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译文]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出典]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1: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译文2: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诗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此诗借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意绪,营造出一幅萧索悲凉的意境,借此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辫》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

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选C。

C项,“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误,“江山故宅空文藻”意思是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2、解析:诗歌标题“咏怀古迹五首”点明本诗是咏史怀古诗,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摇落深知宋玉悲”,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舟人指点到今疑”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考生结合以上信息行文作答即可。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唐代: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二首,它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是咏宋玉宅的。

宋玉,战国时楚国郢都人,楚大夫,辞赋家,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常因个人怀才不遇而发为愤世嫉俗之辞。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这首诗起句点题,与上首篇末点题异曲同工。

从宋玉《九辩》的开头两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杜甫深深体味到宋玉是在抒发落拓不遇的悲愁。

高山流水,恰遇知音。

而宋玉清高的品格,精深的文学素养,又堪为自己的老师。

这是杜甫对宋玉的推崇,亦见其虚心师法前人的精神。

“亦吾师”的“亦”字,承上首庾信而来,有岭断云连之妙。

三、四两句抒怀。

一样坎坷的身世,一样落泊的际遇,令杜甫感慨万端,不禁洒下英雄之泪。

又可憾者,同是不逢明君,一生潦倒,却相隔遥远,未能同朝同代,大有相见恨晚之叹。

再写敬慕之情。

所可慰者,“异代可同调”(谢灵运句)也,此联以流水对吐出,一往情深。

前四句由文及人,寄托诗人感概;五、六两句则由宅及文,阐述自我见地。

江山更替,时光流逝,宋玉的故乡仅留旧址,但其辞赋却流传下来,为人称道。

那巫山云雨会高唐的美丽神话故事,难道只是说梦吗?“宋玉作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

”(《汉书注》)可知宋玉用心良苦。

如若有人津津乐道云雨之事,那是曲解宋玉本意。

杜甫用一“岂”字,为宋玉的《高唐赋》正名辩诬,写得委婉含蓄,深沉有力。

末二句写宋玉辞赋影响之深远。

虽然楚襄王游巫山所建的行宫已成历史陈迹,但宋玉在《高唐赋》里虚构的神话故事却千古传道,直到如今,船夫还指云指雨,怀疑神女到底是有是无,是真是假。

末句的“今”字,充分说明宋玉赋文的巨大魅力,历千年而不衰,经万世而不灭。

自诗人杜甫千余年后的现在,三峡巫山神女峰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已成为美的象征,游人泛舟三峡,每以一睹神女风采为最大满足。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五溪:指雄溪、溪、酉溪、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二》诗歌全文如下: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鉴赏: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但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

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

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

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

“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

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

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

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

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

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

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

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

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

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

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
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代: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鉴赏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1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3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朝: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

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
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战国时楚人,为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

故宅:指宋玉故宅。

羯胡:因安禄山是胡人,故在诗中代指安禄山。

动江天:惊动天下。

云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立为庙宇,号曰朝云。

”解读:宋玉曾作《九辩》,开头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悲秋传统先声之作,抒写秋天悲凉寂寞,同时也是感叹贫士生活的坎坷――这样的感慨和杜甫的心声几乎是一致的。

宋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辞赋之士,他同时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志士,他的悲剧其实也发生在杜甫的身上,我们今天谈论杜甫,更多的是从文学只或诗歌史的角度来谈论、阅读或欣赏,其实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杜甫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志士,故在诗中用“深知”一语明言,他与宋玉在精神、情感上具有跨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宋玉不仅仅是是他异代知音,更是他的精神导师。

诗人凭吊遗迹,思念前贤,由人及己,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们细揣这句话,诗人大概不无遗憾地在抱怨,“我”为什么与宋玉身处不同时代,如果我们样一对同病相怜者身处同时,还可以互相倾诉,成为知音。

诗人惆望失落之余,面对着眼前的宋玉的故宅,走过“云雨荒台”,以“空”“岂”二字为其情感作结,充分体现了杜甫炼字之精准。

在宋玉之后,后人只知欣赏其华美的文藻,但却不知或故作不知他诗赋中的理想和志向,这岂非是宋玉之愿?他的《高唐赋》是尽人皆知的名作,但后人常常将其附会成风流艳事而津津乐道,但却不知这只是宋玉借此讽谏淫惑而已。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二》唐 杜甫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二》唐 杜甫


咏 怀
杜古
甫迹
赏 析
其 二
演 讲 人



二咏
》 的
怀 古
背迹






的 内






的 艺


目录

诗 歌 评的 价影 响 和
1
其《 二咏 》怀 的古 背迹 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晚唐 时期
诗人杜甫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境
《咏怀古迹 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历 史遗迹的怀古之情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 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 爱和责任心,以及对历史 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家 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古迹 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 社会的感悟和反思,以及 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01
古迹:象 征历史和 传统文化
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成为 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咏怀古迹 其二》在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史”之一
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01
诗歌成为唐诗的代表
之作,被誉为"诗史"
02
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 产生深远影响,成为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3
诗歌中的怀古之情、 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
文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04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03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基调: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感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

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

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

“紫台”,汉宫名。

“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

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

“独留”,“向黄昏”,“ 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

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历,是以虚笔运实事。

“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

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

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

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珮归魂”。

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

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

《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

”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

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

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

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

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

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

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

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

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

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

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

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

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

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

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

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
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

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

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

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

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

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