,不言而喻,人行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6、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直译为:(行人)伸出手来就可以触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望天紧张得不敢呼吸,只好坐下来用手抚胸长长地叹气.解释为:这两句诗描绘了人行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7、畏途巉岩不可攀.直译为:可怕的道路、险峻的山岩实在难以登攀.解释为:这一句刻划了行人行至青泥岭地段时,看到蜀道如此艰险后望而却步的心理.8、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直译为:又听见子规鸟在夜月下哭泣,一声声使这空寂的山间显得更为愁惨.解释为:“愁空山”是一个使动句,意思是“使空山……愁”,“愁”是“使……愁惨”的意思.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直译为:蜀道的难行比登天还要难,使人一听说它的艰险之状便大惊失色.解释为:“凋朱颜”原指“衰老”,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惊失色”.10、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直译为:连绵的山峰离天不满一尺,千年枯松好像倒挂在悬崖绝壁上.解释为:诗的前一句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衬托绝壁之险.这里主要是从静态的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一种惊险的气氛.这是以静来衬托下文中的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1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直译为:奔腾的急流、瀑布争相轰鸣,大水冲击山崖,碎裂的石块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解释为: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1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译为:假若把关的将领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逆的人.解释为: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用狼和豺来比喻那些据险叛乱的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警惕战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直译为:时时刻刻都要躲避猛虎、长蛇.解释为:这是一种互文的用法,要将两句联系起来确定意义.猛虎、长蛇,一方面是当时蜀山荒险,有蛇虎出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残害人民的军阀割据者,即旧注所说的暗示蜀中将有军阀叛乱发生.14、侧身西望长咨嗟!直译为:(行人)转过身子,向西望去,叹息不止.解释为:这是描写行人在走到剑阁以后,回首来时的蜀道还会感慨不已.拓展《蜀道难》写作背景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对照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观潮文言文原文观潮作者: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文言文注释1.浙江:就是钱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代词,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4.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7.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冲荡。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石钟山记》记述了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从而得出认识事物要避免主观臆断的道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石钟山记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8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翻译

8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翻译

8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7课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作品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赤壁赋》词语解释

《赤壁赋》词语解释

【渔樵】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 “籍”通“藉”。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何必。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且夫】
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再说”。
【苟】
如果。
【虽】
既使。
【为】
成为,成了。
【遇】
看到。
【竭】
尽。
【造物者】
原意指“天”,就是现在说的“自然”。
【无尽藏】
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溯】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逆流而上。
【流光】
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
悠远的样子。
【余怀】
我的心。
【美人】
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倚歌】
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适】
这里是享有的意思。
【盏】
杯子。
【更】
再,重新。
【肴核】
菜肴和果品。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狼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观鸭说文言文翻译

观鸭说文言文翻译

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家僮取鸭卵伏(通“孵”,孵化)之,得雏鸭数拾枚(只)。

始育,则饲之[于]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gòu,鸟鸣声)然,其毛羽滈滈(hào,这里指泛着白色的光泽)然,予甚爱,戏之。

家中的僮仆拿鸭蛋来孵化,得到几只雏鸭。

开始饲养的时候,给它们一点点水,他们发出呴呴的声音,它们的羽毛泛出白色的光泽,我很喜欢它们,逗弄着它们。

不数日,僮以[之]告[予]曰:“雏鸭有斃者矣。

”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毛羽疏松的样子。

苏,用同“酥”)以散落,予让(责备)僮不善畜(养育)也。

僮曰:“是(这)非不善畜也,畜不以(用)水也。

”没过几天,僮仆来告诉我:“已经有雏鸭死亡了。

”接着,我听它们的声音,它们啾啾地发出哀鸣,观察它们的羽毛,非常疏松的快要散落了,我怪责僮仆没有好好饲养。

僮仆说:“不是我没有好好饲养,是饲养雏鸭的时候不用水啊。

”次日,予适憩[于]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大),顾(看)而乐之,凭(靠着)栏而语曰:“曷(为什么)不以[之]畜鸭雏?”僮趋(小步快跑)而去,不移时(一会儿)筐(名作动,带着筐)而至,稍(刚刚)出之[于]水涯(水边),皇皇(同“惶惶”,心不安的样子)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suī,眼睛仰视的样子)睨(斜眼看),其足逡逡然(不敢举步,退却的样子)前(上前)而却(后退)。

