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选推荐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

精选推荐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四)(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

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

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

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

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

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

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

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

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

“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

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

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

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

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

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三)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三)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

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

”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用全面、客观、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

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

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竖立起正确观察事物的坐标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波谲云诡的世事变幻和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

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相当于一个人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影响极大。

北宋末年,山东济宁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

与此相呼应,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颇多不同意见。

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两种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要害乃在于不同的历史观所致。

原因很简单,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2024年高考总复习模拟检测:综合训练(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

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探讨者。

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隐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须要“下跪叩首”的。

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既然是“径持牒”,应当不会是“跪禀”。

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

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

”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

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

《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

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从这些材料不难发觉,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保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爱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

2020年河北满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河北满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河北满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

“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

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材料二:(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材料三: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

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

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

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材料四: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袱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杏花是诗人的宠物,自古以来,咏红杏的篇什确实数不胜数,新意迭出。

相比之下,他人之诗,没有进一步发现一枝红杏背后的盎然春意和万紫千红的整个春天。

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之所以人见人爱,确实有他独到的匠心。

②叶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虽然他的着眼点是红杏却未止于红否,而是就红杏而观春色。

③着眼点虽小,而境界宏大。

④虽然从所写的景致来看,唐宋诸贤之诗,大都与叶诗相似,但都不如叶诗动人。

⑤透过一枝红杏,见满园春色、无尽的风光以及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⑥诸贤之诗着眼点都在红杏,但也仅仅就红杏而观红杏,止于红杏。

A.①④②③⑥⑤B.①④⑥②⑤③C.②①③④⑥⑤D.②①④③⑤⑥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诸葛亮死前,嘱咐姜维不要发丧,若司马懿来追,就将载有自己尸身的车子推至军前。

司马懿引兵前来,见到端坐车上的孔明,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B.王利发既有生意人的精明圆滑、劳动者的勤劳本分,同时也有对局势的不满。

在报童向他兜售报纸时,他借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发泄了这种不满。

C.单四嫂子和九斤老太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作者“哀其不幸”,充满了同情;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她们的“不争”,即缺乏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D.冯乐山趁高老太爷生日时向其提亲,将侄孙女许配给觉民。

觉民求救于觉新,但觉新劝他听从安排,觉民愤而指责其为“无抵抗主义”与“作揖主义”。

E.公证人以利害关系劝葛朗台和女儿讲和,因为如果葛朗台的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凭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遗产。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四)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四)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

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

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

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

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

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蒹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牛运震语),惝恍迷离、意蕴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

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

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诚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提要:但纵观全书,我感觉颇为支离破碎,似乎不同章节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内容似乎应该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书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张宏杰的书一贯好看,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也不例外。

题目相当宏大,但是本书的水平和他以前的相比,相差很多。

作者用了半本书,详细描写了中国人是怎么从勇武开放走到怯懦犬儒的过程,后半本论述专制的起源和发展,对我来说,大部分内容都知道,简单翻翻就行了。

唯一有新意的,我觉得是后面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

作者认为,鲁迅过于理想化,而且过于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一生的思想也经过几次重大转向,而胡适则始终坚持改良,立足中国的实际,为当时的执政党提建设性意见。

如果蒋介石做得太过分,胡适也会激烈地批评。

但是鲁迅一贯以批评嘲讽为主,却提不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给了我很大教益。

最近几十年,尤其是在大陆上,鲁迅的地位被拔得很高,而胡适的地位则低多了,貌似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只会写政论的半吊子文人。

因此在绝大部人心里,胡适的地位不仅远不如鲁迅,甚至可能不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巴金等人。

但作者的详细论述,至少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

但纵观全书,我感觉颇为支离破碎,似乎不同章节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内容似乎应该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书。

这是我长期看书后的感受,作者旁征博引揉化观点,和主要取自于一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书的不同部分的风格肯定不一致。

看了后记才知道,我的感觉完全得到了证实。

首先,作者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着作,……里面也许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个人化感受,……关于国民性的演说显然更粗糙一些”。

显然,作者也认识到这不是一本高水平学术着作。

我甚至觉得这是一本愤青水平的书。

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国国民性的探讨,除了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还应该有地理、经济因素,可惜这方面探讨的都不多。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万州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万州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平民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激活,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合理也更有效率,因此迸发出来的活力是以前的时代不可比拟的。

科学变成了选拔人才的独木桥,这一政策使宋朝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读书。

宋朝儿童启蒙读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此,宋朝的识字率、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

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使宋代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

