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1929d57e284ac850ac0242cb.png)
【经典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译文]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出典]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1: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译文2: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诗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此诗借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意绪,营造出一幅萧索悲凉的意境,借此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ea99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0.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辫》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
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选C。
C项,“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误,“江山故宅空文藻”意思是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2、解析:诗歌标题“咏怀古迹五首”点明本诗是咏史怀古诗,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摇落深知宋玉悲”,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舟人指点到今疑”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考生结合以上信息行文作答即可。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81fca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f.png)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唐代: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二首,它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81bf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与赏析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是咏宋玉宅的。
宋玉,战国时楚国郢都人,楚大夫,辞赋家,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常因个人怀才不遇而发为愤世嫉俗之辞。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这首诗起句点题,与上首篇末点题异曲同工。
从宋玉《九辩》的开头两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杜甫深深体味到宋玉是在抒发落拓不遇的悲愁。
高山流水,恰遇知音。
而宋玉清高的品格,精深的文学素养,又堪为自己的老师。
这是杜甫对宋玉的推崇,亦见其虚心师法前人的精神。
“亦吾师”的“亦”字,承上首庾信而来,有岭断云连之妙。
三、四两句抒怀。
一样坎坷的身世,一样落泊的际遇,令杜甫感慨万端,不禁洒下英雄之泪。
又可憾者,同是不逢明君,一生潦倒,却相隔遥远,未能同朝同代,大有相见恨晚之叹。
再写敬慕之情。
所可慰者,“异代可同调”(谢灵运句)也,此联以流水对吐出,一往情深。
前四句由文及人,寄托诗人感概;五、六两句则由宅及文,阐述自我见地。
江山更替,时光流逝,宋玉的故乡仅留旧址,但其辞赋却流传下来,为人称道。
那巫山云雨会高唐的美丽神话故事,难道只是说梦吗?“宋玉作赋,盖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
”(《汉书注》)可知宋玉用心良苦。
如若有人津津乐道云雨之事,那是曲解宋玉本意。
杜甫用一“岂”字,为宋玉的《高唐赋》正名辩诬,写得委婉含蓄,深沉有力。
末二句写宋玉辞赋影响之深远。
虽然楚襄王游巫山所建的行宫已成历史陈迹,但宋玉在《高唐赋》里虚构的神话故事却千古传道,直到如今,船夫还指云指雨,怀疑神女到底是有是无,是真是假。
末句的“今”字,充分说明宋玉赋文的巨大魅力,历千年而不衰,经万世而不灭。
自诗人杜甫千余年后的现在,三峡巫山神女峰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已成为美的象征,游人泛舟三峡,每以一睹神女风采为最大满足。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95bc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7e.png)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的诗意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五溪:指雄溪、溪、酉溪、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bc48ba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1.png)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二》诗歌全文如下: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鉴赏: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但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
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
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
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
“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
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
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
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
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
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
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
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
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
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
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81840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3.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
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351960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a.png)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代: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鉴赏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44a5d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c.png)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1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3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7dbdae40508763231121293.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28e30e3c1ec5da50e2707e.png)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ec62b4ee06eff9aef807a8.png)
古诗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朝: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a535da8bceb19e8b8f6bab1.png)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
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c31a93b5f0e7cd184253648.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
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d5b794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c.png)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f1ebb1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d.png)
212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战国时楚人,为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
故宅:指宋玉故宅。
羯胡:因安禄山是胡人,故在诗中代指安禄山。
动江天:惊动天下。
云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立为庙宇,号曰朝云。
”解读:宋玉曾作《九辩》,开头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悲秋传统先声之作,抒写秋天悲凉寂寞,同时也是感叹贫士生活的坎坷――这样的感慨和杜甫的心声几乎是一致的。
宋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辞赋之士,他同时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志士,他的悲剧其实也发生在杜甫的身上,我们今天谈论杜甫,更多的是从文学只或诗歌史的角度来谈论、阅读或欣赏,其实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杜甫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志士,故在诗中用“深知”一语明言,他与宋玉在精神、情感上具有跨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宋玉不仅仅是是他异代知音,更是他的精神导师。
诗人凭吊遗迹,思念前贤,由人及己,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们细揣这句话,诗人大概不无遗憾地在抱怨,“我”为什么与宋玉身处不同时代,如果我们样一对同病相怜者身处同时,还可以互相倾诉,成为知音。
诗人惆望失落之余,面对着眼前的宋玉的故宅,走过“云雨荒台”,以“空”“岂”二字为其情感作结,充分体现了杜甫炼字之精准。
在宋玉之后,后人只知欣赏其华美的文藻,但却不知或故作不知他诗赋中的理想和志向,这岂非是宋玉之愿?他的《高唐赋》是尽人皆知的名作,但后人常常将其附会成风流艳事而津津乐道,但却不知这只是宋玉借此讽谏淫惑而已。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二》唐 杜甫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二》唐 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e5b7a87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1.png)
唐
咏 怀
杜古
甫迹
赏 析
其 二
演 讲 人
》
壹
《
二咏
》 的
怀 古
背迹
景
其
贰
诗
歌
析
的 内
容
解
叁
诗
歌
色
的 艺
术
特
目录
肆
诗 歌 评的 价影 响 和
1
其《 二咏 》怀 的古 背迹 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晚唐 时期
诗人杜甫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境
《咏怀古迹 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历 史遗迹的怀古之情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 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 爱和责任心,以及对历史 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家 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古迹 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 社会的感悟和反思,以及 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01
古迹:象 征历史和 传统文化
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成为 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咏怀古迹 其二》在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史”之一
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01
诗歌成为唐诗的代表
之作,被誉为"诗史"
02
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 产生深远影响,成为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3
诗歌中的怀古之情、 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
文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04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03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基调: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感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63e85d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a.png)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杜甫唐诗鉴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
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
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
“紫台”,汉宫名。
“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
“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
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
“独留”,“向黄昏”,“ 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
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历,是以虚笔运实事。
“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
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
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
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珮归魂”。
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
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
《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
”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
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
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c9917aa21614791611285a.png)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ea518558fafab068dc02e5.png)
(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
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
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
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
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
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
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
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
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
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
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
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
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
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
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
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
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
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
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
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