竿(名作动,用竹竿驱赶)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安宁)者良久。

既乃狎(玩耍)[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群),各适(安心)其所(地方)。

则又或沉或没,或浮或出,盘旋戏跃(嬉戏跳跃)于萍藻间。

既(不久)休而理(整理)羽,交口扇翅,或曳(摇摇摆摆)而行,或拳(蜷曲着一只脚)而立,或屈(弯着头)而睡,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如(的样子)也。

既晡(傍晚),僮将筐(名作动,用筐子装)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水边),或逐(追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放纵)之。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一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大概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可以不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常年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蝉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治理世间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译文二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学过许多的古诗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古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及字词注释,希望大家喜欢!《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1]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总复习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总复习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总复习试题(附答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很多初中的同学一看到文言文就头大主要是没有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语文文言文,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观月记注释

观月记注释

《观月记》的注释如下:
1. 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胜,胜过。

这里是更好、最好的意思。

2. 观:观赏。

3. 宜:适宜,应当。

4. 去:距离,离开。

5. 城郭:内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6. 安得:哪里能。

7.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

8. 之:代词,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9. 若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

可译为“至于”。

10. 必:一定。

11. 幽绝:幽静僻远。

绝,极远。

12. 诚:果真,如果。

13. 独行以夜:在夜里独行。

以,相当于“于”。

14. 之:到。

15. 蕲(qí):同“祈”,求。

16. 顷刻:片刻。

17. 玩:欣赏。

18. 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由黄色泥沙淤积而成。

其具:大概具备。

其,副词,表示推测,估计。

可译为“大概”“或许”。

是:这。

19.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之月、临水之观、
一人独往、远离人境。

与(yú):同“欤”(yú),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20. 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

望,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21.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

22. 纤云:微云。

带有望字的四字成语集锦及解释

带有望字的四字成语集锦及解释

带有望字的四字成语集锦及解释带有望字的四字成语集锦及解释带有望字的四字成语集锦及解释以“望”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望子成龙]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望影揣情] 指观察事物的表象即能测知其实质。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而叹] 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同“望洋而叹”。

[望眼欲穿] 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望眼将穿] 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同“望眼欲穿”。

[望岫息心] 多指遁世隐居。

亦喻知难而止息。

同“望峰息心”。

[望屋以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同“望屋而食”。

[望屋而食]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望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望文生训]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同“望文生义”。

[望秋先零] 零:凋零。

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

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

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其项背] 项: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望其肩项] 形容赶得上或达得到。

[望门投止] 投止:投宿。

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

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阁老] 比喻徒有虚名之官。

[望空捉影] 犹言捕风捉影。

比喻言论行动以似是而非的迹象为依据。

[望衡对宇] 衡:用横木做门,引伸为门;宇:屋檐下,引伸为屋。

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

[望峰息心]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

多指遁世隐居。

《蜀道难》重点词语解释

《蜀道难》重点词语解释

《蜀道难》重点词语解释【噫吁】惊叹声。

【蚕丛及鱼凫】蚕丛、鱼凫,皆远古蜀王名。

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是时人民椎(máng,语言杂乱)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秦塞】秦地。

秦中自古称为四塞之国。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西当太白有鸟道】意思是,(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

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

【可以横绝峨眉巅】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横绝,横度。

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金顶是它的最高峰。

【地崩山摧壮士死】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山路。

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

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

回,迂回、绕道。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

“六龙回日之高标”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

”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者,驾六螭而行于太空。

阳乌,指日中的三足乌。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

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黄鹄,健飞的大鸟。

【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境内。

《元和郡县志》云:“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

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

《荀子》释义(七)

《荀子》释义(七)

《荀子》释义(七)《荀子》释义(七)议兵第十五[原文]15.1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1)。

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2);六马不和(3),则造父不能以致远(4);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5)。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注释](1)临武君:楚国将领,姓名不详,当时在赵国。

孙卿子:即荀况。

赵孝成王:名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

(2)羿:见8.16注(3)。

(3)六马:古代帝王的车用六匹马拉,“六马”指同拉一辆车的六匹马。

(4)造父:见8.16注(1)。

(5)汤、武:见4.12注(12)。

[译文]临武君和荀卿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之道。

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

”临武君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

”荀卿说:“不对。

我所听说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

如果弓箭不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用它来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调,那么造父也不能靠它们到达远方;如果民众不亲近归附君主,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胜仗。

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罢了。

”[原文]15.2临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暗(1),莫知其所从出。

孙、吴用之(2),无敌于天下。

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直者也(3),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4)。

故以桀诈桀(5),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6),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7),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扜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