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唐宋八大家,宋居其六。

《全宋诗》的作者近万人,是《全唐诗》的四倍。

宋词更是宋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成为后世不可能超越的顶峰。

宋代的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在文化上也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宋代文化与以前历代最大的不同,是雅文化从俗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中国文化头一次出现大众化和世俗化倾向。

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上层文化扩展到全社会,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更为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带着几丝文绉绉。

与此同时,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开始大面积交融。

在宋代以前,中国文学一直用典雅的文言文进行创作,宋代则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

小说、评书、戏剧等俗文化在宋代蓬勃发展。

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

比如苏东坡就非常善于运用街谈市语:“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语,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

”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

宋代书法从以前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士大夫绘画首次出现了百姓的货摊、城中的店铺、市民的生活,比如李嵩的《货郎担图》、王居正的《纺车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市一中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市一中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市一中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的极快,好象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罢。

1.请选择填入第二段空缺处语序正确的一项A.哪里是山,哪里是菜园,哪里是房屋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C.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D.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2.第三段中画线处为何用“扫淡”一词而不用“照淡”、“减淡”,请略作分析。

2021年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

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

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

“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材料二: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

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

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

2020年潮州市城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潮州市城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潮州市城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4解析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4解析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4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A 【解析】B项,曲解文意,“直截了当导致”不正确,原文中是“作者往往忍不住”,因而两者之间不是必定导致的关系。

C项,张冠李戴,“元文体特点使抒情更容易”不恰当,尽管元文体特点“仍旧不可幸免地为抒情提供了大量空间”,但“似非杂剧体一样能够轻易为抒情所左右”。

D项,强加因果,“戏曲作为世俗文化代表因而被文人喜爱”,对比原文“在戏曲文体渐为文人青睐而又难入正统雅文化法眼的历史境遇中”,两者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

2.【答案】C 【解析】C项中“与中国戏曲衰落之间的必定关联”明白得错误,原文表述“古典戏曲文体日益衰落”,中国戏曲和古典戏曲文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3.【答案】D【解析】D项中,因果关系说法不当。

文人在求“奇”、求“趣”、求“真”的艺术言说中,不顾古典戏曲的差不多要求而“有意使用以抒情介入叙事的行文策略”,这只是方式而不是“根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答案】A【解析】A项中,对比手法不正确,“说明自己更喜爱阳光”不正确,关于两种光,作者都觉得是“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没有更喜爱哪一种。

5.【答案】①病中的小孩被孤独的囚禁在房间中修养,躯体和心理上都在忍耐着痛楚;(2分)②作者发觉了阳光照耀在房子里面,制造了精美无声的金色世界,这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楚。

(3分)(5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意思相近即可。

)6.【答案】①“一片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眼前的阳光回忆了过往与阳光有关的往事;②“一片阳光”是作者病中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作者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③“一片阳光”作为标题以小见大,展现了作者对人一辈子的明白得。

(6分,每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

注意结构、内容、主旨、艺术成效等答题角度。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7.【答案】B【解析】“直截了当缘故”应该是赋分制。

8.【答案】BE【解析】A项,“最重要的问题”,于文无据;C项,“高校不配合高考改革”,主观臆测;D项,强加因果。

2021年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92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

文汇报:在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很重要,也最难,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于漪:从事教育的人,秉承正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最根本的、必须要抓住的问题?答案很明确,要做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对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脱离愚昧的开始,而对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所以,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出人”——我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

如果教育工作者能站在国家层面、对人才有全局的思考,那么就会意识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

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

文汇报:可否请您具体谈谈今天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困难的原因表现在哪?于漪:劳动为什么如此重要?我觉得,今年以来的战“疫”就是最好的教材。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广大医护人员以生命相许,就连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一家一家地去送菜。

记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时,大家都在网上看直播。

天上有北斗助力、精准“导航”施工,地上则有大量挥着铁锹的一线劳动者。

这所有的人,都是用辛勤的劳动,在守护生命、守护大众健康。

可以说,正是创造性劳动和普通人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才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这场疫情防控战也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劳动的价值,劳动给人带来的光荣感、崇高感依旧。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2021年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年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年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马兰莲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

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

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

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

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

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

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

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

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

”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

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150分,共8页)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③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2020-2021学年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

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

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

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宋词对唐诗的继承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着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宋词与唐诗虽有很大差别,但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是建立在唐诗卓越的成就和纯熟的技巧之上的。

从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人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

最早实验词的创作者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

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

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12月)试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12月)试题(含解析)

开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事实上,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能够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估计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关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在科举、婚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1.A
2.A
3.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